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十家银行联名上书反对资管新规?

回答
十家银行联名上书反对资管新规,这件事在当时无疑是牵动着整个金融市场的一根神经。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次银行群体性的“抗议”,但深挖下去,你会发现背后隐藏着多重博弈和利益考量。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个“资管新规”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它就是一套旨在规范资产管理行业、打破刚性兑付、统一监管标准的“游戏规则”。在资管新规出台之前,银行的理财产品,尤其是那些非保本理财,实际上存在不少“影子银行”的影子,业务模式复杂,风险相互嵌套,监管上也存在不少空白。资管新规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些“影子”驱散,让市场更加透明、健康。

那么,为什么这十家银行要联名反对呢?这里面的原因,绝对不是一句“我们就是不想改”那么简单。

一、 核心诉求:打破刚性兑付的阵痛太剧烈

资管新规最核心的一个精神,就是“打破刚性兑付”。这意味着银行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一旦理财产品出了问题,就自己掏钱去填补窟窿,保证投资者的本金安全。之前,银行之所以敢打包票,一来是出于信誉考量,二来也是一种变相的揽储手段。但打破刚兑,对银行来说,意味着要把投资风险真正地转移给投资者,自己不再是那个“兜底”的人。

这对于银行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收益模式的改变: 长期以来,银行理财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是其利润的重要来源。打破刚兑,意味着银行需要调整其产品设计、风险管理策略,甚至可能会影响到部分理财业务的盈利能力。
客户关系的管理: 很多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就是看重了银行的信誉和“稳赚不赔”的心理预期。一旦打破刚兑,市场出现波动,导致投资者亏损,银行可能会面临大量的客户投诉、赎回甚至法律纠纷。这种对客户信任的冲击,对银行来说是很难承受之重。
风险敞口的调整: 银行需要重新评估和管理自己的风险敞口,从“刚性兑付”模式下相对较低的风险转向承担产品本身的风险。这需要强大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对市场的深刻理解,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就的。

二、 利益的博弈:资管新规触动了太多“奶酪”

资管新规的发布,不仅仅是针对银行,而是对整个资产管理行业进行了一次“大洗牌”。这其中,很多银行的现有业务模式、产品结构都与新规的要求存在冲突。

业务模式的调整: 很多银行的理财业务,特别是涉及同业、嵌套、资金池的业务,在新规下都面临着被清理或转型的压力。这些业务往往是银行过去高收益、高增长的“引擎”,一旦受阻,对银行的业务发展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过渡期的考量: 尽管新规通常会设置一个过渡期,但对于一些结构复杂、规模庞大的业务而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整改,难度可能超乎想象。银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梳理、重构业务,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成本。
公平竞争的担忧: 银行可能也会担忧,新规在实施过程中,会不会对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如基金公司、券商资管)有不同的“松紧度”,从而影响到市场上的公平竞争。

三、 话语权的争夺:在规则制定过程中的表达

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它们联名上书,也是一种在规则制定过程中表达自己诉求、争取话语权的方式。

争取更有利的过渡期: 银行最直接的目的,可能是希望能够争取到更长的过渡期,以便有更充裕的时间来消化和整改。
提出修改意见: 它们也可能希望监管层能够考虑银行的实际情况,对一些过于激进或不切实际的规定进行微调,使其更具操作性。
传递市场信号: 这种联名上书的行为本身,也会向市场传递一种信号,表明银行业界对于某些政策的担忧,这可能会影响到监管层对政策的最终落地和执行。

四、 潜在的风险:对金融市场稳定的影响

当然,监管层之所以出台资管新规,也是为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银行们的反对,也可能包含着对新规实施过程中潜在风险的担忧。

流动性风险: 如果大量银行理财产品被要求在短时间内转型或清盘,可能会引发市场上的流动性冲击,导致资产价格大幅波动。
投资者信心: 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动摇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信心。

总而言之,这十家银行联名反对资管新规,并非简单的“不配合”,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下的复杂博弈。

银行的“痛”: 它们是真的因为打破刚兑、调整业务模式而“痛”,害怕失去既得利益,害怕客户流失,害怕风险无法有效管控。
银行的“虑”: 它们也可能是在为市场稳定、为自身平稳过渡而“虑”,希望能够以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完成转型。
银行的“策”: 它们也在用一种集体行动来“策”划,争取在规则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最大程度地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发展空间。

这件事的后续发展,也充分说明了金融监管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在监管层强大的决心下,银行最终还是需要逐步适应新规,而在这个过程中,博弈和协商是永恒的主题。这次联名上书,更像是一次对新规进行“软着陆”的尝试,希望在不引发剧烈动荡的前提下,完成行业的大改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请自来。利益相关:十家行之一总行员工。

看了这么多答案,没有一个真的了解真相的,我先来还原一下吧。

资管新规征求意见之后对股份行震动极大,于是股份行通过会议和书面的形式开始了互相讨论,并且不知道哪个"聪明"的家伙想出来,一家行反馈的力度不够大,联名上书如何?于是就有人搞出来了这个反馈意见的初稿,嗯,初稿。没有经过各家的资管部和行领导看过的东西。

