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朱毅评价郭杰瑞夸大美国疫情?

回答
对于朱毅评价郭杰瑞夸大美国疫情这一话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

一、 事件背景与人物介绍

郭杰瑞(Jerry Kowalchuk): 一位在中国生活多年的美国 YouTuber,以其幽默、接地气的风格以及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现象的观察而闻名。他的视频内容涵盖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社会话题、以及一些中外对比的视角。在疫情期间,他制作了大量关于中国疫情控制情况的视频,赢得了不少中国观众的喜爱。
朱毅: 一位中国的媒体评论员或学者,可能对国际事务、社会现象有自己的观察和见解。他针对郭杰瑞的评价,很可能是在看到郭杰瑞的某些视频内容后,认为其对美国疫情的描述存在偏颇或夸大的成分。
夸大美国疫情的说法: 这通常指的是认为郭杰瑞在描述美国疫情的严重性、影响范围、或者美国政府的应对措施等方面,可能存在信息失真、片面强调负面信息,或者不恰当的比较,从而让观众对美国疫情产生过度恐慌或负面印象。

二、 朱毅评价的核心可能是什么?

朱毅的评价不太可能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而更可能涉及到以下几个层面的考量:

1. 信息来源和准确性:
数据的解读: 疫情数据(感染人数、死亡人数、重症率、疫苗接种率等)是客观的,但如何解读这些数据却往往带有主观性。郭杰瑞可能选择了某些更能凸显美国疫情严重性的数据进行呈现,而忽略了其他可以展现美国在某些方面努力(如疫苗研发和接种速度、医疗资源投入等)的数据。
片面性与整体性: 疫情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全球性事件。美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联邦制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群体面临的疫情状况差异巨大。郭杰瑞可能通过聚焦于某个疫情严重爆发的地区或某个特定的负面事件,而未能展现美国疫情的全貌,或者没有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视角来理解美国应对疫情的复杂性。
信息差与信息茧房: 对于身处中国、主要通过国内媒体获取信息的观众而言,对美国疫情的了解可能主要来自于国内媒体的报道。如果郭杰瑞的视频恰好符合了国内媒体对美国疫情的某种“叙事模式”,那么他的视频就更容易被接受,但也可能加深了信息茧房效应,使观众接触不到更多元的观点。

2. 叙事方式与价值观的冲突:
“反衬”中国的叙事: 很多时候,在国际传播中,尤其是疫情这样的特殊时期,会存在一种“反衬”的叙事,即将一个国家的负面情况作为参照,来凸显另一个国家的正面表现。如果郭杰瑞的视频存在这种倾向,即通过夸大美国疫情的严重性来间接衬托中国在疫情控制上的成功,那么朱毅的评价可能是在指出这种叙事可能带来的误导性或宣传性。
情绪的引导: 视频作为一种媒介,很容易通过视觉和语言来引导观众的情绪。如果郭杰瑞的视频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例如通过煽情的配乐、特写镜头、或者带有强烈主观判断的评论,来营造一种恐慌或绝望的氛围,那么朱毅可能会认为这种做法不负责任。
个人经历与普遍性: 郭杰瑞作为一名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对美国疫情的观察可能是基于个人所能获取的信息渠道、以及他与家人朋友的沟通。然而,将其个人观察放大为对整个美国疫情的普遍性描述,可能会显得以偏概全。

3. “夸大”的定义与意图:
“夸大”与“如实反映”: 什么是“夸大”?如果美国疫情确实非常严重,那么如实反映其严重性是否会被解读为“夸大”?这取决于评价者的立场和标准。朱毅可能认为郭杰瑞的描述超出了“如实反映”的范畴,进入了“渲染”或“煽动”的层面。
意图的揣测: 朱毅可能会揣测郭杰瑞制作这类视频的意图。是为了吸引流量?是为了表达对美国政府的不满?还是其他原因?对意图的揣测往往会影响对行为的评价。

三、 如何看待朱毅的评价?

1. 保持批判性思维: 无论郭杰瑞的视频内容如何,任何信息都应该保持批判性思维。朱毅的评价本身也可能带有其自身的立场和局限性。
2. 寻求多元信息源: 面对关于某个国家或事件的信息,尤其是存在争议的时候,最好的做法是查阅多个来源的信息,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媒体、不同角度的报道和分析,形成自己的判断。
3. 区分事实与观点: 要区分郭杰瑞视频中陈述的事实(如数据)和他的观点(如解读和评论)。朱毅的评价很可能是在质疑郭杰瑞的观点,而非事实本身。
4. 理解传播的复杂性: 跨文化传播本身就存在很多挑战,尤其是在涉及敏感话题如疫情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信息的接受度和解读方式可能不同。郭杰瑞作为一位在中国活跃的外国人,他的内容在中国观众中引起讨论是正常的。
5. 关注内容本身的质量而非个人标签: 评价一个人的观点,更应该关注其论据是否充分、逻辑是否严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他是美国人”、“他是YouTuber”这样的标签上。

四、 可能存在的争议点

“夸大”的主观性: 对“夸大”的定义本身就存在主观性。一些人可能认为郭杰瑞如实反映了美国疫情的某些严峻事实,而另一些人则可能觉得他言过其实。
信息传递的责任: 作为拥有大量粉丝的博主,其信息传递的责任重大。如何平衡揭露问题与避免过度煽情,是需要考量的。
文化差异与政治语境: 疫情的讨论往往与政治语境紧密相连。在中国,对美国疫情的讨论可能受到国内政治叙事的影响,而郭杰瑞的视频可能也受到其作为外国人的视角和美国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

