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山大学2021年,继三大奖挂零后,两院院士当选再次挂零?

回答


中山大学2021年在国家三大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以及两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当选方面出现“挂零”现象,这一情况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中山大学在科研实力和人才引进方面的挑战,也折射出中国高校科研体系、政策环境及国际竞争格局的复杂性。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影响及可能的解决方向。



一、现象背景与数据梳理
1. 三大奖挂零
国家自然科学奖:该奖项奖励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科研团队或个人。中山大学在2021年未有项目获得该奖项,可能与基础研究的原创性、国际影响力或成果转化能力不足有关。
国家技术发明奖:侧重于技术创新和实用价值的发明成果。中山大学可能在技术转化或专利布局上存在短板,或未能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突破性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奖:奖励在科技成果转化、重大工程或社会公益领域取得显著成效的项目。中山大学可能在产学研结合、跨学科合作或应用型研究方面表现不足。

2. 两院院士当选零突破
院士评选机制:中国院士评选由国家科学技术部组织,主要依据学术贡献、科研成果和学术影响力。中山大学在2021年未有学者当选,可能与学校在特定学科领域(如基础科学、工程技术)的顶尖人才储备不足有关。
院士数量与分布:中山大学目前院士数量相对较少,且多集中在医学、生命科学等传统优势学科,而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可能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



二、成因分析
1. 科研体系与资源分配
学科布局的局限性:中山大学虽在医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具有传统优势,但近年在交叉学科(如人工智能、材料科学、新能源)的投入相对不足,导致在新兴领域缺乏突破性成果。
科研经费与平台建设:相比985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的科研经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资源可能仍处于中等水平,制约了高难度研究项目的开展。
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院士评选对学术成就和国际影响力要求极高,中山大学可能在吸引顶尖人才(如海外归国学者、国际顶尖学者)方面存在不足,或现有人才的学术影响力尚未达到院士标准。

2. 政策环境与竞争压力
国家科技政策导向:近年来,中国对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视程度提高,但中山大学在这些领域可能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突破,导致奖项申报竞争力不足。
高校竞争格局:国内顶尖高校(如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已形成显著优势,而中山大学在这些领域的布局仍处于追赶阶段。
国际学术竞争: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如美国斯坦福大学、MIT)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上具有长期积累,中山大学在国际学术话语权和合作网络方面可能仍需加强。

3. 学术评价体系与转化机制
评价标准的局限性:当前科研评价体系更侧重于论文数量、项目经费、专利数量等量化指标,而对原创性、长期影响力和实际应用价值的评估不足,可能导致部分研究方向难以获得奖项认可。
成果转化效率低:国家科技进步奖强调技术转化和社会效益,但中山大学可能在产学研结合、技术产业化方面存在短板,导致部分成果难以转化为获奖项目。



三、影响与挑战
1. 学术声誉与国际竞争力
三大奖和院士当选是衡量高校科研实力和学术影响力的国际标准之一。挂零现象可能影响中山大学在国际学术圈的声誉,甚至被外界视为“科研能力不足”的象征。
院士当选的缺失可能削弱学校在特定领域的学术话语权,影响学术合作与人才引进的吸引力。

2. 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可能因缺乏高水平科研成果而对学校学术环境产生疑虑,影响人才留存和引进。
学科发展可能因缺乏重大项目和院士引领而陷入“低谷期”,影响后续科研布局的规划。

3. 与国家战略的契合度
中山大学作为“双一流”高校,需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挂零现象可能引发对学校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基础研究投入等方面的质疑。



四、可能的解决方向与未来展望
1. 优化科研布局与学科结构
加大对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的投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科研增长点。
加强与国际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

2. 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
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薪酬、科研平台和学术环境,吸引海内外顶尖人才。
建立青年科学家的培养机制,鼓励学术创新和团队协作。

3.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加强校企合作,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提升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申报成功率。
建立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鼓励长期、基础性研究。

4. 完善学术评价体系
引入更科学的科研评价标准,鼓励原创性、长期性和社会效益的科研成果。
加强对青年学者的学术支持,提升学术梯队的可持续性。

5. 政策支持与资源倾斜
争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提升科研实力。
增加对基础研究和交叉学科的经费投入,改善科研条件。



