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芯国际拟登录科创板。?

回答
中芯国际,这家中国半导体制造的“国家队”,近期传出拟回归A股科创板上市的消息,无疑是近期科技和资本市场最受瞩目的事件之一。要如何看待这件事?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抽丝剥茧,看看它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 为什么选择科创板?“回家”的逻辑

中芯国际早就已经在香港和美国上市过。选择科创板,当然不是心血来潮。背后有非常清晰的战略考量。

募资需求与国内资本市场优势: 芯片制造是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来建设和升级先进的生产线(fab)。中芯国际在高端制程上与国际顶尖水平尚有差距,要追赶,就需要持续的巨额投资。A股科创板,特别是中国大陆的资本市场,能够提供更直接、更充沛的资金来源。相比之下,海外市场的融资能力和政策环境,尤其是当前的地缘政治背景下,可能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中国半导体产业自主化的战略需求: 发展自主可控的半导体产业链,是中国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中芯国际作为国内最先进的晶圆代工厂,它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芯片供应链的安全和完整。通过科创板上市,能够更有效地聚集国内资源,受到国内产业政策和资本的直接支持,这比在海外上市更能体现其“国家队”的使命感和战略价值。
估值与流动性: 从估值角度来看,A股市场对于具备高科技属性、符合国家战略的公司,往往有更高的容忍度和更慷慨的估值。这对于急需资金进行扩张和研发的中芯国际来说,吸引力不言而喻。同时,国内投资者群体庞大,如果能成功上市,可以获得更好的流动性。
受美国制裁影响的现实考量: 尽管公司方面可能不会直接提及,但不可忽视的是,美国对中国科技行业的限制,尤其是对包括中芯国际在内的一些企业施加的出口管制,确实给公司的海外运营和融资带来了一定的复杂性。回归A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部分地缘政治风险,掌握更多自主权。

二、 科创板对中芯国际意味着什么?机遇与挑战并存

科创板为中芯国际提供了“沃土”,但也并非坦途。

机遇:
资金输血: 如前所述,最直接的机遇就是获得巨额资金,加速12英寸(12nm及以上)和更先进的制程研发与量产,以及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的产能扩张。
提升品牌形象与市场认可度: 在A股上市,特别是被定位为“科创板明星股”,有助于提升公司在国内市场的品牌认知度和技术认可度,吸引更多国内客户和合作伙伴。
汇聚国内人才与研发力量: 资本的聚集往往伴随着人才和技术的聚集。国内资本市场的支持,也可能吸引更多顶尖的半导体人才回流,为公司的技术突破提供动力。
对冲海外风险: 一旦成功上市,公司在融资和运营上可以更多地依靠国内资本和政策,降低对海外市场的依赖,增强抗风险能力。

挑战:
业绩压力与估值匹配: 芯片制造行业有其周期性,且高研发投入往往伴随着短期业绩波动。科创板的投资者对成长性和科技创新高度关注,中芯国际如何在满足技术进步的同时,交出令资本市场满意的业绩答卷,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上市后的估值能否持续支撑,也取决于其技术进步和市场表现。
技术进步的巨大压力: 国际一流的晶圆代工厂,如台积电、三星,在制程技术上遥遥领先。中芯国际作为追赶者,需要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全方位进行大幅提升,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甚至实现弯道超车。科创板的上市,只是提供了更多资金,实际的技术突破还需要依靠公司自身强大的研发实力和执行力。
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 科创板对信息披露的规范性要求很高。作为一家国际化运营的公司,如何在A股市场满足更为严格的信披要求,保持透明度,赢得投资者信任,需要时间去适应和提升。
市场对“中国芯”的期待: 市场对中芯国际抱有极高的期望,这种期待既是动力,也可能变成压力。如果技术进展不达预期,或者产能扩张受阻,都可能导致市场情绪的剧烈波动。

