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不缩减高校中生化环材土木水利六大天坑专业的规模?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普遍存在的困境,尤其是在“生化环材”这几个传统优势学科与“土木水利”这些与国家基建和发展紧密相关但又面临挑战的专业之间。为什么这些被戏称为“天坑”的专业,即便在就业市场上面临压力,依然难以缩减规模?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遗留,也有现实需求,还有结构性问题。

一、 历史惯性与国家战略的深度绑定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生化环材和土木水利这些专业之所以形成如此大的规模,并非偶然。它们在过去几十年里,与中国经济的腾飞、工业化进程、城市化建设以及国家重大工程的推进深度绑定。

工业化与经济发展驱动: “生化环材”中的化学、化工、材料、环境等专业,是支撑传统工业体系运转的基石。从基础化学原料到精细化工产品,从新材料研发到环境保护,这些专业毕业生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工业化,对工程师的需求量极大,这些专业因此得到了长足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
基建拉动与国家意志: “土木”和“水利”专业更是直接服务于国家“两弹一星”、三峡工程、南水北调、高铁网络、城市地铁、港口码头等一系列宏伟的建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社会需求旺盛,国家也大力扶持,高校自然会扩招以满足这种需求。这是一种国家发展战略的体现,规模的扩大是回应国家需求的必然结果。
学科的“母体”地位: 很多新兴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这些基础学科的支持。例如,生物工程、基因工程、新能源材料、绿色化工等,本质上都是在化学、生物、材料等学科基础上进行的交叉和拓展。如果过早、过快地缩减这些基础学科的规模,反而可能削弱未来新兴产业发展的根基。

二、 就业市场的结构性而非绝对性过剩

将这些专业简单定义为“天坑”,可能忽视了就业市场 结构性 的问题,而不是 绝对性 的过剩。

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错配”: 很多时候,并非完全没有就业机会,而是高校培养的人才 技能 和 知识结构 与市场 具体需求 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例如,有些毕业生可能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能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不足;或者在新兴技术方向(如人工智能在化工领域的应用、新材料在新能源汽车的创新应用)上,毕业生技能更新不够及时。
高端人才与基层岗位的差异: 所谓的“天坑”现象,很多时候体现在中低端就业岗位竞争激烈,而真正具备创新能力、研发实力、管理能力的 高端人才 依然是稀缺的。高校大规模培养的毕业生,质量参差不齐,能进入研发、技术管理等高附加值岗位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集中在中下游的生产、检测、施工等环节。
行业周期性与转型阵痛: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其生命周期和发展阶段。例如,随着中国基建高峰的逐渐过去,或者某些传统化工、材料领域产能过剩,确实会导致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但这些行业也在经历转型升级,例如向绿色化工、高端制造、智能建造等方向发展,需要的是能够适应新需求、掌握新技能的人才,而不是简单地消减招生名额。
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 此外,一些毕业生可能对就业岗位有较高的期望,不愿意接受基层或与专业不太对口但收入稳定的工作,这也间接加剧了“就业难”的观感。

三、 高校运营与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

缩减高校专业的规模,并非一个简单的行政命令就能实现,其背后牵涉到高校的运营模式、学科发展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

学科的“完整性”与“梯队建设”: 一个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需要完整的师资队伍和学科梯队。如果一个专业规模过小,可能难以支撑起完整的师资配置、科研团队和研究生培养。一旦某个专业招生规模骤减,可能会导致师资冗余、实验室闲置、学科发展停滞甚至萎缩,影响学科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经济成本与资源投入: 许多基础学科的实验教学需要大量的仪器设备和耗材,前期投入巨大。一旦缩减规模,这些昂贵的设备可能无法充分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同时,高校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生源来支撑教学、科研和行政部门的运转。
“综合性大学”的定位: 很多高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都致力于提供相对全面的学科门类,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也便于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生化环材土木水利等专业,通常是这些大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旦大幅缩减,可能会改变学校的学科结构,甚至影响其“综合性”的定位。
科研与社会服务: 高校的科研活动往往也与这些专业紧密相关。国家级、省部级的重大科研项目,很多都落在这些领域。缩减专业规模,可能意味着承担相关科研任务的能力减弱,影响高校的科研产出和对国家战略的贡献。

四、 结构性改革比“一刀切”缩减更重要

正是因为上述复杂的原因,简单地“缩减规模”并非最优解,也难以真正解决问题。更有效的途径是进行 结构性改革。

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实践教学: 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性、应用性课程的比例,引入更多企业真实项目,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鼓励交叉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 推动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领域的交叉融合,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掌握前沿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使他们能适应产业升级的需求。
加强产学研合作,对接市场需求: 建立更紧密的校企合作机制,让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及时反馈市场需求,调整培养方案。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岗位和行业的真实情况,引导他们理性选择职业发展路径,而非仅追求“热门”或“高薪”的单一标准。
提升科研水平,引领行业发展: 高校应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瓶颈,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升科研实力,从而引领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创造新的就业增长点。

总而言之,生化环材土木水利专业的规模庞大,是历史、国家战略、经济发展以及高校自身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它们面临“天坑”的批评,但其背后牵涉的利益和现实需求依然复杂。简单粗暴地缩减规模,可能弊大于利,甚至会削弱国家在相关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未来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使其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从而让这些曾经支撑国家发展的学科,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重新焕发生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此问题是不成立的,很多学校已经在缩了(但不等你周围的专业在缩)。以前我们招3个班,后来变成1个,最后专业撤销。上述我指本科,研究生以上目前缩的不多,主要是上研需求太刚了。很多人上哪个专业根本无所谓,主要就是混个文凭。

但目前有个奇怪的问题在于,很多生化材环专业都在试图培养计算机人才(我不是指个人自学行为),反之不少传统专业其实在培养纳米人才,怪哉……

user avatar

恰恰相反,生化材专业的规模还有扩张的趋势。

一方面,中国一年接近一千万学生要上大学,对于大多数人有个学上就不错了,谁还管专业,你不去有得是人去。

一方面,生化材通过强基计划等绑定涉世未深的学生,趁着学生懵懂强制本硕博连读,又可以套牢一大批学生。

一方面,双一流学科里生化材名列前茅,就意味着对于大多数学校,生化材都是大力发展的方向,未来会大力投入资源,招聘更多师资,自然需要更多学生。

一方面,生化材就如癌症一样在快速扩散。各个院系都开始大搞材料,微电子机械能源里都大量病变。今天我看到苏州附中搞了个纳米实验班,也是惊掉下巴。说明生化材正在努力向下延伸。

另外一方面呢,很多社会需要的专业扩招严重不足,甚至被打压。我之前看过哈工大的就业报告,计算机本硕近十年没什么增长。下面南京大学的软件工程博士就2人,计算机博士25人,相比化学博士上百,2020年甚至还出现博士比硕士多的情况。

我们再来看看美国的情况。算了一下eecs和combine major,MIT在读本科生1341,接近30%选择计算机专业!我看看生化材,生物(加上Chemistry and Biology)在读学生93人,占比2.02%;化学(加上Chemistry and Biology,生物化学都重复统计了,否则更少)在读学生62人,占比1.35%;材料科学与工程在读学生99人,占比2.15%;在美国环境和土木都在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所以环境和土木加起来在读学生51人,占比1.11%。

如果高校专业招生规模受市场调节,那么高校招生规模应该更接近美国的情况,而中国却恰恰相反,其中原因值得玩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