问题

有哪些历史上中国外交强硬的例子?

回答
历史上中国的外交,并非总是温良恭俭让,也有不少硬气十足、毫不退让的时刻。这些强硬并非鲁莽,而是基于国家的核心利益、民族尊严,以及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战略考量。下面我将尝试详细讲述几个这样的例子,力求让它们读起来有血有肉,而非冰冷的AI陈述。

一、 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提起汉武帝,人们往往会想到他雄才大略,开启了汉朝的盛世。而他对外政策上的强硬,尤其是对匈奴的策略,更是影响深远。

在汉武帝即位之初,匈奴对汉朝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他们占据了河套地区,时常南下劫掠边境,甚至有过将汉朝皇帝(汉高祖刘邦)围困在平城的经历。彼时汉朝的国力虽然在恢复,但依旧对匈奴心存忌惮,采取的是和亲政策,即通过送公主与匈奴联姻来换取和平。然而,匈奴并不买账,边患依旧。

汉武帝对这种屈辱性的外交政策感到无法忍受。他认为,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不容出卖。他开始大力发展军事,组建强大的骑兵部队,并启用卫青、霍去病等杰出将领,发动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对匈奴的战争。

这些战争并非只是简单的边境冲突,而是旨在从根本上削弱匈奴的军事力量,收复被占领的土地,并将汉朝的势力范围向北推进。其中,卫青的漠北决战,霍去病的两次河西之战更是中国军事史上的辉煌篇章。

特别是霍去病的两次河西之战,直接摧毁了匈奴的主力,断绝了匈奴与西域的联系,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汉朝得以在河西走廊设置郡县,建立烽燧,保障了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

汉武帝的外交强硬,体现在他对国家核心利益的坚定捍卫,以及不惜代价、主动出击的战略决心。他摒弃了妥协退让的传统做法,以军事实力为后盾,直接挑战了曾经的“塞上之患”。最终,匈奴被汉朝打得元气大伤,被迫西迁,汉朝的国威也因此远播。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虽然并非出自汉武帝本人之口,但却成为了后世解读他对外政策时最常引用的,也是最能概括其精神的一句话。它传递的是一种强烈的国家主权意识和不容侵犯的民族气概,为后来的中国王朝树立了一个强大的榜样。

二、 唐朝时期: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与对突厥的威慑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备受推崇的明君之一,“贞观之治”的盛世也离不开其高明且有力的外交政策。虽然他不像汉武帝那样大规模地发动对外战争,但他对少数民族政权的策略,尤其是对东突厥的政策,展现了中国古代外交的强硬与智慧。

早期,东突厥对唐朝的威胁同样巨大。他们实力强盛,时常侵扰唐朝边境,并试图将唐朝纳入其附庸体系。然而,在唐太宗即位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唐太宗并没有直接选择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而是采取了一种更加审慎但同样强硬的策略:先是利用东突厥内部的矛盾,分化瓦解;然后抓住时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对东突厥的决定性打击。

公元630年,唐军在李靖的指挥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深入突厥腹地,击溃了颉利可汗的主力,并生擒了颉利可汗。这次战役的迅速和彻底,让突厥汗国彻底崩溃,唐朝也因此吞并了东突厥的广大地区,将疆域向北拓展,并设立了羁縻都督府,对草原民族实施有效的统治。

更重要的是,唐太宗在此之后,并没有对突厥民族进行残酷的报复或灭绝性的打击,而是采取了怀柔与羁縻并重的政策,接纳了许多突厥降众,让他们在唐朝体系内得以安身立命。这种强硬的军事胜利之后的灵活政策,既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安全,又促进了民族融合。

唐太宗还巧妙地利用了“天可汗”的称号。在击败东突厥后,北方的一些游牧民族政权尊唐太宗为“天可汗”,意为“天下可汗”。这表明了唐太宗在整个北方地区政治和军事上的领导地位。这是一种软硬兼施的外交胜利,军事上的强硬为他赢得了“天可汗”的地位,而这种地位的承认则进一步巩固了唐朝在东北亚的霸权。

唐朝的外交强硬,体现在它能够以雷霆手段解决来自北方的重大威胁,但同时又能在胜利后展现出足够的政治智慧和包容性,从而达到维护国家利益和稳定边疆的长期目标。这是一种军事威慑与政治手段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三、 近代中国:面对列强的“以夷制夷”与不平等条约的抗争

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曾一度陷入被动。但即使在最艰难的时期,中国的外交也并非完全屈服,也存在着一些带有强硬色彩的抗争和策略。

虽然“以夷制夷”这个词带有一定的策略性,有时也夹杂着无奈,但它在某些时刻确实体现了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试图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来维护自身利益的努力。

例如,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巨大压力。一些西方国家最初持观望态度,甚至有人同情太平天国。但随着太平天国势力的壮大和对外国在华利益的威胁,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倾向于支持清政府,并提供军事援助(如常胜军、常捷军)。

清政府抓住这个机会,利用西方国家对中国市场和政治稳定的需求,与他们进行周旋。虽然这其中充满了妥协和退让,但清政府也并非完全被动地接受外国的控制。在与外国势力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们也在努力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威,并试图限制外国势力的扩张。

更具强硬色彩的例子,可以体现在中国人民对不平等条约的抵制和抗争中。虽然清政府在签订条约时常常处于劣势,但民间力量和一些有识之士却从未放弃过抵抗。

义和团运动,虽然带有迷信和盲目排外的色彩,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列强侵略的愤怒和反抗。尽管最终失败了,并且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它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不愿屈服的民族精神。

而在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政府在面对日本侵略时,也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强硬立场。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尽管南京国民政府在军事上实力不济,但在外交上却从未放弃过对日本侵略的谴责和抵制。虽然“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受到争议,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持续呼吁国际社会干预,争取道义支持,并在外交上不断向日本施压。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更是展现了全民皆兵、誓死抵抗的强硬决心。这种强硬是民族生存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体现。在外交上,中国积极争取同盟国的支持,与西方大国共同对抗轴心国,并最终在战胜法西斯主义的伟大胜利中,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废除了大部分不平等条约。

