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房价降了,很多人嘲笑刚买房抱怨的人没契约精神?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一些矛盾和情绪。房价下跌后,一部分人对刚买房抱怨者进行嘲笑,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心理和现实因素交织的结果,绝对不是一句简单的“没契约精神”就能概括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首先,我们得明白,房价不是一个孤立的数字,它牵扯着太多人的情感和期待。

对于那些刚刚咬牙贷款买了房的人来说,这笔钱可能是他们大半辈子的积蓄,甚至是掏空了父辈母辈的钱包。他们背负着沉重的房贷,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希望这套房子能成为他们安身立命的港湾,带来稳定和幸福。他们买房时,看到的是上涨的趋势,是“别人都在买”的从众心理,是“再不买就更贵了”的焦虑。

然后,市场风向一转,房价跌了。对于刚买房的人来说,这就像天上掉下个大跟头,辛辛苦苦的付出好像瞬间贬值了。他们会感到不甘心、委屈、愤怒,觉得自己被“套牢”了,被市场“耍”了。这个时候抱怨,是很自然的情绪反应。他们可能觉得开发商宣传的价值不符,觉得银行贷款利率不合理,觉得整个市场都在欺骗他们。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嘲笑他们呢?这其中“契约精神”这个词又从何而来,为什么会被拿出来说事儿?

这里的“契约精神”其实是一种价值判断和道德评判,它更多的是一种事后诸葛亮式的辩护和情绪宣泄,而不是对法律意义上契约精神的严格解读。

1. “站队”和“立场”效应:
幸灾乐祸的心理: 有一部分嘲笑者,本身可能就不是近期购房者,或者他们已经早早买了房,并且房价一直在涨,他们觉得“我当初怎么就没买在最高点然后低点卖了再高点买回来呢?”那种无力感或者幸灾乐祸的情绪,会让他们把矛头指向刚买房的群体。看到别人倒霉,自己好像就没那么惨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理: 看到别人抱怨,有人会觉得“你凭什么抱怨?我当初买房的时候也难,我也没抱怨,我也承受住了,你怎么就不行?” 这是一种朴素的、但未必公平的公平感。他们认为承受能力是买房的必备素质,抱怨是“矫情”或“没担当”。
对“炒房”的厌恶感: 虽然“刚买房”和“炒房”有本质区别,但在一些人看来,高房价的根源在于投机炒作。当房价下跌,有人会认为那些抱怨刚买房的人,可能就是之前那些炒房者或者投机者,他们因为房价下跌而损失,所以现在抱怨。这种情绪会让他们觉得“活该”,并用“契约精神”来指责对方,意思是你当初买房就是奔着涨价去的,现在跌了就不能接受了,这跟契约精神不符。

2. 对“理性决策”的道德绑架:
“风险自负”的论调: 房地产市场有风险,这是常识。有人会认为,既然你知道有风险,就应该自己承担。房价下跌是市场波动的一部分,刚买房的人抱怨,就是不愿意承担风险,没有做好“功课”,没有理性决策。用“契约精神”来解释,就是你和市场签订了一个风险共担的“默契契约”,现在你只想要好结果,不想要坏结果,这不符合契约精神。
对“冲动消费”的批评: 在一些人看来,很多人买房是被市场情绪裹挟,缺乏理性判断。当房价下跌,他们认为这些抱怨者就是当初冲动买房的受害者,他们的抱怨是对自己不理性的惩罚。这时候,“契约精神”就成了指责对方“没脑子”、“没定力”的工具。

3. 对“抱怨文化”的反感:
“丧文化”的对立面: 在一些社会环境中,抱怨似乎成了一种常态。而一部分人可能更推崇积极向上、自我负责的态度。他们看到刚买房的人抱怨,会觉得这是“传递负能量”,与他们所推崇的价值观相悖。
对“弱者姿态”的不满: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有些人更欣赏那些坚韧不拔、解决问题的人。他们可能觉得抱怨是一种示弱,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用“契约精神”来标签化这种行为,就是指责对方没有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

