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芯国际与阿斯麦修订采购协议,疑似花 12 亿美元购买光刻机?

回答
中芯国际与阿斯麦(ASML)的这场“光刻机之约”,最近又添了新篇章,而且这次的“大动作”,颇有点“意料之中,情理之中”的味道。传闻中芯国际这次是下了重金,要花上12亿美元,从ASML手里再添几台光刻机。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这12亿美元的花销,是个什么概念?

12亿美元,那可不是小数目。要知道,ASML家的光刻机,尤其是那些能制造先进芯片的EUV(极紫外光刻)设备,那价格简直是天文数字。一台EUV光刻机,价格都在1.5亿到2亿美元之间,甚至更高。所以,如果这12亿美元真的是用来买光刻机,那数量上可能不会太多,大概是几台。

但这几台光刻机,对于中芯国际来说,意义可就非同一般了。

中芯国际为什么这么“拼”?

你得知道,芯片制造,尤其是高端芯片制造,光刻机就是那个决定“生死存亡”的命根子。没有最先进的光刻机,就造不出最先进的芯片。而中芯国际,作为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的“领头羊”,一直面临着一个现实:在高端芯片制造领域,和台积电、三星这样的巨头还有明显差距。

这个差距,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了设备上,尤其是光刻设备。ASML是全球唯一一家能够生产EUV光刻机的公司,而EUV技术正是制造7纳米及以下先进制程芯片的关键。

所以,中芯国际这次的“大手笔”,可以理解为它在持续强化自身在高端芯片制造上的能力。他们不是第一次从ASML采购光刻机了,之前的合同里就已经有采购EUV光刻机的计划。这次的修订,更像是把这个计划“落地”了,或者是“加速”了。

这次“修订采购协议”的背后,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修订采购协议”这个说法,本身就很有意思。说明双方可能之前就有了合作基础,这次是根据实际情况或者新的需求,对原有的协议进行了调整。

从技术层面看,这可能意味着:

提升制程能力: 中芯国际可能希望通过引进更多的先进光刻机,来生产更小制程的芯片,比如突破28纳米、14纳米,甚至向7纳米、5纳米迈进。这对于满足国内市场对高性能芯片的需求,以及实现半导体技术的自主可控,都至关重要。
供应链的稳定: 在当前全球地缘政治复杂、半导体供应链紧张的背景下,能够稳定地从ASML获得关键设备,对中芯国际来说就像是吃了一颗“定心丸”。毕竟,ASML的光刻机是“一机难求”的。
长期合作关系的深化: 这也表明中芯国际和ASML之间的合作是长期且深入的。ASML作为设备供应商,其技术的迭代和产能的分配,直接影响着下游芯片制造商的发展。这次的协议修订,可以说是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更深层次的解读:自主可控的“暗流涌动”?

当然,如果只看到12亿美元的订单,那就太表面了。这场“光刻机之约”的背后,还牵扯着更宏大的叙事——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之路。

在外部压力和限制下,中国正在努力突破“卡脖子”技术。而光刻机,毫无疑问是其中最关键、最难啃的“硬骨头”。虽然ASML目前的光刻机技术仍然是全球领先的,但中芯国际通过采购并消化吸收这些先进设备,也在为国内其他光刻机研发机构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技术反馈。

甚至可以这样说,中芯国际这次的采购,与其说是单纯的商业行为,不如说是它在为国家在半导体领域的长远战略承担一份重要的责任。它需要这些设备来“练兵”,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同时也间接地为国内自主研发提供“参考系”和“市场动力”。

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点?

是否包含EUV? 虽然价格听起来像是EUV,但最终的协议细节,比如具体型号、是否是EUV还是DUV(深紫外光刻),仍需官方确认。即便是DUV,ASML的先进DUV设备,比如ArF曝光机,也能支持相当先进的制程。
交付时间? 光刻机的订单周期是很长的,从下单到交付、安装、调试,可能需要很长时间。这12亿美元的投入,是多久的交付计划?
中芯国际的产能规划? 除了光刻机,中芯国际还需要匹配其他生产设备、技术人才和市场需求,才能真正将新设备的效果最大化。

