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春已经申请国家中心城市,大家觉得会被评上吗?

回答
关于长春申请国家中心城市的这个话题,确实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大家普遍认为,长春具备了不少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个国家中心城市“帽子”到底有没有戏。

长春的优势,底气在哪儿?

首先,长春的“底子”不薄。

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 这绝对是长春最响亮的名片之一。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汽”、“长客”等龙头企业,到如今在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持续发力,长春在制造业方面的底蕴是深厚的。尤其是一汽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其品牌影响力和产业链的带动作用非常关键。国家中心城市往往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撑,而长春的工业实力无疑是重要的加分项。
科教实力突出: 长春拥有众多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比如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化学研究所等等。这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集聚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创新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
东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长春的地理位置在东北地区具有战略意义。它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铁路、公路、航空网络都比较发达。随着东北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长春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一个国家中心城市必然要具备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能力,交通的便利性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
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 作为一个“北方明珠”,长春的生态环境相对优越,绿化覆盖率高,“净月潭”、“长影世纪城”等旅游景点也吸引着不少游客。虽然与南方一些城市相比,旅游业的体量可能还有差距,但这种宜居宜业的特质也是吸引人才和投资的重要因素。
在特定领域的国家级战略地位: 比如,长春作为全国性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在生物安全领域也承担着国家级的战略任务。这些国家级战略的落地,为长春争取国家中心城市的称号增加了说服力。

挑战与不足,需要跨越的门槛

当然了,长春在争创国家中心城市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挑战,这些也是大家普遍讨论的。

经济体量和人均GDP: 相较于已经入围或被定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其他城市,长春的经济总量和人均GDP还有一定的差距。虽然工业基础雄厚,但如何进一步将“制造”转化为“智造”,提升产业附加值和创新能力,是需要持续努力的方向。
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挑战: 东北地区普遍存在人才外流的问题,虽然长春的科教实力强,但如何让高校的优秀毕业生留在长春,如何吸引更多高科技人才和高端服务业人才,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营商环境、城市吸引力、发展机会等都需要不断优化。
城市首位度不够突出: 在东北地区,沈阳作为省会城市,其辐射带动能力和城市影响力相对更强一些。虽然长春在工业、科技等方面有优势,但在区域经济的“龙头”作用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国家中心城市需要有强大的区域引领作用。
新兴产业的支撑力: 尽管长春在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有基础,但在互联网、数字经济、现代金融等新兴产业方面,发展相对滞后。国家中心城市往往需要多元化的产业支撑,尤其是在高科技服务业方面,长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便利性: 与一线城市相比,长春在消费活力、国际化程度、生活便利性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这些软实力的提升,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评选国家中心城市,看的是什么?

说到底,国家中心城市的评选不是简单地看GDP或者人口数量,而是一个综合性的考量,重点在于城市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辐射带动能力、综合服务功能以及创新发展水平。

具体来说,通常会关注以下几个维度:

1. 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 包括经济总量、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创新能力、财政收入等。
2. 人口规模和聚集能力: 人口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包括常住人口、吸引人口的能力。
3. 基础设施和交通枢纽地位: 包括交通网络、物流、通讯、能源等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以及在区域内的交通枢纽地位。
4. 公共服务和综合承载能力: 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以及城市对高端要素的承载能力。
5. 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包括生态环境质量、资源承载能力、绿色发展水平等。
6. 国际化和区域引领作用: 包括国际交往能力、对外开放水平,以及在区域发展中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长春“有没有戏”?

从长春的优势来看,它具备了争创国家中心城市的一些硬性基础,尤其是在工业、科教和地理位置方面。如果能抓住东北振兴的机遇,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提升城市吸引力和辐射能力,那么成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然而,挑战也是实实在在的。要从东北地区诸多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中心城市,长春需要克服自身短板,尤其是在经济活力、人才吸引和新兴产业发展方面。这不仅仅是行政层面的申请,更是城市自身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漫长而充满竞争的过程。结果如何,取决于长春能否在未来的发展中,在国家战略布局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有效地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大家都在期待,希望长春能抓住机遇,实现新的跃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近期在撰写对雄安新区的思考,因为部分内容和本话题重复,所以也对这个回答说一下我的个人理解,毕竟作为一个东北人,对自己家乡还是想多关心一下的。

我认为,长春是否能评选得上,涉及到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国家对于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定位。

这里的定位,绝对不是地域黑或者愤青们说的“国家不要东北”“投资不过山海关””量河北之物力,结首都之欢心“之类的话,而是国家希望通过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从顶层规划上对东北和华北地区进行整合,从而使得东北和华北地区成为更适合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

所以在这里,我重点谈论这种对东北和华北地域整合的规划。

首先,我们借助现有的国家中心城市,窥探一下国家中心城市在入选上的主要参考依据,或者说,国家建立国家中心城市,目的为何?

