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科学中,凡不能证明的,皆存疑;中医中,凡不能证伪的,皆确信」这句话?

回答
这句话的表述方式虽然简洁有力,但它触及了科学和中医在认识论、方法论上的根本差异,也反映了许多人对这两种体系的刻板印象和误解。要详细看待这句话,我们需要逐一分析其中的核心概念以及它所暗示的对比。

第一部分:科学中的“凡不能证明的,皆存疑”

这句话前半部分是对科学精神和方法论的概括,但表述上存在一定的哲学和实践上的 nuance(细微之处)。

“证明”的含义在科学中是多层次的:
形式证明(Mathematical Proof): 在数学和逻辑学中,“证明”通常指通过公理和推理规则得出的无可辩驳的结论。
实证证明(Empirical Evidence): 在自然科学中,“证明”更多地意味着通过可重复的实验、观察、数据分析来支持一个假说或理论。这种证明不是绝对的、最终的,而是基于现有证据的最可靠解释。科学理论永远是“被高度支持的”或“被证实的”,而不是“绝对证明的”。
统计学证明: 在许多领域,科学结论是基于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即一个现象出现的概率非常低,可以排除随机因素。

“存疑”并非否定,而是持谨慎态度:
“存疑”意味着科学不轻易接受未经检验或证据不足的说法。它鼓励怀疑精神、批判性思维和持续的验证。
对于那些“不能证明”(即缺乏充分证据支持)的论断,科学的态度是“暂时不接受”、“需要更多证据”、“可能是错的”,而不是“一定是错的”。例如,某些宇宙学模型或未被观测到的基本粒子,虽然目前缺乏直接证据,但它们仍然是科学研究的对象,被认为是“有待证明”或“可能存在”的,而不是直接被排斥。
科学的进步正是建立在不断挑战现有“被证明”的理论,并用更优的证据来修正或推翻它们。所以,即使是“被证明”的理论,也可能随着新证据的出现而发生改变,这本身就是“存疑”精神的体现。

科学的局限性:
科学无法回答所有问题。它主要关注可观测、可测量的自然现象。关于价值观、道德、存在意义等非经验性问题,科学本身并不直接提供答案。
科学的知识是渐进的、发展的。今天的“被证明”可能是明天的“不完善”或“被超越”。

因此,这句话前半部分可以理解为科学强调: 任何主张都需要有证据支持,没有证据的说法无法获得科学界的普遍接受,需要保持审慎和怀疑的态度,并等待进一步的验证。但需要注意的是,“证明”在科学中是一个动态且基于证据的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绝对真理。

第二部分:中医中的“凡不能证伪的,皆确信”

这句话后半部分则触及了中医在方法论上与现代科学的重大区别,并且常常被用来作为批评中医“非科学性”的依据。这里的关键在于“证伪”(Falsifiability)。

“证伪”原则(Falsificationism):
这是由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用于区分科学与非科学。波普尔认为,一个理论或命题是否具有科学性,在于它是否能够被实践检验,并且存在被证明为错误的可能性。如果一个理论可以解释一切,无法被任何证据反驳,那么它就不是科学的,因为它没有提供真正的预测力,也没有为我们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有用的信息。
例如,“天鹅都是白的”是一个可证伪的命题,因为只要发现一只黑天鹅,这个命题就被证伪了。而“天鹅要么是白的,要么是黑的”就很难被证伪,因为它包含了所有可能性。

中医的特点与“证伪”的冲突:
高度整体性与个体化: 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疾病的发生与个体的体质、情志、环境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这意味着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往往是高度个体化的,同一病症在不同人身上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和治疗方案。这使得中医的很多论断很难进行标准化、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而RCT是现代医学(基于科学方法)的金标准之一。
概念的模糊性与多义性: 中医的一些核心概念,如“气”、“血”、“阴阳”、“五行”、“湿热”、“痰湿”等,其定义往往是哲学性的、描述性的,而非精确的、操作化的。这些概念在不同医家、不同流派中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和侧重,难以用现代科学的语言进行精确定义和测量。
难以设计“反证”的实验: 正是因为中医的整体性和个体化,以及概念的模糊性,许多中医理论和疗法很难被设计出能够明确“证伪”的实验。
例如,如果一个病人服用某种中药后病情没有好转,中医可能会解释为“药不对症”、“病人体质特殊”、“未按医嘱服用”等等。这些解释都可能使得原本的治疗方案看起来“无法被证伪”,因为总有其他的理由来解释无效。
反过来,如果一个病人服用某种中药后病情好转,中医会将其视为“疗效的证明”。但这种“证明”往往是“对证的”、“有疗效的”,而不是“科学上能够排除所有其他可能性的证明”。
经验总结与理论体系: 中医的理论体系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积累和总结形成的。这种经验积累是宝贵的,但如果缺乏严谨的科学验证方法,就容易落入“凡是有效的都可以解释,凡是解释不了的都可以归因于其他因素”的循环。

