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吧,李佳琦和薇娅算个吉尔带货天王……
先说这么几点:
第一,目前新冠肺炎的治疗主要采取的做法是“四抗两平衡”,其中“四抗”是指抗病毒治疗、抗休克治疗、抗低氧血症以及抗继发感染,“两平衡”是指维持水电解质酸碱的平衡和微生态的平衡。很显然,即便能够确认双黄连口服液在抗病毒方面成效很大,但脑子正常的人都不会认为双黄连能抗休克、抗继发感染吧?所以,双黄连或许是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之一,但认为双黄连口服液能把“四抗两平衡”都弄好,那是不可能的。
第二,新型冠状病毒本质上说也是冠状病毒,当年SARS也是冠状病毒。所以,理论上双黄连口服液如果能对SARS的冠状病毒有作用,那么它也有可能对新型冠状病毒起作用——但至于作用多大,还有待研究。按照新闻的表述,双黄连口服液目前仍未投入临床应用,这种有效至多也就是实验室状态的有效。落实到临床上如何,有待后续观察。
第三,但是,退一万步说,假使双黄连口服液真的被认为有效,中医粉也不必在那里弹冠相庆。毕竟,翻一翻双黄连口服液的工艺流程和制取规范,就会发现双黄连口服液跟青蒿素类似,都是靠现代理化技术来进行鉴定和生产的,代表不了传统的中医体系多能打。反过来说,传统的中医体系若真这么能打,那就直接煮双黄连汤给病人送去,不要用口服液。
第四,普通人喝这个屁用没有。假使报道内容为真,这玩意儿也是你感染了病毒之后用来抗病毒的。如果你体内本身没有病毒,喝了也起不到预防的作用。如果你体内有病毒——那还不赶紧去医院?你觉得你真的有了病,在家里喝几瓶口服液就能好了?到时候,医生自然也会给你喝。现在都说了所有治疗是财政兜底,又不需要你花钱,担心什么。
第五,能抑制病毒的药物不止双黄连一种,前些天因使用抗艾滋药物治疗新冠肺炎的北大一院主任医师王广发已经痊愈出院。王广发教授自己在诊疗过程中感染了新冠肺炎,之所以选用抗艾滋药物治疗新冠肺炎是因为王广发教授认为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在作用机理上有抑制病毒的作用,并且经过自己的亲身实验也取得了成功。但是王广发教授目前仍然在强调这个只是个体有效,不代表适用于所有人。
第六,不过对比这个新闻看一下,会有一种尤其迷幻的感觉:
怎么说迷幻呢?这个新闻的发出时间是1月24号,按照新闻表述,作为此次研发团队领导人的蒋华良发现了30多种药物可能对新冠肺炎有效果,候选药物包括12种抗HIV药物,2种抗呼吸道合胞病毒药物,1种抗人巨噬病毒药物,1种抗精神分裂症药物,1种免疫抑制剂以及2种其他类药物等。里面提到的有可能有作用的四种中药是大黄、虎杖、山豆根和紫草。如今双黄连口服液横空出世,这就意味着之前备选的30多种药物一个能用的都没有,反倒是从来没列入备选的双黄连突然被主角光环加持,成了第一种药物……
第七,我一直坚持的观点是,敢说自己有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的,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把口罩摘下来直接奔武汉医院呼吸科去。你也不用把药给病人吃,自己在那儿站三个小时,然后把药吃了,我也敬你是条真汉子。
1 月 31 日晚,有新闻称: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
这消息一出,网友纷纷炸了,双黄连口服液也很快卖断货。
究竟吃双黄连口服液能不能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一、「抑制」不是「预防」
什么叫「抑制」?
「抑制」是:通过药物来控制病毒复制的各个环节,来达到控制病情的效果。
你要是身体里没有病毒,就没有东西可以被「抑制」;
如果身体里有病毒可以被「抑制」,那就证明:你已经被感染了。
都感染了,你还「预防」什么?
总不能去「抑制」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吧……
二、所谓的「可抑制病毒」,缺乏临床研究数据
想要证明一种药物真实有效,至少要这几步:
一般来说,完成前两步,才能证明「安全」;完成后两步,才能证明「有效」。
在今天新闻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话:
「目前,双黄连口服液已在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开展临床研究。」
丁香医生敲黑板了,请问现在是「第几步」?
答案是:才刚刚开始做临床试验。
目前,没有足够的公开数据能证明它在人体中「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
三、双黄连过去有大量的不良反应证据
有人说:不管那么多,吃了总比不吃好,万一有用呢?