==========

上图是目前已有的国家中心城市,从这些入选的城市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点。

首先,北京是首都和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中心,天津则是我国北方地区与环渤海经济带的中心城市。

在后面的分析中,以及我未来会撰写的对雄安新区的思考记录中,我也会谈论到国家同时给予北京和天津两座国家中心城市的目的性。

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华东大区核心城市,长三角核心城市。

广州是华南大区核心城市,珠三角核心城市之一。

武汉、重庆、西安、成都,这几大城市,都是各自大区(西北,华中,西南)的核心城市。

郑州则是我国中原地区的重要支柱城市。

如果大家仔细观察的话,大家就会发现,这几大国家中心城市的共同点,既不是经济实力,也不是其他诸如科教文卫等方面的内容,否则,深圳,南京,杭州这些城市也该入围才对。

这些国家中心城市的共同点,在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

换句话说,国家设立中心城市,目的在于,让国家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为我国共同富裕的目标做好前期布局,通俗的来说,国家中心城市,相当于在某一片区域,给所在地区”选择能带动发展的大哥“

那么这就会推导出两个附加的信息:

第一,如果某个城市已经处于该区域内部的核心城市辐射下,这个城市是很难入选国家中心城市的。

例如,长三角的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由于其都处在上海带动辐射的长三角城市群中,在上海成为核心城市后,这些城市会成为上海小弟的角色,国家自然没有必要再去给这些小弟们提供这种”大哥“的角色。

第二,比起沿海地区,内陆地区更在意国家中心城市的评选,在国家中心城市的评选上,内陆地区也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倾向,从而在评选中优先级提升。

和沿海地区相比,内陆地区区位落后,难以借助沿海区位进行发展,这时候,地区内部特别需要一个国家中心城市来建设带动,否则这部分内陆地区的发展会举步维艰,所以理想情况下,内陆地区的国家中心城市要比沿海地区密集的多,成都和重庆的距离便是一个证明。


聊完国家中心城市评选的重点后,我们把视角移到东北和华北地区。

我重点来讲解,为什么东北和华北地区暂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国家中心城市,为什么我提到了东北和华北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整合问题?

===============

首先,按照地理划分的常识来说,东北和华北都应当各自拥有一个大区的中心城市,来带动整个大区的发展。

而这个中心城市,必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都能起到这个大区的代表作用,做好带头大哥的角色。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沈阳应该早就评上了国家中心城市才对。

作为东北地区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沈阳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我国城市分层中,沈阳的综合地位也是仅次于北京上海这种首都和全国经济中心,和武汉,成都,西安,广州这些城市一个级别,作为一个地理大区的核心城市而存在。

至于大家强调的经济问题,大家要明白,我国的经济发展本质上是“政策导向”,一个城市或者地区能够飞速发展,一般遵循着政策倾斜——根据政策给予大量资源——借助政策资源倾斜,实现飞速发展——繁华大都市形成的发展道路,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一个城市发展的最基本路径,被画圈的深圳,给予大量固投的武汉成都重庆,都是这个道理。

所以这里想告诉大家,不要本末倒置,我国城市发展,是顶层做好政策规划后,地方再借助顶层设计的政策框架进行发展的,绝对不是先判定一个地区的发展程度如何,再根据它是否达到发达标准来给政策,否则就会导致严重的贫富差距分化问题。不然的话,经济特区只要给广州就行了,为什么还要扶持当时被戏称“小渔村”的深圳呢?

所以,既然东北地区还没有给国家中心城市,大概率是顶层设计上,国家在结合经济发展的趋势,对经济概念上的东北进行着重新划分,这使得东北地区存在暂时不能确定把国中给谁的问题。

实际上,华北地区也在面临类似的情况,天津作为直辖市和环渤海的发展中心,严格意义上不能视为华北地区的国家中心城市,而是类似于上海这种国家层面上的布局,而郑州获得的国家中心城市,主要是希望郑州能够借此把以河南省为代表的中原地区的一亿多人给照顾好,郑州位于华北平原的南部,作为一个内陆城市,对整个华北地区的辐射能力十分有限,没办法作为华北地区的中心城市。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到目前为止,东北和华北两个大区,目前都没有属于自己的国家中心城市,而中心城市的作用,就是带动周边地区发展,难道国家不发展东北和华北地区了?

