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江苏消保委报告称 21 部动画片存 1465 个问题,动画中的暴力行为会对孩子造成影响吗?

回答
江苏消保委的那份报告,说有21部动画片加起来有1465个问题,这数字挺吓人的。特别是其中提到的“暴力行为”,确实是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那么,动画里的暴力,到底会不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

动画里的暴力,是不是“洪水猛兽”?

答案是:有影响,但影响的程度和方式很复杂,不是一概而论的“好”或“坏”。

咱们先得明白,孩子的心智发展跟大人不一样,他们对现实和虚构的界限还不太清楚,辨别能力相对薄弱。这时候,动画里的内容,尤其是那些直接的、刺激性的画面,就很容易被他们模仿或者内化。

1. 模仿行为:最直接的“学样”

这是最容易想到的影响。孩子看到动画里的角色用拳头解决问题,或者用一些夸张的动作来“打怪兽”,他们可能会觉得这是“酷”的、是“有效”的。

小动作的模仿: 比如,看到某个角色挥舞武器,孩子可能会拿起玩具,模仿那个动作。如果动画里出现摔打、推搡,孩子在和小伙伴玩耍时,也可能会不自觉地做出类似举动。
解决问题的方式: 更深层的是,如果动画里将暴力行为描绘成解决矛盾、战胜困难的“捷径”,孩子可能会潜移默化地认为,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动手比沟通更有效。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选择冲突而非协商。
游戏中的体现: 很多孩子喜欢玩角色扮演游戏,如果他们接触的动画片充斥着战斗和对抗,他们的游戏内容也很容易围绕着“打斗”展开,甚至会将动画中的暴力招式带入游戏。

2. 情绪和心理的影响:润物细无声的改变

暴力内容不仅仅是肢体动作,还包括语言、场景氛围,这些都会触及孩子的情绪。

恐惧和焦虑: 过于血腥、残忍的画面,或者表现出极度痛苦的表情,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害怕、不安,甚至做噩梦。尤其是一些情节设计不当的动画,可能会让孩子对某些场景或事物产生长期的恐惧感。
情绪麻木: 长期暴露在充斥暴力的环境中,孩子对暴力本身的敏感度可能会降低。原本让他们感到不适的场景,慢慢变得“正常”了,甚至觉得“没什么大不了”。这是一种危险的“脱敏”过程,可能会削弱他们对他人痛苦的同情心。
攻击性增强: 这是很多研究关注的重点。虽然不是所有观看暴力动画的孩子都会变得更有攻击性,但研究表明,存在相关性。暴力动画可能降低了孩子内心的“刹车”,让他们更容易释放攻击性的冲动,尤其是在受到挫折或刺激的时候。
认知偏差: 动画片为了戏剧效果,往往会把“好人”和“坏人”脸谱化。坏人做坏事,但好人有时也会为了“正义”而使用暴力。这会让孩子对“暴力”的界定变得模糊,认为在特定情况下,暴力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被鼓励的。

3. 对价值观形成的影响: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孩子的价值观是在模仿、学习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动画片作为他们接触的重要信息来源,扮演着“启蒙者”的角色。

模糊是非界限: 如果动画片中的反派角色,即便做了坏事,但最后被“主角”用更残暴的方式打败,或者主角在打败反派的过程中,也使用了许多暴力手段,孩子很难清晰地分辨出“对”与“错”。他们看到的是“强大的”才能“赢得胜利”。
崇尚武力: 暴力内容可能会让孩子觉得,强大的力量和武力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终手段。这不利于他们形成和平、理性的解决问题观。
英雄的定义: 孩子可能会认为,能打败坏人的就是英雄,而忽略了英雄内在的品格、智慧和同情心。

为什么江苏消保委的报告会引起重视?

