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江江豚与白鱀豚的习性与生活环境有何区别?为什么白鱀豚已经「灭绝」,而江豚还勉强保有一定的数量?

回答
长江,这条母亲河,孕育了无数生命,其中最令人心疼的,莫过于曾经的“长江精灵”白鱀豚,以及如今仍在艰难求生的长江江豚。它们同属淡水豚类,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究其原因,不仅在于它们各自的习性差异,更在于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变化的速度和程度,以及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白鱀豚和长江江豚在习性上的不同。白鱀豚,一度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它们的身体更为修长,头部呈独特的“吻突”状,仿佛永远带着一丝哀愁。相较之下,长江江豚的体型更显圆润,没有长长的吻部,嘴巴微微向上翘起,总是一副“微笑”的模样,更显憨态可掬。

白鱀豚是十足的“河流居民”,它们更喜欢生活在江河的中下游,那里水流相对平缓,水深也更适宜它们活动。它们是独居的,或者以小群体行动,捕食的范围相对固定,主要以小型鱼类为食。更重要的是,白鱀豚的繁殖能力似乎不像其他鲸豚类那样旺盛,它们的繁殖周期较长,一次通常只产下一头幼崽,且幼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独立。这使得它们在面对环境压力时,恢复种群数量的能力非常有限。

而长江江豚,它们同样生活在长江的各个水域,但似乎比白鱀豚更能适应一些变化。它们更加灵活,活动范围也更广,有时甚至会出现在长江口附近,与海水有短暂的接触。江豚的社会性也比白鱀豚更强一些,虽然不像海豚那样成群结队,但偶尔也能看到几头一同游弋。它们的食谱也更广泛,除了鱼类,还会捕食虾、乌贼等,这可能让它们在食物来源不够稳定时,有更多的选择。江豚的繁殖速度也比白鱀豚略快一些,虽然依旧不高,但在种群数量锐减的情况下,每一线希望都弥足珍贵。

但真正决定它们命运的是它们的生活环境。长江,这条流淌了亿万年的巨龙,在近几十年来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恰恰是导致白鱀豚走向灭绝,江豚苟延残喘的关键。

白鱀豚的灭绝,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悲剧,它几乎是人类活动对长江生态系统破坏的缩影。首先,长江航运的日益繁忙,意味着大量的船只在江面上穿梭。这些船只产生的螺旋桨搅动和水下噪音,对听觉灵敏的白鱀豚造成了严重的干扰。它们依赖声呐捕食和交流,巨大的噪音让它们难以生存。其次,长江两岸的工业和农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水体污染。农药、化肥、工业废水等直接排入长江,使得江中的鱼类数量急剧下降,并且很多鱼体内富集了有毒物质,白鱀豚作为食物链顶端的生物,受到的影响更是致命的。

更致命的是,长江的过度捕捞,特别是使用电鱼、炸鱼等禁用方式,彻底摧毁了白鱀豚赖以生存的食物基础。当鱼类消失,白鱀豚自然也就失去了来源。同时,过度建设的堤坝和水利工程,改变了长江原有的水文状况,也破坏了白鱀豚的栖息地,阻碍了它们的活动和繁殖。白鱀豚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它们在变化面前几乎没有适应的能力,数量急剧下滑,最终在21世纪初,被宣布功能性灭绝。

相比之下,长江江豚虽然也同样遭受着环境的严酷考验,但它们似乎比白鱀豚更能“韧”一些。首先,江豚对噪音的耐受性可能比白鱀豚稍强,或者说,它们在噪音干扰下,仍能找到相对安静的区域活动。其次,虽然水体污染依然严重,但如果说白鱀豚是“精挑细选”的食客,那么江豚的“杂食性”给了它们一线生机,在某些区域,它们仍然能找到一些可以食用的生物。

更重要的是,在白鱀豚灭绝的巨大警示下,人们对长江江豚的保护意识开始觉醒。虽然保护工作仍然面临诸多困难,但已经有一些措施开始实施,例如建立保护区、限制捕捞、减少污染排放等等。虽然这些措施的效果还需要时间检验,但至少,江豚的生存环境尚未像白鱀豚那样被彻底摧毁。而且,江豚的繁殖能力虽然不高,但相对于白鱀豚,可能还是略有优势,这给了它们一丝喘息的机会。