总结来说, 朱毅评价郭杰瑞夸大美国疫情,很可能是基于对郭杰瑞视频内容的信息来源、叙事方式、情绪引导以及可能存在的片面性或意图的质疑。这是一个关于信息传播、跨文化交流和批判性思维的复杂议题。我们不应简单地接受或拒绝任何一方的观点,而是要多方求证,独立思考,形成自己对事实和观点的判断。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对包括郭杰瑞在内的任何内容创作者,保持审慎和独立的判断是至关重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郭杰瑞人在纽约,人都被隔离了知道个屁,怎么能比得上人家纽约医院的同学朋友知道的多……

诶……这个说法怎么跟某人的日记那么像……

user avatar

看美国人拍美国人的视频也就图一乐,真正了解美国还是得看太平洋另一边的农学教授。

user avatar

朱毅教授的评论,我懂了她的意思:

郭杰瑞不过是个住在纽约的美国人,他懂什么是真实的纽约。

……

很难想象我国一个正规大学的副教授,她的发言基于以下调查:

女网友都来了,三姑六婆还远吗?

比起她质疑郭杰瑞的行为,我更加奇怪的她发言背后的调查工作毫无科学性。

没有数据,没有总结,没有分析。

只有,

我听别人说

这是一个科研人员的行为做派吗?

最细思极恐的是这样一个人,长期上央视节目,来告诉大众分辨食品安全,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食品安全的“救火队员”?

请问如果一个救火队员救火知识都是来自“我听说”,培训都来自“我认为”,那么你敢拨打119吗?

朱教授有一个外号:朱水货。

这位答主整理朱教授的部分论文。

以及,大家可以自行搜索“方舟子 朱毅”也有方舟子打假朱毅博士论文。

而朱毅本人的求学过程也相当传奇

以下是我的问题:

朱毅有什么突出科研成就?有主持什么科研项目?她的突出贡献在哪里?

最后,也是我作为电视父母的子女,最担心的一个问题:

她是否有足够的知识背景和科研精神,指导大众食品安全问题?

朱教授,我作为一个天然网民,当然知道郭杰瑞是个人观点,我会自行分辨。

但我父母对你在央视的一言一行可是全部买单,你能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吗?

你是一个名副其实,值得人民信任的科研工作者吗?

user avatar

郭杰瑞的最大问题就是,他在纽约没有那么多朋友 (狗头)


总有一些中国人觉得自己能比美国人更了解美国。

这就好比一个男生说自己比女生更懂痛经的痛苦一样。


喷郭杰瑞夸大美国疫情就仿佛喷钟南山夸大新冠病毒危害性一样脑残。


美国人郭杰瑞:我们觉得美国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的……

某中国公知: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朋友觉得

user avatar

.

众所周知。

二鬼子可以开除主子国籍。

.

user avatar

真正的外国人只是恰好投胎投到外国而已

精神外国人可是凭本事当上精神外国人的

user avatar

如果她也能这样对待本国自己的同胞就更好了。

user avatar

奴才正欲死战,主子奈何先降?

user avatar

朱毅,女,教师,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贵阳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团委干部五年期间在职攻读马列主义专业的法硕士,之后考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失败,第二年改考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博士生成功。中国媒体热捧的食品安全权威,经常上央视、央广宣传食品安全。现任校公选课《药食兼用食品的保健功能》主讲教师、院必修课《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主讲老师。


艹,这简历简直太惊人了,槽点多到我简直不知道从哪下口

user avatar

这个教授我有印象,早些年方舟子还没失去理智的时候,曾经撕过她涉嫌学术造假。以我的经验判断,方舟子提出的指控至少部分是有根据的。


比如朱毅的背景很神奇,法学硕士毕业后去读了生物学博士。没有学术成果,但升职非常快。写的关于藻类的论文,把自己环境学的丈夫加到通讯作者里面。以及一大堆我看不懂的论文不规范问题。


方舟子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雄文,最后一段就是——

朱毅学术水平如此低下、造假如此严重、性质如此恶劣、气焰如此嚣张,是罕见的。植物所如此费尽心机为朱毅的造假行为狡辩,也是罕见的。植物所拿出如此荒谬、荒唐的《说明》,是植物所的耻辱。这样的《说明》如果能被中科院接受,是中科院的耻辱,也是中国科学界的耻辱。拔出萝卜带出泥,一个水货、假货,尽显中国科学界之丑陋,之腐败。

2014.4.29

user avatar

槽点实在太多

  1. 3月这位朱毅教授曾发过微博说美国抢购、囤货的问题。现在拿郭杰瑞3月拍的视频,说因为现在4月的现状,所以他造假。?????您看看这逻辑对嘛……
  2. 口口声声说郭杰瑞蹭热度,她自己更是惯会这一套(经常上央视节目,但是谈吐不似博士,文章就更别提了)
  3. 水博士,学术造假没人扒皮,在小角落庆幸就得了,非上赶子来蹦哒,坐等各位大佬上场。
user avatar

蹭热度的

现在手机太智能了 猪都能拱字

user avatar

当年方舟子打假这个朱毅副教授,写了几篇文章,贴上标题以及网址,大家细细品一品:

1、《呼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撤销中国农大副教授朱毅的博士学位
——朱毅博士学位论文造假案》

2013.8.6

2、《就农大朱毅问题致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的公开信》

2014.4.25

3、《驳斥中科院植物所对朱毅问题的说明》

2014.4.29

下面是方舟子写的三篇打假文章,均转载自方舟子博客:

1、《呼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撤销中国农大副教授朱毅的博士学位——朱毅博士学位论文造假案》

2013.8.6

smfang.blogchina.com/21

·方舟子·

近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出了一个“科普明星”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毅,频繁出现在媒体上以专家的身份评论各种食品、保健品事件,被发现常常是不懂装懂、信口开河后,曾在搜狐微博上从晚上6点到第二天早晨8点,以每几分钟发一条的速度,通宵达旦连发近400条微博骂街,创下了网上骂街记录。央视记者王志安曾建议大家去研究朱毅的论文,认为那才能说明朱毅的学问是否靠谱。的确,朱毅的博士学位论文非常值得研究。她的履历非常奇特:1994年毕业于贵阳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之后留校当了5年团干部(到2001年),其间(1999~2002)在职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专业读了一个法硕士,然后在2003年突然就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读博士去了,研究微藻光合放氢的生理生化调控及生物技术,于2006年顺利获得博士学位,指导老师为匡廷云院士白克智研究员。

为什么植物所会招一个毫无专业背景的人去读博士?是因为招不到博士生吗?显然不是,匡廷云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按常理生源应极其充足。是因为朱毅表现出了惊人的学术修养而被破格录用?也不是,在读博之前朱毅未发表过任何植物学的论文证明她有这方面的特长,而从其错误、笑话百出的博士学位论文看(见后面的分析),可知她即使在完成博士教育后也还没有受到恰当的学术训练。那么合理的解释就是朱毅是通过关系走后门去读博的。

2007年朱毅毕业后去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药食兼用食品的保健功能”和“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先是当讲师,第二年即升为副教授,然后又当了“果蔬采后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果蔬贮藏保鲜技术”、“食品基因工程”领域的博士生导师。国内大学副教授当博导的可不容易,朱毅是靠什么坐的直升飞机?她的研究工作乏善可陈,事实上,直到今年7月她作为通讯作者与罗云波院长合作在J. Agric. Food Chem.发表了一篇论文之前,她作为主要作者(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英语论文只有一篇,是其在植物所的工作,发表在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以下简称AMB)上:

Y. Zhu, X.B. Chen ,K.B. Wang, K.Z. Bai, T.Y. Kuang*, H.B. Ji*, 2007, A simple method for extracting C-phycocyanin from Spirulina platensis using Klebsiella pneumoniae,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74: 244-248.

(link.springer.com/artic )

这篇期刊论文的标题曾作为朱毅在学期间的主要成果放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的最后一页,是这么写的:

Zhu Yi, Chen Xiaobo, Wang Kebin, Li Yongxin, Bai Kezhi, Kuang Tingyun*, A simple method for extracting C-phycocyanin from Spirulina platensis using Klebsiella pneumoniae,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revised)

即当时处于投稿后返回修改的阶段。查这篇AMB论文的记录,是2005年12月26日收到投稿,2006年8月15日收到修改稿,9月30日在网上发表。但是比较发表稿和原稿的署名,发现有两处明显不同:

一、原稿的作者署名都是全名,而发表稿则全都改成了名字为缩写。这个修改令人不解。并非AMB有此规定,事实上该刊上面发表的中国来稿很多署的是全名。中国人重名多,用全名都不易识别,改成缩写就更不容易识别。除非是为了避免被共同作者搜索到这篇论文,否则实在想不明白为何要对署名作此修改。

二、发表稿与原稿相比,多了一个通讯作者H.B.Ji,此人是朱毅的丈夫季宏兵,当时在首都师范大学当教授,专业是地球化学,与该论文的研究内容(螺旋藻藻蓝蛋白质的提取方法)毫无关系。按学界惯例,通讯作者就是课题负责人,是知识产权代表者,为什么首都师范大学的地球化学专业教授能去植物所领导生物技术的课题?如果他有如此天才,为何在原稿中他连挂名作者都不是,在发表稿中却突然变成了最重要的通讯作者,论文的知识产权也从植物所转移到首都师范大学?

其他共同作者知道这些署名变化吗?很可能不知道。检索可知,只有朱毅、季宏兵夫妇把这篇论文列入他们的发表记录中(而且是作为最重要的论文列入的),而论文的其他共同作者在其履历中都没有列入这篇论文。他们很可能到现在都不知道这篇论文已发表了,因为署名已被改成了缩写,不容易被检索到了。

在发表稿中,匡廷云也被列为通讯作者,也留有电子邮箱,她也不知道吗?很可能不知道,因为留的邮箱是雅虎中国的:kuang_tingyun@yahoo.com.cn。查匡廷云当通讯作者的其他论文,她留的电子邮箱全都是植物所的邮箱,只有这篇留了雅虎中国的邮箱。事实上,这个雅虎中国邮箱只出现在这篇论文中,在其他任何地方都不曾出现过。也就是说,这个邮箱是为了发表这篇论文而特地去注册的,论文发表后就不再用它了。那么匡廷云有必要为了发表这篇论文,弃此前此后一直用的植物所邮箱不用,特地去注册一个难以确定身份的商业邮箱吗?当然没有必要。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这个邮箱是朱毅夫妇注册的,目的是为了冒充匡廷云与期刊编辑部联系