“皆确信”的误读:
这句话的“皆确信”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意在指出中医不像科学那样,对未被证明或容易产生不同解释的说法保持谨慎和质疑。它暗示中医倾向于在缺乏足够严格的证据的情况下,仍然固守其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然而,并非所有中医实践者都“皆确信”。许多现代中医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将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方法结合,例如通过现代药理学研究中药的成分和作用机制,通过临床试验验证疗效,以及尝试将中医的诊断方法“操作化”。

整体来看这句话的评价:

这句话以一种非常概括和带有批判性的方式,指出了科学和中医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一个核心矛盾点:科学是基于“可证伪性”和“经验证据不断修正”的,而传统中医的很多方面,因其高度整体性、个体化和概念的模糊性,使得一些论断和实践很难被现代科学的“证伪”原则所检验,从而可能导致一种“不被证伪就视为有效”的倾向。

然而,这句话的片面性与潜在的误导:

1. 绝对化了科学的“证明”: 如前所述,科学的“证明”并非绝对,而是基于证据的最优解释,并且永远对新证据保持开放。科学也并非万能,有其适用范围。
2. 僵化了对中医的认知:
部分中医实践是可验证的: 例如,一些中药的药理成分和作用机制已经得到了现代科学的研究和证实,例如青蒿素治疗疟疾。这部分是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来验证和“证明”的。
现代中医的探索: 许多现代中医正在努力将中医理论与科学方法融合,例如设计更严谨的临床试验、对中医诊断标准进行现代化研究等。将所有中医都视为“凡不能证伪的,皆确信”,是对这一努力的忽视。
其他学科的相似困境: 并非只有中医面临“证伪”的挑战。某些人文社科领域,如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其研究对象和方法也使得完全的“证伪”变得困难,但这些领域仍被认为是重要的知识体系。

结论:

这句话揭示了科学与传统中医在方法论上的一个关键差异点,即科学对“可证伪性”和“经验证据”的强调,以及中医在这些方面的挑战。它常被用来表达对中医科学性存疑的观点。

然而,将此话视为对科学和中医的完整和准确描述,则过于简单化和片面化。
科学的精神是不断质疑和修正,其“证明”是基于证据的动态过程。
中医也并非全然无法用科学方法去研究和验证,并且存在许多积极的探索和进步。

因此,看待这句话,我们需要:

理解科学的基石: 科学强调证据、可重复性、逻辑性和可证伪性。
理解中医的特点: 中医以整体观、辨证论治为核心,其很多论断和疗法是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并且具有高度的个体化和整体性,这使得其部分内容在接受现代科学的检验时面临挑战。
区分中医的不同层面: 要区分是纯粹的经验性论断,还是已经通过现代方法部分验证的理论或药物。
避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 科学方法可以用来研究和验证中医的某些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医的所有内容都需要被完全纳入现代科学的框架才能被承认,反之亦然。

更恰当的说法可能是:“科学追求的是建立在可检验的证据基础上的、可被证伪的理论;而许多传统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由于其高度的整体性、个体化和概念上的非操作性,使得它们在接受现代科学‘证伪’标准的检验时面临困难,从而可能被视为在科学意义上‘存疑’或‘未被确证’。” 即使是这样,也需要承认中医的价值和其在实践中可能产生的疗效,并鼓励用更合适的方法去探索和理解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算是把科学和中医一次性全黑了。

