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同济大学陆兴华教授的文章《院士让饶毅而不让裴钢当,科研风气就能变好?》?

回答
同济大学陆兴华教授撰写的《院士让饶毅而不让裴钢当,科研风气就能变好?》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一篇相当有见地、也触动了中国科研界敏感神经的评论。要理解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文章的直接导火索与核心质疑

文章的标题就已经很鲜明地指出了核心问题:院士评选制度本身是否存在问题,而仅仅是调整“谁当院士”的结果,能否真正解决科研风气不正的根本原因?

陆兴华教授显然是针对当时坊间和部分学界对于饶毅教授落选院士、以及裴钢教授获得院士称号的一些讨论和争议。这些讨论背后,反映的是公众和一部分科研人员对院士制度的期望,希望通过“选贤任能”,能够引导科研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但陆教授的态度是:你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太表面了。 他认为,把问题的关键仅仅聚焦在饶毅或裴钢这两个具体个体身上,是抓错了重点,也无法触及问题的本质。

二、文章的核心论点与深入剖析

陆教授的文章,我认为可以归纳出几个核心论点:

1. 院士制度的“功能错位”: 他并不认为院士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改变科研风气”。院士制度更多的是对学术成就的认可和荣誉授予,以及在学术事务上的咨询作用。试图用它来“塑造”或“纠正”科研风气,是一种“强人所难”。
打个比方: 就像你不能指望把班级里最优秀的几个学生选出来当“班干部”,就能让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气都变好。班干部可以起到示范作用,但班风的根本改善,需要老师的教学方法、班级管理、学生整体的学习动力等多方面因素。

2. “唯院士论”的陷阱: 文章暗示,将“科研风气好坏”与“谁当院士”直接挂钩,恰恰反映了中国科研界长期存在的“唯院士论”的思维惯性。似乎院士就是科研成就的终极象征,院士的评选就代表了科研的“正统”。
这种思维的危害: 会导致一些真正有创新潜力、但可能不善于“应酬”或不符合某些“评审标准”的科研人员被边缘化;同时,也可能让一些善于包装、善于“走流程”的人更容易获得认可。

3. 科研风气问题的根源不在“个体”而在“系统”: 陆教授认为,科研风气不正,诸如浮躁、功利、造假、论资排辈等问题,是深层次的系统性问题。这包括:
评价体系的扭曲: 过分强调论文数量、影响因子、项目经费等指标,导致科研人员为了数据而牺牲真正的探索。
资源分配的不合理: 资源向少数“头部”科学家过度集中,而创新性的、风险性强的项目难以获得支持。
学术权力结构的问题: 评审过程中的不透明、潜在的利益输送、学术“小圈子”等。
社会环境的影响: 浮躁的社会大环境、对科研人员的误解和不当期待。

4. 对“公平”的辩证思考: 陆教授对“公平”的理解,可能并非仅仅是“让某个特定的人当选”。他更关注的是一个公平的评价机制和宽松的学术环境。让饶毅落选,不让裴钢当选,如果仅仅是换了几个名字,而评审规则、评价标准、学术土壤都没有改变,那这种“公平”或者说“纠正”,本身就是一种 superficial(表面化)的解决方案。

三、文章可能带来的影响与解读

陆兴华教授的这篇文章,虽然名字起得像个疑问句,但内容传递的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它提醒我们:

不要被表象迷惑: 要透过具体的事件,去审视更深层的制度和文化问题。
要理性看待院士制度: 认识到它的功能边界,不将其神化,也不将其妖魔化。
推动系统性改革: 真正想改善科研风气,需要的是对评价体系、资源配置、学术生态进行深入的、结构性的调整。

四、对“饶毅 vs 裴钢”的延伸思考(非陆教授原文直接论述,但与其观点相关)

虽然陆教授的文章并非直接对两人进行评价,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视角来理解围绕这两人的讨论:

饶毅: 往往被视为“敢言”、“追求真理”、“不合时宜”的代表。他的落选,在一些人看来是“制度的损失”或“不公”。
裴钢: 曾卷入学术不端等争议,其当选院士一度引发较大争议。

陆教授的意思是,无论饶毅是否当选,裴钢是否“该当”,这都仅仅是院士评选结果的“个体案例”。如果我们的目标是“科研风气变好”,那么关键不在于这个名单上是谁的名字,而在于这个名单产生出来的过程是否公正、以及这个名单能否代表一个更健康的科研导向。

他可能会进一步质疑:

如果饶毅落选是因为某些“非学术”因素,那问题在于评审机制的“不纯粹”。
如果裴钢当选,而他身上存在争议,那问题在于评审机制的“不严谨”或“不敏感”。

但更根本的是,即使饶毅当选了,裴钢没有当选,如果评审机制依然存在缺陷,评价标准依然扭曲,那么“科研风气变好”的愿景依然难以实现。 这种“更替”可能只是换汤不换药,甚至可能掩盖了更深层次的病灶。

总结来说, 陆兴华教授这篇文章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将一个关于“谁该当院士”的具体争议,拔高到了对中国科研评价体系、学术生态以及“唯院士论”的深刻反思。它传递的信息是:真正的改革,不是在现有框架内做一些表面文章,而是要敢于触碰和改造那个滋生问题的土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陆兴华啊,印象深刻。

“……施密特引用了中国诗人昆仑的诗句来展望这种世界革命或战斗下的真正的政治的斗争和和平:把革命和战斗的火种当礼物,一把送给欧罗巴,一把送给美利坚,一把留给中国自己,这样和平才会来主宰世界这是本人的翻译,未查到昆仑原诗。”

——《请不要用施密特来吓人好不好—论阅读施密特时所需的模态和分寸拿捏》,陆兴华


嗯,其实施密特说的是教员的《念奴娇·昆仑》: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留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作为一个号称研究施密特的“专业学者”,连施密特最爱引用教员语录这事都不知道……

作为一个大学人文教授……连教员一首并不冷门的诗词都认不出来……


当时在网上被群嘲他还下场和网友对喷来着,不过那时好像还是副教授,这没两年居然还升教授了?

不愧是同济。

user avatar
饶毅和他的《知识分子》朋友圈的这些成功的官方科学家们仍在倡导这样的一种价值逻辑:必须根据由外国杂志确定发表的论文里的科学发现的价值本身(!!)来分配位置和票子。饶毅和裴钢之间原来吵的是这个!你看low不low?原来,他们最后关心的仍只是高层学阀之间的利益再分配。

这是本质问题啊!不过我觉得陆老师也不可能脱离利益去研究哲学,起码得能发下来工资吧!当然如果他退休了则另说。

我觉得当代科学界非常奇怪的一种行为就是“撤稿”。在互联网出现以前肯定没有撤稿这一说,难道把已经发给订户的杂志收回来?互联网出现以后,本来应该是大家直接在网上写文章,自由评判,但搞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杂志的形式还是保留下来了,并且演变成了利益分配的工具。这好吗?这很不好。

其实二十年前的科学理论,无法被重复,没有被证实,甚至被推翻,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啊。但不代表过去人类对科学的历史认识没有价值,不能保留下去。“撤稿”和科学本身无关,只和当前的利益分配机制有关。

冥王星不是行星了,为此需要撤稿的文章得有几百万篇吧?科学史上的阶段性认识,后来被认为是错误的,这样的例子多不胜数,但它们提出时,也是有理论和实验依据的,岂能一撤了之?

暗物质学说目前占据主流,但另一套理论即引力修正论的论文并没有因此撤稿。营养学里盐的最佳摄入量从20克降到6克,当年认为是20克的那些论文也没有撤稿。科学论文绝不能认为是终极真理,只能说是当前的阶段性认识,即使被更新,历史认识也有参考价值应该保留,何况还有一些历史文献又被发现了新的价值。

user avatar

作为一名在同济呆了将近八年的毕业生说两句:

同济就是一所德系土木院校。

同济最好的时候是李国豪当校长的时候

万钢不是土木出身,好歹有德国背景

至于裴钢和这种文科教授...