朱毅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的致谢中对匡廷云及其他同事千恩万谢,却瞒着他们把论文送给了丈夫季宏兵,将论文知识产权转到了首都师范大学,这是侵占他人科研成果

再来看朱毅的博士学位论文《微藻光合放氢的生理生化调控及生物技术研究》,别看这个题目口气很大,其实跟什么“生理生化调控及生物技术”没有什么关系,就是测测两种藻类放氢时的离子浓度,以及用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提取藻蓝蛋白。在我看来,这个课题让硕士生来做都嫌简单了,更不要说作为博士论文,简直令人难以相信这是21世纪的植物生理学博士工作。但是即使是这么简单的课题,朱毅也无力完成,而出现了编造数据、大面积抄袭、乱抄文献表、乱作图、乱表述种种严重的造假和可笑的错误。

我们先来看其数据的处理。(一)p.124,表5.5第二列的数据中,6个数据中,有4个的标准差(SD)竟然都是0.1。如果说这是因为四舍五入导致的,另两个的标准差却又分别是0.08和0.01。鉴于标准差的字体与其他数值明显不同,可以推测它们是随便加上去的。(二)p.123表5.3,与其AMB论文的表1,展示的是同一组实验的结果,但是奇怪的是,它们的数值虽然相近,却全都不一样,例如第一个提取效率的数值学位论文是92.00±1.96,而AMB论文是91.00±2.96,难道朱毅把同一个实验做了两遍,一遍的数据用来写学位论文,另一遍的数据用来写期刊论文?(三)p.123表5.4,与其AMB论文的表1的头两列数据,展示的也是同一组实验的结果,但是学位论文上的数据都是约数,例如1.2~1.5,而AMB论文上的则是精确值,例如1.36。如果这只是数据处理方法不同的话,那么大肠杆菌这组数据的pH,是如何从学位论文上的8.0~9.0变成了AMB论文上的5.72?

朱毅还在学位论文中大规模地抄袭他人的论文、新闻报道、课文而没有注明,可以说其论文大部分就是从网上搜索、复制、粘贴而成。这里只举前面部分几个整段照抄的例子:

p.2 第2段,照抄自新华网《抢步早入“氢经济”时代》第5~6段news.xinhuanet.com/fort

p.10第3段,抄自王子芳《固氮微生物的氢酶与固氮作用》cnki.com.cn/Article/CJF ),原文发表于1985年,所以用了一个旧单位“克分子”,朱毅也照抄不误,都不知道要改成“摩尔”,却给加了三条无关的外文文献(这三条文献出处是从台湾学生李孟洲论文《以微藻生产氢气作为再生能源》抄来的)。

p.12第2段,p.18第1段和表格,p.24第4~5段,p.25第1段,p.26第1~2段,均全盘照抄自台湾学生李孟洲论文《以微藻生产氢气作为再生能源》ind.ntou.edu.tw/~b0232/ ),甚至连台湾的习惯表述法“吾人”都照抄。

p.26第3段第3句开始,抄自《光明日报》文章《用生物技术发展洁净新能源》(biotech.org.cn/news/new ),第4段则是由这篇文章和《光明日报》另一篇文章《生物技术有助于发展洁净新能源》bioon.com/bioindustry/b )拼凑而成。

类似的抄袭例子不胜枚举,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在搜狐微博@that2008 还有更多的展示(那也只是一小部分)。朱毅的论文经常大段大段地不加任何文献出处,即使不存在抄袭,这种论文写法也是非常不规范的,更何况是全盘照抄。

朱毅论文中还有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作图错误。例如:

p.49图2.7,溶氧浓度曲线竟画到横坐标下方,出现了负值。p.51图2.8,左右两图的标尺竟不一致,一边是20微米,一边是100微米。  p.67图3.5,乙酸浓度曲线又出现负值。p.85图4.4,图和表竟然是连成一体的,横坐标的标注竟是一个“1”字。p.118图5.2,莫名其妙地出现了一条温度vs温度的等值上升直线。此外,其AMB论文图1的横坐标,出现如此怪异的忽大忽小的数值变化:600、700、650、750。

朱毅博士论文中的外语文献表,都是从别人的论文里直接复制和粘贴来的,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格式和错误,例如有的期刊名称有全称,有的用缩写;有的用斜体,有的没用;有的首个字母大写,有的小写、大写混合;有的有卷号、期号,有的只有期号;有的把作者名字写漏、写错;出现了大量的乱码……(参见搜狐微博@that2008 )甚至还出现了一篇1935年的德语论文(p.151)和1985年的法语博士学位论文(p.153),说明她根本就没有看过这些文献。

论文表述应该客观、严谨,但是朱毅博士论文却出现了大量的主观、文学化的表述,说明其根本不懂得如何写论文,令人忍俊不禁,例如:

p.3 那将是我们整个国家的深重悲哀,更是我们科研工作者的深重悲哀。  p.17 科学家们默默辛勤地在实验室不辍努力。p.29 Melis说:你考虑问题的方式将更像农场主。p.47 尽量想清楚每一个环节,避免可能的污染,当然,相对刚接种时的衣藻而言,此时衣藻处于优势状态,被污染的几率减低了,但也切不可大意,无菌意识对于整个实验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p.56 内容物呈颗粒状瞬间全部流出,整个藻细胞刹那间就崩溃了。p.57 在这个精妙的生化反应器里,可能发生了什么,应该能够发生什么,怎样才能产生我们希望的过程,很需要用更联系的思维来分析和判断。p.104 让我们看到这一实验室中的技术,二十一世纪梦的技术能够真正走向应用的曙光。p.146 其实,很多科学现象,很多生物本身的代谢过程,就在那里简单地存在着,科学的真谛就是接近真理,研究的本质就是探索未知。  

她这是在写科学论文,还是在写散文?

