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就是学美学的,我来蹭一下这个短回答。
不是我说,这段发言的第2点和第3点就非常的不美,这个发言不太像是学过美育教育的人会说出来的话。
或者换句话说,这段发言的第2点和第3点那种长短句的搭配方式以及那种带有强烈的正喻的用词方式,是可以被量化生产出来的。
比如“改天换地的决心和努力”,“众志成城的氛围”。
朱大可先生有一本书,叫做《流氓的盛宴》,他在书里是这么说的:
正谕话语,其完整的文本形态被称之为“正典”起源于古老的祭司话语和宗教经典。它代表柏拉图式的起源、中心、内在意义或自治的主体等全部绝对概念,同时也代表着坚固的二值逻辑体系。作为国家主义话语的核心,正谕话语首先要求语义的单纯性与唯一性(没有歧义)其次是能指层和所指层的完全同一,不允许在它们之间发生错位与疏隔;第三,正谕的语法要求叙事只有一个中心和一个向度,此外再无其他中心;第四,它请求着表情严肃的政治—道德书写风格。这四项基本原则使国家主义话语具有集权主义行政话语(公文)的所有表征:严厉、专断、透明、无可置疑和无可辩驳,如此等等。
当正谕话语用到非政治场合时,哪怕只是简单的重复,都很容易产生反讽效果,甚至只是重复,都会带来解构感,比如以前特别火的“如果我们有一点相同,那就是我们都是XXXX的接班人”。
与正谕话语相对的是就反讽话语。它成为阅读和写作的主体并且置于象征之上,意味着柏拉图的诸如起源、中心、内在意义或自治的主体等全部绝对性概念的终结,它解放了被象征所压抑的他者,并把主体从传统的意识形态的锁链中解放出来。反讽(Irony)是对国家主义话语的解构和终结。在语言学的层面上观察反讽,我们会清晰地看到它与寓言2的差异。
但是这么做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能够将这种相对空白的或者说空洞的话语落实到政策上,甚至是落实到考试中,我觉得还是可以进行尝试的。
具体将如何落实,我很期待。
这里顺便补一个看法,之前我戴建业老师说艺术进中考的事情:
【戴建业】美育教育很重要,但把美术加入中考?我反对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美育教育很重要,但我还是反对把美术纳入中考。
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的教学资源、考评准则等方面,很容易出现教育不平等现象。而教育如果失去了平等,对我们祖国的花朵是很不利的。
上文是戴老师这个视频的简介,戴老师说的很有道理,确实很容易带来不平等,那么如果这种担忧是成立的,在美育不加入中考的前提下,我们又应该如何以“改天换地的决心和努力”和“众志成城的氛围”来推进呢?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作为一个美学研究者,我认为要分清两个概念,一个概念是艺术特长,另外一个概念是美育。
首先艺术特长。什么是艺术特长?那些主流的叫不叫艺术特长当然叫,比如说你会绘画,你会拉小提琴,你会下围棋。
这些东西是可以通过要么考证,要么在比赛中获得名次来体现的——当然也可以通过对这种行为进行评论性的表述(也就是做艺术评论)来呈现。
可是那些不太主流的或者相对小众的,你叫不叫艺术特长?其他回答里面谈到了二人转算不算?那么脱口秀算不算?我自己是做PPT的,我有PPT的设计师的认证,有PPT比赛的获奖,那么做PPT算不算艺术特长呢?
进一步的,配音算不算?为某个游戏设计武将算不算?我看都算嘛,应该怎么认证呢?
艺术特长可以说包罗万象,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很可能很多小众的不能算特长的行动都可以被囊括进来;但是如果有统一的标准,即便是相对宽泛的标准,比如音乐、美术、表演、体育——这几个是最明显的,那么有些边缘的艺术特长又将如何自处呢?
一个电子竞技能不能进体育赛事都热议了很多年,那么电子竞技能不能算进艺术特长里呢?