这些近代的外交强硬,虽然常常伴随着巨大的牺牲和曲折,但它们都反映了在国家生死存亡关头,中国人民和政府不甘屈辱、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决心。

总而言之,中国历史上并非只有一种外交模式。从汉武帝主动出击,到唐太宗的威慑与怀柔,再到近代人民的顽强抗争,这些例子都说明了中国外交中存在的强硬一面。这种强硬,往往是出于对国家核心利益的坚守,对民族尊严的维护,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实现国家发展和安全目标所采取的必要手段。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外交丰富而复杂的历史画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来想在高票那个回答下面评论一段话来解释摔倒的事情,结果高票回答评论关闭了,所以我只有新开回答。抱歉各位啊。答不对题。


当年撒切尔夫人的“跌跤”——据说与小平同志谈罢香港问题,走出人民大会堂之时,撒切尔夫人竟在台阶上跌了一跤,手包都跌落在地。

关于这一跤,直到今天,我们几乎所有的媒体,都说是“吓出来”的——被小平同志吓倒了,所以跌了一跤,而据当时身在现场的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唐龙彬证实,“那些传媒的渲染未免太过分了。其实,撒切尔夫人在这次出访前刚动过大腿的切除静脉曲张血管手术,行走有所闪失也是正常的……”。


这种通过贬低别人或者夸大渲染某一不相干的表象事件的做法正是我们现在还不强大的表现。

有知友说我贬低国人,我只是想表达,中国没必要“通过 贬低别人或者夸大渲染某一不相干的表象事件的做法”来表现自己的强大。而我们很多时候(媒体)的这种导向让人看着有点低级。

---------------------------------------------------------

这里是补充内容:

有几个知友很较真,我觉得很好,较真似乎也是知乎的魅力之一。

有知友特别指出两个媒体是否有相关信息。我也就找了找。

知友提及的媒体一:节选截图如下

链接:

中英谈判邓小平告诫撒切尔夫人:别走绝了路-新华网


媒体二:

链接:

history.people.com.cn/G




应个别知友要求,我把相关截图和链接贴出来,至于这两个截图中表达的意思和“吓到了”的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

-----------------------------------------------------------------------
这里再做第二次的补充和说明:

有几个焦点,有几个朋友一直在争论,我这里统一说明一下,不做一一答复了:

1、“几乎所有的媒体”:为什么在“所有”前加一个“几乎”,那就是为了避免语言表达的绝对化。“几乎所有”不等同于“所有”,这几乎是中学生该就知道的意思,所以有的朋友说“几乎所有是不是不包括哪些哪些媒体……”,我就不做过多解释了。“几乎所有”的意思你怎么理解都可以,但绝对不是所有的意思。

2、官媒有没有这方面的叙述:我以上截图解答了这个问题,另外,新华社是中国国家通讯社,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党委机关报,新华网和人民网分别是它们的网络媒体。

以下的三个截图有两个媒体是中国四大门户网站之二,一个是香港出身的在国内较有影响的媒体。

3、当年和如今的问题:有几个朋友说,你找的是如今的,不是当年的。我不明白这个问题争论的目的是什么?难道这几个朋友就相信同一个媒体当年的文章,而不相信现在的文章。当年的新闻没写就说明没这事儿,现在的回忆录文章写了,我也不相信有这事儿?

4、撒切尔夫人手术是否能导致摔跤的问题:这个我真不知道,需要提出问题的朋友问当年给撒手术的医生或者披露细节的唐老先生。

5、谁先报道摔倒这件事,据了解是香港媒体和英国媒体等国外媒体开始的时候就报道了,因为他们的媒体自由度比较强,可以报道领导人的轶事。相反,出于当时谈判的需要和时局的考虑,我们的媒体受到了特别关照,不能报道类似新闻。

6、我从头到尾也没贬低国人,也不晓得个别朋友怎么就得出这个结论,或者自尊心太强了?容不得人家说一点不是,而只能听表扬。我前面很明确的说明了:我所表达的是中国没必要“通过贬低别人或者夸大渲染某一不相干的表象事件的做法”来表现自己的强大。是谁在贬低国人?

7、知乎是个互相学习的平台,自己知道的可以分享他人,自己不知道的可以请教他人。这有什么不好?

---------------------------------------------------------------------

国内四大门户网站之二和香港在大陆较有影响的媒体更直接:



凤凰更有意思:看看内容就知道我为什么不爱看凤凰的东西了。

v.ifeng.com/history/lis


补充内容完毕。

----------------------------------------------------------


再举个例子:

安倍2014年会见美国参议员的视频,这其中的一张图片被中国媒体广泛转载(个人很佩服中国媒体人的截图能力)并被媒体配以安倍对美国参议员点头哈腰。

以下是视频。请看当时完整的视频:
(用自己流量的可以看下面的截图,多图!)