朱毅论文的实验设计也非常怪异。例如,由于衣藻有鞭毛,会移动,朱毅认为这具有动物特征,于是竟想到要用动物激素地塞米松来处理它,看会发生什么变化(p.92)。莫非她认为衣藻可能存在糖皮质激素受体?否则,按她这种取类比象的中医式思维,其他动物激素、因子是不是也都该拿来试试?

读这样的博士学位论文,真是让人“刹那间就崩溃了”。我们需要深究,植物所为何把一个没有专业背景、没有学术研究资质的人招收为博士生?大量的编造数据和抄袭表明朱毅不具有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荒唐的实验设计、作图和表述表明她没有受过学术训练,她为何能够获得博士学位?这样的博士学位论文能够获得通过,表明其导师、答辩委员会成员要么自身也没有学术修养,要么根本就没有读过其论文,哪怕有一个具有学术修养的人读一下其论文,也不难发现其错误、笑话百出而会提出修改意见。所以,朱毅的博士学位应该被撤销,其导师的责任也应该被追究。否则,那不仅是植物所的耻辱,也是“我们整个国家的深重悲哀,更是我们科研工作者的深重悲哀”。

2、《就农大朱毅问题致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的公开信》

2014.4.25

smfang.blogchina.com/21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二先生:

我在2013年8月6日向中国科学院大学举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得的博士学位的学位论文造假问题(参见《呼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撤销中国农大副教授朱毅的博士学位——朱毅博士学位论文造假案》fangzhouzi.baijia.baidu.com ),在2013年9月27日向中国农业大学举报朱毅的期刊论文造假问题(参见《向中国农业大学举报朱毅副教授期刊论文造假》fangzhouzi.baijia.baidu.com ),举报信均寄到两位的邮箱,并公开登出。

但是七、八个月过去了,我到现在还没有收到贵院、贵校的任何正式回复。据知情者称,中科院将朱毅的博士学位论文问题交给植物所处理,而植物所的处理意见仅仅是“内部批评”。此事若属实,植物所去“内部批评”一个早已获得学位离开该所的外单位员工,岂非等于不做任何处理?岂非天大的笑话?又据知情者称,朱毅曾表示以后要“退出江湖”、低调行事,以换取宽大处理。但是我们看到的是几个月来朱毅仍频频以“专家”的身份出现在媒体上做各种误导、欺骗公众的伪科普(参见《农大朱毅的“科普”笑话》(fangzhouzi.baijia.baidu.com),近日来大概觉得风头已过,或已把领导摆平,更是频频在网上谩骂、攻击举报者,造谣说“是她先揭露方舟子造假,方才撒泼打滚”,诽谤我举报她是“流氓骗子是在骂我”,谩骂我“是即将被报应的痞子流氓无赖”。其“闺蜜”、央视记者王志安更是扬言,我这辈子永远别想看到对朱毅的处理决定。

我揭露学术造假十四年,经手的学术造假事件有一千多起,但像朱毅这样水平如此低下、造假如此严重、性质如此恶劣、气焰如此嚣张的,还是很罕见的。这样的人能够成为植物学博士,是中国科学院的耻辱,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耻辱;这样的人能够成为副教授,是中国农业大学的耻辱,也是中国科研的耻辱。这就是为什么我要一而再、再而三实名举报她的原因。

白院长曾经说:“要着力加强学术道德、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科研不端行为及学术腐败,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营造健康向上、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弘扬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柯校长也曾经说:“学术不端行为有种种不同,但共同之处是造假,是对诚信的践踏!大学是高度宽容和包容的地方,但对学术不端行为是零容忍,因为它突破了大学宽容的底线!”话都讲得不错,实际又是如何?如果像朱毅如此明显又如此恶劣、猖狂的学术造假事件都不愿处理、不能处理或不敢处理,又如何处理那些不那么明显、不那么恶劣、不那么猖狂的学术造假事件?又如何称得上是“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科研不端行为及学术腐败”、“对学术不端行为是零容忍”?岂不成了对科研不端行为及学术腐败能不反对就不反对、能容忍就容忍?别人以后岂不认为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农大校长只是在说空话、说大话、说假话?以后中国科学院培养的博士、中国农业大学的教师岂不都要被当成是水货、假货?

方舟子

2014.4.23.