但你有没有想过:万一有害呢?
2013~2014 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双黄连合剂(口服液、颗粒、胶囊、片)在中成药口服制剂中不良反应中名列前茅,发挥稳定!
图片来源: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3 年)
图片来源: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4 年)
黄连口服液的药品说明书记载:「不良反应」主要是皮肤瘙痒、皮疹等过敏反应,或者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轻微胃肠道反应。
从目前的疫情趋势来看,想靠吃双黄连预防病毒……是连吃一个月?做好准备一个月瘙痒难耐、上吐下泻了吗?
回头看看双黄连的广告词:
「您勤洗手,您多通风,人多别去凑热闹。家中常备双黄连,流感季节别感冒」。
我们觉得凡事都有两面性,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去掉这句话中的其中七个字,也是有可取之处的。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可谓是中国正规假药的摇篮,成绩实在辉煌:
2003年,说“洁尔阴”可以预防非典,建议患者吸入:
2019年,发布数据造假的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无效药——GV971,售价¥895:
2020年,联合武汉病毒所,宣布双黄连对新型肺炎有抑制作用,引抢购热潮:
人民日报 竟然也开始辟谣:
再看采访:
现在不骂你们只想求求你们,真别在在这会儿搞新闻,积点德吧,病人再暴增前线真撑不住了:
知乎上的信息更新太快,需要时不时科普:这个上海药物所的就是那个所长耿美玉被饶毅两个月前举报学术造假的上药所,这个所长和一家造假惯犯绿谷制药搞出了一个GV-971的所谓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民族神药,两个月前在知乎被扒的底裤都没了,用关键字GV-971就可以找到当时的各种讨论。
上海药物所和耿美玉所长有为盈利企业背书捞钱的历史,那么这次推一个双黄莲又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呢?科学原理?这里面需要各位需要理解只有“商业”原理。
中药科班出身,誓死捍卫中药药效,但是,这事它和中医药没多大关系,我们承受不了这功绩
这次,除了和中医理论没有半毛钱关系之外(因为根本不对症)。。。瞎抢啥?抢啥?抢啥?看到实验方法了嘛?体内体外啊?中药注射液没有体内药效支撑的体外研究多半都在耍流氓(这次是口服液体内更重要),体内的话药效可信度是多少啊?(麻烦看到数据的大佬贴个链接给我,thx), 体外的话多大剂量啊?剂量太大有什么意义呢?达到中药新药研究指南的最低标准吗?治疗不同疾病需要的剂量都不一样啊,就算,假如,可能管用,你抢回去吃多少啊?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啊,就知道抢,钱多捐点啊,服了气了……
果然,体外筛药,不出所料,口服液在细胞水平的抗病毒活性测试,就敢下结论,真有你的……这离确认体内药效也就还有100来个实验吧
大家自己看吧,不敢有comment,怕被关小黑屋,最后请各位观众老爷们阻止您身边的人这种疯狂的行为,不要乱抢东西!
昨天我在阿拉善玩越野,不巧在沙漠电动车没油了。嘿你说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手机没信号,我琢磨着小命要撂沙漠里了。
你猜怎么着?包里正巧有半瓶双黄连,给我小鸟电动车喝上,满血复活一溜烟开到了北京白纸坊警署,也就1个小时左右。
您要是不信,可以问问警员燕三,警长徐天也可以作证。不过丫脾气不好比较冷,打听的时候客气点。
不想说什么了。
有着“它不行再也没人行”的P4实验室,“北京专家抢数据”,“香港专家抢样本”的武汉科研人员。你们当中某些人1月29日晚上到30日凌晨在做什么?
上药所,知识分子平时骨头软没人说什么,这个节骨眼上,晚上睡得着吗?
SARS:
2019-nCoV:
—————更新—————-
你们在逗我吧?这个答案居然还能钓到鱼?
我太高估群众的分辨能力了,我的评论里有一个说洁尔阴这个新闻没毛病的回复居然23个赞,我有点儿哭笑不得。
离体培养的细胞培养基里加点啥不会造成干扰啊?这实验结果能脑补出洁尔阴给病人吸有效么?上海药物所是这么严谨发布新闻的么?
这和之前那篇加鸟屎优化材料性能的文章是异曲同工啊,这22位你们真去吸洁尔阴?
这实验能得出任何有意义的结论写成新闻稿?按照这种研究方法,几乎什么都可以抗非典。
动动脑子。
双黄连抗病毒?这么跟你说吧,子弹也能!