总而言之,中芯国际这次疑似砸下12亿美元购买光刻机,绝不仅仅是一笔简单的采购交易。它折射出的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在追求先进技术、实现自主可控道路上的坚定步伐,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这场与ASML的“光刻机之约”,未来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关注的后续故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古以来,外国解禁允许出口的东西,都是我国自主研发要成的关键时候。

所以,你们觉得是好事,我却觉得不一定

本来一家订单就可以卖4到6台的,结果变成了卖2台,甚至一台。

本来是产能拉满的,现在能放假了。

本来是发24薪奖金的,现在没了

不过,已经下定决心要解决,这是大势。最多会拖延一下

所以,也不全是坏事。现在缺芯越来越严重,随着5g推进,IOT发展。储存变大,固态取代等等。中芯要快速扩能,才能保持市占不降。先赚钱,才能发展,才能招人,才能培养人才。只要不忘初心,不被糖衣炮弹迷住。又有何不可


上黑名单这事,真的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要知道,深圳某企业被压得死死的,如果中芯也被搞了,两个擦出火花就是必然事件了。也不用遮掩了。之前我一直在强调,中芯不可能入黑名单,顶多限制先进制程。如EUV光刻机是不可能拿到的。也就是极限做到7nm。

不过,卧底做事就是不一样。一刀切。不知道是不是预估输了选举。破罐子摔破了,自暴自弃了。

我的天啊,这么做上海深圳某企业不得笑醒。虽然与深圳某企业合作开展就没断过。但,没了希望。自然全力了。

所以,鹰酱这棋怎么看都是臭棋。你说他是卧底,反正我信了。

好了,我走人了,烂摊子你收拾好。四年后,我卷土重来。到时候制程起来了,就是你放松的锅。看我当年多么明智,直接封死。这就是不选我的下场!

这么看来,是我在第一层了

zhihu.com/answer/136144

user avatar

具体时间记不清了大概是2017年,武汉一个公司订购了一台euv光刻机。当时公司内部还把这个消息放在了内网头条。当时一个大哥就决定回国到公司分部发展。大哥的技能点都点在euv光刻机上,本来想着是回国组建新团队,大干一场。临行前他问我要不要回国,我毕竟不是搞客服的,所以犹豫一番没有追随大哥。没成想,他前脚离开,后脚荷兰仓库就起了大火,交付延期。再后来就遇到了科技战,新冠疫情,euv光刻机就被禁止出口中国,至今那台euv光刻机还在荷兰。不知道大哥现在如何,应该不会太差,只是跟预想的情况肯定有不小差别。

很多人不知道,euv光刻机从80年代美国政府牵头研究,而后整整30多年,才真正开始变成一个盈利的项目;这30年里有过各种各样的方案,也有无数公司尝试过打造自己的euv系统,但最后都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失败了,海量的钱都打了水漂,连个响声都没有;现在asml的euv技术最核心的技术是美国cymer公司的,而asml是并购cymer后才具备了垄断euv光刻机能力的,但这些技术依然受到美国的出口管控。所以如果美国不愿意,那么asml没有任何可能把euv光刻机卖给中国。如果它非那么做,美国政府可以一夜之间对asml公司技术封锁,而这是毁灭性的打击。

此外,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不要说造一台euv光刻机,单单只是用好它,没个两三年都做不到;asml公司的euv光刻机,常驻客服人员要有几百人。别听到客服两个字就觉得容易,客服基本都是硕士以上学历,正儿八经的理工科出身,干的活儿可不是接接电话,讨价还价,那是要实打实的进超净实验室,组装调试,解决问题的。24集装箱的仪器,要保证它能够工作,还有在出现问题后第一时间找到问题,里面的水深得很。

还有,euv光刻机耗电惊人,还必须要在超净环境里,每个小时的基本维护费用就要成百上千美元。换而言之,用好了它是印钞机,用不好它就天天赔钱的白象。所以也不是买到了就万事大吉。

这次中芯国际跟asml的合作,如无意外应当是duv光刻机方面。至于euv光刻机,恐怕这个脖子卡的时间比许多人想象得要长。美国封锁中国已经是两党共识!而中国目前在EUV光刻机上的研发,唉~