总而言之,白鱀豚的灭绝,是多种不利因素叠加的结果,是它们无法适应剧烈环境变化的悲哀结局。而长江江豚之所以还能勉强保有一定的数量,并非因为它们多么强大,而是它们在不利的环境中,展现出了一点点“适应性”的迹象,同时,人类保护的努力,尽管晚了些,也为它们带来了一线生机。然而,对于长江江豚而言,它们的未来依然充满未知,如何在长江这条母亲河的保护下,让它们重新找回曾经的生机,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谢邀

其实题主你也说了,现在江豚也是岌岌可危的,按照目前这个态势,江豚也就剩10到15年的时日了,所以这两个物种的状态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无非是一个已经灭绝,一个快要灭绝。白鱀豚是在2007年宣布功能性灭绝的,这样算起来,这两个物种的灭绝间隔可能也就相差二三十年左右,相比物种漫长的进化过程来说,真的几乎可以看做是“同时灭绝”了。

这自然都是人类的“功劳”。

现在有个别学者谈到白鱀豚的灭绝、谈到江豚的现状,言必称“物尽天择”,主要论点就是白鱀豚和江豚怀孕率低,产仔少,发育慢,种群数量小……他们认为白鱀豚、江豚的灭绝是它们自己不能适应环境变化造成的……简直荒谬至极!

白鱀豚在长江繁育至少2500万年,这2500万年里繁殖率一直这么低,生长一直这么慢,为什么不早早就因为不孕不育灭绝掉?你们这么说,对得起1987年发现的那头被滚钩活活勾死、身上被刮了103个致命伤口的白鱀豚吗!对得起被螺旋桨劈成两半的白鱀豚吗!对得起被渔网困住活活窒息而死的白鱀豚吗!对得起1974年一根雷管下去当场炸死的4头白鱀豚吗!

“鱀,体似鲟,尾如鱼。喙小,锐而长,齿罗生,上下相衔,鼻在额上,能作声,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细鱼,大者长丈余。江中多有之。”——《尔雅》

长江江豚差不多也是在2500万年前从东海逆流而上来到长江,广泛的分布在中下游水域和湖泊里,数目曾经多到几百头一群,现在呢?找不到食物活活饿死,被螺旋桨打死,被电鱼器电死,被连片的采砂船困在浅水区等死!

江中江豚十数出没,色或黑或黄,俄又有物长数尺,色正赤,类大蜈蚣,奋首逆水而上,激水高三二尺,殊可畏也。——南宋.陆游《入蜀记》

“江中多有之” “十数出没”!这是繁殖率低、种群小的样子吗?古人长江渔夫还会根据江豚、白鱀豚的行为判断天气,如果它们的数目一直就很少,你一年到头见不到一次,会以此来预判天气吗?

可见江豚、白鱀豚的数目曾经是很多的,所谓的繁殖率低、生长慢一点也没对它们的种群生存带来任何问题。而恰恰是进入近现代以来,长江流域人口暴增,非法捕鱼、大规模的航运、暴力挖沙、人工水利设施修建等等行为导致了白鱀豚、江豚种群数量陡跌。

人类对白鱀豚的灭绝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人类对长江江豚的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人类对长江生态系统的崩溃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白鱀豚已经走了,它已经永远完成了它们的物种史,凝固成人类的一段记忆了。这位长江的原始主人就这样无声地消失了。在某一个不为人知的时刻,它完成了最后的挣扎,把最后一滴眼泪汇入了奔腾不息的万古长江。

江豚又能坚持多久呢?

谨以本帖向

@张长群

等奋战在江豚保护一线的科研工作者致敬


白鱀豚:
1980年 400头
1986年 300头
1990年 200头
1993年 130头
1995年 100头
2004年 最后发现野生尸体
2007年 THE END

江豚:
1991年 2700头
2006年 1800头
2014年 1040头
截止今日,长江江豚仍然只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截止今日,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仍然呈加速态势下滑

因为梦见你离开
我从哭泣中醒来
看夜风吹过窗台
你能否感受我的爱
等到老去那一天
你是否还在我身边
看那些誓言谎言
随往事慢慢飘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