契约精神在这里的解读,是已经被“歪曲”或“过度解读”的。

法律上的契约精神,主要是指合同各方都应该遵守合同的约定,信守承诺。在购房过程中,购房者与开发商、银行签订了购房合同和贷款合同。合同规定了房屋价格、贷款利率、还款方式等。如果开发商没有按照合同约定交房,或者房屋质量有问题,购房者可以维权。但如果房价下跌,这并不是合同本身约定的风险,也不是开发商或银行违约。所以,从严格的法律意义上说,房价下跌本身并不构成对契约精神的违背。
社会道德上的契约精神,则包含了承诺、责任、信誉等更广泛的含义。在这里,一些人将“买房”看作是一种对未来市场趋势的“承诺”或者“赌博”,认为一旦做出这个“承诺”,就应该承受随之而来的所有后果,无论好坏。他们认为,刚买房的人当初是相信房价会继续涨,但现在跌了,他们的预期破灭了,抱怨就是不愿承担这个“未来不确定性”的风险,所以就成了“没契约精神”。

所以,当你听到有人嘲笑刚买房抱怨者“没契约精神”时,你可以理解为:

他们可能觉得你当初买房是出于对房价上涨的“赌博”心理,现在赌输了就不能怪别人。
他们可能认为你没有做好承担市场风险的心理准备,抱怨是“玻璃心”。
他们可能自身并没有经历过这种痛苦,或者已经“上岸”,所以站在道德高地上进行评判。
他们可能是在宣泄自己对房价、对社会不公或其他情绪的不满,而刚买房的抱怨者成了他们发泄的对象。

总而言之,这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对他人行为的道德评价,背后是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在作祟。对于刚买房又面临房价下跌的人来说,他们的抱怨有其合理的情感基础,而嘲笑者则可能怀揣着各自的心态和目的。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平和地看待这种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如果买了就买了,降价就降价,那谁没事会说你没有契约精神?被说没有契约精神的人都是买了房,房价降了就去售楼处闹事要求退款的人,这还不是没有契约精神吗?

