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医的科学性不容否定」的言论?

回答
关于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关于“中医的科学性不容否定”的言论,这无疑触及了近年来关于中医科学性讨论的核心,也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要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背景以及可能引发的各方反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

首先,我们得理解这句话的表态性质和政治意图。在中国当前的社会语境下,国家卫计委(现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为官方机构,其领导人的发言往往带有强烈的政策导向和官方立场。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最高领导者明确提出“中医的科学性不容否定”时,这可以被解读为:

1. 政策定调与支持信号: 这是一项明确的政策信号,旨在巩固和加强国家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在一些关于中医发展方向、资源分配、科研投入的讨论中,这种表态能够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为中医的生存和发展扫清一些理论上的障碍。它表明,官方的态度是鼓励和支持中医的,至少在基础认知层面,不会允许对其进行彻底的否定。

2. 回应质疑与维护地位: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的深入发展,中医的理论体系、诊疗手段、疗效证据等,一直面临着来自部分科学界和公众的质疑。这些质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现代科学的实证要求,希望中医能够以科学的语言和方法来解释其有效性。在这种背景下,官方的这句话,也是对这些质疑的一种回应,是在表明一种“保护”姿态,防止中医的地位被彻底动摇。

3. 强调整体观与体系性: “不容否定”可能也包含着一种对中医独特体系的强调。中医的理论体系,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辨证论治等,与现代科学的还原论、物质基础等分析方法存在显著差异。这句话或许是想表达,中医的科学性应该被理解和评价在它自身的体系框架内,而不是简单地套用西医或现代科学的标准来衡量,否则可能会产生“水土不服”的情况。

其次,我们得思考“科学性”这个词的模糊性。在不同的语境下,“科学性”可以有很多种理解:

经验科学性: 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观察到了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缓解病痛,改善健康。从这个角度看,任何有实际疗效、能被反复验证的实践都可以说具有一定的“经验科学性”。
可重复性与可验证性: 现代科学强调理论的可验证性和实验的可重复性。中医的某些理论和疗法,在接受现代科学方法(如随机对照试验、双盲试验等)检验时,往往会遇到困难,或者结果不够明确、难以推广。一些批评者认为,中医在这方面与现代科学的要求有差距。
理论解释的科学性: 中医的理论体系(如气、血、经络等概念)是否符合现代生物学、生理学、化学等学科的解释,这是争论的焦点。很多人认为,中医的理论需要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重新解读和验证,而不是停留在古老的哲学思辨阶段。
系统科学性: 也有人认为,中医是一种整体观的医学,强调人体的平衡、环境的互动,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与系统科学、复杂科学等现代科学的新兴领域相结合。从这个角度看,中医可能具有一种“系统科学性”或“哲学科学性”。

因此,当局长说“中医的科学性不容否定”时,他很可能是在强调中医的经验性疗效和其作为一种独特医学体系的存在价值,同时也可能是在暗示,我们不应该用过于僵化或单一的现代科学标准去全盘否定中医的内在逻辑和价值。他可能是在呼吁一种更包容、更具探索精神的态度去对待中医,而不是以“非我族类”的方式将其拒之门外。

第三,这句话也反映了中西方医学体系的碰撞与融合。自近代以来,西医随着坚船利炮进入中国,并在科学性和技术性上展现出强大优势,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医则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为“传统”或“民间”的疗法,其地位和发展面临挑战。然而,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文化自信的提升,对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在提高。在这种背景下,官方希望能够找到一条既能保留中医的精华,又能使其与现代科学接轨的道路。 “不容否定”就是表达了这种不放弃、不抛弃的态度。

第四,我们可以预见到这句话会引发哪些反应和讨论:

支持者会欢欣鼓舞: 许多中医从业者、中医药爱好者以及一部分对中医抱有信任的民众,会认为这是对中医的肯定和支持,能够提振中医的士气,促进中医的发展。他们可能会引用中医在治疗某些疾病上的成功案例来佐证这一观点。
质疑者会提出反驳: 一部分持科学主义观点的人士,或者对中医疗效持保留意见的医生、学者,可能会认为这是“政治正确”的表态,或者是在回避科学验证。他们会继续强调中医理论的不明确性、疗效的不可靠性以及临床试验的不足。他们可能会质问:如果中医的科学性不容否定,那能否拿出足够的证据来支撑?
温和派会寻求折衷: 更多的人可能会认为,这句话并非要将中医凌驾于科学之上,而是希望以一种更加尊重历史、尊重实践的态度去研究和发展中医。他们会强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呼吁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和验证中医的有效成分、作用机制,从而使其现代化、科学化。
媒体和公众的讨论会更加热烈: 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极具话题性的内容,必然会在媒体和网络上引发广泛的讨论和辩论,可能涉及中医的现代化路径、科研投入的合理性、中西医结合的方向等多个层面。

总而言之,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医的科学性不容否定”的言论,是在复杂的历史、文化、科技和社会背景下发出的一个官方声明。它既包含了对中医价值的肯定和对未来发展的期望,也反映了在科学认知、理论解释和实践验证上,中医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官方试图在其中扮演的“协调”和“引领”角色。理解这句话,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肯定”或“否定”二元对立,去探究其背后的多重含义和可能引发的深远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来不太想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因为众所周知,这里一定会成为中医黑和中医粉口水战的地方,这两拨人,大多数在我看来,黑的没货色,粉的没技术。他们互不买账、均固执思维、都喜欢口舌之快,其实倒是挺搭的一对,相爱相杀,在一起那是极好的。

“科学和科学性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估计这里基本上没有人回答得上来,更不奢求读过

科学革命 (豆瓣)

科学革命的结构 (豆瓣)

这种严肃书籍了。当然啦,我感觉部长也大概说不清楚,但是从概率角度来说,都做到部长了,那肯定对“科学”的理解是要强于我们这里大多数人的。不服气?那you can you up给我们看看呗?!