3、《驳斥中科院植物所对朱毅问题的说明》

2014.4.29

bbs.tianya.cn/post-worl

方舟子04月29日 16:45
  摘要 : 拔出萝卜带出泥,一个水货、假货,尽显中国科学界之丑陋,之腐败。

我在4月23日发出《就农大朱毅问题致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的公开信》(fangzhouzi.baijia.baidu.com )后,至今未收到答复,其间朱毅继续对我谩骂并扬言要起诉我
  【方舟子今天又耍无赖继续玩告状的招数,一而再,再而三,中科院,农大,都去招摇闹腾了。我招惹来社会流氓,给中科院和农大领导添麻烦了,但诸位不必为我费心劳神,小女子将坦然面对,走法律途径还大家一个清静。方舟子,我忍你很久了,法庭见。】
  随后有人寄给我写于去年10月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关于对朱毅的博士学位论文有关质疑进行核实情况的说明》(以下简称《说明》,全文附后),让我们明白了朱毅为何如此“理直气壮”地贼喊捉贼。《说明》称:
  【经查阅朱毅入学、论文答辩、学位申请有关档案,核实朱毅于2003年9月经统一报名考试招录到植物所攻读博士学位,指导教师为匡廷云研究员和白克智研究员,2006年6月8日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2007年3月获得博士学位。朱毅的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共5人,以投票方式、全票通过授予其博士学位的建议。2007年2月9日,所学位评定委员会通过投票确定对朱毅的学位授予意见,委员27人,实到23人,全票通过了同意授予朱毅博士学位的决议。
  朱毅报考植物所、考试、复试和录取均按照规范程序完成,符合院、所博士生录取标准和要求,其学位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申请程序规范、合法,不存在方舟子所称“朱毅是通过关系走后门去读博的”问题。】
  我之所以怀疑朱毅是通过关系走后门去读博,是因为朱毅奇特的履历:1994年毕业于贵阳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之后留校当了5年团干部(到2001年),其间(1999~2002)在职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专业读了一个法硕士,然后在2003年突然就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读博士去了,研究微藻光合放氢的生理生化调控及生物技术。我分析道:
  为什么植物所会招一个毫无专业背景的人去读博士?是因为招不到博士生吗?显然不是,匡廷云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按常理生源应极其充足。是因为朱毅表现出了惊人的学术修养而被破格录用?也不是,在读博之前朱毅未发表过任何植物学的论文证明她有这方面的特长,而从其错误、笑话百出的博士学位论文看,可知她即使在完成博士教育后也还没有受到恰当的学术训练。那么合理的解释就是朱毅是通过关系走后门去读博的。
  朱毅毫无专业背景,毫无学术修养,却能被院士招为博士生,当然很不正常。植物所不解释为何这是正常的,却以招生按照规范程序完成为由来证明没有走后门,莫名其妙。走后门表面上也要走程序,程序合法不等于就没有不正常。例如植物所声称朱毅“学位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申请程序规范、合法”,但是他们不也是承认朱毅的学位论文存在诸多问题吗?很多造假论文不也是经过规范的审核程序发表的吗?在植物所看来,是不是就可以以发表论文经过规范的审核程序为由来否认论文造假的可能呢?再比如,买官卖官也不都按照规范组织程序完成吗?植物所是不是认为只要程序正常就不可能存在买官卖官呢?植物所发明这一逻辑,真是各个学术造假者、各个贪官的福音。
  另,据朱毅的“闺蜜”王志安在网上爆料,朱毅的丈夫季宏兵与匡廷云有课题合作关系,出了四万元课题经费,朱毅是不是就是凭这层关系读的博士生、拿的博士学位?这难道不就是走后门?
  《说明》称:
  【论文第一章以及各章节的前言中,存在引用他人文字而没有加标注的情况。部分内容是自他人文章原文引用,有些标注了文献出处,有些则没有标注,存在文献引用标注不够规范的问题。】
  什么是抄袭呢?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医学科学院联合编写的《On Being A Scientist: Responsible Conduct In Research》一书给抄袭(或剽窃plagiarism)下的定义是:“用到他人的观点或文字而没有给出恰当的说明。”IEEE指南分了五种抄袭情形,按严重程度依次为:
  一、未注明出处地全文复制一篇论文。
  二、未注明出处地大量复制(达一半的篇幅)一篇论文。
  三、未注明出处地照搬句子、段落或插图。
  四、未注明出处地不恰当地复述整页或整段内容(通过改变个别单词、词组或重排句子顺序)。
  五、注明出处地复制一篇论文的很大一部分,而没有清楚地表明谁做了或写了什么。