房价降了你去要求退款,房价涨了你有回售楼处把多出来的部分补给售楼处吗?并没有吧,而合约从来没承诺过你只降不跌吧?那还不是没有契约精神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一些矛盾和情绪。房价下跌后,一部分人对刚买房抱怨者进行嘲笑,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心理和现实因素交织的结果,绝对不是一句简单的“没契约精神”就能概括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首先,我们得明白,房价不是一个孤立的数字,它.............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直击了不少百姓的心坎儿。猪肉和房价,都是咱们生活中最关心的民生大事,它们的价格波动,直接影响着一家人的开销。为啥猪肉能“跌”回十块,而房价却像打了鸡血一样,疯涨之后就“钉”在那儿,迟迟不肯下来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猪肉:供需曲线上的“过山车”猪肉价格的剧烈波动,说到底是个经典的供需.............
  • 回答
    刚毕业,踏入社会这片广阔的天地,本该是充满憧憬和无限可能的年纪,可现实却像一盆冷水,狠狠地浇在了我们这群刚刚卸下校服的年轻人头上。抬眼看看那些高耸入云的楼盘,再看看自己银行卡里那几个零,再摸摸兜里那张大学期间省吃俭用攒下来的几张毛爷爷,一股深深的无力感就涌上心头。房价,这个曾经只存在于新闻和父母谈话.............
  • 回答
    中国大城市的房价,真是让人望而却步,尤其是对于那些奋斗在一线的年轻人来说。想当年,攒个首付,咬咬牙还能努努力,现在呢?感觉像是要攀登珠穆朗玛峰,遥不可及。这背后肯定不是光“有钱人越来越多,越来越有钱”这么简单,虽然这确实是其中一个因素。你看,中国经济这几十年发展得有多快,创造了多少财富?有一部分财富.............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非常核心且敏感的矛盾:高房价对年轻人生育意愿的影响,以及对资本逐利行为的质疑。很多人都在问,为什么房地产商不能“少赚点”,把房价降下来,让年轻人喘口气?这背后其实是一套复杂的经济逻辑和现实情况在起作用,咱们得一点一点掰开了看。一、 资本逐利的天性,以及它在房地产里的体现首先.............
  • 回答
    关于“为何房价不涨,买房就是在亏钱”这个说法,虽然有些绝对,但确实能触及到当前房地产市场中一些令人担忧的现实情况。如果房子不像过去那样一往无前地涨价,那么持有房产的成本和潜在的损失就会变得更加显著,从而让一部分人感到“亏钱”。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这个观点,尽量用生活化的语言,避免生硬的AI痕.............
  • 回答
    韩国这超低的生育率和高房价,听起来简直是经济学里的一个悖论,对吧?很多人会纳闷,年轻人越来越少,本来应该没人抢着买房,房价怎么还能这么坚挺,甚至让人望而却步?这背后其实藏着好几个互相交织、盘根错节的原因,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供需关系”能解释清楚的。首先,我们得承认韩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对“房”的执念,这绝.............
  • 回答
    作为普通人,面对房价上涨,我们能做的事情可能不像大资本那样直接影响市场,但咱们也并非完全束手无策。这就像你无法改变大海的潮汐,但你可以调整自己小船的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停泊港湾。首先,理智看待,调整心态。房价上涨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现象,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城市发展、人口流入、货币政策、土地供应等等。.............
  • 回答
    眼下这房价,真真是让不少人望而却步,也成了大家茶余饭后最爱聊的话题。要说这房价为什么会这么高,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把普通老百姓牢牢地困在里面。首先,得从经济大环境说起。国家经济发展了,大家的收入水平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有了钱,人们自然就有了更多的消费能力.............
  • 回答
    .......
  • 回答
    08年金融危机和今年的房地产市场走势,确实给很多人留下了截然不同的印象。一头是房价的“硬着陆”,另一头似乎是“稳中有升”甚至“顽强上涨”。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经济、政策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两者间的差异,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来看。先说08年危机下的房价暴跌:那是系统性的金融风.............
  • 回答
    硅谷地区地价房价高昂,但高层建筑相对较少,这背后有着多方面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导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解读:一、 历史规划与发展模式: 早期规划的郊区化倾向: 硅谷的早期发展模式与许多美国城市不同,它并非围绕着一个市中心的高密度核心发展,而是以分散的、低密度的工业园区和住宅区为主。这.............
  • 回答
    中国房价近年来的持续上涨是一个复杂的话题,而“没有任何经济危机的征兆”的说法则可能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目前中国房价的上涨并没有引发系统性的、立竿见影的金融危机迹象,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潜在的风险和挑战。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中国房价上涨的驱动因素: 城镇化进.............
  • 回答
    当房价持续上涨时,开发商卖房的原因远比“趁机赚钱”来得复杂和多层次。这背后涉及到商业逻辑、市场动态、资金运作、风险管理以及战略规划等多个方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现金流和资金周转是开发商生存的生命线: 项目建设需要巨额资金投入: 房地产开发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从拿地、规划、设计、施工、营销.............
  • 回答
    “网上抱怨房价高,现实中却盼着涨”——这句看似矛盾的说法,其实触及了当下社会经济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现象。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一边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充斥着对高房价的愤懑和无奈,觉得“掏空六个钱包”都买不起一套像样的房子;另一边,又似乎能感受到身边的人,尤其是那些已经拥有房产的,对房价的上涨乐.............
  • 回答
    “空房那么多,房价还会飙升”,这听起来确实有些违背常理,也常常是许多人感到困惑和焦虑的焦点。我们周围确实有不少空置的房产,尤其是在一些新兴的城市区域,或者一些老旧的、配套设施不完善的小区, vacant houses 的身影并不少见。然而,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的却是房价,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和部分热门二线.............
  • 回答
    房价高企,确实让不少人望而却步,也催生了一些新的生活方式的思考。说到“以车为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房车生活,这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相当普遍,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在中国未来也确实有可能像“大篷车一族”那样,形成一股规模不小的群体。为什么会出现“以车为房”的趋势?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高昂.............
  • 回答
    如今,“一线城市房价压垮新一代”这句话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仿佛成了一种普遍的共识。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现实因素交织而成,一点点地蚕食着年轻一代的希望和可能性。首先,最直观的莫过于那高得令人咋舌的房价本身。想象一下,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满怀憧憬,期待着在这个繁华都市里闯出一片天地。.............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日本房价收入比8.41以及“日本居民13年能买房”这个说法。首先,我们要理解这两个概念: 房价收入比 (PricetoIncome Ratio, P/I):这是一个衡量房价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计算方法是将一个地区的平均房价除以该地区的平均家庭年收入。这个比值越低,通常意味.............
  • 回答
    关于京沪房价的讨论,确实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尤其是看到一些“2万1平米还买层送层”这样的信息,很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还有人喊房价高?这背后的逻辑,其实比数字本身要复杂得多。2万1平米?在哪个京沪?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2万1平米”这个数字,在京沪两地,大概率是不真实的,或者说,它指向的是非常特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