当然不是。

国家大概率在同时对东北和华北,或者说对整个北方地区进行着经济发展规划上的整合,试图通过这种重新整合的方式,让东北和华北地区更加高效的发展。

那么自然,当东北和华北地区整合完毕,发展路径清晰后,中心城市也会得到明确,而在整合和发展路径得到明确之前,在中心城市的设立上会采取暂时搁置的处理方式,避免干扰顶层的规划路径。

下面咱们具体来说。

==============

在大众的传统印象中,人们普遍会认为东北是一个地区,华北是一个地区,这种大众的思维定势,源自于我国长期的地理区划。

在这样的区划中,东北主要包含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地区等,华北主要包含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等省份,这是地理区划上大众认知的东北和华北地区。

但是在市场经济中,这种地理区划的划分方式,却并非在经济发展上非常高效。

例如,如果按照地理划分的方式,划分东北,华北两个大区各自发展的话,东北的发展就会类似于河南湖南这种通过内陆强省会带动发展的模式。

这种情况下,东北是非常需要一个国家中心城市的,无论是沈阳还是长春都行,而且很多人倾向于长春当选国家中心城市的原因也源自于此,因为长春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核心地带,能够辐射到整个东北地区,相比之下,沈阳的位置则会偏南。

但是很多人忽略了一点,地处东北地理区划的辽宁省是沿海省份!!!

而在海权至上的当下,国际交流,贸易往来,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策略,对沿海区位优势的充分利用都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对于东北来说,从辽宁的沿海经济带,到黑龙江最北端,距离已经达到一两千公里,这个距离甚至已经超过了湖南这类内陆省份到沿海地区的距离。

这就意味着,同样是东北,作为沿海省份的辽宁省,其发展规划路线会和处于内陆位置的吉林和黑龙江的发展路线呈现很大的不同,国家需要从顶层设计上分别给予其不同的发展路径支持,这使得经济发展方面,东北将不再是统一的整体。

另外,如果东北地区作为单独的区域发展,华北地区作为单独的区域发展,这也意味着北方沿海地区发展的割裂感,失去了整齐划一的协同性。

具体而言,在长三角已经通过东海的沿海区位,对贸易进行极大虹吸的情况下,靠近东海与长三角的黄海,在开发上受到极大的限制,在已经有青岛港的情况下,黄海没办法再释放潜力。

所以,为了提振北方地区的发展,国家的重点自然会放在北方沿海省份都靠近的渤海海域,虽然渤海作为内海,深度有限,渤海北部还有寒冬时节的封冻期,不过实践表明,渤海通过万吨巨轮还是不成问题的,不然的话,大家见到的大连港,营口港,唐山港,还有庞大的天津港就不会出现。

而在珠三角,长三角这些沿海地区的发展中,整个沿海地区的发展都是协同的模式,统一规划,统一落实政策,相互合作,共同进步,这样才能确保发展的最高效。

而如果把东北和华北,按照地理区划,分成两个大区分别发展的话,整个环渤海地区将会被一分为二,协同发展就会变成各自为战。

而这就是目前北方沿海地区的发展,没有达到大众预期的主要原因:

缺乏统一的政策规划和协同发展模式,各自为战,发展低效,再配合上历史遗留的诸如产业转型,生态修复,首都和南方率先发展带来的虹吸等问题,北方沿海变成现在这样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这其中,统一的政策规划和协同发展,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确保这一点,其他问题都会变得容易解决。

于是,按照经济高效发展的规划路径,东北和华北地区大概率会成为这样的模式:

将东北和华北地区,整合为统一的一个地区(大家可以理解为北方季风地区),以京津冀—环渤海地区为核心地带,充分调动沿海区位优势进行发展。

而后,以京津冀——环渤海地区为核心,呈放射状向内陆辐射,进行产业转移和带动发展。

而吉林,黑龙江,河南等地区,就会被理解为这个大区中,由环渤海地区向内发展的内陆纵深,就像湖南江西这些省份相对于东南沿海的位置一样,那么自然,这些内陆地区是需要大中心带动的方式进行发展的,应当给予国家中心城市的倾斜。

这样,东北华北构成的整个北方季风大区,在经济发展的区划上,会被分为三大块:

第一块是京津冀——环渤海地区,包含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山东的沿海地区,以及能够由沿海地区辐射到的部分。