报告里的1465个问题,不仅仅是几个不小心出现的“小插曲”。当问题数量庞大,涉及的内容广泛时,它就成了一个系统性的问题。

普遍性: 1465个问题,说明不是个别动画的“特例”,而是一种可能存在的“普遍现象”。
潜在风险: 即使不是每一个孩子都会被严重影响,但对于那些容易受影响的孩子来说,这些问题就可能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保护儿童: 消保委的职责就是维护消费者的权益,特别是像孩子这样弱势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报告,是提醒家长和社会,应该关注儿童在消费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

家长该怎么办?

面对这个问题,完全禁止孩子看动画片不现实,也剥夺了他们接触优秀文化产品的机会。关键在于:

1. 筛选!筛选!再筛选! 家长自己要先了解动画片的内容,看看有没有不适宜的暴力、血腥、低俗等情节。可以选择一些官方推荐、评价较好的作品。
2. 陪伴和引导: 看动画片时,如果孩子年龄小,最好能陪着一起看。遇到有争议或者暴力情节时,及时跟孩子沟通,解释为什么这个行为不对,引导他们思考“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3. 树立正确的榜样: 家长自己在生活中处理问题的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同样巨大。少说狠话,多用沟通,孩子自然也会耳濡目染。
4. 多元化的兴趣培养: 不要让孩子只沉迷于动画片,多鼓励他们参与户外活动、阅读、体育运动等,培养更广泛的兴趣,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5. 关注孩子的变化: 留意孩子在看了某些动画片后,行为举止有没有出现异常,比如变得更易怒、爱打人,或者对某些事物表现出过度的恐惧。

总而言之,动画里的暴力行为,确实有可能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从模仿行为到情绪变化,再到价值观的形成。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看了就会变坏”,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放任自流。关键在于家长的把关、陪伴和引导,以及社会共同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更健康、更安全的成长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泡芙的小麻球 同学邀请~

勉强回答一下:

说动画对孩子没有影响那100%是假的,但是“抛开年龄谈影响”也不可取,大家都支持保护青少年,只是不满意“一刀切”的管理——小孩子看动画,不代表看动画的都是小孩子,小孩子看的动画需要严格监管,不代表所有动画片都要按照这个标准挑出1465个错误。打着“保护孩子”的旗号,搞“一刀切”管理,才是争议所在,而并不是保护孩子本身。

“孩子看了动画,模仿其中危险的举动”这种事情从上个世纪50年代的美国就出现了,根本连“新闻”都不算,甚至在美国当年“反动漫风潮”衍生一大堆都市传说(包括“孩子模仿超人而跳楼”这种)广为流传。对于少年儿童作品加强监管本身没有任何争议,争议的是拿着给少年儿童的监管标准套在所有动画身上。

即使是“少年儿童”这个群体,也分“三六九等”的,“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心理差异,恐怕不比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之间差异小

10岁以下儿童,对于作品有特定诉求;

11~14岁青春期少年,对于作品会有其他诉求;

15~17岁的未成年人,对于作品差异化需求会更多;

绝不是一套标准可以涵盖,而“21部动画片挑出1465个问题”很显然是照着10岁以下儿童标准进行监管的,这才是不少观众不满意的“点”。

监管上将动画受众绝大多数全都锁定在这个区间,所有作品按照这个级别进行筛选,难免会起争议。因为“青少年”原本就是差异化很大的集体,对于文化产品(不限于动画,还有小说、电视剧等),一味按照最严格的监管走,只会培养出“巨婴”。

更为关键的是,在其他领域,都会照顾不同年龄群体的诉求,到了动画这里反而“一刀切”了,不说别的,我们讲一下语文课本:

初二的时候,选读篇目就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高一的时候,课本就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高二的时候,我们学夏衍的《包身工》;

高二的时候,我们学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告诉我们“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

然而,如果给高中生看的动画作品里面,连基本的打斗,破坏城市这种都不能允许出现的话,很难令人接受……

按照“分级”的标准,这些描写社会阴暗面甚至涉及到暴力(《水浒传》)的课文足以分到最高一档(18+)了……

如果21部动画全都是定位给“10岁以下儿童”的幼儿动画,按照这个标准哪怕挑出6541个问题,也没人说什么,但是事实上,情况是这个监管力度被套到整个动画行业上面,就让不少观众很难接受了……