安倍“点头哈腰”接见美国参议员http://www.iqiyi.com/w_19rrfknl4d.html

01秒

02-12秒是双方握手拍照状态

12-19秒,是安倍与美方代表团成员逐个握手的状态,同时参议员在自己开矿泉水,下图是19秒,可以看到美参议员在开矿泉水瓶自己倒水。19秒以后,安倍与代表团成员握手完毕,回到座位。

20秒-25秒是安倍在等待参议员倒水的过程,下图是22-25秒

27秒-31秒,连续截图,由于参议员没有注意到安倍已在其后面等待,此时似乎有人提醒参议员,参议员转过来,安倍礼节性的示意其就坐。

就这张截图被中国媒体引用。

再举个例子:

去年奥巴马赦免火鸡,有一只火鸡的名字叫亚伯(ABE),看看国内媒体怎么说的。如下图,当时截图保留下来。但我记得后来这条新闻被删掉了。

安倍晋三的英文名字叫Abe(Abe Shinzō)。
火鸡的名字由加州一所小学的学生们拟定,灵感源于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由于林肯正直的性格和受到广泛尊重的总统生涯,美国人称他为“诚实的亚伯”。Abe是林肯名字Abraham的简写,读[eib]。发音和意义都跟日语安倍一点关系都没有。
仔细看我们的媒体,特地在Abe后面括号里写安倍,而Honest没写。

user avatar

所谓造谣张张嘴,辟谣跑断腿

大概10年前吧,就有国内网站出现描写大清帝国海军巡洋舰赴墨西哥保护侨民的英勇事迹。到现在居然还有人在知乎上又搬出这段故事

首先,是海圻号,不是海祈号。而这艘军舰是标准排水量4300吨的防护巡洋舰,在清朝方面也被称作穹甲快船,而重巡洋舰比这大得多,而且是迟至一战以后才出现的概念

这艘军舰是清政府在甲午战争战败后不久,为重建海军,向英国Armstrong Whitworth公司订购的海天级防护巡洋舰的二号舰(一号舰为海天号)。1896年下水,1898年下水,1899年竣工并归国

海圻号线条图

1896年在英国准备下水的海圻号

有趣的是,先于海圻下水服役的海天在归国时还是一身北洋水师传统的维多利亚涂装

而到了海圻号时,就换成了灰白色涂装

接下来说说1911年中墨那次外交事件

起因是1910年开始墨西哥爆发内战(这在拉美算是传统),西班牙各政治派别展开了长达10年的战争。而革命派一方,以弗朗西斯科 马德罗(Francisco I. Madero)为首的马德罗派武装,与1911年5月13日攻入位于墨西哥中北部科阿维拉州(Coahuila)的商贸城市托雷翁(Torreón)。这个城市当时居住着大约600-800名的侨民(主要是商户)

不久,出于当时拉美地区和美国长久以来的排外反华情绪,进城的武装分子开始对这个城市的中国侨民进行野蛮的劫掠与屠杀。十多个小时里一共有393名侨民惨遭杀害,绝大部分侨民商户遭到毁灭性破坏。

屠杀发生后,在城市街头巡逻的马德罗派士兵

5月15日,在拖雷翁街头,托运侨民尸体的马车

保守估计当地侨民在此次事件中损失将近90万美元(相当于今天2000万美金)

事发后一个月,清政府委托一名叫莱伯斯-韦尔夫利的美国人作为法定代理赴当地进行调查,不久清政府根据他的调查报告,派遣时任驻美,墨,古,秘四国大使张荫棠向墨西哥政府提出抗议并要求赔偿(当时马德罗派已经成功掌握政权,马德罗成为墨西哥总统),要求给每位遇难的侨民10万比索的赔偿(注意是墨西哥比索,不是墨西哥银元这种硬通货),总计高达3000万比索。

后来就是中墨之间一系列外交撕逼。先是墨方有传言道革命军攻入城区时,侨民实际已经武装起来向革命军开火,后是清政府设法澄清事实。不过迫于当时的外交压力,马德罗政府逮捕了20名参与屠杀的士兵。但赔偿与道歉一事,墨方一直不置可否。

后来,清政府转而寻求美方的支持,但当时美国的态度模棱两可,未明确表态,况且美国当时国内的反华意识也比较浓,所以无奈此事作罢

当时墨西哥有流言说,中国已经派遣了一艘炮舰来墨西哥示威。恰好此时清朝派遣访问欧美诸国的海圻号刚刚参加完英王乔治五世(国王的演讲里,结巴国王他爸)的登基仪式,正在驶往美洲。而清政府为了避免激怒墨方,第一时间出面澄清此事,言海圻号只是来美洲做日常访问,只会在墨西哥海岸停靠几日,并无武装示威之意。

1911年9月,由时任清朝海军巡洋舰队统领的程璧光率领的海圻号巡洋舰先后访问了美国东海岸的纽约,华盛顿和波士顿。这次访问倒是受到了当地华人侨胞和美国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包括美国政界军界的上流人士也十分重视此次出访,对来访的中国海军官兵以很高的接待规格。

这是当时停靠纽约的海圻号

这是当时走在纽约街头的海圻号官兵,最右黑衣者为时任美国纽约市长William Jay Gaynor,身旁的军人为程璧光。从衣着上看,当时中国新建海军官兵的容装已经非常西化,而且从官到兵基本已经剪去发辫,精神面貌涣然一新。

而程璧光还顺道造访了时任美国总统塔夫脱。

虽然当时的美国高层人士,媒体与平民对海圻号的官兵素质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但此时托雷翁大屠杀的阴云还未散去,访问美国之后,未避免计划矛盾,原本计划停靠墨西哥东海岸的计划也被临时取消,而是改为访问古巴,之后又停靠了百慕大群岛。最后便按原路取道英伦回国(此时约在9月末,而正在海圻号归国途中,武昌起义爆发,而待到海圻号在来年5月回到上海的时候,已经是民国了)

所以说,那个网络段子上所说的清政府派军舰去墨西哥护侨并示威,纯属子虚乌有。

接与此同时,中墨之间的嘴仗还在继续。清政府后来压低了赔款要求,从3000万比索缩减到1200万比索,后降低到600万比索(这点钱连救治伤员都有点捉襟见肘)

1911年6月澳洲悉尼当地报纸报道的清政府压低赔偿金额的消息

来源:MEXICO AND CHINA. - THE TORREON MASSACRE. INDEMNITY AND APOLOGY DEMANDED. CHINESE WARSHIP DESPATCHED. WASHINGTON, June 10. -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NSW : 1842 - 1954) - 12 Jun 1911