听风就是雨!病急乱投医!
历史上,人m日报不是没有扯犊子的时候!现在又来扯!
上药所已经全面进入科研大跃进时代。
真是无巧不成书,同样是在昨天,在顶级医学专业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美国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治疗的病例报道(case report)。
文章中也提到了一种新药,remdesivir。这是一种曾经用于治疗埃博拉的核酸类似物前体的药物。患者是在各种治疗效果不理想,且不断恶化的情况下使用的,用过之后情况好转,氧饱和度回升。
尽管如此,在文章的结论部分还是强调,对于remdesivir的实际效果,需要随机对照实验来进一步验证,以明确风险和疗效,而不是直接放卫星推荐临床使用。
所以,所谓现代医学,真的不是因为它存在于哪个国家,或者有没有听上去很牛逼的理论,各种所谓「磁场」「纳米技术」照样也有忽悠人的。而是说:
1. 现代医学不会拿个案说事,对于在某个患者身上发生一次的情况,保持警惕,不能以此做出判断,还需要较大样本量,严格试验设计的临床证据。
而不是放大自身的功效,贪天之功为己有。
2. 现代医学尊重新出现的证据,且重视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所以文章中会说需要新的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安全性。
而不是迷信崇古,信奉越老的越好。
3. 现代医学会有明确的判断标准,如果没有实现相应效果,就可以说明无效。也因为标准明确,不能通过上市的新药实在太多了。
而不是如果效果不好,就说你没找对人。
4. 现代医学如果有新的发现,一定是先通过学术论文的形式,在学术圈引发讨论,让更多专业人士参与研究验证,谨慎的检验有没有什么专业漏洞,从而可以做出进一步优化。
而不是连临床试验都没有,就直接放到大众媒体上吆喝,来显示自己多么牛逼。
最后提醒一句,双黄连的副作用之一,就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这么多人抢购双黄连,那么接下来卫生纸应该又要断货了吧。
只能帮到这里了。
药管不管用,看鄂省人事就行了。
如果有什么药真的管用,鄂省巡抚将立刻从无人敢接的烫手山芋,变成你争我夺的香饽饽。
如果明天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说“童子尿能抑制肺炎”……
……就好了,我家多的是
如果这个数据是真的,想在人身上达到这个有效药物浓度,假设口服利用度往高了说是10%,不考虑组织渗透,体重全是体液,你一次得喝1.5升,相当于连吹下图禽用规格的六瓶不上厕所…今年过年不拼酒,拼酒就拼双黄连
说一个关于双黄连对冠状病毒的小鼠试验。
这是一个简单的动物试验[1]:
试验分为3组,每组12只第一组是预防组,先分别用大蒜新素、双黄连、鱼腥草注射液进行预防,然后用MHV-3 病毒(一种SARS-Cov的同源性较高的冠状病毒)感染小鼠,
第二组是治疗组,就是先感染,然后用前面说的那些中药治疗。
第三组是预防+治疗组,就是先预防处理,然后注射病毒,最后再注射中药
直接讲试验结果吧,没做处理,直接感染病毒的,5天后,所有大鼠死亡。
其他如下图所示,
其他关于血浆 ALT 水平、肝脏病理改变和肝组织 MHV-3病毒滴度变化,这些都不说,就说说存活率吧。
所有的小鼠,不管是那一组的,7天内全部死亡
作者的结论是,三种中药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延长模型鼠的生命,模型鼠在感染后3至5天内全部死亡,药后部分小鼠的生命可延长到7天,但未能提高存活率。
所以,你看看咯……
我觉得最最魔幻的一点是,WHO总干事谭德赛博士昨天的话稍加修改,就可以用于评论双黄连这事儿。
This is the time for fear, not facts.
This is the time for rumours, not science.
This is the time for stigma, not solidarity.
新型冠状病毒从被发现开始,我们分别经历了:
而今天,我们正在经历的双黄连,又是怎样的魔幻世界?我不禁在想这个细思恐极的问题:
如果双黄连是个谣言,那什么才是真相?
每天滚动在最新动态里的感染人数、疑似人数、治愈人数……
又是真的可信吗???
