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房价降了,很多人嘲笑刚买房抱怨的人没契约精神?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一些矛盾和情绪。房价下跌后,一部分人对刚买房抱怨者进行嘲笑,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心理和现实因素交织的结果,绝对不是一句简单的“没契约精神”就能概括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首先,我们得明白,房价不是一个孤立的数字,它牵扯着太多人的情感和期待。

对于那些刚刚咬牙贷款买了房的人来说,这笔钱可能是他们大半辈子的积蓄,甚至是掏空了父辈母辈的钱包。他们背负着沉重的房贷,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希望这套房子能成为他们安身立命的港湾,带来稳定和幸福。他们买房时,看到的是上涨的趋势,是“别人都在买”的从众心理,是“再不买就更贵了”的焦虑。

然后,市场风向一转,房价跌了。对于刚买房的人来说,这就像天上掉下个大跟头,辛辛苦苦的付出好像瞬间贬值了。他们会感到不甘心、委屈、愤怒,觉得自己被“套牢”了,被市场“耍”了。这个时候抱怨,是很自然的情绪反应。他们可能觉得开发商宣传的价值不符,觉得银行贷款利率不合理,觉得整个市场都在欺骗他们。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嘲笑他们呢?这其中“契约精神”这个词又从何而来,为什么会被拿出来说事儿?

这里的“契约精神”其实是一种价值判断和道德评判,它更多的是一种事后诸葛亮式的辩护和情绪宣泄,而不是对法律意义上契约精神的严格解读。

1. “站队”和“立场”效应:
幸灾乐祸的心理: 有一部分嘲笑者,本身可能就不是近期购房者,或者他们已经早早买了房,并且房价一直在涨,他们觉得“我当初怎么就没买在最高点然后低点卖了再高点买回来呢?”那种无力感或者幸灾乐祸的情绪,会让他们把矛头指向刚买房的群体。看到别人倒霉,自己好像就没那么惨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理: 看到别人抱怨,有人会觉得“你凭什么抱怨?我当初买房的时候也难,我也没抱怨,我也承受住了,你怎么就不行?” 这是一种朴素的、但未必公平的公平感。他们认为承受能力是买房的必备素质,抱怨是“矫情”或“没担当”。
对“炒房”的厌恶感: 虽然“刚买房”和“炒房”有本质区别,但在一些人看来,高房价的根源在于投机炒作。当房价下跌,有人会认为那些抱怨刚买房的人,可能就是之前那些炒房者或者投机者,他们因为房价下跌而损失,所以现在抱怨。这种情绪会让他们觉得“活该”,并用“契约精神”来指责对方,意思是你当初买房就是奔着涨价去的,现在跌了就不能接受了,这跟契约精神不符。

2. 对“理性决策”的道德绑架:
“风险自负”的论调: 房地产市场有风险,这是常识。有人会认为,既然你知道有风险,就应该自己承担。房价下跌是市场波动的一部分,刚买房的人抱怨,就是不愿意承担风险,没有做好“功课”,没有理性决策。用“契约精神”来解释,就是你和市场签订了一个风险共担的“默契契约”,现在你只想要好结果,不想要坏结果,这不符合契约精神。
对“冲动消费”的批评: 在一些人看来,很多人买房是被市场情绪裹挟,缺乏理性判断。当房价下跌,他们认为这些抱怨者就是当初冲动买房的受害者,他们的抱怨是对自己不理性的惩罚。这时候,“契约精神”就成了指责对方“没脑子”、“没定力”的工具。

3. 对“抱怨文化”的反感:
“丧文化”的对立面: 在一些社会环境中,抱怨似乎成了一种常态。而一部分人可能更推崇积极向上、自我负责的态度。他们看到刚买房的人抱怨,会觉得这是“传递负能量”,与他们所推崇的价值观相悖。
对“弱者姿态”的不满: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有些人更欣赏那些坚韧不拔、解决问题的人。他们可能觉得抱怨是一种示弱,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用“契约精神”来标签化这种行为,就是指责对方没有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

契约精神在这里的解读,是已经被“歪曲”或“过度解读”的。

法律上的契约精神,主要是指合同各方都应该遵守合同的约定,信守承诺。在购房过程中,购房者与开发商、银行签订了购房合同和贷款合同。合同规定了房屋价格、贷款利率、还款方式等。如果开发商没有按照合同约定交房,或者房屋质量有问题,购房者可以维权。但如果房价下跌,这并不是合同本身约定的风险,也不是开发商或银行违约。所以,从严格的法律意义上说,房价下跌本身并不构成对契约精神的违背。
社会道德上的契约精神,则包含了承诺、责任、信誉等更广泛的含义。在这里,一些人将“买房”看作是一种对未来市场趋势的“承诺”或者“赌博”,认为一旦做出这个“承诺”,就应该承受随之而来的所有后果,无论好坏。他们认为,刚买房的人当初是相信房价会继续涨,但现在跌了,他们的预期破灭了,抱怨就是不愿承担这个“未来不确定性”的风险,所以就成了“没契约精神”。

所以,当你听到有人嘲笑刚买房抱怨者“没契约精神”时,你可以理解为:

他们可能觉得你当初买房是出于对房价上涨的“赌博”心理,现在赌输了就不能怪别人。
他们可能认为你没有做好承担市场风险的心理准备,抱怨是“玻璃心”。
他们可能自身并没有经历过这种痛苦,或者已经“上岸”,所以站在道德高地上进行评判。
他们可能是在宣泄自己对房价、对社会不公或其他情绪的不满,而刚买房的抱怨者成了他们发泄的对象。

总而言之,这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对他人行为的道德评价,背后是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在作祟。对于刚买房又面临房价下跌的人来说,他们的抱怨有其合理的情感基础,而嘲笑者则可能怀揣着各自的心态和目的。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平和地看待这种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如果买了就买了,降价就降价,那谁没事会说你没有契约精神?被说没有契约精神的人都是买了房,房价降了就去售楼处闹事要求退款的人,这还不是没有契约精神吗?

房价降了你去要求退款,房价涨了你有回售楼处把多出来的部分补给售楼处吗?并没有吧,而合约从来没承诺过你只降不跌吧?那还不是没有契约精神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