虽然压低了赔偿金额,但清政府依然要求墨西哥政府公开致歉。但中方的让步一直未获得墨方的正式回应,而此时两国也随即陷入动乱当中,墨西哥的马德罗政府一直未能掌控国内局势,墨西哥政局处在动荡之中。而中国则在1911年10月10日爆发武昌起义,1912年清王朝垮台。

接替清政府的北洋政府继续就此事与墨西哥马德罗政府交涉。后来两国终于1912年11月达成一致,墨方向华人遇难者公开致歉,并支付中方310万比索的赔偿(比当初让步后中方要求的数额还少将近一半)。

所以说,墨西哥政府是向民国政府致歉,而不是清政府。这件事情没有处理完,清朝就挂了

不过由于遇到经济困难,墨西哥一直未支付这笔赔偿金,后来在1913年马德罗遇刺,墨西哥再次陷入内战,赔偿一事便从此不了了之。而墨西哥针对中国侨民的杀戮并未停止

1912年,墨西哥城324名侨民被革命派和当地市民杀害

1919年,墨西哥城有129名侨民被杀害

同年,在Piedras Negras城,又有373名侨民遇害

而针对华人的迫害和杀戮亦在30年代达到高潮。后来更是直接驱逐华人。而此时的民国政府,无论是北洋还是后来的南京,都已无力去追究此事。

而托雷翁大屠杀,在现在的墨西哥几乎已经被遗忘。那场事件以及之后一系列事件,导致墨西哥华人群体数量急剧下降,华人社区出现了严重断层。而现在墨西哥的华人数量大约在1万人左右,但基本都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移民而来的,与当年那批华人没有任何传承关系。

而今日去拖莱翁市,你压根就找不到有关于那场事件的任何痕迹

而直到2000年后,墨西哥政府在开始按照当初的协议为遇难者后裔支付将近一百年前那笔赔偿金。在2015年,墨西哥城的一家博物馆又举办了一场纪念那场事件的展览,而在此之前,知晓此事的墨西哥人极少极少

以上资料与数据均来自于Robert Chao Romero编写的Review: EMERGING TRANSNATIONAL SCHOLARSHIP: CHINESE MEXICANS IN CHINA, MEXICO, AND THE UNITED STATES-MEXICO BORDERLANDS: The Chinese in Mexico, 1882–1940

至于海圻舰,其后来的命运更是令人唏嘘。1912年回到祖国的海圻舰随即加入中华民国海军,被编入第一舰队,后历经护国,护法运动以及北伐战争,在不同派系中流转。直到九一八事变后归属中华民国海军第三舰队。后再1937年的江阴阻塞作战中自沉。

自沉于江阴的海圻舰

而其姊妹舰则早在1904年于杭州湾一带触礁沉没。

而这位 @殘念鬼劍 结尾还不忘加上一句

对了,1911年是清政府最后一年。
所以外交强不强硬,与国祚无关。

对于拿着网络段子当史实的人,我还能说什么?

虽说在事件之初,清朝政府的各种外交措施不可谓不积极,但碍于国力疲弱,其外交努力显得有气无力,能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而结合之后民国政府的一系列行为来看,“弱国无外交”这句话,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绝对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user avatar

穆好古同学在#近代遗事# 中提到过,1911年大清有最后一硬,武力逼退英国。

片马事件后,因满清外务部的强硬态度,还“史无前例”派新军一标,进驻腾越,远征队撤出片马,英国外交部评论说“这种无法持续的短期冒险行为,对付非洲那些部落也许是有效的,但对正在执行边境前进政策的满清,不但不解决问题,还让对方强硬态度显得有效,给未来的边境谈判增加更多困难” 。

从片马事件到班洪事件

今天的片马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的一个乡,又称为片古岗乡(片古岗乡包括原片马、古浪、岗房3个乡之合称)。 片古岗乡位于泸水县西部,高黎贡山西坡,恩梅开江支流小江上游偏东。境内山峦叠嶂、森林茂密,南北最长24公里,东西最宽8公里。 片古岗平面呈长方形。1961年缅甸政府向中国政府移交片马地区时, 估算面积为153平方公里。片古岗地区人少地多,光照条件好,温度适当,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一个待开发的地区,自古有“片马无穷山”之称。

(从怒江州向西延伸的公路,端头就是片马。)

……1910年11月下旬,英国决定派驻密支那府官郝滋上校, 亲自率兵1千余人,驮运弹药骡马2千余匹,山弗罗上校指挥,到昔董待命。 英国驻腾越领事娄斯亦到昔董,共同会商侵略事宜。1910年12月26日,英方先遣部队百余人,驮马50多匹,驮载弹药、锄、锤等物,沿恩梅开江进抵拖角,并在拖角建筑储粮仓,抢修道路后, 向片马进发。3天以后,英军大部队2千余人,驮马2千余匹,以及修路工人、赶马工人4 百余名也相继来到拖角。并经盐井坝、把仰、毛绞,渡小江至独末、笼蚌、官寨、噬戛,再东渡小江,于1911年1月4日抵达高黎贡山西麓的片马,设营驻兵实施军事占领,并分兵驻扎鱼洞、岗房。同时,英国侵略军焚烧了在片马的汉学堂,赶走了教师姜光耀。

