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重庆十岁男孩被父亲「哄骗」到自家餐厅打暑假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有哪些可取的方式?

回答
重庆那个十岁男孩被父亲“哄骗”去自家餐厅打暑假工的事,听起来挺让人心疼的。一方面,父亲可能想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家庭责任感,这本意是好的。但另一方面,用“哄骗”的方式,而且还是在孩子应该享受暑假、好好休息和玩耍的年纪,确实不太妥当。

怎么看待这件事?

劳动观念的错位: 父母希望孩子懂得劳动的辛苦,这没问题。但暑假不是“打工”的代名词,尤其是对一个十岁的孩子。这个年纪的孩子,精力应该放在学习、玩耍、探索世界,培养兴趣爱好上。把他们当成免费劳动力,或者用一种“好像是给你好东西一样”的口吻去让他们干活,这不是培养劳动观念,而是利用了孩子的信任。
“哄骗”的方式伤感情: 孩子心智还不成熟,容易相信父母的话。当父母用“玩”、“体验一下”、“赚点零花钱”之类的说辞,却实际让他们承担了繁重的劳动,孩子会感到被欺骗,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长此以往,父母的信任度会大大降低。
儿童权益的忽视: 十岁的孩子,身心都还在快速发展阶段,他们的休息权、玩耍权、受教育权都应该得到充分保障。将他们过早地投入到成人化的劳动中,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即使是自家餐厅,也应该遵循相关的儿童劳动法规,虽然在家庭经营的小餐厅里可能难以严格执行,但至少不能让孩子超负荷工作。
“望子成龙”的功利心: 有些父母可能觉得,让孩子早点接触社会,早点学会“赚钱”,是为他们将来的人生打基础。但这种出发点往往过于功利,忽略了孩子现阶段成长的规律和需求。孩子不是为父母的“未来规划”而存在的机器。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有哪些可取的方式?

既然说到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那确实有很多更温和、更有效、更尊重孩子的方式来实现“培养孩子成为更好的人”这个目标。

1. 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区分玩耍与劳动:
明确暑假的意义: 暑假首先是属于孩子的休息和放松时间。可以安排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的活动,比如阅读、旅行、夏令营、兴趣班,或者就是单纯的自由玩耍。
适度的参与不等于“打工”: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参与家务或家庭事业,可以从非常简单的、象征性的、乐趣化的环节开始。比如,让孩子帮忙摆放餐具,或者在父母的指导下洗洗蔬菜。重点在于“体验”和“帮忙”,而不是“完成任务”和“承担责任”。
寓教于乐: 如果是在自家餐厅,可以设计一些孩子感兴趣的“小任务”,比如当个“小小服务员”在父母监督下给认识的熟人端个菜,或者当个“小小收银员”帮忙数钱(在大人核对后)。但前提是孩子自己愿意,并且时间不长,不影响休息和玩耍。

2. 用真诚沟通代替“哄骗”:
坦诚告知,而非隐瞒: 如果父母真的需要孩子的“小小帮助”,可以直接和孩子沟通:“宝贝,爸爸妈妈今天有点忙,你能不能帮忙做件事?做完后,我们一起玩你最喜欢的游戏。”或者:“这是餐厅里的小帮手在用的工具,你想不想试试看怎么用?”
解释原因和意义: 可以告诉孩子为什么需要他帮忙,比如“今天客人很多,爸爸妈妈需要多一点人手,你帮忙把这个拿过去,我们就能快点忙完,然后就能一起去看电影了。”
提供选择权: 即使是帮忙,也要给孩子一定的选择权。“你愿意帮爸爸妈妈做这个吗?还是你想先玩一会儿玩具,等下再来帮忙?”让孩子感觉自己是被尊重的个体。

3. 以身作则,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父母自身的劳动态度: 孩子最会模仿父母。如果父母勤恳工作,热爱生活,孩子自然会受到影响。让他们看到父母在工作中的辛苦和快乐,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关于金钱的教育: 如果想让孩子懂得金钱的来之不易,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和孩子一起制定零花钱的使用计划,或者让他们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赚取小奖励”来引导,比如“如果你能把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我给你一块钱的奖励”。这种方式比直接在餐厅“打工”更直接、更有针对性。
家庭的责任感: 家庭的责任感是大家庭成员共同承担的,不应该过早地压在孩子身上。可以通过一起做家务,或者在家庭会议上讨论家庭事务,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一部分,但承担的“责任”是适合他年龄的。

