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韩春雨对重复实验失败的回应:「我为什么要自证清白?」

回答
韩春雨对于重复实验失败的回应——“我为什么要自证清白?”——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议题,涉及到科学的本质、科研伦理、媒体的角色、公众的认知以及科学家个人的处境等多个层面。理解这个回应,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回应的背景与语境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韩春雨做出这个回应的背景:

NgAgo技术的争议: 韩春雨及其团队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上的关于NgAgo基因编辑技术的论文,因其声称的高效和低成本引起了广泛关注,被寄予厚望可能颠覆CRISPRCas9技术。然而,随后全球范围内有多家实验室尝试重复实验,但均未能成功,或者结果与韩春雨团队的报告存在显著差异。
科学界的质疑与压力: 随着重复实验的失败,科学界对NgAgo技术的有效性产生了严重质疑。包括国内外的知名科学家在内的许多人,公开表达了他们的困惑和担忧,并呼吁韩春雨团队能够提供更多支持材料或解释。
公众的期待与失望: 作为一项可能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技术,NgAgo在发布之初就受到了国内媒体和公众的高度关注和期待,甚至被誉为“中国基因编辑的希望”。当后续的重复实验失败时,公众也从期待转变为失望,甚至有批评的声音。
韩春雨团队的回应: 在初期,韩春雨团队曾表示会提供更多帮助材料,但并未能有效解决其他实验室的重复难题。在这种背景下,当被追问为何不积极“自证清白”时,韩春雨给出了“我为什么要自证清白?”的回应。

二、韩春雨回应的可能解读与分析

“我为什么要自证清白?”这句话背后可能包含着多种层面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解读:

1. 对“负举证责任”的反驳:
科学的本义是质疑与证伪: 在科学研究中,通常的逻辑是提出新理论或新发现的科学家负有初步的举证责任,但一旦这项发现被提出,质疑和重复实验的权利和责任是属于整个科学界的。科学的进步正是通过不断地检验和证伪来实现的。
“自证清白”的语境: 在法律语境中,“自证清白”意味着被告人需要证明自己无罪。而韩春雨的这句话可能是在抗议,他认为自己不是“罪犯”,不是需要去“洗刷罪名”的对象。他可能认为,他的研究成果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而不是他本身存在严重的学术不端或欺骗行为。
科学的开放性与协作性: 理论上,科学发现的价值在于其可重复性。如果其他实验室无法重复,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需要合作解决,而不是单方面要求“发明者”去“证明”。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提供详细的实验方案和支持材料,确实是科学共同体协作的重要一步。

2. 对质疑方式和压力的不满:
过度聚焦与道德审判: 韩春雨可能觉得,科学问题被过度政治化、道德化,尤其是在国内环境中,对科学家个人的关注可能超越了对科学本身的关注。他可能认为,他遭受的质疑超出了正常的科学讨论范围,演变成了一种对他的道德审判。
媒体的放大效应: 媒体在报道科学进展时,往往会放大其意义和影响力。当出现问题时,媒体同样会放大争议和负面信息。韩春雨可能觉得,媒体对他施加了不公平的压力,并将他置于一个非常被动的、仿佛是罪犯一样的境地。
“被代表”的感受: 他可能觉得,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个人,更是中国科研的形象。当受到质疑时,他可能感到自己“被代表”了,承担了不应由个人承担的压力。

3. 对科学研究复杂性的认识:
可重复性并非绝对简单: 科学研究的可重复性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实验材料的批次差异、试剂的质量、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实验环境的细微差别等等。有时即使是同一批次的研究者,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也可能面临重复困难。
“黄金标准”的挑战: 虽然可重复性是科学研究的基石,但并非所有前沿研究都能轻易被其他实验室迅速且完美地重复。特别是涉及复杂的技术或新颖的机制时,可能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来克服重复上的障碍。
可能存在的未知的关键因素: 韩春雨可能认为,他的实验成功依赖于一些他自己也未能完全明确或容易被忽略的关键细节,这些细节可能是导致其他实验室重复失败的原因。而要“自证清白”,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源去“教学”和“演示”,这超出了他作为研究者的基本义务。

