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小视频中“孩子不想上学父母让其捡垃圾”的教育方式,有意义吗?你的孩子突然不想上学,你怎么办?

回答
看到小视频里“孩子不想上学,父母让其捡垃圾”的教育方式,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太极端了,而且充满了争议。

“捡垃圾”教育方式的意义何在?

从视频中父母的角度出发,他们可能想通过这种方式传递几个信息:

1. 体验艰辛,珍惜拥有: 父母也许希望孩子能亲身体验一下普通劳动者的辛苦,让他们明白现在拥有的一切(包括上学的机会)来之不易,从而不再觉得上学是件枯燥乏味的事情,而是应该珍惜的。
2. 培养责任感和吃苦精神: 他们可能认为,孩子现在只知道索取,缺乏责任感和面对困难的勇气。通过这种“接地气”的方式,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并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3. 反思厌学情绪: 父母可能觉得孩子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用这种强烈的对比来刺激孩子,让他们反思自己为什么不想上学,是不是因为对生活的要求太高,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太弱。
4. 警示和威慑: 有时,这种极端的做法也是一种警告,告诉孩子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将来可能只能从事最辛苦、最没有尊严的工作。

然而,这种方式有没有意义?我觉得更多的是 “负面意义” 。

首先,它非常容易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 捡垃圾在很多社会观念里是被看作低端、肮脏的工作。让孩子去做这件事,很容易让他们产生羞耻感、自卑感,甚至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种经历可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长久的心理阴影,影响他们对社会、对自己的看法。

其次,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引导和激发,而不是惩罚和摧毁。 孩子不想上学,背后一定有原因。可能是学习压力大,可能是对某些科目或教学方式不适应,可能是和同学老师关系紧张,也可能是对未来感到迷茫。父母应该做的,是深入了解原因,然后和孩子一起找到解决办法,而不是用一种惩罚性的、充满羞辱感的方式来逼迫他们。

第三,这种方式治标不治本。 即使孩子因为害怕或屈服于这种惩罚而重新去上学,他们内心对学习的抵触情绪并没有得到解决。他们可能只是为了逃避“捡垃圾”而上学,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依然缺失,甚至会因此更加厌恶学习。

最后,它传递的价值观很扭曲。 将一种非常辛苦且社会地位较低的工作作为惩罚手段,是在暗示这种工作是“不好的”、“低人一等的”,这本身就带有歧视意味。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尊重每一个职业,让孩子明白无论做什么工作,只要是付出劳动,都值得尊敬。

所以,总体来说,这种“捡垃圾”的教育方式,在我看来是弊大于利,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伤害性的教育。它用一种极端且负面的方式试图解决一个需要耐心和理解的问题,往往适得其反。



如果我的孩子突然不想上学,我怎么办?

这绝对是每个父母都会感到焦虑和棘手的问题。我的处理方式会是循序渐进,并始终以 “理解和沟通” 为核心,而不是对抗和惩罚。

第一步:保持冷静,不立即评判。

当孩子表达不想上学的时候,我不会立刻发火,或者把这件事上升到“你不学就没出息”的高度。我会先压抑住自己的情绪,努力让自己保持一个相对平静和开放的心态。我需要明白,孩子出现这种状况,一定是有原因的,我需要去探究它。

第二步:主动倾听,深入了解原因。

我会找一个轻松的时间和场合,比如晚饭后,或者周末一起出去玩的时候,主动和孩子聊聊。我会这样开头:“宝贝,妈妈注意到你最近好像不太想去学校了,能和妈妈说说为什么吗?是不是学校里有什么让你不开心的事情?”

我不会打断他,也不会轻易否定他的感受。即使他说出的理由在我看来很幼稚或不合理,我也会认真听。我可能会问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比如:

“是最近学习太难了吗?”
“在学校和同学相处得怎么样?”
“老师是不是对你有什么要求,让你觉得压力很大?”
“你对上学有什么具体的想法,是觉得无聊,还是有其他原因?”
“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觉得在学校里特别不舒服?”