4. 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这是孩子成长的基石,任何活动都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健康为代价。
鼓励好奇心和探索欲: 暑假是培养孩子兴趣的绝佳时期。多带孩子接触大自然,参观博物馆,阅读各种书籍,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和热爱。
情商的培养: 孩子的社交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需要通过与同龄人玩耍、参与集体活动来培养。过度劳作会让孩子失去这些宝贵的成长机会。

说到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引导者。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用“手段”去达成的。用爱、耐心、尊重和理解去引导,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爱心、懂得生活的人。而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某些期望,把孩子变成“小大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经评论区小伙伴提醒, 这种劳动教育可能在其他行业可行,但是在餐饮行业可能是违法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第三十三条第八款规定

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生产经营食品时,应当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等;

图中正在制作柠檬茶的小圈没有工作服,工作帽,也没有戴口罩


第四十五条规定

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工作。

作为一个10岁男孩,临时去店里帮忙,也不确定是否办理了健康证。


劳动教育虽然好,但前提是遵守相关的法规。


以下为原答案,关于教育方式,还是有可取的地方


劳动,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

教育,不只可以在教室里,而是可以随时随地,无时不刻的。


这次“打工体验”,不仅让小圈的暑假生活更丰富了,还让他顺便减了肥,锻炼了身体, 也体会到了“打工的辛苦,赚钱的不易。“

和上补习班,上夏令营的小朋友比,小圈的这个劳动课程,绝对是够独特的。


有底薪(5块),有计件工资(做一杯饮料5毛钱)。

体验什么是操作SOP(制作饮料,先放什么,再放什么,冰放多少,水放多少),SOP为什么重要。

待人接物的耳闻目染,学习如何应对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客人。

同时接到几个任务时,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学会分析矛盾的主次轻重


看似简单的餐厅打杂,其实仔细想想,门道也是不小的。

除了老爸给开的工资有点少,其他都挺好的。(7月开始工作,8月攒下了300多块,就算是15天,平均每天20块左右,只是一小时最低工资的钱。)


能提供这种特别的教育方式,算是开店的大圈的自有优势。 那么我们这些没有店的家长,有什么特别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吗?

其实即使是我们每个普通的家长,也可以结合自身的工作、爱好、特长,随时给孩子提供不同于学校里的教育。 知乎上就有两个让我印像特别深刻的例子,

程序员妈妈 @大树和棉花 带着孩子玩无人机编程大树和棉花:父子俩大显身手,大疆无人机RoboMaster TT10组编队,究竟玩出了什么?编程这么灵


书包大哥 @请勿关注 带儿子做饭都可以顺便实践一下运筹学的思路分析方法,背个《木兰辞》不还会分析下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政权,募兵制与府兵制的不同。

这些都是只要家长与孩子在一起,就可以提供给孩子并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教育。


希望在双减政策之下,家长不用再在补课班上花钱放血,同时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孩子相处,为孩子提供一些颇有特色的“爸妈专供”的家庭教育。

user avatar

除了他们没戴口罩,饭店卫生堪忧以外,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只是话说回来,疫情期间对孩子卫生意识的教育也很重要。如果是怕上镜不好看特意摘掉了口罩,方便把自己家打造成“网红店”,那新闻稿火了反而会“招黑”。尤其是孩子一手推垃圾,另一只手放在眼睛上的照片,就是反面教材。别忘了这一轮疫情的源头就是国际航班上的垃圾。

然后我们回到请孩子来自己饭店做“暑假工”这件事上来。

1.没有受苦便得到的甜,总有一天要还回去

董明珠在一次采访中讲过一个关于儿子的故事。

有一天她儿子回去很晚,她便问“今天为什么回来这么晚?”她儿子说“今天没有一块钱的公交车,过来的都是两块钱的空调车。”

这个小故事可能鸡汤了些,不过董小姐的儿子作为超级富二代,确实从未被爆出“挥金如土”的新闻。

提起儿子,董小姐说,一方面希望在忙碌的工作中争取给儿子足够的爱;另一方面不能溺爱儿子,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当妈妈的头2年,我不是很能理解董小姐为什么要这样做。直到孩子长大,我渐渐理解了父母终将退出孩子的生活。