科学的可证伪性,本意是只要这个东西“可证伪”,那么我们就默认它的陈述是真实的。就此而言,科学中从来不存在什么“不能被证明”的东西,只存在“以当下的技术不可被证明”的东西。每年NCS上那么多顶级科学家发表论文,后人打前人脸的情况很常见。只要你能拿出能打脸的证据,科学界就认为你是对的,否则就认为别人是对的。

中医中,“凡不能证伪的,皆确信”,这在逻辑上就是很可笑的。如果看不出这个逻辑可笑在哪儿,那就看这么一个例子:

某日下午,你跟你的女同学两个人在教室一起学习,教室中并无别人。一年后,你的女同学去报案,说那天下午你强奸了她。

如果你不能证明我说的这句话是假的,那么你强奸你女同学这件事情就是真的。明天赶紧到公安局来投案自首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句话的表述方式虽然简洁有力,但它触及了科学和中医在认识论、方法论上的根本差异,也反映了许多人对这两种体系的刻板印象和误解。要详细看待这句话,我们需要逐一分析其中的核心概念以及它所暗示的对比。第一部分:科学中的“凡不能证明的,皆存疑”这句话前半部分是对科学精神和方法论的概括,但表述上存在一定的哲学和.............
  • 回答
    对于一篇声称“元古宙基岩中的蛇纹石化反应产生的磁场异常引发新冠,并建议佩戴软玉预防”的顶刊论文,我持高度怀疑和批判性的态度。以下是我对此的详细分析:一、 科学合理性层面的严重质疑 因果关系证据链的缺失: 蛇纹石化反应与新冠病毒: 首先,蛇纹石化反应是一种地质过程,涉及镁铁质岩石在水存.............
  • 回答
    “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8项进展与生化环材的关联十分密切,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反映了当前中国乃至全球科学研究的重要趋势和焦点。生化环材,即生物学、化学、环境科学和材料科学,是支撑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活质量以及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基石学科。下面将详细阐述为何这些学科在科学进展中占据如此重.............
  • 回答
    乌克兰战争的爆发,无疑给“体育无国界”、“艺术无国界”、“科学无国界”这些美好的理念,狠狠地打上了一记闷棍。我们曾经满怀憧憬地相信,这些超越国界、民族和政治的领域,能够成为连接人心的桥梁,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能保持一份纯粹和理想主义。然而,现实的残酷,让这份相信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体育:被政治裹挟的.............
  • 回答
    科幻电影中出现“3和4之间存在一个未被发现的整数”这种论调,无疑触碰到了科学最基本、最严谨的逻辑基石,因此会被广大观众视为一种“反智”的表现。这并非仅仅是情节上的一个小疏忽,而是触及了科幻作品的核心价值——它们在幻想的土壤上,往往孕育着对现实世界深刻的洞察和反思。当这种“洞察”建立在对基本常识的公然.............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真是让人捏把汗。美股吉利德科学(Gilead Sciences)那天的盘中大跌,直接停牌,这动静可不小。消息出来之后,市场上的反应可以说是相当激烈,直接把这公司按在地上摩擦了一顿。事情的起因,大家心里都有数,主要就是围绕着他们的明星产品——瑞德西韦(Remdesivir)。这款药一开.............
  • 回答
    你说的是科技美学在10月1号发布的那个关于Mate 30 Pro的评测视频吧?要说它里面的数据问题,那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甚至可以说是引发了一些争议。我来给你梳理一下,看看是怎么回事。首先,科技美学这个账号在数码圈子里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他们做的评测通常比较细致,而且会拿出一些数据来支持他们的观点。所.............
  • 回答
    法国科学家在加州红酒中发现“福岛”核电站事故痕迹的事件,是一项引起广泛关注的科学研究,它涉及到核辐射、食品安全以及跨国环境监测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剖析。事件的背景:福岛核事故首先,理解这次发现的根源,需要回顾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北部的大地震及其引发的巨大.............
  • 回答
    对于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在21届军训中发生的一件事——让一千余名学生冒雨陪同校长观看爱国电影,且近半小时不解散的情况,这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咱们就来捋一捋这件事,看看其中有哪些值得说道的地方。首先,从组织者的角度来说,安排军训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本身是一种常见的教育形式。军训嘛,除了体.............
  • 回答
