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洞庭湖面积为什么会缩小?

回答
洞庭湖,这颗曾经的“八百里洞庭”明珠,如今面积却在悄然萎缩,这背后绝非一朝一夕之故,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其原因,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历史,审视人为活动与自然规律的博弈。

首先,泥沙淤积是洞庭湖面积缩小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之一。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中华文明,也挟带着大量的泥沙。历史上,长江中下游的众多支流,包括湘江、资水、沅江、澧水这“四大贡米之乡”的江河,都直接或间接汇入洞庭湖。这些江河的上游,广袤的土地,尤其是在农业生产和森林植被遭受破坏时,会产生大量的土壤侵蚀。雨水冲刷,将泥土、沙石带入河流,最终汇入洞庭湖。

然而,这还不是故事的全部。过去,洞庭湖曾是一个广阔的湖泊,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天然蓄洪区和调蓄盆地,能够容纳和沉淀长江带来的泥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这一平衡。

一方面,中下游地区的围垦造田行为,极大地压缩了湖泊的容积。 为了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压力,人们在湖泊周边进行大规模的围垦,将曾经是湖泊一部分的湿地、浅滩变成了农田。这不仅直接吞噬了湖泊的面积,更重要的是,它使得湖泊的调蓄能力大大减弱,也阻碍了泥沙在湖泊中的自然扩散和沉降,反而加速了湖泊内部的淤积。想象一下,一个宽敞的盆子突然被边缘的墙壁不断向内挤压,水面自然就会被挤压得更小。

另一方面,长江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虽然有所改善,但历史遗留的泥沙问题依然严峻。 许多曾经茂密的森林被砍伐用于农业和生活,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虽然近年来国家在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措施,但恢复植被、有效减少泥沙入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除了泥沙淤积和围垦,长江中上游的水利工程建设也对洞庭湖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三峡工程的修建,虽然在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改变了长江的径流和泥沙输送过程。三峡大坝蓄水后,一部分泥沙被拦截在库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进入下游河湖的泥沙量,但同时也改变了下游河道的冲刷和淤积规律。此外,一些针对洞庭湖本身的调水调沙工程,虽然旨在改善湖泊水系,但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湖泊的形态和面积。

再者,气候变化也可能是推波助澜的因素之一。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降雨模式的改变,比如某些年份的降雨量减少,会影响洞庭湖的补给水量。同时,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如更频繁的干旱,也会使得湖泊水位下降,暴露更多的湖底滩涂。

更值得一提的是,人类对湖泊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比如在湖泊内进行网箱养殖、捕捞活动,以及部分地区不合理的抽水灌溉,都可能对湖泊的水文状况和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间接导致湖泊面积的缩减。

总而言之,洞庭湖面积的缩小,是一个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问题。它既是自然演替规律在起作用,更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干预的深刻反映。围垦造田压缩了湖泊空间,泥沙淤积堵塞了湖泊水道,水利工程改变了水沙关系,气候变化带来了不确定性,而对湖泊资源的开发利用则加剧了生态压力。要扭转这一趋势,需要我们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审慎规划和管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才能让“八百里洞庭”重现生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曾经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的洞庭湖,一度拥有无边无际的水面。然而现在的洞庭湖早已不复当年烟波浩面的身姿,不但蓄水量大为减少,而且连湖泊本身也同咸海一样萎缩成了三大部分。

东、西、南三个洞庭湖▼

除了自然环境下的泥沙淤积外,当地群众日复一日的围湖造田活动,无疑是洞庭湖萎缩的重大因素。

洞庭熟,天下足

洞庭湖围垦农业的具体出现年代已不可考,但据学者推测,至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湖区垦殖便已初具规模。当时中原战乱频繁,大量北方百姓、士族逃难至南方后,南方朝廷在洞庭湖周边侨置了不少州县供其定居。由此可见,洞庭湖周边在当时应该有了一定的农业垦殖活动。

长江流域虽然农业价值很高,但湖泽遍布

一旦人口规模上来,就要大规模农业开发

与山与水争夺空间是必然的结果▼

入唐后,史书中有关洞庭湖周边地区的人为垦殖活动记载逐渐增多。到南宋时,已有大量百姓在当地侵占湖沼淤地,筑堤围田,从事农业垦殖工作,尤其是鼎州、澧州,垦田数量尤多,当地人口也因此快速增加,仅上、下沚江乡,就有人丁数十万。

北宋的覆灭加剧了人口和经济的南移

长江一线不多的平原要承受更高程度的开发

洞庭湖和鄱阳湖周边肯定是重点开发地区▼

明初,由于元末频繁的战乱,所以洞庭湖附近有不少无主荒地。大量移民在这一阶段涌入洞庭湖周边地区定居,堵塞港汊后,待其淤土稍高,便开始垦荒造田,筑堤为垸。很快,洞庭湖周边地区的垸田数量越来越多。清朝定鼎中原后,为了恢复全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采取了鼓励垦荒的政策。