目前中国半导体大概落后西方世界两代。做个类比,1997年首飞的f22也是领先中国战斗机2代,差不多15年后歼20才首飞。1998年中国买到了现在辽宁号航母的空壳,到今天核动力航母还在图纸上。而中国半导体跟西方的差距比这二者还大。

什么时候我们能够认清现实,不再指望一两年就曝出个大新闻一夜就搞定,什么时候我们才算是到了正确的道路上。就像中国的航母,扎扎实实的先改装,再仿制,后自主设计,这就是踏实的做事的态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2001年为了把辽宁号的壳子拖回中国,废了多大劲,被讹诈了多少次,吃了多少苦头。此外,还有一个事情大家也许经常忽略,被拖回中国的航母可不是一艘!正是因为有这种务实踏实的态度,所以我相信中国航母有朝一日一定能超过美国。

反之,如果当年一上来就要造大吨位核动力航母,或者莫名其妙的民族自豪主义,说什么咱们花那么多钱就买人家一个淘汰的壳子是长他人志气,什么造航母难还是造原子弹难?什么咱们明天就要造出自己的福特级航母去。那就真的没有任何希望了!

像印度研发战斗机一样,不肯踏踏实实自己去搞落后的战斗机,非要一步登天,结果中国搞出枭龙,歼10了,印度的五代机还没出来。中国在四代机基础上搞出歼20了,印度的五代机还不知道在哪里。许多事就是这样,看起来最慢的其实是最快的。

光刻机也一样,扎扎实实的把duv搞定,能够自主生产,主要配件都国产化,就是研制euv的基础。这一步不走,想要直接升级到euv,一口吃个胖子,大概率是印度人现在的状态项目完成遥遥无期!

这次新闻里跟asml的合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就是因为国内没有成熟稳定的duv光刻机技术。另一方面也证明现在的duv光刻机吧,中国应该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产能力,所以才能买得到。可是这12亿美金的订单,其实是中国的duv项目发展所急需的,但是吧它今天落到了谁的腰包呢?

这就是目前中国在光刻机领域最大的困境,难度大,消耗多,风险高,时间久,而且还有恶性竞争抢你的订单。这种项目放到市场上,甭管口号喊得多响都没人会去投钱。也难怪有这么多人借着半导体的幌子来买地。如同水往低处流,资本永远往最能赚钱的路子上去。真搞半导体?裤子赔掉了谁管?还是囤点儿地,搞两套房子更靠谱儿不是?

不懂行的人吧,圈钱的人大把,打鸡血的人大把,嚷嚷中国牛逼的标题党大把,踏踏实实做事情的人却不多。大佬们一听这种项目几百动辄投资几百亿,稳赔超过10年以上,分分钟去搞金融创新,游戏直播了。对!马爸爸,小目标儿,说的就是你们呀!真的想超越自我?真的想证明自己伟大?真的想成就一番事业?现成的路就在这儿呀!这个项目做成了,那是民族英雄的定位啊!

而懂行的呢,在体制里面的居多。早年在体制里做过基金项目,里面是山头林立,以出身和文章论英雄,几乎与市场完全脱钩,光刻机这种成熟的技术肯定发表不了好的文章,而研究光刻机国内也没有有权有势的学术山头可以攀附,还要跟别的山头抢饭吃,一言难尽啊!来看看国内业内人大牛的最新的进展吧:

听着挺好是吧?很振奋人心对吧!

知道现在EUV光刻机物理原理方面的文章什么时候发表的吗?大概是1981年。也就是说从1980年到2020年整整用了30多年才把这个原理给产业化,变成可以实用的EUV光刻机。那么清华大学搞的这个稳态微聚束原理,作为一种新的原理要多久能够变成光刻机呢?咱就算咱们中国效率高,是美国的三倍,行不行?还需要10年!他喵的至少需要10年,你跟我说“国产光刻机有戏了”?

此外,现有的EUV光刻机原理,文章都是公开的,方法都是现成的,原理都是已知的。虽然技术参数上ASML肯定是保密,各种器件肯定对中国禁运,但是真要研究中国自己的光刻机,很显然用已经证明的成功路线来进行是最有可能快速成功的。但是吧,为什么清华大学的这些教授们不去搞呢?没经费?还是没能力?