清末片马事件的发生及其影响

就在英国占据上风的时候,赫兹于2月7日从派赖发来消息,报告片马可能已被一支300人的中国军队占领,他准备返回拖角,整肃军队,等待指示。赫兹的消息并非毫无根据,因为云南当局在滇缅界务问题上态度比较强硬,针对赫兹的远征云南军队确实进行了调动,不过囿于中央政府的政策,这更多是出于防备威慑的考虑,而不是与英国争夺片马地区。滇军的调动引起英国的注意。1911年1月23日,英国驻腾越领事罗斯报告,一支500人的新军已于1月22日离开了大理,并迅速地向腾越开进。2月1日,另一支500人的军队也离开了大理前往腾越。‘ 2月5日,英国驻云南总领事报告常规军第73标队伍出发,所宣称的目的地为腾越。虽然朱尔典和罗斯都感觉所有这些军事调动的意图在于加强中国政府在随后谈判中的地位,但这都属主观臆测。赫兹依据自己获得的情报判断片马已为中国军队占领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蔡锷的部队,74标就是朱德所在单位)
伦敦政府此时认为把中国军队从片马驱逐出去需要派一支庞大的远征军,这样可能导致与中国进入战争状态,而这个问题牵涉的利益只是地方性的,不值得拿英国的在华贸易冒险,宁可通过协商的方式获得中国军队从片马撤退。英军也可相应从某些地方撤回来,以与中国政府达成协议。 ……鉴于清政府的态度,朱尔典于1911年4月10日向外务部递交照会称:“查中国所谓萨尔温江及厄勒瓦谛江之分水岭迤西各村庄系属中国属地之说,英政府确信除片马、古浪、岗房三处各寨外,其余毫不能承认。是以本大臣承准政府之嘱告之贵部,高良工山一带作为边界根据之问题,本国政府毫不谓然,定无庸议。”坚持以高黎贡山划界以前先确定的边界线基础,但英政府这里正式承认了中国对片马、古浪、岗房三寨的主权,重申以金钱补偿或其它办法换取登埂土司放弃这些权利。 ……片马事件是晚清政府时期中英两国在滇缅边界发生的最后一次冲突与交涉,中英两国之所以对片马问题都极为关注,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片马的战略位置。清政府也一直把片马的得失与西藏、川边的安危联系在一起。片马“一为英据,得寸进尺,唇亡齿寒。不独滇难自存,即川藏亦将入彼掌握,由此据长江上游,建瓴东下,后患何可胜言”。 ……但清政府的内部压力使它迟迟未做出让步。英政府的行动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反而使以后的边界谈判变得更加困难。

相关回答:

1

你看过最好的黑色幽默故事是哪个? - 知乎

2

中国的行政区划上,有哪些有趣的分界线? - 知乎

user avatar

美国向全球100多个国家的大约149个驻外使领馆中派出了1000名海军陆战队士兵,统称为外美国海军陆战队使馆安全警卫队。这些士兵的主要职责是确保国家海外各政府机构人员的“内部”安全。不过,在美国所有驻外使领馆中,只有在北京,在中国,美国的海军陆战队员不能身着制服、手持枪械、站在大门口守卫使馆,只能老老实实呆在使馆内,这对美国来说是一个例外,但是对中国来说同样是一个例外——各国驻华大使馆的守卫责任全都是由中国军人承担的,只有美国坚持派驻自己的海军陆战队员。 而在中美建交之初,还曾经因为这支部队发生过多次外交较量,1972年,尼克松总统成功访华,中美关系获得了历史性突破,1973年,中美互设联络处,然而就在这个联络处的护卫问题上发生了很大的争议,按照美国的传统,美国驻外人员的护卫工作由本国部队来进行,但中国的原则是不能有外国驻军,双方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多论谈判,最终,在中美互设联络处后,美方立即派遣了26名海军陆战队士兵来北京守卫具有大使馆性质的联络处。按照中美达成的协议,这些美国现役军人平时着便装,不抛头露面,不携带武器。 1979年,中美建交之后,负责美国驻华使领馆内部警卫任务的依然是这支海军陆战队, 作为对应的,中国在驻美国大使馆也配备有对等的我方军事人员。据外国媒体称,实际上在全世界范围内,除中国之外,所有与美国建交的国家里,所有的美国使领馆门口都由全副武装的海军陆战队员在守卫,即便是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这些大国也是如此,但全世界也只有在中国,负责使领馆警卫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员不能穿制服,也不能佩带枪械。

user avatar

反对Kenfa那个高赞的造谣。浓浓的不转不是中国人的传销味。国家强大不是靠意淫强大。

那个回答里面,"据外国媒体称,实际上在全世界范围内,除中国之外,所有与美国建交的国家里,所有的美国使领馆门口都由全副武装的海军陆战队员在守卫,即便是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这些大国也是如此,但全世界也只有在中国,负责使领馆警卫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只能待在领馆内,不能穿制服,也不能佩带枪械。”

事实是.

1.美国有294个大使馆领事馆。只有一半有派Marine驻守。不存在”所有美国领馆都有marine入驻"。

2.美国各个领馆外围的安保岗哨,绝大部分都是由所在国政府负责。(除了伊拉克,阿富汗这类地方)。譬如美国驻加拿大,突尼西亚,泰国等地的领馆都是当地军警出面站岗。不存在”美帝来到中国就跪了,marine不可以在外面站岗”的说法。Marine如有驻守,是负责在内部的安保。中国政府也只是一视同仁的为所有的驻华领馆提供武警外围安保。

3.MCESG全部都是军装在身,受过专门反恐训练,配备武器的。没有所谓”在中国的marine只能穿便服躲在使馆里面,不允许配武器”。北京大使馆设计说明里面,有专门的Marine quarter。2015年国务院还向6个国家的大使馆增派了Marine兵员,北京大使馆就是其中一个。

99年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美国驻北京大使馆外大规模暴力抗议。里面的Marine已经武装起来做最坏打算。(类似情况,像利比亚那样,领馆工作人员被愤怒的群众弄死,大使拖出来游街。或者伊朗伊斯兰革命,几百个使馆人员被劫持做人质。)



The Marine Security Guard (MSG) force has weapons, including sidearms, M-16s, and .12 gauge riot guns. The Regional Security Officer (RSO) also has some weapons, but nothing serious. There is usually a Military Attache office at an embassy and also a CIA Station, which may have some handguns.

Local security services generally have severely limited access to embassy facilities. They usually don't get any further than the front guard post, although a supervisor may have an office in the embassy proper. These services are usually there to discourage people from loitering outside the compound and can be used for a variety of interactions with local civilians, including doing background checks for embassy employees, investigating theft by local employees (Foreign Service Nationals - FSNs), etc. Quite often, the guards standing on the sidewalk around an embassy's perimeter are host country army personnel, provided as a courtesy.