尤其是我们普通人,能留给孩子的本就少,也承受不起孩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任性。不如一早让孩子知道:想要什么,要通过自己努力去争取。

否则,凭运气得到的钱,早晚会凭实力挥霍掉。


2.明白金钱背后的付出

回到题中,我们能看出来对于十岁的小圈来说,这个暑假过得很辛苦。

在餐厅打工,最累最苦的是倒垃圾。每天要产生一百多斤厨余垃圾,而垃圾场又在约十分钟步行路程之外,需要爬坡下坎。小圈每天推着带小轮的满满一车垃圾在街上走,遇到有大坡,就把车立起来,踹口气休息会儿,等几分钟后力气恢复了,再一鼓作气推上去。有时路过的好心人也会来帮忙搭把手。

小圈原本是不缺钱的,没有打工时,零花钱问妈妈要,想买啥也问妈妈要。而新学期到来之后,他买任何东西都将有完全不同的体验。

之前他想买一个10元的玩具,哪怕这个玩具家里已有一堆,玩具= 跟妈妈要10元

而新学期之后,他用自己汗水换来的钱去买东西时,玩具= 10元= 倒好几次100斤的垃圾+跑10多趟卖饮料。他能体会到金钱的背后是汗水的付出。

我想这个时候再想到家里“已经有了一堆”,小圈就会衡量还要不要买。

最重要的是他会更加理解父母的不易,能体会父母的辛苦。


3.“理解父母的辛苦和不易”是很强的动力

我朋友告诉我一个好笑的事情,她女儿觉得她手机里的钱是用不完的,“想要什么一扫就有了。”

这也正常,我小时候还问我爸爸“肚子饿是什么感觉”……

“背着爸爸,小圈说了句“大实话”: “其实我又不需要零花钱,想买啥可以直接找妈妈要。”“现在知道家里的钱来得不容易了!以后我得省着点花!”

还有一个小故事,我有2位和我年纪相仿的远方表弟表妹,平日见的次数不多,但是看到非常懂事的小圈,我的大脑里第一反应就是他们俩。

我们这代80后独生子女,被70后称为“小皇帝小公主”,大多数人想要什么东西一定会哭着闹着要到手。而他们告诉我 “爸爸妈妈很辛苦”, 那是我第一次从一个和我一样大的孩子口中听到这样的道理。

长大后,他们姐弟俩成绩都很好,学习非常努力,跟他们聊天,我总能感受到他们身上有一股劲,而这股劲就来自于对父母不易的理解和体贴。

因为懂得父母的辛苦,知道自己学费来之不易,所以在学习上他们自觉性、主动性非常强,在帮父母做农活之余争分夺秒地学习。

在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孩子们的玩具和学习用品,应有尽有。大部分父母在“给孩子花钱”这件事上,也是眼睛都不眨一下。所以孩子也很少对一个物品产生“稀缺”的感觉。

小圈妈妈其实也心疼孩子,但还是和爸爸站在统一“战线”上,让小圈过不一样的暑假。

如果能有这样的机会,完全可以让孩子一起参与,体验生活认识生活,让孩子意志力和身体都得到锻炼。

4、创造条件,体验生活

我不提倡人为制造艰难挑战去“折腾”甚至“惩罚”孩子。而是建议找一些安全的社会实践,让孩子得到锻炼。

当然也不拘泥于“饭店打工”这一种。

暑假前朵朵突发奇想要出去摆摊,我和老公认真考虑了一下觉得应该支持她的想法。最初的目的并没有想到让她去体验生活,而是想去满足她的设想。

我们三个“股东”对摆地摊创业项目也是认真的。

经过商业调研、产品研发和用户画像分析,那段时间我们一有空就开股东会议,最终集一家人所长,推出“英语启蒙大礼包”的产品。

在摆摊开始之前,我们就遇到很多问题,一起分析一起讨论,最终解决它。这个小小的经历让我们一家三口收获满满,还看到家人从未展示出来的一面,新奇有趣。

详见回答:

我觉得让孩子去饭店帮忙的精神虽然可贵,但大家家里估计没有开饭店,劳动形式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我这种绿色环保的哈,就像开头提到的,让孩子不戴口罩接触厨余垃圾,这点是无法赞同的呢。

我是 @多语启蒙老沐哥,疯狂学习+输出型家长,关注我,一起做高情商,有智慧的父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