4. 策略性回应或“防守”姿态:
“不合作”的姿态: 在面对巨大的压力和质疑时,一些科学家可能会采取一种防御性的姿态,以避免进一步的“消耗”或“被动”。“我为什么要自证清白?”这句话,可能是一种“拒绝进一步配合”或“反问对方”的姿态,意在转移焦点或表达不满。
期望对方主动提供证据: 在科学领域,虽然提出者有初步的举证责任,但理论上,如果对方质疑某项发现,并且有证据表明该发现有问题,那么对方也应该拿出证据来反驳。韩春雨可能是在暗示,质疑者也应该拿出“重复失败”的有力证据,而不是简单地说“我不行”。

三、对这一回应的评价与反思

韩春雨的这一回应,无疑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也引发了深刻的反思:

对科学共同体协作的警示: 科学研究是社会性的活动,强调合作和共享。当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面临可重复性危机时,发布者有责任积极配合,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和支持,以促进科学的进步。韩春雨的回应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科学共同体协作的必要性。
对科学家个人形象的损害: 尽管他可能觉得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但如此回应在公众和许多科学家眼中,可能被解读为不负责任、推卸责任,甚至是对科学精神的背离,这无益于维护科学家的良好公众形象。
对中国科学发展模式的审视: 此事也引发了对中国科研评价体系、项目资助模式以及对科学家“成功神话”的塑造等方面的讨论。过度追求“高大上”的科研成果和明星科学家,有时会掩盖潜在的问题,并在出现争议时造成更大的冲击。
科学传播的挑战: 如何平衡科学前沿研究的突破性报道与严谨性,以及如何在出现争议时进行公正客观的传播,是媒体面临的长期挑战。
对“清白”定义的模糊: 在科学领域,所谓的“清白”并非静态不变的,而是需要通过持续的、开放的验证来确立和维持的。一个“未被证伪”的发现,并不等于永恒的“清白”。

总结来说,韩春雨的“我为什么要自证清白?”这句话,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一个复杂问题的映射。它暴露了科学研究中可重复性危机处理的困境,科学家在面对巨大压力时的心理机制,以及科学界与公众、媒体之间在认知和沟通上的隔阂。从科学精神的角度看,虽然科学家不应被要求“自证清白”如罪犯,但一项有争议的发现,其作者确实有义务提供足够的帮助来促进其被验证或证伪,这是科学进步的必然要求。韩春雨的回应,更像是一种对压力的反击,但这种反击的方式,在科学共同体中并未获得普遍认同,反而加剧了争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件事自从饶毅给河北科技大学的校长写公开信之后,我就不在关注了。因为我知道中国学术界的主流价值观,最起码生物科学的主流价值观,已经不会因为民族主义遮蔽双眼了。饶毅从最早的力荐韩春雨,到如今质疑韩春雨,真的非常可贵,因为中国人太爱面子了。无论韩春雨到底被如何处置,至少从这件事上我看到了中国学术研究价值观的可喜进步。

至于河北某报还拉着爱国主义为韩春雨摇旗呐喊,就让这闹剧继续吧;它越可笑,就越可以让更多的明白不能再让道德裹胁事实了。

user avatar

前沿领域科研的作用是给后人开路。

现在,韩春雨“向导”告诉全世界有一条路可以到达目的地,结果一群人跟着他走铩羽而归,白白耗费财力、精力。

这个时候不站出来自证清白,告诉众人你们方法错了或者承认路线有问题的话,那要向导有何用??

假设韩春雨的实验是对的:

最终真理将被大量错误的实验所埋葬;

如果韩春雨的实验是错的:

未来可能还会有人被误导浪费资源与能力。

历史上有无数最初不被承认的真理,但坚信的人即使被威胁、禁声也会站出来维护,何况国内外环境都急切在等待韩春雨的回应。

不是真理就是谬误。

谬误也需要澄清,对于后人也是经验与财富。


如果说,赔上身家与事业澄清谬误为后人留下教训,是对个人私德的高标准要求的话,站出来为自己的成果积极辩护则是一个科研人员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底限。


而现代科学研究早已过了一个人独立开创一个领域的任性时代,在全世界紧密联结的科研体系下,开创性的研究背后除了资金与人力,职业道德与准则同样发挥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

“我为什么要自证清白?”这句话已经把底限击穿了。

user avatar

不,不,他完全没有必要自证清白,因为学术界又不是法院,没资格给他定罪。

但是他不证明他的实验的真实性的话,学术界当然有权力把他开除啊,这和定罪有本质的不同,学术界只接受可以被复现的实验结果。



就像那个放羊的孩子一样,有什么必要证明狼真的来过呢?