The State Department has 294 physical embassies, consulates, and diplomatic missions around the world. Currently, about 1,200 Marine security guards are assigned to security detachments in 148 locations. For understandable reason the list of posts with no MSG is currently unavailable online, unless of course, Congress publishes the list in its search for da truth.

The Marine guards at US embassies are part of the Marine Corps Embassy Security Group (MCESG) based in Quantico, Virginia.

Its mission according tomarines.mil/

user avatar

最强势的是乾隆1793年给英国乔治三世的“圣旨”。亨利·基辛格《论中国》称,“这封信便成了英国外交史上最屈辱的信函之一”。纵观世界史,两国元首在非敌对状态,平等关系下,写下这样的国书,堪称奇葩。

全信如下:

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所有赍到表贡之正副使臣,念其奉使远涉,推恩加礼。已令大臣带领瞻觐,赐予筵宴,叠加赏赉,用示怀柔。其已回珠山之管船官役人等六百余名,虽未来京,朕亦优加赏赐,俾得普沾恩惠,一视同仁。


(爸爸知道你对我的忠诚和顺服,我对你和你的随从也不薄。)

至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向来西洋各国有愿来天朝当差之人,原准其来京,但既来之后,即遵用天朝服色,安置堂内,永远不准复回本国,此系天朝定制,想尔国王亦所知悉。今尔国王欲求派一尔国之人居住京城,既不能若来京当差之西洋人,在京居住不归本国,又不可听其往来,常通信息,实为无益之事。


且天朝所管地方至为广远,凡外藩使臣到京,驿馆供给,行止出入,俱有一定体制,从无听其自便之例。今尔国若留人在京,言语不通,服饰殊制,无地可以安置。若必似来京当差之西洋人,令其一律改易服饰,天朝亦不肯强人以所难。设天朝欲差人常驻尔国,亦岂尔国所能遵行?况西洋诸国甚多,非止尔一国。若俱似尔国王恳请派人留京,岂能一一听许?是此事断断难行。岂能因尔国王一人之请,以至更张天朝百余年法度。若云尔国王为照料买卖起见,则尔国人在澳门贸易非止一日,原无不加以恩视。即如从前博尔都噶尔亚(葡萄牙),意达哩亚(意大利)等国屡次遣使来朝,亦曾以照料贸易为请。天朝鉴其悃忱,优加体恤。凡遇该国等贸易之事,无不照料周备。前次广东商人吴昭平有拖欠洋船价值银两者,俱饬令该管总督由官库内先行动支帑项代为清还,并将拖欠商人重治其罪。想此事尔国亦闻知矣。外国又何必派人留京,为此越例断不可行之请,况留人在京,距澳门贸易处所几及万里,伊亦何能照料耶?


若云仰慕天朝,欲其观习教化,则天朝自有天朝礼法,与尔国各不相同。尔国所留之人即能习学,尔国自有风俗制度,亦断不能效法中国,即学会亦属无用。


(爸爸知道你崇拜我,想排人来学习敬仰,但是没必要,你们学不会,学会了也没用,赶紧把你什么来使什么老师什么都轰走,别逼爸爸不高兴。)

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不贵重。尔国王此次赍进各物,念其诚心远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尔之正使等所亲见。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是尔国王所请派人留京一事,于天朝体制既属不合,而于尔国亦殊觉无益。特此详晰开示,遣令该使等安程回国。尔国王惟当善体朕意,益励款诚。永矢恭顺,以保义尔有邦,共享太平之福。除正副使臣以下各官及通事兵役人等正贯加赏各物件另单赏给外,兹因尔国使臣归国,特颁敕谕,并赐赍尔国王文绮珍物,具如常仪。加赐彩缎罗绮,文玩器具诸珍,另有清单,王其祗受,悉朕眷怀。特此敕谕。


(你送爸爸的都是垃圾,爸爸这里都有,没啥卵用。但是看在你这么诚恳就收下了。以后别送了,来,爸爸送你一些你没见过的。另,你要好好听话,对天朝要更加诚心归附,发誓永远对天朝恭顺,天朝的恩泽就能施予你们国家。皇恩浩荡,那都是我对你们的关怀,爸爸爱你)


乔治三世看到回信后整个人都懵逼了。他第一次见识到什么叫外交强硬。


当然,后来清朝政府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强硬。

user avatar

不久前,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我们的巡逻分队与某国军人在“争议区域”遭遇。对方人数是我方数倍,蛮横至极地提出让我们后退。巡逻官兵据理力争,毫不退让。

一言不合,对方噼里啪啦拉开枪栓,摆出了要开打的架势。

我方带队干部是一位教导员。剑拔弩张,前一秒还在跟对方讲道理的他,一把抓住对方的枪管,直接拉到胸口顶住

大喝一声:“有种朝这开枪!”

教导员的胸口,是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

尽管对方未必听得懂教导员的中文,却被他的气势震慑了,收回枪,关掉保险,默默地带队离开。

那天,我们的战士,没有后退一步。

讲这个故事的,是一个粗狂的高原汉子,脸上深深烙印着两朵“高原红”,嘴唇和手掌都有些皲裂。他只有三十来岁,却像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因为长年在边防的缘故,汉子的普通话极不标准,甚至偶尔结巴,不是一个表达流畅的人。

但,这并不妨碍他语气中的自豪,也不妨碍我们听他的第二个故事。

还是在“争议区域”。

对方用乱石堆砌了一个标识物。入夜,我们的官兵潜伏在皑皑雪地中,一动不动,忍受着零下二三十度的冰凉彻骨。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终于,对方坚持不住了,后撤到更舒适的地方。

我们的战士,从雪地里一个接一个冒出,顾不上活动冻僵的身体,用他们在那个状态下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拆除了对方非法设置的标识物。