  朱毅的博士学位论文大规模地抄袭他人的论文、新闻报道、课文而没有注明,可以说其论文大部分就是从网上搜索、复制、粘贴而成(我在举报信《呼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撤销中国农大副教授朱毅的博士学位》fangzhouzi.baijia.baidu.com 中只是列举了其中一小部分,绝非全部),属于上述第三、第四种抄袭情形。然而植物所却认为这不是抄袭,而只是“存在文献引用标注不够规范的问题”。那么请问植物所,你们认为什么样的情形才算抄袭?照抄别人的文字而不标注文献,连引用都算不上,何来的“文献引用标注不够规范”?是不是在植物所看来,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抄袭这回事,所有的抄袭都属于“文献引用标注不够规范”?
  《说明》称:
  【论文的参考文献列表中,各条文献的格式没有统一,但尚无法判断是否存在“直接复制和粘贴来的”问题。】
  朱毅学位论文的文献列表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格式和错误,如果不是直接复制和粘贴来的,难道她自己写文献列表的时候脑子里连个基本格式都没有?朱毅学位论文的文献列表中出现了乱码,如果这不是直接复制和粘贴导致乱码的证据,难道是她的电脑中病毒了?朱毅学位论文的文献列表甚至还出现了一篇1935年的德语论文(p.151)和1985年的法语博士学位论文(p.153),如果这不是直接复制和粘贴来的,难道她还能读懂德语、法语论文?更不要说是1935年的德语论文了。
  《说明》称:
  【论文表述方面,有几处存在文学化的语言表述。从科学论文的角度上看,这种语言表述不够严谨,但不影响作者对研究背景、实验设计、结果、研究意义的表达,也不影响读者的理解。】
  朱毅博士论文出现了大量的主观、文学化的表述,我只是在举报信中列举了比较搞笑的8处,植物所就认为只有这几处?植物所说这些语言表述不影响对研究的表达和读者的理解,那就请植物所具体说说,朱毅的这些话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样的“研究背景、实验设计、结果、研究意义”,读者应该如何理解与她的研究课题的关系:“在这个精妙的生化反应器里,可能发生了什么,应该能够发生什么,怎样才能产生我们希望的过程,很需要用更联系的思维来分析和判断。”“其实,很多科学现象,很多生物本身的代谢过程,就在那里简单地存在着,科学的真谛就是接近真理,研究的本质就是探索未知。”“那将是我们整个国家的深重悲哀,更是我们科研工作者的深重悲哀。”
  《说明》称:
  【论文的实验结果图表中,方舟子指出的一些具体图表、数据问题均存在,这类图表和数据问题的出现,可能与作者的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图表制作技巧有关,尚不能据此推断数据、图表存在“造假”行为。】
  我指出这些明显的图表、数据问题,并非都是要证明其存在造假行为,而是要说明一个人连博士都读完了,居然连基本的图表、数据处理都还不会,说明其还没有完成基本的学术训练,不是水货是什么?但是,其中有的数据处理,是有造假嫌疑的,例如我在举报信中举的第一条:
  (一)p.124,表5.5第二列的数据中,6个数据中,有4个的标准差(SD)竟然都是0.1。如果说这是因为四舍五入导致的,另两个的标准差却又分别是0.08和0.01。鉴于标准差的字体与其他数值明显不同,可以推测它们是随便加上去的。
  植物所要证明这些数据不是随便加上去的,就应该查阅实验原始记录,而不是毫无根据地推测“可能与作者的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图表制作技巧有关”。
  更严重的是,朱毅学位论文与其AMB论文展示的是同一组实验的结果,然而数值却不一致,表明有编造数据的嫌疑,如我在举报信中分析的:
  (二)p.123表5.3,与其AMB论文的表1,展示的是同一组实验的结果,但是奇怪的是,它们的数值虽然相近,却全都不一样,例如第一个提取效率的数值学位论文是92.00±1.96,而AMB论文是91.00±2.96,难道朱毅把同一个实验做了两遍,一遍的数据用来写学位论文,另一遍的数据用来写期刊论文?(三)p.123表5.4,与其AMB论文的表1的头两列数据,展示的也是同一组实验的结果,但是学位论文上的数据都是约数,例如1.2~1.5,而AMB论文上的则是精确值,例如1.36。如果这只是数据处理方法不同的话,那么大肠杆菌这组数据的pH,是如何从学位论文上的8.0~9.0变成了AMB论文上的5.72?
  对此《说明》是这么狡辩的:
  【对于学位论文中表5.3中的提取效率和表5.4中PH值与AMB论文中不相符的问题,经核实,朱毅的学位论文在2006年5月前完稿,AMB论文在2006年8月被接受,这期间,即在学位论文实验结束后,作者也可能有新的实验补充或修订,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判断AMB论文的数据是否造假。】
  植物所把同一组实验的不同数据,解释为朱毅重新做了实验,那么请问,她有什么必要在博士论文完成后,在短短的3个月内又把实验重新做了一遍?如果觉得博士论文中的结果不可靠,需要重复实验,为何又把它们写入博士论文?同一组实验的结果有的差别那么大,pH值从碱性变成了酸性,如何确定哪个结果是正确的?朱毅有没有做新的实验,难道不是应该查实验记录吗?植物所不查实验记录(或查了没有找到做实验的记录),仅仅根据3个月的时间差,就认定可能有新的实验、因此不能判断数据造假,那么以后所有的数据造假者是不是都可以以此理由为自己辩护?所有的调查报告都可以据此声称不能判定数据造假?