一些观众希望分级,其实也并不是希望某一些不和谐元素能够合法化,只是希望到了特定年龄之后,能够观看自己有权观看的文化作品,仅此而已,然而目前来看,缺乏的就是明确的标准和分类体系,对于动画理解和定位还停留在“给少年儿童看的作品”,这种监管和观众的“认知错位”导致了“监管力度”差异(很多观众觉得这就是在找茬),才会这么多的争议。

没有人会反感保护儿童的监管(谁家还没个孩子),不过不少观众不能接受一切动画都是儿童动画,要按儿童动画的标准“挑错”,仅此而已

其他相关回答:

如有不妥之处,求轻喷,欢迎爱好者们一同讨论~

user avatar

这么说吧,请江苏消保委找21部他们觉得没问题的动画片出来。


我保证用不了一个下午,网友就能找出不低于1465个问题来。不就是扣帽子嘛,谁还不会了?


无非是你在堂上,我在堂下,才显得你声音大罢了。只是堂上有些人坐久了,就真以为“君权神授”了,拎不清自己到底是什么身份了。浑然忘记,是堂下的诸位,才给了你在堂上发号施令的资格。


动画创作也好,文学创作也好,只要是故事性的创作,肯定是回避不了对立性的。有对立性,就肯定有冲突,有冲突,就意味着有暴力。这不是鼓吹不鼓吹暴力的问题,而是一个客观实际。一旦脱离了客观实际,堂上诸位念的什么经,拜的什么佛,就很耐人寻味了。


故事里有美好的东西,就必然也会存在丑恶的东西。正是美与丑,善与恶的对决,才使得故事成为故事,才使得故事有教育意义。那些传世经典的红色电影,中间的汉奸、鬼子、走狗,一个比一个丑恶,但这妨碍我们刻画英雄吗?这妨碍我们宣传教育意义吗?而反过来,如果把这些尖锐的冲突删除掉,让英雄去和鬼子“温情脉脉”?或者说,某些人是想把恶的一面删除掉,让英雄去和英雄“自相残杀”?这TM就真的是其心可诛了。


上溯到建国,上溯到建党,上溯到中华民族在近代发愤图强,我们一直在强调,要斗争,要斗争,要斗争。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而现在某些人,刚刚坐上堂上的位置,就急不可耐地阉割掉新生代的斗争精神,真的是让人叹息。


还有,别TM把锅甩到家长身上。什么因为家长有意见,才不得不出来禁了,这种鬼话也就骗骗刚刚步入社会的小孩子。 特么房价,特么996770,特么资本家,我们有意见多少年了。还不是高高拿起轻轻放下!到了动画片这里就急着“励精图治”了?这不是扯淡吗。


最后,我是拥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我也喜欢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文化。但是暧昧不清的审核体系,一头雾水的审核标准,高低不定的所谓红线,真的能给我们带来正能量吗?无非是多了许多私相授受的巧妙借口和权力变现的羊肠小道罢了。


呜呼哀哉。


补充:

其实我不看好西方的分级制度,放在其诞生之初也许有积极意义,但是流传到现在,就显得呆板而笨比。但话说回来,再操蛋的规则,也比压根没有规则要好。没有规则,就成了权力任性的跑马场。


我们迫切地想知道,到底什么是官方定义里的“血腥”?什么是官方定义里的“暴力”?还有许许多多的“红线”到底在哪里?为什么像《红海行动》这样的片子,在全年龄段播放的同时,能堂而皇之地出现那么多断肢和血块,而另外一些作品,只是稍微沾点红色血液,或者打斗镜头,就要被口诛笔伐“教坏了孩子”?


所谓言传大于身教,政府花了那么多资源和精力来搞精神文明建设,其实还不如把事情做得敞亮点,对我们平民百姓教化意义更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