那天,看着视频上满脸通红的小战士憨笑着打出胜利的手势,我们的眼泪“吧嗒吧嗒”滑落。

没有枪林弹雨,一样惊心动魄。

这不是电影,也不是战争年代的场景。这是远方的战友经年累月需要面对和处置的情况。

主权,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或许概念模糊,我们喊在嘴上,发在朋友圈里,但未必能说清楚它到底是什么。

但对于这群年轻的战士而言,主权,是每天生活的一部分,胜过自己的生命。

我想,在任何时候,我们的战士都可以骄傲地说出自己的故事,自豪地告诉亲人和朋友:我,没有给你们丢脸

请你相信,他们比任何人都更珍惜祖国的尊严,都更在乎祖国的领土和主权

中国,一点都不能少!

user avatar

提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文化外交也是外交。

网传,单院长当着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馆长的面,说,故宫和大都会的区别是,每件文物都来路清楚。

……

头回过百。

所以借地跟单男神球个文化相关的心愿吧,握拳

.........

有一个心愿暂时实现了.

感谢单男神感谢大噶!

望缘分未了,我会好好努力的!

user avatar

2012年,中日钓鱼岛之争持续升级,引发世界关注。中国外交部不断表达抗议,但并未有效遏制争端进一步白热化,外界开始揣测中日局部战争可能性。对此,中国政府在沉默中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7月24日,中国试射东风41(DF-41)公路机动洲际弹道导弹(外媒关注中国成功试射新型洲际导弹 - 新华国际 - 新华网)

8月16日,中国试射巨浪II(JL-2)潜射洲际弹道导弹外媒称中国试射巨浪-2洲际导弹(图)_网易新闻中心

8月20日,中国试射东风5A(DF-5A)陆基洲际弹道导弹美媒称中国试射固体燃料版DF-5洲际导弹|中国|DF-5A导弹_新浪军事

8月30日, 中国试射东风31(DF-31)公路机动洲际弹道导弹美媒称中国再射东风31 意在支持军方对美国强硬


这是我见过的中国政府表达态度的最强硬的方式:在一个多月内连续检验所有现役洲际弹道导弹的实战效果,展示了中国全面战略核打击力量和二次核反击能力,以赤裸裸的“中国威胁”的方式表达了坚定立场,防止了战略误判。


-----------

至于钓鱼岛争端的后续发展,评论区里有朋友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


相关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是否失去过领土?失去的土地换来了什么? - Diffractioner 的回答 - 知乎

中国在非洲做了什么以至于被某些外媒叫做『新殖民主义』? -Diffractioner的回答 - 知乎

汉人没有一个统一的占主导地位的宗教信仰究竟是万恶之源还是民族之幸? - Diffractioner 的回答 - 知乎

既然日本当年都打下首都了,却没能占领中国,日本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与蒙古人、满人相比,其战略错在那里? - Diffractioner 的回答 - 知乎

user avatar

长崎清国水兵事件。

1886年清朝北洋水师的四艘铁甲舰在出门扬威之后顺道访问日本并且在长崎港维护。结果船要保健,水兵们也想大保健。

一帮水兵下船去了妓院结果不知道啥原因跟当地人起了冲突。日本警察赶到后进行调解结果水兵与之发生冲突并且双方均有人受伤。兵爷被关了起来。

李鸿章表示这事不能就这么完了。第二天授意舰队450名水兵“放假一天自由活动”。这假放的怎么看都像是精心安排的。并且舰长们“再三叮嘱”不许带刀。结果几百名水兵带着刀棍在岸上和警察闹了起来。据说警察方面也是早有准备。于是双方都死了人。

这下闹的动静大了,按照一般剧本来说,下来的内容应该是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咔嚓了几个好汉水兵的头,给日本人赔罪?

结果是清政府这次特别强硬,要求日方赔款道歉。据说铁甲舰都调转炮口瞄准长崎了。(求此时长崎人民心理阴影面积。)甚至据说有考虑借题发挥一下把襁褓中的日本舰队揍个七荤八素先。当然最后双方各退了一步,各自处置肇事者并赔偿对方死伤者。日本给清兵赔的钱据说还多了不少。

可能有人会问为啥日本这么怂清朝这么硬气,甲午战争只有十年了啊。额,其实北洋水师在这个年头正是最风光的时候。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不论是吨位还是战斗力都是亚洲一霸,双联装主炮口径305毫米,貌似是中国整个历史上最大口径的舰炮。在1886年似乎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舰炮口径了。即使十年以后的甲午战争中,大东沟海战中定远镇远也是两块硬骨头。两舰中炮无数却没有丧失战斗力。虽然镇远号的305毫米主炮装备的高爆弹貌似只击中了日本旗舰松岛号两次,但是就这两发就打的松岛不要不要的。第二发炮弹过后松岛号直接就退出战列了。日本也是最后靠鱼雷艇冲进军港才击沉他们的。而在1886年,日本都没有几艘拿得出手的装甲巡洋舰。三景舰和吉野这些船都还没下单呢都。所以这个时代清朝对于日本也是很有本钱的。

第二个原因是,日本在这个时期一直蠢蠢欲动。1876年逼迫朝鲜签订不平等条约。1884年介入朝鲜宫斗,有意染指朝鲜。基于这些动作,本来定远四舰访问日本就有炫耀肌肉之意,那么借题发挥也就很正常了。

可惜啊,长崎事件对日本是有深刻影响的。清国的大舰巨炮给日本人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使得他们十年一直惦记这两艘船。这也刺激了日本的扩军计划。十年之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虽然我们现在站在上帝视角都知道北洋水师有点外强中干,甲午战争时又犯了一个又一个失误,但是即使是开战之时,日本也不是完全有数。日本甚至拟定了上中下三策,下策都成了“北洋水师控制制海权,日本准备本土防御”这种我们今天听起来天方夜谭的事情。简直是历史开的玩笑。