  我根据朱毅AMB论文使用的联系邮箱、新增加其丈夫季宏兵作为通讯作者等情况推断,朱毅是伪造其导师匡廷云的邮箱投稿,并瞒着其导师把论文送给了丈夫季宏兵,将论文知识产权转到了首都师范大学,这是侵占他人科研成果。不出所料,植物所认定了朱毅伪造导师的邮箱投稿、偷偷将第一通讯作者换成与论文研究没有关系的自己的丈夫,证明了我的推断完全正确。然而,对这种盗用科研成果、严重的学术造假行为,植物所居然只要求朱毅向导师道歉和自己向期刊勘误,朱毅以身体不好为由一直拖着不去勘误。植物所称:
  【我所将继续关注朱毅对此事的反应,如果朱毅对植物所要求其更改通讯作者的要求不予理睬,植物所将采取相关措施,包括以研究所名义联系AMB期刊完成上述要求,公开声明该论文署名问题,通报朱毅所在单位等。具体采取哪项或哪几项措施,植物所所务会议将根据事态发展研究决定。】
  然而,从去年10月到现在,半年过去了,朱毅并没有去联系AMB期刊“勘误”,AMB期刊上的那篇论文仍然标识朱毅的丈夫是通讯作者,植物所采取什么措施了?
  《说明》的结论是:
  【朱毅博士学位论文的主体,包括论文选题、实验材料和方法、结果分析、讨论和结论等部分都是成立的,不存在“造假”的问题,符合中科院研究生院和植物所当时关于博士学位论文的标准和要求。方舟子指出的朱毅博士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应属于引用标注不规范、文献格式不统一、图表数据的处理不严谨、部分语言带有文学色彩的问题,达不到“编造数据、大面积抄袭”的程度。更达不到应该撤销学位的程度。】
  【朱毅发表在AMB上的论文,不存在“造假”的问题,但将H.B.Ji署为通讯作者,是朱毅的错误。】
  植物所的《说明》前面还根据“作者也可能有新的实验补充或修订”,而声称“不能判断AMB论文的数据是否造假”,到了结论部分,就变成了“不存在‘造假’的问题”。请问植物所,你们是如何从“不能判断AMB论文的数据是否造假”而推出“不存在‘造假’的问题”的结论的?难道在植物所看来,不能判断论文的数据是否造假就等同于不存在造假的问题?不能判断植物所是否烂透了就等同于植物所不存在烂透的问题?植物所的这种逻辑,是向武汉法官学的?
  植物所根据3个月的时间差凭空想像出“作者也可能有新的实验补充或修订”,再把大面积的抄袭改称“引用标注不规范”,就自欺欺人地说朱毅博士学位论文达不到“编造数据、大面积抄袭”的程度,更达不到应该撤销学位的程度。【因此,植物所不会启动撤销朱毅博士学位的程序。】退一步说,即使朱毅博士论文达不到“编造数据、大面积抄袭”的程度,引用标注不规范、文献格式不统一、图表数据的处理不严谨、部分语言带有文学色彩的问题不也是相当严重?不也是不合格的博士学位论文?再退一步说,即使不能根据认定的这些问题启动撤销朱毅博士学位的程序,难道不该至少责令朱毅修改其博士学位论文,改正这些连植物所也承认的错误?而听任这样一份错误百出的博士学位论文败坏植物所的声誉?
  但植物所更关心的是如何把这个事件掩盖过去。其《说明》称:
  【考虑到网络舆论的不可控性,针对方舟子以往网络言论的特点,植物所对方舟子的质疑未作公开回应。】
  我对朱毅的学术造假是堂堂正正、公公开开的举报,而植物所却偷偷摸摸出了一份不可告人的秘密报告。如果认为自己的调查结果有根有据,怕什么“网络舆论的不可控性”、“方舟子以往网络言论的特点”?难道植物所认为靠秘密报告就能控制网络舆论?难道植物所认为对有根有据的、连植物所也承认至少有一部分属实的实名举报没有义务给予答复?对我替他们把论文的知识产权从首都师大夺回来,就没有一句感谢?如此荒谬的调查方式,如此荒唐的调查结果,难怪这个研究所会出首席骂街员傅德志、首席造谣员蒋高明、水货博士朱毅,从上到下烂透了。
  如果说,朱毅博士学位论文存在的抄袭、编造数据等问题如果不仔细审核不容易看出的话,那么植物所承认的“文献格式不统一、图表数据的处理不严谨、部分语言带有文学色彩的问题”,是只要翻过其论文就能发现的,而朱毅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5个成员、该所学位评定委员会23个委员全票同意授予朱毅博士学位,这说明这5人、这23人要么尸位素餐没一人看过朱毅论文,要么是一群饭桶看了也没看出问题,要么慑于匡廷云院士淫威不敢反对。我说植物所从上到下烂透了,有谁不服?
  朱毅学术水平如此低下、造假如此严重、性质如此恶劣、气焰如此嚣张,是罕见的。植物所如此费尽心机为朱毅的造假行为狡辩,也是罕见的。植物所拿出如此荒谬、荒唐的《说明》,是植物所的耻辱。这样的《说明》如果能被中科院接受,是中科院的耻辱,也是中国科学界的耻辱。拔出萝卜带出泥,一个水货、假货,尽显中国科学界之丑陋,之腐败。

user avatar

前几年在微博上

一群日本“乡下”来的清华交换生

有一天在教室里,看一个年代有点老的日本节目

看到兴奋处,手舞足蹈的边看边叫。

这场面被一个有点性格“清华”本校学生看到了

在微博上发了照片,附带评论——大意是一群没见过市面的土鳖,真讨厌!

结果,被一群素质极高的的微博网友围攻——你怎么能这么说国际友人呢?

还扬言要联系校方,要博主公开致歉。

最后人一亮身份——一位来自东京的“日本太君”。

“我一根正苗红的日本人,骂一群来自日本的村炮,碍着你们这群二鬼子什么事了?”


当年事件截图:

1.太君芬芳同胞

2.二鬼子“路见不平”

3.太君亮相

4.转移话题重点

5.太君被老师抓包

最后一句——“我只能给他说:我是韩国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