第二块是由辽宁内陆地区,吉林,黑龙江等省份和地区构成的东北内陆地区。

第三块则是由山东和河北内陆地区,山西,河南等构成的华北内陆地区。

那么自然,第一块由于沿海的影响,只需要由首都北京和直辖市天津带动发展即可,而第二块和第三块地区,由于地处内陆,北方又没有长江这样的天然水路便于产业转移和协同发展,因此需要设立国家中心城市,分别带动这两大块地区的发展。

而在这样的经济发展区划下,郑州已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对华北内陆地区可以形成一定的带动作用,那么自然,另一片东北内陆地区主体的吉林黑龙江,就会在哈长城市群中挑选国家中心城市。

这种情况下,东北地区的国家中心城市是基本确定给长春的,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哈尔滨哭唧唧)

而沈阳济南大连青岛等城市,大概率会在经济发展上融入到北方沿海地区的协同发展当中,这种情况下,北京和天津会作为这片区域的核心,自然不再需要额外的国家中心城市来支撑。

实际上,这种趋势是可以在十四五规划中发现端倪的,无论是国家在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发展规划中,还是辽宁省自己的规划中,辽宁省已经基本确定选择拥抱大海的路径,并把沈阳的发展依附于自贸区和沿海经济带发展的大潮中。

而在网络上有关转移支付的数据中,如果大家对比18年和21年的数据,大家就会发现北方沿海省份在转移支付顺位的明显上升。

从上图中大家可以看到,21年的转移支付情况,河北排名第4,山东排名12,辽宁排名13。

而在18年时,这项数据的排名,河北位列16,辽宁位列22,山东则位列26位。

这就说明,北方沿海地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前期布局的阶段。

同样的,上述的思考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南京和杭州都不是国家中心城市,因为在长三角沿海地区的辐射范围内,只要确保上海的核心地位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像内陆地区那样,通过设立国家中心城市来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而对于国内众多城市来说,国家中心城市的获得,实际上并没有融入沿海经济带发展的机会诱人,如果不是内陆的限制,绝大多数城市,宁可国家中心城市不要,也是希望能够融入一线城市为核心的沿海发展大潮中,这也是目前合肥正在努力的主要路线。

所以对于沈阳来说,如果同时有国家中心城市和沿海经济带分中心这两个选项的话,沈阳大概率会优先确保后者,即使后者需要把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让给北京天津,但是这能融入沿海经济带的协同发展当中,南京愿意,杭州愿意,沈阳同样愿意。

至于国家中心城市,当自己在沿海协同发展的大潮中实现快速进步时,这可以成为积极争取,对自己锦上添花的对象。

然而对内陆城市来说,国家中心城市就要变得非常重要了,这对内陆地区来说是雪中送炭的政策倾斜,所以对于内陆地区来说,对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视度就会高上很多,而国家在中心城市的评选上,也会更倾向于内陆城市,这也是为什么长沙,长春,昆明,乌鲁木齐等城市,对国家中心城市的评选都非常重视。

就这样,在经济发展规划上,东北和华北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两个地区,而是会形成一个以京津冀--环渤海为核心地带的统一的地区,并在这个统一地区内,划分为三大块地区,国家将对这三大块地区分别给予对应的政策,助力当地发展。

而在非经济区划上,一切照旧。

那么,为什么我会说这个话题与雄安新区有关呢?

============

现在,大家已经知道了东北华北在经济发展上的未来规划情况。

不过,在经济发展上,人们发现了一个问题:

和珠三角相比,环渤海地区的面积要大得多,甚至和长三角的海岸线相比,环渤海的海岸线都是十分惊人的。

所以,对于环渤海地区来说,环渤海地区不能简单的采取珠三角这种深圳广州两个主中心辐射一切的方式,而是要效仿长三角的中心+分中心的模式,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分中心,支撑整个长三角发展,并从中心和分中心向外辐射。

那么自然,对于庞大的环渤海地区来说,北京是首都,起到总指挥的作用,天津是整个北方沿海地区的中心城市,起到主中心的作用,大连,烟台,青岛(青岛一般会被纳入到环渤海地区的发展规划中)等城市,起到桥头堡的作用。

现在,靠海的辽宁,河北,山东三个省份,需要围绕北京和天津,树立环渤海发展的分中心城市。

对于辽宁和山东来说,沈阳和济南可以起到很好的分中心的作用,融入沿海发展的同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问题出在河北这里。