俞天任写的《有一类战犯叫参谋》对这个事件有更戏剧性的描写。


另外有一件画风挺不一样的事是意大利租借三门湾。时间是甲午战争后到义和团之间的这一段。意呆利想要跟其他列强一样弄块租界,看上的是三门湾。清廷当时本来就比较排外,而且又了解到意呆利热(打)爱(仗)和(不)平(行)。于是放下狠话一寸土地也不割。意大利排出装甲巡洋舰准备来打,清廷派出甲午打剩下的几艘船迎战。

结果还没交火呢意呆利人就跑了。

其实意大利海军也没有那么差劲,也许真的是太热爱和平了?

user avatar

朕前後诫勑,经历十年,彼则恃长江之外,聚一隅之众,惛狂骄傲,不从朕言。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

user avatar

1950年11月29日,安理会会议讨论美国诬蔑中国的所谓“侵略朝鲜案”,南朝鲜的代表第一个发言。随后,蒋介石集团的代表蒋廷黻接着发言。这时,伍修权为了伺机予以反击,又坐回到了会议席上。蒋廷黻的发言完全是在为美国的侵略罪行辩解开脱,并说美国从来没有侵略中国,甚至以台湾的小学教科书上没说美国是帝国主义来作证明。同时还口口声声说“代表”中国。而他为了讨好外国,自己的发言从头到尾没有一句中国话,都是在使用英语。待他发言完毕,伍修权立即向会议主席举手,要求临时发言。主席对中国代表团的请求给予允许。随即伍修权作了即席讲话,他说:“我怀疑这个发言的所谓‘中国代表’是不是中国人,因为伟大的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的语言他都不会讲。”

————————

还有一个,不过不是外交,算是两岸在国际场合,好像是台湾要加入联合国还是世界卫生组织?这个我忘了。台湾记者拦住沙祖康要采访:

“您知道那个提案吗?”

“知道。你们不用再提,已经被否决了。”

“难道你们就这样忽视我们台湾吗?”

“你们算老几!?”

“难道国际社会就这样不尊重两千三百万台湾民众的呼声?!”

“谁理你们!”

接着沙祖康扬长而去。

user avatar

再次更新:
2017年8月28日,印度撤军。这两个多月,外交桌上和桌下的明争暗斗一定难以想象。


更新:
想不到还是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有人问,为什么中国的军队这么牛逼,看到阿三只能扔石头?这不是怂吗?这不是绥靖吗?
并敲出一连串的呵呵来表示自己的不屑。

前方的士兵在用生命逼迫阿三开第一枪,你们心里就没有一点感谢和尊重吗?这些战士们在前线和阿三打架,你们在空调房里敲键盘,你们以为自己比这些战士们更伟大吗?

原文:

就今天,把打人说的这么清新脱俗你敢信?


嗯,造成中方人员受伤,嗯。是阿三打的我们。




回答一下是怎么看出来是阿三被踢的网友

对本次冲突中,印方战士拿背部袭击我方战士腿的行为表示强烈的抗议,并予以谴责,同时要求印方保持克制,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user avatar

【2008年新闻】

按照日本水产厅的计划,日本科学家将在与世隔绝的冲之鸟礁上种植珊瑚“种子”。冲之鸟礁位于北纬20度25分,东经136度5分,距东京约1740公里,日本一直想让它成为一个岛屿,而不仅是一个海洋中的暗礁。

但中国一直认为,冲之鸟只是一块岩石而非岛屿,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它不具有日方所要求主张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根本不能用于确定专署经济区。但日本为了实现其目的,不惜人工打造一个岛。

日本在冲之鸟礁上设置气象观测设备,又以防波石及钢筋混凝土强化沿岸,围出一块面积约50平方米的空地,勉强做出一个迷你的直升机起降平台,核心部分还用钛制网保护,以防受海水侵蚀而陷落淹没,并设置一块横宽1.5米,纵高1米标明地址的铭牌,以横向刻写着“东京都小笠原村冲之鸟‘岛’一番地”,亦标明经纬度及“日本国最南端的‘岛’”等字样,耗费巨资300亿日元。

日本一位水产专家说,工作组已试种植了6组幼珊瑚。这位专家说:“我们将观察结果……不过因为航行到这里要花三天半的时间,所以很难经常察看。我们希望从今年开始种植数万组珊瑚。”


日本土地、基础设施和交通部长野田透说:“现在很难说,种植珊瑚将导致我们拥有这片水域,但它能够帮助保护这个‘岛屿’。”日本政府目前已在这个暗礁上安装了一个巨型的地址标牌。水产厅说,日本已经为这个到两年计划准备了约400万美元。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水产厅官员说,开展这个计划是为了“种珊瑚保护‘国土’”。


这就是日本的“愚公计划”。要知道珊瑚礁每年增长大概在1厘米左右!

【2011年新闻】

鹿儿岛县南萨摩市南部沿岸,涌现大量吞食毁灭珊瑚礁的巨型海星,鹿儿岛县和福冈县的潜水员正在合作致力于清除工作。

附近沿岸,南九州也是潜水的人气场所,夏天会聚集大量海水浴游客。14日,当地潜水用具商店“拉宝巴(音译)”员工和游客共8人参加了驱除作业。他们清除的是30-40厘米,聚集到珊瑚周围的海星,用特制的金属棒刺穿后一个一个放入网中。光是这一天,就清除了大概500只。

据经营这家潜水用具商店的安藤说,巨型海星是从去年春天开始大量涌现的。去年10月开始以每月1次的速度进行清除。

根据日本海洋专家调查结果

1:这批海星属定向迁移。

2:这批海星原产地在日本临近的某大国所属大陆架,距冲之鸟礁约3000公里。  

3:如果能搞清楚这些海星的迁移机理、方法、路径,那么成果巨大,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现海洋浮游生物有不受洋流控制,具备主动长途迁徙的能力,有望获炸药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