什么叫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中的审美,真的就是能够辨别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吗?在这方面我当然比较赞同,康德所说的审美趣味是可以通过学习得来的。
可是我们也应该知道,审美这个词的翻译是有问题的。
高建平老师有一篇论文(对谈),讲的是艺术和审美的翻译问题。
它在论文里说,Aesthetic的正确翻译应该是“感性学”,完整的说法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至于最后翻译为美学,主要和东亚学术共同体,也就是日本学者的优先使用有关。
不过即便是美学,被翻译为“审美”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内容。
康德把“审美判断力”解释为“趣味判断力。高建平说,宗白华和邓晓芒在翻译的时候统称为“鉴赏判断”,而他在翻译的时候译为“趣味判断”。无论是宗白华、邓晓芒还是高建平,其实都没有采纳“美”这一单一说法,而是用更为广泛的感性学的提法。
我个人也认为,审美教育的重点其实不是所谓狭义的“发现生活中的美”,而是不同的物、作品有自己的成熟的趣味判断,以及判断背后的优劣标准,优劣标准背后自洽合理的理论支撑。
所以我觉得,审美教育是要让学生“掌握艺术特长”吗?不一定。
更重要的,是教会文艺评论。
艺术特长当然不用进中考,可是文艺评论可以考虑一下,在语文科目上考虑一下,而不是写类似这样的作文:
说到这个文艺评论,其实我们关注一下其他国家的类似高考的作文题目就会发现,这些外国的考核试卷也更侧重于考察学生们的“趣味判断”。
孙绍振老师以前写语文改革书的时候也在谈这个问题:
这是很久以前的作文了。
2020年我们的全国卷123,其实都有强烈的学习任务群的倾向,我不是说这样做不好,而是说有点世界的参差的感觉。
看过2020年英美德法日的作文题,我再也不说高考作文难写了_at
法国文科题目 (Bac L),三选一:
1. La culture nous rend-elle plus humains ?
文化让我们更加人性化吗?
2.Peut-on renoncer la vérité ?
我们能抛弃真理吗?
3.Expliacation d'un texte extrait de "le monde volonté et comme représentation" de Arthur Schopenhuauer "
就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意向与表象的世界》以选段进行评书
是不是我们也可以思考一下,不仅仅是在跨专业考文学类硕士的时候增加一门文学评论写作,而是让同学们在中学时期也能稍微掌握一点这方面的素养呢?
鼓励培养特长很好啊,这不就是大佐支持的 CTRL (唱跳 rap 篮球)嘛!
但希望不要让美育成为新的做题赛道。。
一个真实的例子:当年大学军训的时候,你猜大家熄灯后都在干啥?
在用充电应急灯照着亮,在宿舍走廊练习打军体拳 -- 因为军训表现要打分,GPA 影响出国交换、转专业和保研。
《意见》提到,要「把各地各校推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情况纳入到督导和本科教育教学评估、双一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怎么评估呢,无非就是看有没有相关的课,同学们参与是否积极,不积极咋办,那就打分、做题,帮大家积极。
这不就卷翻天了==
而在基础教育方面,要谨防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现象。
古人云,「穷文富武」,读书做题相对投入较低,练武的话,就真是养了个二足销金兽。采买各种行头,寻访名师,保障营养,这都需要开销,类比到培养艺术特长,也是如此。
《意见》提到,要做到「教会、勤练、常展(常演)」,对于欠发达地区额来说,这并不不容易:当地有没有具备相关资质和专业能力的教师?有没有进行练习的场所,家庭是否能够负担校外补习费用?如果将美育教育跟升学挂钩,城乡差距可能会被进一步拉大。
在考核各种「特长」的时候,不要低估眼界和经验带来的差距。有同学采访过清华自强计划的候选人,发现一些来自欠发达地区的高中生,从来没有经历过「面试」,完全不知道该说什么来介绍自己,也没有人能够提供指导。他们并非沟通表达能力不行,也不是没有特长,只是从来没有需要展现的场合,因此不知道怎样介绍自己的特长。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接触过简历准备和面试培训,中学的时候就能用七八国的英语模拟联合国开大会。这种情况下,让他们上台展示美育教育的成果,真还不如一人一张卷子做题。
而且,美育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可避免有一定的主观性,灵活性,而这有可能滋生系统性的歧视和偏见。
上图来自于美国一场诉讼中原告提供的证据,案件涉及哈佛大学在录取阶段对亚裔的歧视。截图显示,在录取所考虑的各个维度指标中,亚裔申请者在标准考试成绩和高中平时成绩方面普遍高于白人,但在招生办公室主观给出的「个人评分」(personal rating)一项中,成绩却显著较低,导致很多成绩优异的亚裔学生被拒绝。
考试成绩,没啥说的,客观题改就是了,主观题也看不出是谁写的,而在考核艺术特长的时候,个人因素就更加有可能介入其中,对于特定地区、家庭背景来源考生的成见,就有可能阻碍公平了。
总之,掌握点才艺,没毛病,艺多不压身;但如果变成了另外一种形式的内卷、具有加剧教育资源不均的效果,就需要警惕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