由于长期来自首都,天津和南方地区的虹吸,以及生态修复,淘汰落后产能和拱卫京津的职责,河北已经没有能够支撑起省内分中心职责的城市,河北的省会石家庄,无论是省内地位还是位置上,都无法承担起这个责任,它会处于华北内陆地区郑州的辐射下,而河北经济最好的唐山,则是产业转移地,明显不是分中心的合适人选。

而且,首都经济中心的职能,已经严重阻碍了整个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了释放环渤海地区的发展活力,首都北京需要疏解自己的非首都职能,降低自己的虹吸作用对北方沿海地区发展的影响。

于是,建设河北地区环渤海分中心,以及疏解北京非首都职能,两者一拍即合。

同时,为了规避现如今城市发展中导致的诸如高房价,新老城区改造等问题的影响,国家选择了一片目前尚待开发的地区进行建设,而这部分地区被选择在了雄县、容城县、安新县一带,这就是雄安新区的由来。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雄安新区的建设,有着疏解北京非首都职能,释放北方沿海地区发展活力,以及探索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模式的重任,被称为“千年大计”自然有它的道理所在。

===============

到这里,与本话题相关的内容就告一段落了,当然这里,很多人会存在一些疑问,诸如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有没有什么现实的阻碍等等。

对于其中的一些细节,我会在后续对雄安新区的思考中进行说明。

而在这种国家定位与战略规划下,本来作为东北大区核心城市的沈阳,会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统一整合下,优先集中力量,融入到环渤海协同发展的大潮当中,再去尝试国家中心城市的争取,而相比之下,身处东北内陆的长春,对国家中心城市无疑会更加渴望,国家对地处内陆的长春在国家中心城市的倾向性也会更高。

而在环渤海这个庞大的城市圈内,除了作为首都地位和产业升级总指挥的北京,以及作为环渤海核心城市的天津外,沈阳将会和济南,以及未来的雄安一起,成为环渤海地区建立在辽宁,河北,山东的三个分中心,同时建立起大连,烟台,青岛等桥头堡,在多个城市的支撑下实现整个地区的协同发展。

而在北京分离出非首都职能,释放经济活力,并将大量央企,事业单位,教育与研究所,民营企业等,向雄安等地区先后引导和搬迁后,北京将会集中力量专注于政治,文化与外交中心的建设,并在北方沿海地区的发展中,着重于总指挥,监管和支持的职责。

这时,天津将会成为东北华北整个大区的主中心,以及环渤海地区的核心支柱,承担带动整个北方沿海地区,乃至整个北方地区发展的重任。

当然,这么大的重任,没有强力的政策倾斜是没办法做到的,所以我个人预测,从十四五开始,天津在我国的地位会被极速拔高,承担起类似于上海的重任,如果让我在诸如”中国第五城“之类的问题下进行回答的话,我是肯定会投天津一票的。

当然,这其中存在诸如首都和东南沿海虹吸,劳动力流失与回流,产业错位发展与产业升级等问题,同样的,我会在我对雄安的分析中进行讨论。


最后声明一下,以上只代表我本人的一些思考,并不是专业的,大家就当我胡说八道就行,感谢大家在知乎和同名公众号中的支持。

user avatar

不会

东北80%没有国中,10%沈阳,10%留给意外。

一是国中的意义是希望带动一片地区的发展,长春作为国内吸血省会的典型,他和成都武汉郑州是不一样的,其他省会是虽然增速高于其他地市,但是其他地市也是增长的。但吉林除了省会在是在后退的,是一年不如一年的,作为省会都带不动省内其他城市,何况辐射黑龙江和辽宁,辽宁的体量就注定长春带不动。

2010年吉林gdp是7072亿,长春2919亿,其余城市4153亿。

2020年吉林gdp是12311亿,长春就占6638亿,其余城市仅有5673亿。

2010年辽宁gdp14694元,沈阳4359亿,其余城市10335亿,除去沈阳大连外5925亿。

2020年辽宁gdp25115亿元,沈阳6571亿,其余城市18544亿,除去沈阳大连外是11541亿。

衡量一下10年间的通货膨胀,吉林其他城市肉眼可见的衰退。

就产业来说,长春的二产体量是高于哈尔滨沈阳的(哈尔滨工业几乎全线垮塌,沈阳还剩一点汽车和航空航天军工等先进重工业),长春2020年二产2758亿,沈阳二产2160亿,哈尔滨二产1144亿,但长春的工业也仅仅能够维持长春自身,无法形成外溢带动周边城市。