反正我是不觉得他们是同济人。

我觉得同济就应该从土木学院挑一个在德国留过学的教授当校长。

以上言论没有逻辑也没有道理,反驳起来非常容易,

但我就是这么觉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同济大学陆兴华教授撰写的《院士让饶毅而不让裴钢当,科研风气就能变好?》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一篇相当有见地、也触动了中国科研界敏感神经的评论。要理解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文章的直接导火索与核心质疑文章的标题就已经很鲜明地指出了核心问题:院士评选制度本身是否存在问题,而仅仅是调整“谁当院.............
  • 回答
    同济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陆经纬事件,触及了当下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极为敏感且令人痛惜的议题: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极端后果。这不仅仅是一个个案,更是许多研究生在求学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境的缩影,触动了我们对于学术环境、心理健康以及人际沟通的深刻反思。事件的脉络梳理虽然官方尚未公布明确的定.............
  • 回答
    72岁同济大学女教授的趣味科普与反鸡娃:一次对教育焦虑的深刻反思同济大学一位72岁女教授以其趣味盎然的物理科普方式,不仅点燃了孩子们对科学的热情,更以其朴实而深刻的劝诫,直指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鸡娃现象”及其背后的焦虑。这位教授的行为,是知识传承的生动体现,更是对教育理念的一次有力纠偏。趣味科普:重.............
  • 回答
    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学生理发被打事件,这事儿听着就挺让人不舒服的。说实话,我不是当事人,也不是那个学校的,但从媒体报道和大家议论的角度来看,这事儿挺能反映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首先,这事儿最直接的冲突点,就是学生在学校里,去校内指定的理发店理发,结果跟理发师起了冲突,最后居然发展到动手打人。这简直让人难以.............
  • 回答
    同济大学的《高等数学》教材荣获“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这绝对是教育界的一件大事,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番。这不仅仅是对一本教材的肯定,更是对编写团队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对数学教育理念的践行以及对培养一代代优秀人才的贡献的最高赞誉。首先,咱们得知道,这个“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可不是轻易能拿到的。它是.............
  • 回答
    同济大学研究生彰武宿舍跳楼的事件,无疑是发生在校园里的一场令人痛心疾首的悲剧。每当这样的消息传出,都会在公众心中激起层层涟漪,带来深深的惋惜与沉思。事件的发生,首先是一个生命的陨落,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沉重的打击。 当我们谈论一个大学生,尤其是一名研究生,他(她)身上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个人的梦想,以及未.............
  • 回答
    同济大学近期拟清退10名研究生,其中8名为医学院,2名为中德学院,这一消息无疑在教育圈乃至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关注。要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被退学”的表面,而是要探究背后的原因、可能的影响以及它传递出的信号。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件可能涉及的几个层面: 退学.............
  • 回答
    2021 年同济大学的特殊军训:线上挑战与创新实践2021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彻底打乱了许多高校的既定教学节奏,同济大学也未能幸免。在那一年,为了响应疫情防控的号召,保障师生的健康安全,同济大学的 2021 级新生军训,首次尝试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其中一半的课目被转移到了线上完成。这对.............
  • 回答
    胡如珊女士执掌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系主任一职,这无疑是当下中国建筑界乃至设计界的一件大事。消息一出,立刻在业界和学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关注。要理解这件事的深远意义,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这是对胡如珊女士个人能力与声望的最高肯定。胡如珊女士作为如恩设计研究室(Neri&Hu Design.............
  • 回答