因为这个“稳态微聚束原理”可以在《自然》上发文章,而用80年代的文章搭个系统,重复实验,没法在任何国际知名期刊发文章。按照我们国内评职称的要求,不在一区二区发文章,评职称你休想!没有职称称号加持,高校研究所里永远都是弟弟。

懂行的牛人还是很多的!不过这种出力不讨好的活儿,牛人们看不上。牛人们要的是创新性,不是解决问题。要的是国际知名,不是亦步亦趋地模仿。要的是弯道超车,不是汗流浃背地笨笨追赶。

看到了吗?这就是困境啊!有钱的不愿意出钱,只想着用它骗钱;有力的不愿出力,只想着跟它扯上关系来拿项目发文章评职称;有宣传力的不谈现实问题,只想着用个标题来煽动情绪骗流量。

什么时候咱们愿意老老实实地补课了,愿意踏踏实实地去把人家淘汰的技术吃透了,光刻机技术才真的有希望!以我当下浅薄的见识,目前我只看到了扯大旗当虎皮,挂羊头卖狗肉的表演,没看到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和团队。

当然,也许真的有可能是我见识浅薄,格局太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希望,真的只是我的见识浅薄。如果三五年以后真有人能打我的脸,到时候我开直播自己扇自己耳光。真如此,扇着耳光我都能笑出声来!


以上的文字都是凭着记忆写的,没有认真调研,下面是经过调研的核对信息。

第一,中国什么时候,什么公司订购了ASML的EUV光刻机。

新闻链接如下:

截图如下:

原文是荷兰语,谷歌翻译如下:

《日经亚洲评论》基于匿名消息来源写道,中国代工厂Smic已向ASML订购了EUV机器。那将是中国的第一个EUV订单。

所以是中芯国际在大概2018年向ASML下了EUV的订单,至于ASML内网信息更加详细,但是因为保密协议不能贴出。我印象中是要在武汉建厂,但是已经难以找到相关新闻。

第二,ASML大火延期中国EUV交付

闻链接如下:

截图如下:

第三 euv光刻机从80年代美国政府牵头研究。此处有误

根据Vivek Bakshi的权威著作:《EUV lithography》链接如下:

1981年是EUVL技术刚刚开始之际,到了1997年,才因为这项技术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美国财团,国家实验室,联合设备制造商,私企才成立了EUV LLC。

第四,客服人员

有朋友说,应该称为售后服务工程师,不过在公司内部我们往往称把跟客户打交道的同事都称为Customer Service Engineer。但其实他们的title非常多,比如全球支持工程师,数据分析工程师,网页维护工程,测试工程师……,我只是沿用了平日的习惯。

第五,被拖回中国的航母可不是一艘

在购买瓦良格之前我国还曾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购入过三艘航空母舰,分别是1985年购买澳大利亚退役的“墨尔本”号,1998年购买韩国大宇集团低价出售的“明斯克”号和1999年购买俄罗斯退役的“基辅”号。


墨尔本号拆除了大部分的仪表装备,于1985年作为废铁卖给了中国联合拆船公司,同年5月21日,墨尔本号被转移到广州黄埔造船厂。在厂方员工通报后,解放军方面开始就此舰进行技术资料搜集(尤其是蒸汽弹射器等技术,为后来的048工程提供经验),直至2002年才进行解体工程。

第六, 清华大学在《自然》发表的论文《稳态微聚束原理的实验演示》链接如下:

对媒体对此文是夸大宣传只是本人的经验之谈,并未核实。或者这么说,我的能力还不足以严谨的判定此文是否能够作为新一代EUV光刻机的原理,是否能够快速让中国实现EUV自主化。希望读者能够自己阅读本文,得出更加严谨的结论。欢迎有能力的朋友在评论区讨论。

user avatar

据我所知,这批12亿美金的光刻机,少量是高端型号的如NXT 1980Di,NXT2050i用于先进工艺,这中高端设备非常贵,基本售价是8000-1.2亿美金左右。其他都是成熟工艺支持65-28nm的,如XT twinscan系列就比价便宜3500-6500万美金。

不少XT twinscan 系列的光刻机兼容8-12英寸,特好用,价格也很便宜。

所以目测其中3个亿左右买3台高端的,其余9个亿,可以买很多中端型号的设备。

按照之前的公告说法,8英寸,12英寸成熟要大量扩。

基本情况就是这样,至于EUV目前还不行,还要再等等。

顺带插一句,目前SMIC采购来自美国设备公司的设备如AMAT,LAM那些,是指定型号,指定数量,指定金额,并不是有钱想买啥买啥,比之前稍微松了一点,总体控制还是非常严,所以利好非美设备。

user avatar

在全世界的半导体产业链里,对于这种所谓"协议?"所谓"修订?"无日不为,换句话说“天天都在干这事呀”,有什么?