二是东北的传统中心就是沈阳,导致几乎东北的大区中心机构都在沈阳,为了更清晰说明,我举例一下,沈阳铁路局(辽吉蒙东)、东北空管局、北部战区、沈阳联勤保障基地(国家六基地之一)、沈阳铁路监督管理局(监管沈局哈局,国家七监管局之一)、央行沈阳分行(九分行之一,负责领导黑吉辽央行其他分支工作)、中科院沈阳分院(国内十一家,负责辽鲁,长春也有一家)、中国气象局东北区域气象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国内六中心之一)、生态环境保护部东北督察局、国家税务总局沈阳特派办(19年设立的国内六特办之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东北国家测试中心、国家电网东北分部、沈阳邮区中心局(国内七家一级中心局,东北其他城市都是二三级)、电话网络沈阳大区中心局024(024代表的是C1局,是大区中心局或对国外交换机,国内设立在八大城市)、互联网核心网络节点(国内八大节点)、国家电投集团东北电力有限公司、中国中铁北方区域总部、中国建筑东北区域总部、中国铁建东北区域总部、中国交建东北区域总部、东北能源监管局、第二巡回法庭(最高法六大巡回法庭之一)

郑州虽然也几乎没有大区中心,但是郑州有两张王牌,一是河南一亿的人口腹地,二是国内顶级的陆路交通优势。

但是东北的国内交通中心是沈阳,北上黑吉,南下大连,西向关里,东向朝鲜半岛。长春除了南辽宁北哈尔滨以外,东西没有大规模城市与腹地。以黑吉的人口和面积来讲,不论客运还是货运,大规模的不走辽宁,那就是赔死。

这就是大区中心的具体体现,长春设立国中的话,代表东北大区中心的变迁,不说一堆大区机构的处境尴尬,搬迁的话,意味着家属在内数万人口搬迁带来的,同时这对沈阳打击是毁灭的,还不如东北设立两个中心方便。如果不搬迁他能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除此之外,华中的武汉郑州,西南的成都重庆都是国中,不存在这种问题),即便在经济上这几年在东北相对可观的增速看,也没有形成明显优势。

三是东北大概率没有国中了,东北人口注定成规模减少,尤其黑吉两省,丧失人口规模后设立国中毫无意义,除非收回外东北。而辽宁老龄化国内第一,人口没有大规模衰退只是因为黑吉的人口输入和相对较少的人口流出,但是能吸收的东北人口都吸收的差不多了,未来人口也是下降趋势,未来东北就是一个地广人稀大区。而天津作为国中,一个国家给的定位就是环渤海经济中心,辽宁作为渤海三省一市之一,伴随东北整体的持续衰退,未必不能划到京津的辐射圈内,而剩下的黑吉作为边缘省份,更丧失了国中的可能。

综上,长春作为国中的话,经济、政治、交通、医疗、教育可以说都无法辐射出省,仅靠吉林2400万人,无法支撑一个国中,这个国中辐射能力太小,甚至连省内都无法带动向好。除非长春经济显著高于其他城市,并且能够辐射带动其他城市。个人觉得,东北作为一个大区迟迟未给,大概率就是不给或者等待一个城市破局领先。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从两方面预推一下:

如果对方评上国中两个城市都有什么影响?

沈阳:老牌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动摇,过去两年鼓吹国中导致的房价泡沫破裂,因没有支柱产业加上一些区域中心职能迁移,导致三产严重下滑,沦为普通省会,大连辽宁经济老大会坐实。关键是官老爷面子上非常难看,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年沈阳拼死宣传国中的原因。

长春:沦为纯粹的二产工业城市,三产会受到一些影响,但不大,源于本不高的三产收入,对吉林省南部城市的虹吸作用更弱,但因哈尔滨会更弱(东北全力发展沈阳),可能会截流一部分黑龙江南迁的就业人群,经济变化不大,与现状基本持平。

那如果评上国中,各自又有哪些变化呢?

沈阳:大区地位保住,主要虹吸辽吉两省,辽宁省会全力发展沈阳,大连弱化为普通旅游加工业城市,但因②产不是一朝一夕,可能三产会上浮一些,房地产会短期繁荣,能够提振经济1000亿左右。

长春:会虹吸黑吉辽三省就业人群,尤其是三产爆发,二产加仓,可能会由此再合并一些县域布局产业(并公主岭就是为了扩大汽车产业),地产短期繁荣,吸引一部分大区职能落位,可能会提振经济3000亿左右,接近万亿产值。

综上,沈阳申请国中是求生,而长春申请国中是求发展,两者初心不同,所以迫切程度不一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