    关于2018年中国高校预算排名北京大学仅位列第六,次于中山大学和同济大学等一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这背后反映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对比,更是对高校发展模式、资源配置、科研实力以及国家战略导向等深层问题的思考。一、 核心事实与数据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2018年高校预算排名”这个.............
  • 回答
    看到同济大学2018年经费预算总数增长率高达75.10%,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抢眼的数据,足够引起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要理解这个惊人的数字,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孤立的涨幅。首先,认识到“增长率”的相对性。75.10%的增长率,虽然绝对数字很可观,但它的起点是什么?如果同济大.............
  • 回答
    看到同学下课后单独缠着老师提问,不给别人留机会,心里肯定会有点不是滋味,甚至会觉得有点不公平。说起来,这种情况其实挺常见的。我也会遇到,大家应该也都或多或少经历过。 当时心里会怎么想呢? 可能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啊,他又来了!怎么老是他一个人问?”有时候,那个同学问的问题可能真的很有价值,能引发老师.............
  • 回答
    “同济毒猫”事件,简单来说,就是发生在同济大学校园内,有人往流浪猫投喂含有毒物的食物,导致多只猫咪死亡的恶性事件。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和强烈愤慨,不仅仅是因为猫咪生命的逝去,更因为它触及到了很多社会敏感的议题,比如:事件本身:残忍与冷漠首先,这件事情本身就非常残忍。往动物食物里投毒,这是一种蓄意.............
  • 回答
    何同学的视频《我用108天开了个灯……》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开灯”视频,而是围绕这个核心概念,融入了对科技、创意、耐心、以及个人成长等多个层面的深刻探讨和精彩呈现。为了详细地分析这个视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视频的核心创意与主题升华: 表.............
  • 回答
    这事儿啊,挺让人咋舌的。天津大学有留学生被反映闯入了游泳馆的女更衣室,而且即使有人解释了,还不肯离开。学校最后给出的调查结果是“标识不明显误入”。这事儿放到哪儿都是个大新闻,咱们一点点捋捋。首先,从同学们的反映来看,这绝对是侵犯隐私、让人非常不舒服的事情。女更衣室是女性的私人空间,里面涉及到换衣服、.............
  • 回答
    “你好,我叫何同学。”当这句话通过视频信号传递到硅谷的苹果总部,连接到蒂姆·库克的办公室时,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这不再是那个在B站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评测手机、拆解电子产品的“何同学”,而是一位即将与全球科技巨头掌舵者对话的年轻人。这次采访,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寻常。一个观察者的视.............
  • 回答
    张同学拒绝 2000 万签约,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你想想,那可是 2000 万人民币啊,不是小数目,换成咱们普通人,这辈子可能都赚不到那么多钱。可他拒绝了,还说“有自己的底线,不希望被束缚”。这事儿一出来,网络上那叫一个炸锅,各种声音都有。有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牛!这才是真汉子!知道自己要什么,不.............
  • 回答
    作为南京大学的一员,看到同学用书本占座的行为,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这事儿在学校里可以说是司空见惯,就像早高峰的地铁一样,总会有人为了抢个好位置,使出浑身解数。首先,理解是一方面。南大的图书馆,尤其是鼓楼校区,那资源可是非常宝贵的。好位置,比如靠窗的、离电源近的、通风好的,大家都想争取。而且,大家都是来.............
  • 回答
    关于“何同学工作室”的招聘条件和薪资待遇,如果我们要去深入地“看”,那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而且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那种冷冰冰的AI报告。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何同学是谁?以及他的“工作室”是什么性质的?何同学的“身份”与“工作室”的定位“何同学”在互联网上已经是一个符号,代表着一种现象——一位年轻、有才华.............
  • 回答
    这事儿吧,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我邻居家的王阿姨,就是那清华通知书的主角妈妈,那天我正好在她家串门,亲眼目睹了这场“风波”。王阿姨年轻的时候也没赶上好时候,年纪大了,心里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她女儿小丽,从小就聪明伶俐,学习也用功,他们家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只有他们自己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