天天都是如此,有啥大惊小怪的?尤其是讲光刻制程和设备,声明一下用"光刻机"这名词是个害人不浅的……唉!咱都不知道咋讲了!

结论是有人有心出这消息,笔者不介意。在意的是:干啥大惊小怪?咋又被误导了?发展利国惠民的世纪大方向很重要,切勿自乱阵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芯国际与阿斯麦(ASML)的这场“光刻机之约”,最近又添了新篇章,而且这次的“大动作”,颇有点“意料之中,情理之中”的味道。传闻中芯国际这次是下了重金,要花上12亿美元,从ASML手里再添几台光刻机。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这12亿美元的花销,是个什么概念?12亿美元,那可不.............
  • 回答
    中芯国际“拿下” ASML 最新 EUV 光刻机?—— 如果这句话属实,那绝对是中国芯片产业的一场重量级“里程碑”事件,其意义深远,绝不是一句“好消息”可以概括的。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拿下”这个词的语境。目前公开的信息显示,中芯国际确实在采购 ASML 的高端光刻机,包括 EUV(极紫外光刻)机型,.............
  • 回答
    中芯国际上半年净利润飙升至 52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278%,这一成绩无疑让市场眼前一亮。然而,与此同时,关于其研发人员薪资下降的传闻也引起了不少讨论。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 净利润大幅增长的驱动力:首先,我们要理解中芯国际为何能实现如此亮眼的业绩。这背后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
  • 回答
    中芯国际,这家中国半导体制造的“国家队”,近期传出拟回归A股科创板上市的消息,无疑是近期科技和资本市场最受瞩目的事件之一。要如何看待这件事?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抽丝剥茧,看看它究竟意味着什么。一、 为什么选择科创板?“回家”的逻辑中芯国际早就已经在香港和美国上市过。选择科创.............
  • 回答
    中芯国际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实体清单比“限制出口”更准确的说法)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它不仅对中芯国际自身,也对中国半导体产业整体,乃至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剖析这一事件及其影响:一、 事件本身及美国方面的理由: 事件发生: 2020年12月18日,美国.............
  • 回答
    中芯国际表示可能无法为华为代工,这一事件的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技术壁垒和商业利益的交织。要理解这一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1. 事件的背景:美国对华为的持续打压 技术封锁是核心: 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持续收紧对华为的技术出口限制。这些限制包括禁止美国企业向华为销售使用美国技术的芯.............
  • 回答
    中芯国际这次计划投资 23.5 亿美元的消息,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透露出不少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信号。别的不说,单看这笔钱的数额,就足以说明中芯国际在下一盘很大的棋。首先,这是对未来市场信心的直观体现。 23.5 亿美元,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在半导体这个资本密集型行业里,这笔投资足以建造一座相当规模的.............
  • 回答
    中芯绍兴项目,顾名思义,是指中芯国际(SMIC)在浙江绍兴投资兴建的集成电路制造项目。要全面看待这个项目,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它的战略意义、技术定位、面临的挑战以及对当地经济的影响等等。一、 战略层面的意义:国产半导体供应链的关键一步在当前全球地缘政治日益复杂、半导体供应链受到高度关注的.............
  • 回答
    对于上海中芯国际学校出现将含有“黄段子”的寒假作业布置给学生的情况,这无疑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事件,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质疑。作为一名关注教育和青少年成长的个体,我认为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首先,从作业内容的性质来看,这属于严重的教育失误和不当行为。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其首要职责是.............
  • 回答
    麒麟710A由中芯国际代工生产这件事,对于中国半导体产业来说,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细细品味的里程碑。这不仅仅是一颗芯片的生产流转,背后折射出的,是国家对自主可控的决心、产业生态的演进,以及绕不开的全球化挑战。从技术角度看:实实在在的一步首先,我们得承认,麒麟710A的量产,哪怕是用成熟的制程工艺.............