在病毒刚刚开始爆发的时候,全国的父母都不愿意戴口罩,反而用盐水淑口、用香油滴鼻腔、沸煮桑叶葛根鱼腥草、买完醋买板蓝根……
于是我在朋友圈Po出了和我妈的对话:
后来她在年29飞来深圳后,看到大街小巷空无一人、进地铁前必量体温之后,终于不再抱怨我花了50块买来的10只天价口罩。
然而跟她在一起生活了3天之后我发现:
被低俗内容/虚假新闻/伪科学/.......毒害的根本不是年轻人,而是我们父母的那一辈。
甚至在某些问题上,他们丧失的并不是分辨能力,而是出于关系中的地位、信息的断层,彻头彻尾不信任你的任何好言相劝。
但令人失望的是,当我刚刚游说动了那么零星半点儿,让年过半百的她不再去看花里胡哨的「外卖盒有毒」、「麻辣烫致死」、「女人你要坚强」、「不转不是中国人」等营销号……
天一亮,已经回到兰州家中的她,可能又要出门去抢双黄连了。
不是我叫不醒她,而是
就连我自己,也真的醒着吗
我好难过,我真的好难过
写在最后:
这几天的新闻和不能跨出的房门以及加不完的班一样让人糟心,本来以为自己不会在这个时候跳出来写点什么了,但是看到双黄连是真的忍不住爬了起来。
我时常在想生而为人,抛去那些想做的事想爱的人,我们到底又是谁,但却得不到一个答案。
直到这次疫情肆虐,我第一次发现自己不太愿意点开那种全家人感染病毒的新闻了,因为真的会很心疼,同理心作祟下根本无法抑止自己的想象力。
我想,我们之所以还活着,除了因为我们没有选择去死,更是因为运气吧。
因为这可能跟本是虚无的主观意志,还有一丁点儿却很重要的运气,能让我三更半夜不睡觉说出这些,真好。
但这依然弥补不了我的难过。
在爱的人面前,我们对那句「谣言止于智者,但无法止于智障」,要怎么说出口呢?
冠状病毒的事现在还不好说,不过我刚刚在网上找到两则旧闻,可以比照阅读。
河南日报2018年1月15日报道:据悉,中药双黄连口服液在过去多次疫情中屡立战功,2009年,我国卫生部办公厅明确指出双黄连口服液,可用于中医辨证治疗甲型H1N1。早在2003年非典时期,双黄连口服液就已被列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诊疗方案》,近几年《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诊疗方案(2015年版)》、《中医药治疗埃博拉出血热专家指导意见(第一版)》也将双黄连口服液列为推荐用药,可见双黄连口服液成为目前市场上最主流的中药抗病毒制剂。
澎湃新闻2020年1月31日报道:上海药物所长期从事抗病毒药物研究,2003年非典期间,上海药物研究所左建平团队率先证实双黄连口服液具有抗SARS冠状病毒作用。十余年来,左建平团队不间断研究,陆续证实双黄连口服液对流感病毒(H7N9、H1N1、H5N1)、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具有明显的抗病毒效应。在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疫情发生后,上海药物所联合武汉病毒所证实了双黄连口服液对该病毒具有抑制作用。
搜狐网2003年9月13日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著名呼吸疾病专家钟南山12日在“2003防治‘非典’(广州)学术研讨会”上表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有效治疗冠状病毒。据香港大公报报道,“二零零三防治『非典』(广州)学术研讨会”12日在广州举行,来自内地、香港、澳门以及海外的800多位专家出席了研讨会。出席研讨会的著名呼吸疾病专家钟南山在回答记者时称,90%的非典病人是“自限性”的,只要好好休息,就可以自己康复。他称,93%的病人自己能完全好转。因此,感染非典,首先是支持疗法,而不是特效药。
抑制这个词用的很好,充分体现汉语博大精深。
人民日报下面现在绝大部分是要人民日报不要转移话题,给红十字会洗地的评论,你以为所有人都是白痴,丢出个盘子来一波网评员就可以抹杀所有人关于红十字会的记忆么?为了避免人日删评论后有人咬我造谣,这是现在的截图。
没病吃啥药?
买个安慰来不焦虑,但是买不到不是更焦虑了?
这个我不懂,因为啥都没说 还不如隔壁连花清瘟呢?
————
连花清瘟胶囊抑制SARS-CoV病毒的半数有效浓度(IC50)为0.09mg/毫升,其治疗指数为40.33,可明显抑制SARS病毒的复制。
————
至少这描述很专业。
这个结果咋看?
