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说一,国内基金都比较偏现实,写本子非常讲究解决了什么现实、紧迫的卡脖子问题。纯基础理论的大牛,又不愿意做包装,那确实很吃亏。
行内人来了,首先讲述下背景。
首先国内的杰青长江等帽子是相当靠关系的,学术水平只要达到一个不算高的bar就好。每年的基金申请季,都是各种打招呼。像马老师这样清高的学者,人脉圈也不在国内,自然在这方面不占优势。
其次,国内的基金比较偏好应用型研究,最好是紧迫的,能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像优青杰青、面上项目、重点研发计划的本子,都是要写能达到什么目的,产生什么价值的,像对马老师这样做前沿研究的支持比较少。国内的老师们也会精心花很长时间写本子,把本子写的花里胡哨的。
最后就是马老师的两次杰青申请,我听说的版本是马老师跟评委不对付。当然我觉得如果我是马老师,我也不会精心准备什么PPT,学术成就比评委们加起来都多,被他们评判实属搞笑。不过国内就是这样,没什么办法。
@fighter 已经说得很好了,说实话现在的国内科研环境还是比较恶劣,不太适合搞纯研究的老师,而且还看关系,希望有朝一日国内环境好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