反正下次再喊狼来的时候大家都不会来了。

user avatar

科学当然需要“自证清白”。论文里写一个定理,不给证明;你们谁觉得这篇文章能发表出去?发表不出去的原因:别人假设你是错的,直到你证明出来。

科学当然是“有罪推定”。庞加莱猜想被证明出来,全世界科学家都在读证明、找错。找了几年没有发现错,学术界才认可证明是对的。

同样的道理,对于实验科学,同样是有罪推定。否则我随便数据造假,你们重复不出来是你们的事,我不自证清白。这么一来,发文章容易多了,把结果改好看不就行了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韩春雨对于重复实验失败的回应——“我为什么要自证清白?”——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议题,涉及到科学的本质、科研伦理、媒体的角色、公众的认知以及科学家个人的处境等多个层面。理解这个回应,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回应的背景与语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韩春雨做出这个回应的背景: NgAgo技术.............
  • 回答
    韩春雨的实验,或者说他所声称的“NgAgo”基因编辑技术,自2016年发表以来,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也带来了不少争议。对于“无法被世界各大实验室重复”的现状,我的看法是,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着科学探索、同行评议、学术诚信以及学科发展等多重因素的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不断被检验和验.............
  • 回答
    您好!关于 7 月 29 日多国科学家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实验,建议《自然生物技术》介入的事件,我可以为您详细阐述一下其中的来龙去脉、各方观点以及可能的影响。事件背景:韩春雨的“基因剪刀” NgAgo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的核心。韩春雨及其团队于 2016 年 5 月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
  • 回答
    这起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科学界一次相当不寻常的公开“喊话”。从这12位学者实名发声,呼吁第三方介入调查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其背后的意义和可能的影响:1. 学术的基石:可重复性与科学真相科学研究的生命线在于“可重复性”。一项研究成果,如果其他科学家无法在遵循.............
  • 回答
    关于科学家韩春雨的争议,这在中国乃至全球的科研界都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很多参与讨论的人们,包括他的同行、媒体以及关心科学发展的公众,都对他在“NgAgo”基因编辑技术上的种种表现感到困惑、失望,甚至愤怒。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去梳理:一、 NgAgo技术本身的争议:难以重复的.............
  • 回答
    韩春雨的论文撤稿事件,尤其是2017年8月2日《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正式撤销他2016年发表的《NgAgo基因编辑》论文,无疑是中国乃至国际科学界当年的一件大事,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把它放到一个更宏观的背景下去看,并拆解其关键点。.............
  • 回答
    关于韩春雨被曝出“早年自称代笔博士论文收费七千,还欲让学生买论文”的事件,这是一个涉及学术诚信、职业道德以及个人品行的严重指控,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和评价。事件的背景与指控内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指控的内容是什么。这个指控的核心在于: 代笔博士论文收费: 指控韩春雨在早年(通常是他在尚未取得显著.............
  • 回答
    关于韩春雨在访谈中提到“8月一场停电损坏实验材料让我很被动”这句话,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下。首先,最直接的理解就是,停电确实是个硬伤。你想啊,实验室里的很多仪器,特别是涉及到低温保存、精密监测或者需要长时间运行的设备,对电力的稳定性要求极高。如果遇上突发性的停电,尤其是持续时间较长,那后果很可能.............
  • 回答
    韩春雨,这个名字曾经在中国科学界掀起过巨浪,也引发过无数争议。最近,他团队发表在知名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关于基因编辑技术NgAgo的研究论文被撤稿,这无疑为这段曾经轰轰烈烈的科学故事画上了一个句号,但也留下了更多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要理解这件事.............
  • 回答