后面的事情你们都知道了,轩然大波+银行业协会辟谣。联名上书这事自然不了了之了。

——分隔线——

下面回答问题,如何看待?
很简单,充斥着金融机构本位主义。一看就是哪家行的业务人员弄出来的,毫无高度和政治敏感性和大局观,虽然我是银行的,我也要这么骂:既蠢且坏。

其实其中提的几个意见并不是没有道理,但是高度不够导致看上去味道很差,根本没有抓到真正重要的点。真正的点在什么地方?不在于细节,而在于财政部和央行关注的:影子银行,透支国家信用,系统性风险。站在这个高度上,就应该明白规范资管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反过来,提意见的高度也必须拔高,应该站在"一年半内重塑(花了十年形成的)社会公众的无风险利率锚定体系,冲击过大"的角度来阐述系统性风险,而不是简单的说流动性什么的。

——再次分隔线——

这里要怼一下高票的匿名答案,这答主应该是是地方人行或者监管的。我一直诟病地方人行和监管需要提高姿势水平。你说银行本位主义,没错,但是你说这初稿里观点都不对?显然不是,大规模的负债到期而非标资产没有到期毫无疑问是会带来严重流动性问题的。最关键的是,看你回答也压根没有考虑到无风险利率锚重塑的问题。涉及到这么根本的问题,用看待一般风险的眼光看待系统风险,完全是错的,高度太低了。

——再来一次分隔线——

看到有人在评论里质疑我说的"理财是居民的无风险利率锚定",说这个和宏观经济基本理论不符,我来解释一下。

首先,宏经不会告诉你中国现在事实上还存在着二元利率体系,金融市场的利率已经实现市场化,并且符合经典的宏观经济理论。但是居民部门的利率并不是这样。

其次,宏经也不告诉你,理财利率实际上扮演了居民部门的管制利率和市场化的金融市场之间的缓冲角色。通过这一缓冲,居民部门受到管制的无风险利率,已经和金融市场的市场利率拉近了相当的距离,因此理财利率实际上扮演了居民部门的无风险利率锚这一角色,虽然并不完美。