IC50,半数抑制浓度,就是说比如病毒同时感染10个瓶子的细胞 加上0.09mg/ml的连花清瘟,大概有5个瓶子里的病毒增殖不起来。(半数有效浓度是EC50),或者说本来动物在病毒感染情况下全死,用这个浓度的药基本可以救一半回来。
一个药物总是有毒性的,只是大小不一样。
这就牵扯到——
治疗指数,(TI,therapeutic index ),药理学上的概念,只用这个药物的时候能让一半动物死亡的浓度叫LD50(半数致死量),拿LD50除以ED50(半数有效剂量,其实差不多,谢谢指正)就是TI。
所以连花清瘟半数致死浓度是半数有效剂量的40.33倍。
双黄连没有这些数据,我不好评价。
————
专家还说了,少出门,少去人员密集区,假如在药店里这么抢购不更危险了吗?
看神药,真神药,就看这个——
一剂次退烧、基本恢复正常。
翻译一下:
当你看到有人说一种普通的药物或者维生素能够杀死癌细胞——在培养皿里,请你一定要记住,其实手枪也可以的。
非翻译:
除了手枪,大锤、狗尿、汽油、甚至是单纯的放着不管,都能杀死培养皿里面的癌细胞、病毒、细菌、别的什么东西。
结论:
不谈病理学、不谈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不谈病毒细菌癌细胞本身各种具体情况,只说某种药物“可抑制”这些东西,这种研究其实跟大马路上的噪音没有任何区别。
治病难道和治国一样,信心才是最重要的。
耳朵都听出老茧了。
从感冒到癌症,从面瘫到植物人,你能找出一种中医不能治的病吗?
你就在中药那一堆辣鸡论文里翻翻,从大肠杆菌到HIV到癌细胞你能找到一种中药抑制不了的病原体吗?
但你真敢拿中医主治的病到底有几种?心里没点数吗?
多了不想说 船新版本【战术狗头】
可乐最初也是一种药水,据说能提神、解乏、治头痛,说不定也有用呢(
不说别的,至少真的很快乐(
我国传统文化,本就博大精深,比如《红楼梦》:
王一贴道:“用极好的秋梨一个,二钱冰糖,一钱陈皮,水三碗,梨熟为度,每日清晨吃这么一个梨,吃来吃去就好了。”
宝玉道:“这也不值什么,只怕未必见效。”
王一贴道:“一剂不效吃十剂,今日不效明日再吃,今年不效吃到明年。横竖这三味药都是润肺开胃不伤人的,甜丝丝的,又止咳嗽,又好吃。吃过一百岁,人横竖是要死的,那时就见效了。”
金银花含强效抗感染成分绿原酸。----------《中药大辞典》1706页。孕妇禁用。
黄芩含强效抗感染成分黄芩苷。------------《中药大辞典》2433页。
连翘含强效抗感染成分连翘苷。------------《中药大辞典》1346页。
金银花,黄芩,连翘,上述3味按照1:1:2的比例组方,煎汤。
抗感染效果比中医黑们想象的好得多。
各位好,首先说明,这个回答是针对双黄连口服液「广谱抗病毒」的特性,结合目前的公众反应,出于个人兴趣进行的公开信息检索,不构成任何医学或者投资方面的建议,目的在于帮助大家识别未来可能发生的相关概念炒作行为,理性判断。
我检索了近两年带有「广谱抗病毒」关键字的制药类上市公司公告和申请 IPO 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以下是部分结果企业名称和对应药物:
南新制药 - 法匹拉韦。
江苏吴中 - 盐酸阿比多尔片。
科伦药业 - 阿昔洛韦。
健康元 - 抗病毒颗粒。
未名医药 - 安福隆。
星湖科技 - 利巴韦林。
再次强调,本人不具备医学相关专业知识,无法判断所涉及药物具体作用机理和有效性,所依据的前提是相关企业诚实、合法地进行了证券法所要求的信息披露。
本回答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或者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在看待类似新闻时作为趣味阅读,帮助识别未来可能发生的相关概念股炒作。
在有的人眼里
「齐多夫定的磷酸化产物可竞争性抑制病毒逆转录酶对三磷酸胸苷的利用,从而阻止DNA的合成,使DNA链中止增长而阻碍病毒繁殖。」
和
「金银花、连翘既能疏散风热以解表,又能清热解毒以利咽;再加苦寒之黄芩清肺火及上焦之实热以止咳。三味药共奏解表,清热,解毒之功。」