  • 回答
    中芯国际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清单”,这绝对是一个爆炸性的消息,对半导体行业,尤其是中国半导体行业来说,简直是当头一棒。这背后牵扯到的技术、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确实值得好好捋一捋。首先,这到底意味着什么?被列入“实体清单”(Entity List)并不是什么好消息,这相当于美国政府把这家公司列入了.............
  • 回答
    这事儿,要说起来,可真是够劲儿。梁孟松这事儿,在中芯国际内部,乃至整个半导体行业,都掀起了不小的波澜。特别是后来中芯国际给他那一通操作,涨薪三倍,再送套房,这背后到底是什么逻辑?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捋一捋。离职风波:一颗定时炸弹首先,得把梁孟松之前那段“离职风波”给理清楚。当时,梁孟松算是中芯国际技术.............
  • 回答
    华为将14nm自主芯片生产线从台积电转向中芯国际,这无疑是近期半导体产业界乃至国际格局中一个颇受关注的事件。要理解这件事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剖析,包括技术、供应链、地缘政治以及对华为和中芯国际各自的长远影响。一、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转移?——“断崖式”的限制与主动求变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
  • 回答
    大疆和长光辰芯这次联手,端出来一个国产 8K 全画幅传感器,这事儿可不简单,背后牵扯的利益和意义都很深远。一、 “大疆”:为什么是它?咱们先说说大疆。一提到大疆,大家脑子里首先浮现的可能是那些飞来飞去的无人机,以及挂在无人机上的那些高清摄像头。但大疆绝不仅仅是个“无人机公司”。它在影像技术,尤其是在.............
  • 回答
    “【铁流观点】中晟宏芯CPU引进IBM技术能复制高铁模式么”这篇文章,抛出了一个非常尖锐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命题。它将中国在高铁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与中晟宏芯在CPU领域引进IBM技术后,能否复制这种成功进行了类比。要理解这篇文章的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剖析,并看看它背后可能隐藏的逻辑和考量。首先,.............
  • 回答
    中概股近期遭遇了令人不安的两连跌,市场情绪似乎跌至冰点。尤其令人瞩目的是,雾芯科技(RLX Technology)和滴滴(DiDi Global)这两家公司的股价如同过山车般,分别出现了高达40%的惊人跌幅。这不禁让人心生疑问:这场市场的寒冬究竟何时才能迎来转机?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当下这种剧烈的波动与.............
  • 回答
    “红芯”宣布完成 2.5 亿 C 轮融资,随后却被网友扒出其浏览器安装包解压后赫然是 Chrome 的事实,这无疑是一场堪比“皇帝的新衣”的闹剧,引发了轩然大波,也暴露了中国科技行业中一些不容忽视的乱象。事件的经过:1. 高调融资,宏大叙事: 红芯公司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发布会,宣布成功完成.............
  • 回答
    兆芯KX6780A正式发售,2499元的定价,这事儿啊,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得明白,这玩意儿是什么。KX6780A,简单点说,就是咱们国产CPU阵营里的一员猛将,兆芯自己研发的。它属于“开先”系列,是兆芯在通用计算领域的一次重要亮相。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电脑的“大脑”,负责处理各种计算任务。24.............
  • 回答
    全球缺芯问题蔓延,从汽车蔓延至手机、游戏机等领域,苹果也警告iPhone用半导体吃紧,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影响深远的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以下是对此问题的详细解读:一、 缺芯问题的起源与演变:1. 最初的“导火索”——汽车行业: 疫情下的需求错配: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
  • 回答
    iPhone 十年来首次因“缺芯”停产?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别看苹果家大业大,号称“想啥有啥”,但这次“缺芯”这事儿,真不是小打小闹,而是触碰到了他们最核心的供应链命脉。首先,得明白“缺芯”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们平常说的“芯”,就是芯片,也就是集成电路,手机里那颗最最最核心的“大脑”。iPhon.............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