我看过太多的辩论,现实情况是,在中医粉看来,“科学和科学性”真的是中医说不出口的痛楚,于是沉浸在中医2000年的辉煌中不可自拔;而在中医黑看来,中医就是草药和屎尿屁(参见

中医或者中药有哪些可笑、荒谬的事实? - 匿名用户的回答

),和医学科学无关——尽管他们大概连

现代中医学导论 (豆瓣)

的封皮都不知道什么颜色,更不要说知道中医其实和临床试验早就关系密切了(

中医学基础现代实验教程 (豆瓣)

)。

当上世纪30年代中医名家陈存仁先生聘请西医给他授课,并在

银元时代生活史 (豆瓣)

中评述西医理论精妙,于中医大有好处时,有一帮人却固步自封,全然以为中医乃是屎尿屁,这是何等的胸怀?如此之人不事医书,却竟然敢于评论救人性命之学科,止增笑耳。

当全球各地为抗疟新型化合物束手无策,中医出生的屠呦呦老师历经万难于上千种候选品种找到青蒿素,最终获颁拉斯克奖时,有一帮人固执地以为,中医只是熬汤烧胶,这是何等的短视?结合科学方法的西医才是现代西医,同样结合科学方法的中医也才是现代中医啊!

当我的西医骨科老师有一次在急诊为患者接骨,指导我们这个接骨手法是中医石氏伤科手法,于很多种手法中,患者痛苦最小,你们好好看着…倏忽间,患者手就接上了,不痛了。此时,有一帮人却说,中医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只能治一些“自愈性”的疾病,大概他们忘记了,感冒乃至恶性肿瘤之类的西医也原本没有什么回天处理方式的。

当哈维400年前发表著名的《心血管运动论》第一次革新了医学观念时,一帮人却在痛批同时代的李时珍,谓之《本草纲目》胡言论语、奇葩方子不断、贻害人间,而却罔顾400年前的错误方子早已不为现代中医所用,而哈维的解剖图谱用现代的观点来看,简直不堪入目、错误百出。两种标准对待一种事物,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个逻辑也就那最疯狂年代最多见了吧?医学在进步,这帮人的大脑却未曾有过进步。

当100年前面对精神病患者时,西方医生用放血、灌尿、锁链来处置时(

精神病学史 (豆瓣)

),《素问·-厥论》(

黄帝内经素问 (豆瓣)

)的处理方式却要人道的多。

西医现在已经不是灌尿放血和中医现在也不是屎尿屁是一样的,都是因为方法和认知是在不断进展的。邓铁涛老年纪已经100岁,一个极老极老的老人家却在他晚年的文章《论中医学之前途》中拥抱新技术,其胸怀和眼界高出无脑黑们一大截,他说:

西医的一些检查手段,大多借助于生化、物理学之成就,这些成就也可以为中医之辨证论治服务,我们不可拒而不用,应该看到采用最新的自然科学技术,越能发展中医学。例如血液流变学与血流动力学,可以为我们对血瘀证的辨证提供指标。中医医院的仪器设备越新越好。但必须说明的是借用西医的诊断仪器和方法,其目的在于发展中医的技术与理论,使我们的经验总结更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这番来自中医的论述,本题中一帮无脑黑估计是憋死了也想不到/不愿去查阅的吧?!

拿过去早已淘汰的东西来否定现在是对的么?又倘若认可西医的方法论,也就是科学实验方法,那么就应当知道证据的重要性。在没有任何研究作证的情况下却说现代中医和屎尿屁无异,我就觉得非常奇怪了,是什么让一个本质上其实不相信科学方法的人觉得应用了科学方法的西医是极好的而抵制/无视中医拥抱科学方法呢?我唯一推论的是,也许无脑黑们对西医的理解和中医也差不多——完全不懂,甚至没有想懂的意愿,也许他们更喜欢的不过是“医学科学方法”这个时髦词语而已吧?现在是中医,如果哪一天碰到西医无法应对情况时,估计西医是下一个替死鬼了吧?!

还有拿着Science杂志说事的。Science之类的杂志在西方科学上的权威性毋容置疑,这本杂志本身就是遵照西方科学方法而立身的,它的正文不发表中医文献,再正常不过了,只有遭受文献考核指标的中国人才会以此为荣,以此为学科的唯一标准吧。

现实是,中医有中医的问题,也不太可能短期内达到西医的高度。但是要注意到的是,中草药提成出标准药品的例子现在还是很多的,谁说离开中草药的中医就不是中医了?中医的核心,和西医没有区别,都是基于信息采集的实践科学。鉴于当时的技术,中医提出了不少诡异的方子,而到现在也有一些其实被证明有一定的价值。谁说今后的中医不能进一步将这些方子提炼成标准药剂呢?另外,医学的基础是病理生理,这个并不分中、西医的,阴阳五行同样是科学不发达的产物,未必就是前行中中医不可动摇的部分,不拘泥,不狂妄才是应有的态度。中医的国家政策有点问题,需要探索。而国家教育似乎更有问题,培养出了类似中医无脑黑之类不学且无术又懒得思考的人,中医被辱之不幸,大概也有这个原因吧。

我能做什么呢?仅以此文描述一点我的看法吧。我是西医,我不反对中医,我反对无脑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