看着都好有道理,不行就都试试吧。
这种没有药理机制,生物研究,临床试验的药
作为一个资深的中医黑,在这个时候,并不排斥
因为这个就像90年代修电视机一样
无论是显像管彩电还是液晶电视机,工作中会有一定的温升,电路板上的功率元器件尤为明显,会形成虚焊故障,这样表现出要拍一下才全部显示图像。
反正我们不行了,你行你就上吧
我不pp,还给你加油
人命观天了,立场算个p啊
可能大家买的都是安慰剂?我寻思着,这双黄连的成分连翘,金银花,黄芩,辅料蔗糖。这不就是复方金银花颗粒吗,,,一毛一样,为什么只说双黄连不说复方金银花颗粒呢?再考虑到上海药物研究所SARS时的一系列举措,值得深思啊。
再来一张辟谣文章下的群众评论。
过几天,治愈人数没有大幅度提高,我都帮他们想好怎么圆了。
“这个药吧,它不能直接杀死已经入侵到你体内的病毒。但它可以提高你身体对抗新冠病毒的免疫能力。”
如果以传统中医思维来看,这回由2019-nCoV引发的病毒性肺炎,并不是单一的一个病,具体要根据患者的症状来辩证施治,所用药也是不同的,所以如果要说一个中药可以适用现代医学体系里的某个疾病,可能张仲景都会跳出来骂人了。
中医有四诊合参之说,像是目前公布的有关新冠肺炎的,还有无症状的感染者,有的有腹泻,有的没有,有的还有上呼吸症状如鼻塞流涕等,有的则没有,至于脉象,我是不信这几千患者的脉象都几乎相似。
双黄连所用,都是热症,如果有寒症的用了会怎么样?分辨虚实了吗?
按照第四版指南中医的部分,上面是这么说的:
寒湿郁肺,可以用双黄连吗?不讲辨证施治,还叫中医吗?建议真正相信中医的,也要找中医师对症施治。
至于现代医学的理论,双黄连口服液的有效成分是什么?有临床实验的数据还是有动物实验的数据?这个初步发现,是怎么初步发现的?依据是什么?希望都能公开。
想提醒一下,那些挤着去药店哄抢的,一下形成人员密集,如果里面有潜伏期的感染者(尤其是如果有人已经有感染的症状,害怕隔离不敢去医院的,现在看了新闻去抢药的话),那么感染的风险可能远大于双黄连可能带给你的获益。
请理性!!!
集中回复一下有些朋友,有说明清时期,中医以吴又可为首的,出现一方诊治多数病患的情况,并且在《温疫论》里提出过“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仲景虽有《伤寒论》,然其法始自太阳,或传阳明,或传少阳,或三阳竟自传胃。盖为外感风寒而设,故其传法与温疫自是迥别。”
"崇祯辛巳,疫气流行,山东、浙省、南北两直,感者尤多,至五六月益甚,或至阖门传染。始发之际,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尝见其不殆也。或病家误听七日当自愈,不尔,十四日必瘳,因而失治。"
我个人觉得,这其实是中医在古代探索的一种进步,包括对患者的观察,对过去方法的扬弃,但问题是,明清时期也还是以中医体系下进行的诊断来制定的药方,而且还有可能针对患者进行加减,但这并不是说中医就直接针对现代医学病原学所诊断出的疾病就直接下方,因为从诊断逻辑上,现代医学和传统中医就是有别的。
还有说废医验药的朋友,认为双黄连是找出其中的有效成分,用现代化的技术来检验其是否有用,我原回答里也提到了,如果可以接受现代医学的检验,包括找出有效成分,只要列出相关实验数据,相关判断的逻辑依据。我觉得是可以被大家,也可以被世界接受的,如屠呦呦女士那样,成为中国真正的荣耀。
唉
2月1日12:10更新:据消息称:
所以和当年说妇炎洁雾化吸入能预防非典是同样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我原以为这个团队是采用了计算机模拟靶向药筛选技术,但现在发现还是类似于养无数的感染了2019-nCoV病毒的细胞,然后把要筛选的化合物或者混合物按浓度稀释后加到不同组别的细胞然后观察细胞被病毒折磨成啥样,从而筛选出有可能对细胞有保护作用的化合物/混合物。
这个技术比较原始也有一定有效性。但最大的问题是,加点什么都有可能影响最终结果。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给癌细胞加高浓度盐水,癌细胞也能死。但我能说食用盐能抗癌吗?显然不能!