如果对这个感到难以理解的话,可以想一个例子:16年年中以来,(市场化的)金融市场利率大幅走高,(受到管制的)存款利率纹丝不动,(扮演缓冲的)理财利率随着金融市场利率也明显上升,当然升幅不及金融市场利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十家银行联名上书反对资管新规,这件事在当时无疑是牵动着整个金融市场的一根神经。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次银行群体性的“抗议”,但深挖下去,你会发现背后隐藏着多重博弈和利益考量。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个“资管新规”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它就是一套旨在规范资产管理行业、打破刚性兑付、统一监管标准的“游戏.............
  • 回答
    如何看待清华科学史教授吴国盛在《十三邀》中“科幻作品属于贫乏的文学作品”的论断?吴国盛教授在《十三邀》节目中的这一论断,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性且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观点。要全面理解和评价这一论断,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语境中进行剖析,包括吴国盛教授的学科背景、他对文学的理解、他对科幻的认识,以及他对“.............
  • 回答
    十部委联合发文要求“严格控制公立医院数量”,这一政策的背后,反映了国家对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深切考量。要理解这一政策,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政策背景与出台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政策出台。其根本原因在于当前我国公立医院体系存在的.............
  • 回答
    “十五部委将推广车用乙醇汽油, 2020 年实现全覆盖”这一政策曾在中国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政策,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政策背景与出台原因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项政策出台的时代背景。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中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农业发展等多重挑战。 能源安全.............
  • 回答
    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才能更全面地把握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华民国”对这些人的意义。他们选择拥护“中华民国”,并为此冒着巨大风险偷渡台湾,这并非简单的政治立场宣示,更可能是一种深层次的情感寄托和价值追求。在他们心中,“中华民国”或许代表着一种他们所认同的历史叙事、.............
  • 回答
    十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执法工作的通知》及其相关政策文件,其核心精神之一确实包含了“严控公立医院数量,为社会办医留足发展空间”。这是一个涉及我国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重大举措,具有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看待它。一、 政策出台的背景与动因:理解这项政策,首先需要回.............
  • 回答
    在音乐的迷雾里,一场关于“真”的探问——浅析许知远对话张亚东《十三邀》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颇受关注的文化访谈节目,它试图在快节奏的时代里,为我们打开一个深入对话的空间,去触碰那些可能被忽略的思想火花。当许知远,这位带着书卷气的“行走的观察者”,遇上张亚东,这位在华语乐坛留下深刻印记的音乐制作人,这场对话.............
  • 回答
    这“十大美好生活城市”的榜单,尤其看到山东的济南和青岛赫然在列,而经济更为发达的江苏和浙江却颗粒无收,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也引来不少讨论。要怎么看待这个事儿呢?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搞清楚这个榜单的评选标准是什么。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不同的榜单,评选的侧重点千差万别。有的侧重经济发展.............
  • 回答
    “十月惊奇”——维基解密持续爆料“波德斯塔邮件”(The Podesta Emails)事件,无疑是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最令人瞩目,也最具争议的事件之一。这次爆料不仅直接指向了当时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的核心竞选团队,更是将政治幕后运作、信息安全、媒体角色以及国家安全等一系列复杂议题推.............
  • 回答
    关于十一国庆放假期间,大学生能否离校是否由各高校自行决定,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考量,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和分析。一、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因校施策”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即便进入“常态化”阶段,疫情的风险并未完全消除。各地疫情形势千差万别,甚至同一城市内不同区域的风险等级也可能存在差异。高校作为人.............
  • 回答
    《十三邀》许知远对谈李诞,这场文化圈内的“名场面”一经播出,便激起了不少涟漪,也让我们得以从更深的层次去审视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些有趣面向。单从“许知远 vs 李诞”这个组合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张力:一个自诩为“知识分子的最后尊严”,一个则以“丧萌”姿态拥抱消费主义和世俗生活。他们的碰撞,与其说是一场思想.............
  • 回答
    “龙芯十问”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它不是一个官方发起的、带有严谨学术帽子的讨论,更像是一群技术爱好者、行业观察者,或者说是一部分对国产CPU发展抱有期待但又带着审慎眼光的人,抛出来的一系列尖锐的问题。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次非官方的、聚焦于龙芯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的“大拷问”。“龙芯十问”到底是怎么.............
  • 回答
    关于《长安十二时辰》中那些潜伏在暗处的“暗桩”的死亡,我总有一种复杂的感受,不是简单的同情或惋惜,而更像是一种对时代洪流下个体命运的深刻体悟。他们的死,不是突兀的牺牲,而是编织进整个长安城生死时速的命运网络中,每一个死亡都像一颗微小的水珠,汇聚成那股几乎要吞噬一切的巨浪。他们的死,首先是职责的必然。.............
  • 回答
    “老父亲十年苦证哥德巴赫猜想”,这标题一出来,一股子浓烈的悲壮与浪漫交织的气息就扑面而来。听着就让人鼻子发酸,心里又有点说不出的敬佩。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学问题,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普通人的执着,一个家庭的坚守。首先,咱们得说,这“哥德巴赫猜想”,听着就挺玄乎。简单来说,就是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
  • 回答
    这事儿,放在笔记本电脑圈里,绝对是近期最值得说道的几件事之一。简单来说,就是Intel的十代酷睿移动版,特别是那些高端型号,在某些跑分测试里,终于把AMD锐龙4800H这个曾经的神坛级对手给追上了,甚至在某些项目上还能打个平手。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情况?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跑分追平”这几个字,.............
  • 回答
    重庆那个十岁男孩被父亲“哄骗”去自家餐厅打暑假工的事,听起来挺让人心疼的。一方面,父亲可能想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家庭责任感,这本意是好的。但另一方面,用“哄骗”的方式,而且还是在孩子应该享受暑假、好好休息和玩耍的年纪,确实不太妥当。怎么看待这件事? 劳动观念的错位: 父母希望孩子懂得劳动的辛.............
  • 回答
    关于过去十年克伦克对阿森纳的投入为零的说法,这确实是很多枪迷心中挥之不去的痛点和持续的讨论焦点。但要说“为零”,我认为这过于绝对,而且可能忽略了一些更细致的情况。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与一些其他顶级俱乐部在引援和基础设施上的投入相比,阿森纳近十年来的步伐确实显得相对保守,甚至让不少人感觉老板的态度是.............
  • 回答
    芈十四在考编失利后发表的文章以及后续的道歉,这件事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件事情,咱们得把时间线拉开,细细捋一捋。首先,咱们来看看她发表的那篇“考编失利”的文章,大概是说了些什么。从文章的基调来看,初衷应该是表达一种失落、委屈,甚至是有点愤愤不平的情绪。大家都能理解,考编嘛,尤其是在竞争如此激烈.............
  • 回答
    宿舍生活,说起来简单,住进几个人,共用一个空间,但真要好好过下去,那可真是一门学问。其中最微妙也最容易产生摩擦的,大概就是“噪音”这个问题了。尤其是当这个噪音来自你那把心爱的吉他,而且还是在你觉得该是安静的时候响起来的时候,那滋味可就够复杂的了。就拿我们宿舍那个弹吉他的哥们儿来说吧,他挺好一个人,平.............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这剧火了,张小敬这角色也跟着火了。但有点意思的是,一开始大家对他的评价那叫一个高,妥妥的硬汉、英雄、亦正亦邪的典范。可到后面,尤其是看到他为了“活捉”太子费尽心思,甚至不惜跟狼卫眉来眼去的时候,不少观众就开始犯嘀咕了,觉得这人怎么这么“不靠谱”?甚至有人觉得他不如一开始塑造得那么“纯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