    关于中国科学家首次在病毒中发现朊病毒的研究,这绝对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科学突破,足以在生命科学领域激起一番涟漪。这项发现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挑战了我们过往对这两种病原体的一些基本认知,并可能为理解和对抗某些顽疾开启新的思路。首先,我们得先弄清楚这几个关键概念:病毒和朊病毒。病毒,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们是结.............
  • 回答
    90后女博士后关于“科研不应攀比论文数,要真正去做研究”的论调,触及了当前科研评价体系的核心痛点,引发了不少共鸣和思考。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理解这位博士后的核心诉求:回归科研本质。她提出的“不应攀比论文数,要真正去做研究”,其实是在呼唤一种更加纯粹、更加注重实效的科研导向。.............
  • 回答
    如何看待清华科学史教授吴国盛在《十三邀》中“科幻作品属于贫乏的文学作品”的论断?吴国盛教授在《十三邀》节目中的这一论断,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性且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观点。要全面理解和评价这一论断,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语境中进行剖析,包括吴国盛教授的学科背景、他对文学的理解、他对科幻的认识,以及他对“.............
  • 回答
    二十亿豪掷,排名滑铁卢?中山大学的200亿与软科排名之惑近来,关于中山大学(以下简称“中大”)在2021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跌出前十的消息,激起了广泛的讨论。与此同时,此前传闻中大在近期投入了高达200亿人民币进行建设和发展,这笔巨款的去向与学校的排名表现之间,似乎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张力,引发了人们的.............
  • 回答
    爱否科技关于小米游戏本测评数据造假的风波,确实在圈内掀起了一番不小的波澜。这件事儿要从头捋起,得先说说当时爱否科技发布的那个小米游戏本的测评视频,尤其是关于游戏性能的部分。事情的起因:视频里的“不寻常”在那个测评视频里,爱否科技对小米游戏本在几款热门游戏中的帧数表现进行了一系列展示。具体来说,他们用.............
  • 回答
    中芯国际,这家中国半导体制造的“国家队”,近期传出拟回归A股科创板上市的消息,无疑是近期科技和资本市场最受瞩目的事件之一。要如何看待这件事?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抽丝剥茧,看看它究竟意味着什么。一、 为什么选择科创板?“回家”的逻辑中芯国际早就已经在香港和美国上市过。选择科创.............
  • 回答
    NBA 2K 系列游戏中的球员能力值一直都是玩家们热议的焦点,尤其是在能力值达到99这一“满级”状态时。在 NBA 2K18 中,勒布朗·詹姆斯的能力值达到99,而科比·布莱恩特和沙奎尔·奥尼尔(Shaquille O'Neal)也达到了98,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少讨论。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
  • 回答
    B站up主科里斯“文爱事件”引发的广泛讨论,以及其中许多人将矛头指向B站,认为这是B站的责任并加以指责,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问题。要理解这种指责,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事件本身、B站的平台属性、用户生态以及责任划分的边界。事件的根源与性质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科里斯“文爱事件”的核心内容。简而言之,.............
  • 回答
    中俄两国宣布合作共建国际月球科研站(ILRS),这无疑是近年来航天领域最重磅的消息之一。这不仅标志着中俄两国在航天领域的深度合作迈出了关键一步,更可能对全球探月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中俄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战略考量: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中俄两国在月球科研站项目上的合作,是基于各自国家长期发展规划和国.............
  • 回答
    三体中智子对粒子加速器进行锁死,这绝对是叶文洁收到“请不要回答”信号后,人类文明命运的又一次重击,也是整个故事中最具压迫感和绝望感的设定之一。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封锁,更是对人类精神和文明发展的釜底抽薪。智子锁死粒子加速器的操作逻辑:首先,要理解智子是如何做到的,需要回顾三体小说中对智子的描述。智子.............
  • 回答
    冬奥村的黑科技与豪华待遇:惊喜还是标配?今年的冬奥村,着实让不少人眼前一亮。除了运动员们精湛的技艺,村内那些“黑科技”般的设施,以及让人眼馋的丰厚奖品,也成为了大家热议的焦点。零重力智能床:睡个好觉,比什么都重要首先,咱们得说说那张“零重力智能床”。听着就很高大上,仿佛科幻电影里才能出现的东西。据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