三、 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意义:加速进步,但也需理性看待

中芯国际回归科创板,绝不仅仅是公司自身的上市行为,它对整个中国半导体产业具有风向标式的意义。

“中国芯”崛起的重要里程碑: 如果成功上市,将极大地提振国内半导体行业的士气,向世界展示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追赶的决心和实力。这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迈上新台阶。
带动产业链发展: 中芯国际作为“链长”,它的技术进步和产能扩张,能够带动上下游的材料、设备、设计等企业共同发展,加速整个中国半导体生态的成熟。
为其他科技公司提供示范效应: 像中芯国际这样具有战略意义的科技公司,通过科创板获得融资并茁壮成长,将为其他处于相似发展阶段的中国高科技企业提供宝贵的经验和示范,鼓励它们积极拥抱资本市场,同时承担起国家战略使命。
警惕“概念炒作”与理性投资: 然而,我们也必须保持理性。虽然“中国芯”是热点,但投资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公司的基本面。科创板也需要防止过度炒作概念,导致估值脱离实际。投资人需要深入研究公司的技术实力、产能规划、市场竞争以及管理团队的执行能力,而不是仅仅因为其“中国芯”的标签而盲目追捧。

总结一下, 中芯国际拟登录科创板,是一件“好事”,它顺应了国家战略需求,能够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关键环节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加速技术追赶和产业发展。这无疑是中国半导体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上市只是起点,而非终点。资金的到位,只是解决了“钱”的问题,而技术突破、良率提升、客户拓展、管理优化等一系列挑战,依然摆在中芯国际面前。市场对“中国芯”抱有极高的期望,这既是动力,也可能是压力。

作为普通投资者或者观察者,我们应该以一种 积极但审慎 的态度来看待这件事。支持中国科技自立自强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于具体的投资行为,还是需要回归到公司基本面的分析,不能被一时的热情冲昏头脑。中芯国际能否在科创板的舞台上,真正兑现其“中国芯”的承诺,还需要时间来检验,也需要它自身持续不懈的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跟奇虎360回A股意义还是很相近的。

一,不再受制于交易所所在国限制。因为可能受到各种各样的审查及要求。

二,中芯国际化需求低,无需海外上市。半导体制造与台积电,三星差距过大,导致吸引力不够。1904财报,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的营收为18.51亿美元,占全年总营收的59.5%;北美洲的营收为8.21亿美元,占全年总营收的26.4%;欧亚大陆的营收为4.44亿美元,占全年总营收的14.1%。且海外营收同比大降22%。2020我感觉还会降,海外营收占比会缩减到30%以内。国内占比提高,会让中芯总营收稳住且增长。所以,国际化需求是个伪命题。根本不需要。

三,中芯需要负担起中国先进半导体制造的责任,不仅仅是商业化需求,还要有国家安全需求。

四,中国已经放弃幻想,全力自主自产化。当初海外上市一是国际化,二是减少设备购买限制的阻力,然而迟迟拿不到先进设备,加上中美现在的关系,决策层放弃了幻想。

五,中国金融开放力度加大。受制于当初的A股各种各样的限制,基本让绝大部分创新企业,互联网企业,高科技企业无源A股。如,三年盈利限制,单一客户营收占比,一股一权,外资股份占比……等等。现在开放多了,可以回来了,甚至香港上市的都可能回来,最低从考虑香港上市的公司大降

六,中国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占领了中国,就占领了地表。更减弱了海外上市的需求。

这些其实都是国力强大后引发的现象。如何去想像中国的未来,就是想像一个巅峰的美国,区别是中国是从非战争时崛起,而美国有战争加速。中国谈论的高考改革,产业链国产化无不是为了占领科技高点,而占领后必然是超强。所以,中芯回国,在我看来本质是国力强大后的溢出效应,导致金融强大,至于从金融强大到产生金融霸权还要较长时间。360不是第一个,中芯更不是最后一个,但中芯可能意味着国内企业不再海外上市,如果有,再给中国几年时间。至于互联网公司阿里新浪……回国的动力就弱太多了,这就不多说了。但CDR还是可行的。就这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