另外一点很重要,人体是一个整体,细胞水平有效的东西在体内的作用会是什么样的,还有大量的实验要做。
这种非常粗略、原始的信息直接发布到大众媒体本身无可厚非,但是绝大多数群众对科学范式的文本理解能力还是有限的。
现在我们看见了,很多群众把这个非常早期、非常粗放的实验结果理解成了“双黄连口服液能够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造成了抢购和市场混乱。
以下是原回答:
首先,我们再看一下新闻报道:(黑体下划线划重点)
记者31日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获悉,该所和武汉病毒所联合研究初步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此前,上海药物所启动由蒋华良院士牵头的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药物研究应急攻关团队,在前期SARS相关研究和药物发现成果基础上,聚焦针对该病毒的治疗候选新药筛选、评价和老药新用研究。(新华视点)
从这段新闻表述,我们不难看出“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初步结论是在一批科学家在前期SARS相关研究和药物发现成果的基础上得出的。因为我们已经知道本次新型冠状病毒和2003年SARS病毒有着较高的同源性,而且传播方式、病理改变、临床表现等多个方面也都有类似,所以很自然的让人联想到是不是对当年SARS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对这次新型冠状病毒也有效果。所以这些科学家进行了①新药的筛选与评价,同时进行②老药新用的研究。
说到老药新用的研究,前段时间还有个新闻,我觉得意义更重要:
北大王月丹和初明团队研究团队发现咳嗽药水沐舒坦(有效成分盐酸氨溴索)具备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力。这就是典型的老药新用研究。
盐酸氨溴索是西药中经典的化痰药,其药理作用是温和刺激消化道粘膜,反射性促进呼吸道粘膜分泌液体,抑制粘液腺分泌,从而软化粘痰,以利其排出。
北大团队的研究方法是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功能性受体ACE2的化学结构,利用他们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药物靶点筛选系统,利用计算机对2674种已上市的药物和1500种中药提取物进行了药物筛选,发现了多种潜在药物,有望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其中包含了常用药物沐舒坦等。
这个技术的原理就是我们已知某种疾病发生过发展程中某个化学分子(受体/配体/信号分子)的三维化学结构,然后在无数种天然或人工合成分子里面寻找三维结构上可以与之完美结合的候选项。然后在后期对这些分子进行筛选,选择安全且确切有效的。有时候一些原始分子要么毒性大,要么溶解度或者血浆蛋白结合率不理想,我们还可以做一些化学修饰。现在走上临床的不少癌症靶向药就是这么来的。
比如2009年的一篇论文中[1],研究者分析了编号为NL63的冠状病毒(NL63-CoV)的ACE2受体结合部(配体)三维结构(下图蓝色部分),图中绿色部分为人类ACE2受体蛋白的三位结构。
而图中右侧编号为R357、D355等等的小分子则是拿来进行筛选的药物分子。
所以到这里,“氨溴索抗2019-CoV”还仅仅是在计算机模拟状态下发现了有可能针对ACE2受体的化学成分,所以理论上讲这些化学成分有可能具有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潜力。而且这些已上市药物或者中药提取物的毒理性质我们都是很熟悉的,所以在未来开展临床试验的时候可以更加放心,一定程度上缩短新药物研发的周期。
所以“沐舒坦可能治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个新闻里面最抢眼的是计算机模拟药物靶点筛选,那么现在圈定了一批可能有效的已上市药物和中药提取物,其中包含我们一直以为只有化痰作用的盐酸氨溴索。我们万万没想到,咳嗽药水还有可能救我们的狗命!
其实当时看到盐酸氨溴索这条新闻我还很兴奋,一直等着它上知乎热榜,给大家科普一波的,结果我等的花儿都谢了也没等到。反倒是双黄连的新闻马上进入热榜前排位置。
原因很简单,双黄连是中成药,在现在中西医中西药论战白热化的年代,但凡是中成药有了新闻都大概率能上新闻热榜。更何况是有可能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呢,这可是双料热点!
那么回到这次的双黄连新闻,通过目前已经披露的内容,我猜测蒋华良院士团队应该是利用了同样的技术手段——计算机模拟药物筛选。毕竟这位大佬1998年就发表过《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的计算机模拟及其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2],2004年在《中国天然药物杂志》发表了名为《后基因组时代的药物发现:趋势和实践》[3],他是国内该领域最早的探路者之一和当之无愧的大佬。而且计算机模拟的效率和成本投入都比较低,新药研发没有理由不用这个技术。
但因为目前披露的内容太过有限,以下几个问题还无从知晓:
①具体是双黄连这种含有多种活性成分的混合物对病毒有抑制作用,还是说双黄连中某种或某几种含量很高的中药活性成分对病毒有抑制作用。
②实验进行到哪一步了?是仅仅完成了计算机模拟筛选?还是已经完成了离体病毒实验?抑或是在一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了双黄连口服液,发现了积极的临床效果?