我会耐心倾听,试图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有时候,他们表达的可能不是直接的原因,而是情绪的流露。比如,他可能说“学校好无聊”,但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他觉得课程内容不吸引人,或者没有玩伴。

第三步:共情和肯定孩子的情绪。

在听完孩子的想法后,我会先共情。比如,“我知道你觉得上学很累,也很辛苦,有时候会觉得无聊,是吗?换成我,遇到这种情况也可能会觉得不舒服。” 肯定他们的感受很重要,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情绪是被理解和接纳的,而不是被压抑或否认的。

第四步:共同寻找解决办法。

在了解了原因之后,我们就可以一起商量对策了。这其中会有一些可能性:

如果原因是学习上的困难:
我会和他一起分析具体是哪个科目或者哪个部分出了问题。
如果是我能辅导的,我会和他一起学习,或者找一个合适的家教、辅导班。
我会鼓励他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我们会一起制定一个学习计划,把目标分解,让他觉得学习是可以一步步攻克的。

如果原因是和同学的关系:
我会和他聊聊人际交往的技巧,分析问题出在哪里。
我可能会主动联系孩子的班主任,了解情况,看老师是否能提供帮助。
我也会鼓励孩子主动去和同学沟通,或者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如果原因是觉得课程枯燥或缺乏兴趣:
我会尝试将学习内容与他的兴趣点联系起来。比如,他喜欢汽车,我就可以引导他学习物理中的力学原理,或者历史中的汽车发展史。
我会鼓励他拓展课外阅读,接触更多领域的知识,发现学习的乐趣。
我会带他去参观博物馆、科技馆,或者参加一些有启发性的活动,激发他对知识的好奇心。

如果是因为对未来迷茫,不知道为什么要上学:
我会和他聊聊各种职业的可能性,以及学习对实现不同职业目标的重要性。
我会带他接触一些不同行业的人士,让他们看到榜样的力量和努力的意义。
我们会一起探索他的兴趣和天赋,帮助他规划未来,让他觉得上学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梦想。

如果是因为感到压力过大(考试、家长期望等):
我会和他沟通,重新审视我们对他的期望是否合理。
我们会一起学习压力管理的方法,比如运动、冥想、兴趣爱好等。
我会让他明白,失败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重要的是从失败中站起来。

第五步:灵活调整,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保持耐心和灵活。孩子的情况可能随时变化,我们的方法也需要随之调整。如果我发现无论如何努力,孩子的情况都没有改善,或者情况越来越糟,我不会犹豫寻求专业帮助。我会联系学校的心理老师,或者带孩子去看儿童心理医生。专业的支持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诊断问题,并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第六步:强调“选择”和“责任”,但不是强制。

我不会像视频里的父母那样,强制孩子去做“捡垃圾”这种带有侮辱性的事情。但我也不会一味地迁就他。我会让他明白,上学是一种“选择”,但同时也要承担选择的“责任”。

我会和他讨论“不上学”的后果,比如:

“如果你现在不上学,我们可能需要考虑其他的学习途径,但这些途径可能对你未来的发展有影响。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不上学,你每天会做什么?这些事情会让你快乐吗?”
“很多你想做的事情,比如成为一名科学家、艺术家或者企业家,都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如果我们现在放弃学习,这些梦想可能会离你越来越远。”

我会让他自己权衡利弊,并让他知道,我是在支持他做出对未来更有利的选择,而不是强迫他。

总而言之,我的做法会是:

爱与理解是基石: 无论孩子出现什么问题,我都不会否定他对我的爱和信任。
沟通是桥梁: 打开心扉,真诚交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耐心是法宝: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解决问题也需要时间。
专业是后盾: 不要害怕承认自己的局限,寻求专业帮助是明智之举。

我绝不会用伤害孩子自尊心、人格尊严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健康成长不仅包括学业,更包括心理的健全和人格的完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强烈不建议家长用强迫孩子劳动的方法逼孩子好好学习。

因为搞不好他们就会发现,干活好像也没上学那么累那么无聊嘛……

居然还能赚到钱……

嗯,果然比上学爽多了= =

user avatar

捡垃圾的工作还算是很轻松的工作,还有家长带孩子去挑粪的,有带孩子去搬砖的,有带孩子去插秧打稻谷的,去农村锄地干农活。

其实,很多家长都理解错了捡垃圾捡矿泉水瓶的意义。

甚至很多家长并没有正确的引导孩子。

忆苦思甜?

体验生活的艰辛?

赚钱的不容易?

感受一下社会的鞭挞?

让孩子体验赚钱的辛苦?

