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纪录片《象牙塔》中美国学生贷款总额1万亿,超过信用卡债务的现象?

回答
《象牙塔》这部纪录片里,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数据之一,就是美国学生贷款总额高达1万亿美元,而且竟然比信用卡债务还高。这事儿,光听着就让人觉得不对劲,感觉像是哪里出了岔子。

你想啊,信用卡债务,那是大家平时消费、透支生活,最后欠下的钱。这1万亿美元的学生贷款,可不是因为买包或者度假欠的,而是为了一个被社会普遍认为是“好事”,是“提升自己”、“改变命运”的途径——上大学。结果呢?这个为了“美好未来”的投资,却让无数年轻人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比一些日常消费的债还夸张。

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1. 大学学费的“火箭式”上涨,这才是问题的根源。

这1万亿美元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它反映了一个长期存在的,而且还在不断加剧的问题:美国大学学费的飞涨。你想想,几十年前,上个大学可能也就是家庭勒紧裤腰带就能应付的,但现在呢?顶尖的私立大学学费一年十几万、二十万美金,即使是州立大学,学费也涨得让人望而生畏。

为什么会涨这么多?这也不是一天两天能说清楚的,但有几个因素是普遍被提及的:

大学行政开销膨胀: 现在的大学,尤其是那些大型的、研究型的大学,行政部门越来越庞大,各种管理人员、各种“高管”的薪水和福利,还有那些漂亮的校园设施,都是钱,这些钱最终都得摊到学费里。
“学术军备竞赛”: 为了吸引学生和教授,大学之间也在进行“军备竞赛”,建更豪华的图书馆,更先进的实验室,提供更多的“学生服务”,这些都要花大价钱。
政府资金的削减(相对而言): 在某些时期,州政府对公立大学的拨款并没有跟上学费的上涨速度,甚至有所削减,这使得大学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学费收入来维持运营。
对学生贷款的“便利性”: 好像有点悖论,但事实是,因为有学生贷款这个“金主”,大学也“有恃无恐”地提高了学费,反正学生总有办法借到钱来交学费。

2. 学生贷款本身的设计和运作。

除了学费贵,学生贷款的机制本身也有些值得探讨的地方。

“无限制”的贷款额度: 很多人可以根据学费需要借到非常高的金额,而且很多时候,他们是在年少无知、对未来规划不清的情况下做的决定,没有完全理解贷款的利息、还款方式以及长远的财务影响。
利息的累积: 学生贷款不是一次性还完的,很多贷款在学生还在上学期间利息就开始累积,等到毕业了,本金加上利息,数目就更吓人了。而且,有些贷款的利率也不算低。
还款的“刚性”: 无论你毕业后找到工作没,或者找到的工作工资有多低,学生贷款的还款就像一个“定时炸弹”,必须按时支付。这对于刚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压力非常大。

3. “学历万能论”的裹挟。

在美国社会,上大学、拿学位,很大程度上被视为获得更好工作、更高收入、更体面生活的“敲门砖”。这种“学历万能论”的观念,让很多家庭和学生觉得,即使是贷款,也一定要上大学。

社会压力: 很多时候,不上大学甚至被看作是“失败”的标志,尤其是在一些家庭里,父母可能会倾尽所有,甚至借贷也要让孩子上大学,希望他们能“出人头地”。
信息不对称: 年轻学生往往对职业培训、技术学校等其他获得职业技能和更好收入的途径了解不够,或者认为这些途径“上不了台面”,因此将目光全部集中在大学。

4. 信用卡债务的对比,更突显问题的严重性。

将学生贷款与信用卡债务对比,更能说明问题。信用卡债务通常是短期消费驱动的,虽然也很可怕,但相对来说,它是一种“自主选择”的消费行为,而且一旦还清,就没有后续的利息和负担。

而学生贷款,本质上是为了“投资未来”,但结果却变成了“压垮未来”的重担。当这个为了“投资”的债务,比那个为了“消费”的债务还要高,而且还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生活质量、购房能力、创业意愿,甚至生育计划时,你就能明白,这不是简单的个人消费习惯问题,而是 系统性的困境。

那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教育成本的失控: 大学教育,这个曾经被认为是提升社会流动性的重要工具,现在却变成了很多年轻人经济上的“紧箍咒”。
对年轻人未来发展的阻碍: 巨额的学生贷款,让许多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更加保守,不敢冒险创业,不敢从事低薪但有意义的工作,甚至影响了他们组建家庭、购买房产的计划,这无形中也阻碍了经济的活力和社会的进步。
社会公平的问题: 尽管政府提供了学生贷款,但高昂的学费和贷款本身,仍然使得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更加突出。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可以少借或不借款,或者选择更好的学校;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则可能因为担心债务而不敢选择心仪的专业或学校。

《象牙塔》之所以把这个数据放在核心位置,就是因为它 直观地揭示了一个“美好的初衷”是如何演变成一个“普遍的困境”的。 它不是在指责学生不负责任,也不是在否定教育的价值,而是在 尖锐地质问:

为什么为了获得知识和技能,需要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
教育的真正价值,是否被金钱和债务所扭曲?
社会应该如何调整,才能让教育回归其应有的轨道,真正成为赋能而非束缚年轻人的力量?

