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你的想法的确有一点小问题。因为按你所说,你们老师指出的问题是在“聘老师”这件事情上,而没有涉及创业这件事是不对的。这就是说,你们老师关注的核心是老师能不能被“聘用”的问题。目前来说,我国的乡村教育基本上都是公立教师,都是国家事业单位的人,个人当然是没资格“聘用”的。你后面所说的“这个人不是学师范的”等等,其实已经跟老师的意思有了很大偏差。
但是,这个事上最有问题的,其实是老师的三观。
第一,事业单位、国企、公务员、民营企业员工等的身份区别以及聘用制、正式编等区别,哪是一个普通的中小学生能搞得清楚的?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都会花钱给孩子请家教,孩子自然也就形成了老师是可以花钱请的思维。老师如果真觉得孩子的想法有问题,那就跟他解释清楚这背后的问题,而不是把这个问题上纲上线到“三观不正”、“国家大义”的问题上去。
第二,中小学生本来就处于价值观的形成期,他们的价值观有反复甚至错误都是正常的。好的老师,应该理解孩子可能出现的价值观错误,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中小学生对于老师普遍都有崇拜和尊重的感觉,只要能加以引导,很多学生都可以很快改过来的。在中小学就把孩子的想法改正过来,怎么也比等他三四十岁了再去改要好的多吧?
第三,好的老师跟人讲道理,是循循善诱而不是把对方直接驳倒。以你自己来说,你的这个想法,本质上是实现社会资源的最大效率利用。尽管操作方式上可能有问题,但思路本身并没有错误。因此,一个好的老师,应该做的是跟你讲如何在不违背基本道德观念的情况下,实现社会效用的最大化。以三观和家国大义来直接否定这个思维的合理性,本身也说明了这个老师的思维比较僵化。
有一位老师曾经给我们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你愿意做1)小石子、 2)珍珠 、3)宝石 的哪一个,为什么。
第一次交作业,同学们的志向基本是珍珠、宝石。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小石子愿意默默无闻地铺成路,珍珠和宝石能做什么呢?
第二次交作业,一大半的人愿意做小石子。不到十个人愿意做珍珠、宝石。老师恨铁不成钢地说:我们国家需要的是默默无闻的奉献者,而不是贪慕虚荣的人。
第三次交作业,只有三个人还愿意做珍珠、宝石。
老师严厉地说:极少数同学,不愿意为他人铺路,而甘心情愿地成为爱慕虚荣女人脖子上的装饰品。
最后只有一位同学坚持珍珠也可以明目治病,宝石也可以加工工业品。
他再也没有出现在老师的课堂上。
老师倒是偶尔会提及,他曾经有一个耻于和老百姓为伍、甘心做爱慕女人玩物的学生,屡教不改。
当他每次语重心长地教育我们:要诚实,要勇敢,要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他一定会认真倾听,为我们的成长保驾护航。我们总会彼此看看,交换一个眼神,再看看那个再也没有出现在他课堂上的同学,留下的空座。
重要的不是三观问题。
而是,你以为可以选择,其实没有选择。
但,让你没有选择的人,认为是为你好。
却不知道,在你心里,已经学会了
如何说大义凌然的假话。
另外一位语文老师,面对类似的问题,却如此教育我们:
我只关心你们如何拿高分,上大学。
你们有什么不同意见,可以上了大学,再找我。
那时候,我很愿意和你们交流。
教育应该是教育家和国家的事。
公民应该纳税。公民的子女应该有免费的、良好的教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