很多人带孩子体验的结果是,当天觉得累,但是转身就忘了痛,该玩的时候还是照样玩。

该做作业的时候还是不做作业。

该吃饭的时候还是端着碗看电视。

我有一个朋友,他孩子今年11岁了,也是不听话。

他也学视频里一样,给孩子一个塑料袋,让孩子去捡垃圾。

结果没有起到正确的教育引导,反而起到了反作用。

他儿子捡垃圾非常积极,也非常聪明,第一天虽然才赚一两块,但是他卖垃圾的时候问老板,什么垃圾更值钱。

第二天还是不去读书,一大早主动拿着垃圾袋就出去捡垃圾了。

半天就赚了二十块,又是买零食,又是玩游戏。

用他爷爷的话说,过得比狗都快活。

这下好了,更加不想读书了,那小子还扬言要断绝父子关系,不要爸妈养,就自己捡垃圾过日子。

我记得我小时候(我是文刀半瞎,2000年左右),还不是不想读书,我爸就带着我去体验生活的艰辛。

推三轮车。

我爸是仓库保管员,每天登记仓库进出货,有叉车叉货卸货。

有一天有个送货的家里有事请假了,有十几瓶氧气瓶要送往医院,只能让拜托我爸去送。

当时的三轮车都是人力三轮车。

我爸就喊上了正在假装做作业的我,说给我十块钱,带我出去吃好吃的。

于是,懵懂单纯的我就上了我爸的贼车。

十几瓶氧气瓶,从宜春老火车站的七家岭一路推上坡到老地区医院。(早些年宜春市区内最长最陡的一个坡)

三轮车上放着两块红砖,为的就是在半坡上休息,塞住三轮车轮子防止溜车用的。

我爸背着肩带在起前面拉,我则在后面推,我爸让我累了就喊停,然后拿红砖顶住轮胎休息会。

好家伙,大热天的推了半小时才爬到坡顶,累得内裤都湿了。

好在卸完货回家的时候,是骑回去。

当然,十块钱也给了我。

后来我才知道,那一趟的辛苦费,就只有10元。

当时我就发誓,我特么的一定要好好读书,就算读不了书,我特么以后也不会蹬三轮,太他么累了。

现在很多家庭条件都很优越,就连很多农村都通了自来水。

我小时候住农村的时候,还得一早一晚去远处的井里跳水。

现在的孩子,连扁担怎么挑都不会,甚至很多人连扁担都没见过没摸过,更不用说吃苦了。

让孩子体验生活的艰辛,捡垃圾算什么,让他挑粪,只需干一次,就会让他终身难忘。

(图片源自网络,成都挑粪教育男孩)

体验过后呢?

最重要的,还是在日常环境下,家长的监督和正确的引导。

家长要以身作则,不要给孩子营造不好的环境。

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就不应该在一旁嘻嘻哈哈的开着外放刷小视频。

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就不应该肆无忌惮的看电视。

孩子需要休息的时候,就不应该制造噪音影响孩子睡眠。

该做作业的时候不陪着,该学习的时候不督促,该玩的时候又不让人家玩,等到孩子不想学习的时候,就带着孩子去体验所谓“生活的艰辛”。

亡羊补牢,晚了。

user avatar

一直到现在,很多人都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在教育思维上存在的巨大弊病:

他们只能描绘出不接受教育的恐怖,无法描绘出接受教育的美好。

本质上,对这些人来说,教育的意义根本不是提升自我,让自己走得更高,而是为了避险,为了让自己不成为社会的底层。

他们寄希望于塑造一个名为贫穷的怪兽,在后面追击驱赶孩子,让孩子奔跑,这行为本质上和用鞭子抽孩子没有任何区别,孩子只知道自己要跑,但不会知道自己想要去哪。

这种没有方向的驱赶你觉得能教出什么东西来?上了大学就立刻失去目标开始自由散漫蹲在宿舍疯狂打游戏的,大多都是这么无目标驱赶出来的火牛。

但是你拿这种教育方式教育孩子,永远无法解决一个问题。

当孩子躺平了你怎么办?

孩子觉得自己就要当个废物挺好的,扫大街我认,我踏马不想跟你玩这个追逃游戏了,你能怎么办?打的更狠一点?

说起来,特别搞笑的是,最基础的驱动力,钱和性,反而被这种家长们最为讳言。

孩子们到底是为什么读书的呢?

如果人们不能从这种惊惧和恐慌中逃出来,为了成为科学家,为了改变世界,为一些更让人兴奋自豪的东西而读书,教出来的永远只是一批茫然的,自毁倾向严重的新时代燃料罢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