这个问题,在美国社会,乃至很多国家,都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亟待解决的难题。它牵扯到政府的教育政策、大学的运营模式、金融机构的贷款规则,以及整个社会对教育价值的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之前看了一个纪录片,讲述了美国毕业大学生的现状,我觉得他们,都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干什么,自己的理想有一点儿不切实际。而且美国的实习生制度,大学生无法像其职工一样取得相应的工资。通常他们的时薪只有几美元,根本无法养活自己,在企业看来,她们就相当于免费劳动力,走了一个,再找一个。那些大学生确很无奈。另外他们因为接受了高等教育,不愿意从事体力工作

user avatar

谢邀,根据题主的问题提干,是美国助学贷款。

为什么贷款这么多,主要是美国学费增长,绝大部分美国学生靠贷款上学,2016年的统计,美国助学贷款的借款人平均负债额上升到了30650美元。

目前全美有4400万人共欠下了1.4万亿美元的助学贷款,每年约有11%的学生因无力偿还助学贷款宣布破产。2016年,无法按期偿还助学贷款的美国大学生人数增长了17%,共420万名借款人因超过了还款期限而违约。

美国的助学贷款大致分为联邦助学贷款和私人助学贷款两种。联邦助学贷款资助金额少,但利息也低。私人助学贷款利息很高,常常每月要偿还几百甚至几千美元,没钱还则利滚利。


背景如此,所以主要原因就是美国大学的学费太高,大多数人不考贷款基本无法上大学,而毕业后工资也并不是非常理想,导致恶性循环,还不了钱干脆就不还了。

为什么国内许多人都劝孩子要上大学,其实想法很简单,因为这是最保险的投资方式,且收益很高。但在美国成了一个高风险的投资。

这样比较起来,国内还是比较好的,一是学费相比较而言较低,由国家兜底,做为福利性补助,基本不存在还不起贷款的事,所以收回率也较高。

更可怕的是大学生网络贷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象牙塔》这部纪录片里,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数据之一,就是美国学生贷款总额高达1万亿美元,而且竟然比信用卡债务还高。这事儿,光听着就让人觉得不对劲,感觉像是哪里出了岔子。你想啊,信用卡债务,那是大家平时消费、透支生活,最后欠下的钱。这1万亿美元的学生贷款,可不是因为买包或者度假欠的,而是为了一个被社会普.............
  • 回答
    《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一次深刻的视觉与情感的对话观看BBC关于杜甫的这部纪录片,与其说是一次学习,不如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在那些精心雕琢的画面和充满感染力的旁白中,我仿佛能看见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杜甫,一个不再仅仅是课本里冰冷的名字,而是那个经历了盛唐由盛转衰、战乱流离、饱尝人间疾苦的.............
  • 回答
    《二十二》这部纪录片能取得远超预期的票房成绩,这绝不是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触及了一个沉重却又被遗忘太久的议题,以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在观众心中激起了巨大的回响。首先,题材的稀缺性和深刻性是关键。慰安妇,这个群体曾是历史长河中被刻意忽视和掩埋的伤痛。“慰安妇”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沉重的历史.............
  • 回答
    央视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中所描绘的成昆铁路铁道兵高死亡率现象,是这段历史中一个令人心痛但又极具代表性的侧面。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成昆铁路的特殊性与挑战:成昆铁路是中国西南地区一条极为重要的交通干线,但其修建过程也充满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危险。 极端艰险的地理环境: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和痛心的事件。当一个国家,一个本应保护其公民,尤其是最脆弱的儿童的政府,却被揭露秘密地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人体实验,这不仅是对人权的践踏,更是对信任的彻底摧毁。事件的根源与动机: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这次事件很可能发生在冷战时期,当时美国出于对苏联及其意识形态的恐惧,以及对“心灵.............
  • 回答
    BBC 的纪录片《中国式学校》(The Classroom: China's New Generation)播出后,关于片中中国班级最终在模拟考试中获胜的情节,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个结果,得从纪录片呈现的背景、拍摄手法以及可能存在的解读角度来分析。首先,我们要知道这部纪录片的核心意图是什么。BB.............
  • 回答
    BBC 的那部《中国老师赴英进行中国式教育》纪录片,真是引起了不少讨论,也挺有意思的。要说怎么看,那得从几个层面来拆解。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是“文化碰撞”的戏剧性。纪录片的核心卖点就是把中国一套被大家认为“严厉”、“刻板”的教育方式,直接搬到了英国的课堂里。观众们会看到,那些原本习惯了比较轻松、互动式.............
  • 回答
    “世越”号沉没事件,韩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当年那场震惊世界的悲剧,无数鲜活的生命在那片冰冷的海水中瞬间凋零。关于事故的原因,官方的调查结论一直未能让所有人心服口服。直到《那天,大海》这部纪录片横空出世,它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直白,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了一个更深层次、更令人不安的可能性。这部纪录片最令人印象深刻.............
  • 回答