所以说,疾病流行期间大家看到这种新闻还是要冷静一点。以下三点,建议大家认真考虑一下:
首先,新闻披露的是发现双黄连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抑制作用,这不等同于能够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也不等同于能预防。
其次,这很可能是发现了理论上可行的技术路线。还没有经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的验证。
最后,盲目大量服用双黄连口服液可能导致多种不良反应[4]。同时劝告某些临床的同行,别给患者使用双黄连注射液。中药注射液引起的过敏和其他不良反应实在是太多了[5]。
我去年写过一个“狗药治好晚期癌症”的回答。当时网传外国某位身患小细胞肺癌晚期的老大爷靠吃犬用抗寄生虫药芬苯达唑捡回老命的消息。国外、国内纷纷有癌症患者互助群分享吃芬苯达唑的方法,许多癌症患者以身试药。但是芬苯达唑的抗癌作用仅仅是通过一次实验事故被发现的,其具体作用还没有深入研究,其人体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经过系统、完整的临床试验验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进一步阅读,了解药物研发和上市的基本过程:
所以芬苯达唑距离一款成功抗癌药还有很远。
同样的,盐酸氨溴索或者双黄连口服液距离成功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也只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而已。
但是......
希望更多人能看到我的回答,能关注这个话题。
希望大家都理智一些。
希望大家都平安度过疫情。
来来来,割韭菜的时候又来了,只不过这次割的是国难的韭菜,其心当诛!
我正式宣布:“反中医运动”失败了。
全部反中医运动都建立在“中医没有科学基础”这句话上。所谓中医没有科学基础,不是指中医无效,而是中医没有“在科学框架里被证明”有效。
那么,上药所的工作显然是在科学框架里证明中医的有效性。
那么,这件事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与其说是中医,不如说是“现代西医”(我使用这种说法,因为有人称其为“现代医学”表明其现代性,有人称其为“西医”表明其地方性,他们都是有道理的)发展到现在的一种现象。
众所周知,现代西医的科学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实验显示治疗效果等数据,经过“p值检验”,写在一种称为“论文”的文本上,从而证明科学结论。以此为指导思想,现代西医曾有辉煌的历史。但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水论文成为了一种有利可图的生意。更有甚者,在利益驱使下,篡改数据,多次实验取一次数据,片面夸大解释实验结果……这种现象越来越多。所以,造成了现在这种滑稽的局面:科学论文里已经发现了几千种抗癌物质,但癌症仍然是绝症。
西医能用这种方法证明几千种物质的抗癌作用,中医显然也不是不行。反正都是假数据水论文,这种简单的“伪化生”谁能做不到呢?这样下去,反中医的理论基础就已经崩塌了。
但对人民来说,这也并非幸事!
每当我把各种药往培养皿里加的时候,我总是提醒自己:也许它可以杀死细胞,但可乐也可以。也许它可以抑制病原,但可乐也可以。
最近朋友圈的画风是这样的:
听说板蓝根委屈得在哭,他想不通自己比双黄连差在哪里
掐指一算,藿香正气水、洁尔阴也马上要开始抢购了
不过抢了洁尔阴以后可以干嘛?做雾化吗???
出门浪费了一个口罩,还冒着大家排队挤在一起的危险,大大增加了可能感染的风险,但这东西真管用吗?
一种药物正式进入临床前,至少要经过:动物实验、加上3期临床试验。必须尽量明确药效和毒理作用后才能用于患者治疗。招募志愿者进行人体试验是步入临床前非常重要的一步。当然,推出该药的制药厂会提供志愿者相应酬劳,不同试验的酬劳不一样。
大家看一下红线的话,仅仅1天的实验,就证明了有效,然后开始临床实验阶段,画个重点,是进一步深入开展研究,不是已经证明安全有效,然后在临床使用好不好!
临床上本来要招募试验者来做这个是要给你钱,由专业的人员观察你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现在好了,你还自己开始排队抢购了。自我观察,觉悟就是高!
目前,没有足够的公开数据能证明双黄连在人体中「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效果不明确,不过副作用倒是一大把!
当然这不是我说,官方自己也辟谣了,
为什么最简单的洗手戴口罩通风就已经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不信,一定要花钱让自己成为实验品呢?17年前囤的板蓝根吃完了吗,9年前囤的盐呢?
文章首发公众号:倩Sur
防止失联,微信:DrZhouqian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