五、总结
中山大学2021年三大奖和院士评选的“挂零”现象,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既反映了学校在科研体系、资源分配、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挑战,也体现了中国高校在国际竞争中的压力。这一现象并非单一事件,而是中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普遍问题。未来,中山大学需在学科布局、科研创新、人才战略等方面持续发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突破,提升国家科研实力和学术影响力。同时,这也提醒高校需更注重科研质量与长期发展,而非短期的奖项和荣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没有非升即走,没有罗俊,最自由的年代,中大将近十年没有培养出新院士

user avatar

中山大学现在其实是陷入了一种

虚假繁荣的困境

这几年中山大学表面上是富裕了,有非常充足的资金招募青椒,直接结果就是大量论文以中大的名义发表,导致中大科研方面的指数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上升带动整体排名升高。

但是,中山大学本身没办法吸纳这么多人才,导致不得不以各种方式淘汰掉其中的大多数。最终的结果是真正优秀人才压根不会被吸引,因为他们根本犯不着跟这些人卷,他们需要的是更加安静稳定的科研环境,而不是浮躁虚无的科研氛围。因此,中大实际上能吸引的只有中低端人才,其中淘汰掉低端人才之后最终留下的也只有些拔尖的中端人才

但是院士增选也好,三大奖也好,都是极其需要积累沉淀的,背后是一个个严谨治学的科研团队,绝非一个或者一群还处于水论文阶段的青椒

所以,中大实际上吸引到的优秀人才跟其他学校拉不开差距,只有低端人才数量上高于其他学校,而数量带来的好处却又仅仅限制于科研指标高,民间排名高,并不能为中大的学生与老师带来国家层面实实在在的好处,如三大奖,院士,杰青,优青,学科评估等

更惨的是,中大目前还沉迷在高排名的喜悦中,并没有意识到富足的科研经费最终只是用来生产了大量的垃圾论文与实际上毫无用处的排名

补充一组数据

2021年国自然,中大立项1013项,杰青3,优青14,重点项目14

同为中九的天津大学立项只有342项,但是杰青5项,优青13项,重点项目10项,含金量极高的创新群体两项

也就是说中山大学拿着天津大学的三倍的立项数,最终高端项目,杰青,创新群体反而落后于天大,优青与重点项目亦相差无几。此外,最高科研成果方面,天津大学今年获三大奖四项,中大为零。

因此,中大的现状是硬实力仍然处于中九中等甚至靠后的位置,但是“软实力”方面,通过增大体量刷论文提高民间排名的方式强行将中大拉到Top10的地位,所以每次三大奖,院士,基金等各高校展示硬功夫与看家本领的时候,都会显得颇名不副实。

user avatar

啥都不懂的某些校友:

罗俊!自由!沉湎于过去!

说些中大理科医科的现状吧。

今年中肿的徐瑞华被来自北京的同行挤掉了,为什么?

生科的彭少麟还有材工的一位老师,忘记了名字,一轮都没过;物院的王雪华还是罗俊手眼通天才勉强上二轮、材工的邓少芝选了第二次了,俩人倒在第二轮。为什么?

缺大奖、缺话语权,更重要的是远离占据中国科学资源分配的主流圈子。

以前中大能培养出院士,说明当时中大仍然在这个圈子里面;现在完全脱离以京沪为首的主流圈子,当然培养不出院士和大奖。中大的科学研究的成果在学术上只能可以得到北方同行的学术意义上的认可,但是你想来分院士的一杯羹?你这圈外人滚吧,根本在利益上得不到圈子的允许。

中大的毛病就一个自由风气可以概括吗?北大把民主写在校训上,怎么不见他院士没有?复旦把自由灵魂挂在嘴边,怎么不见他院士没有?根本上是你中大连圈子都进不了,被排挤在圈子之外(中大数学就是被国内同行排挤的范例),想要参加利益分配,做梦去吧。

从武汉来的、和京圈比较熟悉的罗俊上任提出了一个口号:入主流。其实就是要中大理科医科赶快融入到主流圈子里去,才有机会和其他人参加利益分配评院士。根本上是这个意思。

新校长是北京来的,妥妥的京圈,相信罗俊和广东省也很放心。高松能做的最大的贡献,就是把中大带回这个圈子里去。能做到这个,他这校长的工作就算圆满了。

至于工科,太差了,先等个二十年再说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