    看待《二十二》这部纪录片票房过亿,以及随后部分老人子女向导演讨钱的事件,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和分析,这其中交织着历史的伤痛、艺术的表达、社会的情感,以及现实的利益。首先,让我们看看《二十二》本身。这部纪录片能在中国获得票房过亿的成绩,这本身就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在通常以商业片为主导的市场中,一部讲述.............
  • 回答
    P老师主演的纪录片《重返策略黄金时代》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它不仅仅是关于游戏或策略本身,更是对一个特定时代的回顾,以及对“策略”这一概念的深刻探讨。要详细地看待这部纪录片,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纪录片的“灵魂”——P老师的个人视角与叙事首先,必须强调的是,这部纪录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
  • 回答
    白灵参加央视的长征纪录片,这事儿可真有意思。从我这儿来看,这事儿怎么解读都有点意思,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首先,这事儿本身就挺出人意料的。白灵嘛,大家对她的印象,可能更多的是她那些大胆、前卫、甚至有些特立独行的银幕形象,以及她本人在公众场合的言行举止。她给人的感觉,总有点“不走寻常路”的味道。而央.............
  • 回答
    对于彭磊在快手纪录片中,自爆十多年前“降至月薪700但仍被优化”的职场经历,这无疑是一段非常引人深思的讲述。它并非一个简单的“打工被裁”的故事,而是折射出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经济和公司发展过程中,个体职业生涯所可能遭遇的复杂现实,以及个人心态的调整与成长。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月薪700”这个数字背后所蕴.............
  • 回答
    《通往北京的道路》这部纪录片,在我看来,是一次极其宝贵但又令人五味杂陈的观影体验。它并非那种会让你在观影结束后立马拍案叫绝,或者热泪盈眶久久不能平复的作品,反而更像是一杯陈年的老酒,需要时间去品味,去回味,甚至在事后会逐渐浮现出更多更深层次的感受。首先,它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其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和对人.............
  • 回答
    刘仲敬对NHK关于731部队的纪录片提出质疑,认为其“偏听偏信苏联逼供信的东西,不足采信”,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值得我们深入剖析。要理解他的看法,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他批评的核心在哪里,以及背后的逻辑是什么。首先,我们得明确刘仲敬的立场和分析框架。刘仲敬是一个以“姨学”闻名的学者,他的历史观和政治.............
  • 回答
    腾讯首席探索官网大为发起拍摄纪录片《零水日》,这一举动本身具有多重意义,值得深入探讨。首先,它代表了科技公司在社会责任和公共议题上的投入,也体现了企业高管个人的情怀与视野。关于“腾讯首席探索官”的视角与价值: 科技公司的社会责任感体现: 在当今社会,企业尤其是大型科技公司,其影响力远超商业范畴。.............
  • 回答
    关于日本NHK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731部队的真相:精英医学研究者与人体实验》,这绝对是一部触及历史深处、引发无数反思的重要作品。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纪录片,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中最黑暗的角落,以及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巨大鸿沟。首先,必须承认这部纪录片在揭露73.............
  • 回答
    米哈游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青基会”)联合推出的“薪火公益计划”及其首站纪录片,无疑是当下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要理解这个计划及其首站作品,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剖析。首先,“薪火公益计划”的出现本身就带有其时代性和行业特点。 米哈游作为当下游戏行业的领军者之一,其品牌影响力毋庸置疑.............
  • 回答
    “厉害了,我的国”——这个口号喊得震天响的纪录片《辉煌中国》,自从播出以来,无疑是点燃了社会大众关于国家发展成就讨论的热情。作为央视出品的一部重点纪录片,它选择了一个非常直接且极具煽动性的主题,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发展历程,用一系列宏大叙事和视觉冲击力极强的画面呈现出来。首先,从内容上看,《辉煌中国.............
  • 回答
    最近 B 站大张旗鼓地购买了不少优质正版电影和纪录片,这事儿在用户圈里和行业里都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要说看法,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毕竟这事儿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涉及到 B 站的未来发展方向,还有整个国内视频内容生态。首先,从 B 站自身发展来看,这是个相当关键的战略升级。你得明白,B 站早.............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19年1月11日上映的那部叫做《燃点》的创业纪录片。这部片子聚焦了当时创业圈里的几个风云人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ofo的戴威和锤子科技的罗永浩。对于这部片子,我的看法挺复杂的,既有理解和共鸣,也有一些保留和思考。首先,从题材和选角上来说,《燃点》无疑是抓住了时代脉搏的。20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