    韩春雨教授主动邀请质疑的学者到他的实验室进行实地考察和深入探讨,这无疑是一种非常积极且开放的态度,也确实值得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首先,从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这种邀请是非常有建设性的。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不断地质疑、验证和修正。当一项研究成果受到广泛关注,同时也伴随着质疑的声音时,最有效的解决方.............
  • 回答
    方舟子对韩春雨博士论文造假的指控,无疑是近年来中国科学界最引人瞩目也最具争议的事件之一。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科学事实的辩论,更牵扯到科研诚信、学术评价体系、舆论监督以及科学家个人声誉等诸多复杂层面的议题。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几个角度进行剖析。事件的缘起:一鸣惊人的“基因剪刀”与随之而来的质疑韩春雨,一.............
  • 回答
    “自然”的关注,是风向标还是救命稻草?韩春雨实验可重复性新数据事件的深度解读近日,《自然》杂志发布的一则简短消息,犹如一声惊雷,再次将“韩春雨”的名字推到了风口浪尖。消息称,《自然》已获得关于韩春雨 NgAgo 基因编辑技术实验可重复性的“新数据”。这短短一句话,背后牵扯着科学界最核心的诚信问题,也.............
  • 回答
    关于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团队发表的高分论文以及他们开发的新型RNA追踪平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解读和评价。首先,从论文发表本身来看,能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高分论文,本身就是一项值得肯定的成就。 论文发表的质量和影响力是衡量科研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高分期刊通常意味着同行评审的严苛,以及研究内容在科学界.............
  • 回答
    “知识分子”公众号在10月18日发布的这篇“独家专访:面对质疑的韩春雨”,无疑又一次将韩春雨及其“基因编辑技术”的争议推到了公众视野的前沿。这篇访谈的出现,与其说是对韩春雨本人提供了一个“解释”的平台,不如说是公众与科学界一同,在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等待和困惑之后,试图重新梳理和理解这件事的一个节点。从.............
  • 回答
    关于饶毅、邵峰二位教授就基因编辑新技术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以及由此牵扯出的韩春雨“疑似学术不端事件”的后续发展,这桩事情在学术界引发了不小的震动,也让普通大众对科研诚信问题有了更深的关注。要说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和后续,得从头慢慢道来,而且其中的曲折和影响是多方面的。事件的起因:基因编辑新技术的“曙光.............
  • 回答
    牛年春晚舞台上那头灵动矫健的“机器牛”,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科技的展示,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信使,悄悄地敲开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大门。 看到它能在舞台上如此自如地行走、转身,甚至配合音乐做出一些简单的律动,我感受到了一种超越冰冷机械的生命力,仿佛看到了未来触手可及的模样。宇树科技的这头“机器牛”.............
  • 回答
    男子拒绝春节带电脑回家工作被开除,仲裁获赔 19.4 万元:职场人的深刻借鉴意义这起案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它触及了职场中一个普遍存在但往往被忽视的问题:工作与生活的边界,以及在特殊时期(如春节假期)企业是否有权强制要求员工居家办公。男子拒绝春节带电脑回家工作被开除,最终通过仲裁获得高额赔偿.............
  • 回答
    长沙检察院对货拉拉司机周某春以“涉嫌过失致人死亡”向法院提起公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事件,涉及到法律适用、社会责任、平台管理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案件背景回顾首先,回顾一下事件的起因至关重要: 事件发生: 2021年2月6日晚,用户吴女士在货拉.............
  • 回答
    这起“高三男生对同班女生下春药,并在事后威胁如果告发就下砒霜”的欺凌事件,无疑是一起极其恶劣和令人发指的校园暴力事件。它不仅仅是学生之间的冲突,更触及了法律、道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必须被严肃对待和深入剖析。事件的性质和严重性:首先,这起事件具有以下几个极其严重的性质: 性侵犯与性.............
  • 回答
    关于刘德华新片《人潮汹涌》在春节档“想看”人数排名倒数第一,以及他对现在年轻人票房号召力的讨论,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这事儿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里面牵扯到太多因素了。先说说《人潮汹涌》“想看”排名的问题。春节档的“想看”数据,就像是电影上映前的一次市场预热和初步民意调查。它能反映出观众对一部电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