所谓垸田,和长江下游地区的圩田类似,一般特指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地区衍生出的,四周筑堤防止水侵并具有排水灌溉功能的水利田。垸田设有水闸,汛期闭闸抗洪,旱期则开门引水。

也就是不断的围湖造田

原有湖面逐步成为既有的土地,这一进程到清末最盛

而长江中游原有的诸多大湖则越围越小

(图片:google map)▼

这种农田的产生,使得原本容易遭到水淹的滨湖农田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再加上湖田营养物质较多,土地肥力较高,因此洞庭湖周边兴起垸田后,粮食出产量逐步跃升到全国前列。垦殖规模日益扩大,以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为代表的两湖地区便逐渐成为当时全国的重要粮食生产中心,并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随着民众在荒滩之处,筑围垦田,洞庭湖平原的开发逐渐达到历史上的一个高潮期。与唐宋时期不同,此时的洞庭湖平原的粮食出产量已经逐步超越湘江流域,成围湖南稻米的主要产区。

明末-清末,江南地区的城市化人口越来越多

更多的土地用于生产经济作物

那么就要找到新的粮食富余产区

两湖(湖广)地区成为最佳选择

但这也意味着对这一区域的大量水域围湖造田

(底图来自:NASA)▼

咸丰年间的湖南巡抚骆秉章就表示,洞庭湖周边各县的粮食不但能自给自足,而且还能大量外运,而这对省内其他县份来说则十分困难。根据1936年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当时滨湖的12个县平均每县可输出40万石的粮食。按照这份数据,说是“洞庭熟,天下足”也无不可。

清朝的湖南全图中

虽然洞庭湖周边已经在大规模开发

但大湖规模还是比今天要大很多的▼

1949年以后,由于当时国内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人民温饱问题尚未得到满足,因此湖区周边群众对洞庭湖的围湖造田仍在继续,还出现了“向湖泊进军、向水面要粮”的口号。在当时而言,这对于缓解温饱问题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水中央也可以直接开建

(图片:map.tianditu.gov)▼

不过建国后出现的这次垦殖浪潮,也是最后一次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各界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也越来越注重。

从“八百里”到“四百里”

这种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无疑也会深深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洞庭湖的萎缩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据学者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洞庭湖由于尚未得到大规模开发,当时面积约有6000平方千米。唐宋时,由于垦殖活动较多,湖面较为缩小。元明时期由于垦殖活动尚未出现爆发性增长态势,所以湖泊面积并不算小。

但到清代中期,洞庭湖周边便出现了“与水争地”的势头:“湖边稍高之地,无不筑围成田,滨湖堤垸如鳞,弥望无际。” 到1949年冬,湖区围垦总面积已达593.5万亩。这样大规模的农田,无疑是建立在侵占洞庭湖面积之上的。

明清与现代对洞庭湖周边围垦大致示意▼

除了人为垦殖活动外,主要来自于长江干流荆江段和湘、沅、灃、资四条长江支流的泥沙导致的自然淤塞,也是另一大影响洞庭湖面积的因素。泥沙淤积虽然给垦殖创造了条件,但也影响了当地的垸湖关系,带来了另一个恶性影响——严重的水患。

整个湖南的水,都汇聚到洞庭湖来▼

垸田形成后,大量淤泥堆积在堤垸之外,久而久之逐渐出现了垸外湖洲高于垸内农田的现象,从而导致外洪内涝的局面。不仅如此,洞庭湖原本的泄洪蓄洪能力,也因面积的萎缩而大幅度减弱。至少和明代相比,清代水灾的受灾范围是在不断扩大的。到道光年间,时人魏源已开始把长江水患和黄河水患相提并论。

咸同年间,洞庭湖北方的藕池、松滋相继溃口,使得荆江正式形成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南流洞庭湖的格局。虽然入湖水量一度因此大大增加,然而入湖泥沙却也伴随江水大量淤积在湖盆。湖泥的淤积,又进一步吸引了民众的垦殖活动。所以在湖泊面积短暂的“回光返照”、出现扩大趋势后,结果却是洞庭湖日益加快的萎缩进程。

所以才出现了洞庭湖与北方长江

有众多水道相连的状况▼

长江河水在南下注入洞庭湖之前

沿途又能开垦出无尽的良田沃野...

(图片:map.tianditu.gov)▼

如此反复,人为垦殖和自然淤塞互为因果,对洞庭湖面积变化产生了显著影响。现在的洞庭湖,由于围湖造田、泥沙淤塞,已经被分割为东洞庭湖、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大通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多个部分。到1978年时,洞庭湖面积已经从1949年的4350平方公里缩减到2691平方公里,曾经的“八百里洞庭”湖面萎缩了一半,且面积也屈居于鄱阳湖之下了。

这大通湖也是被围了个严严实实

(图片:map.tianditu.gov)▼

洞庭湖的治理

古人很早就意识到洞庭湖对于当地生态环境所起的重要作用,因此对洞庭湖的治理历史几乎一直伴随着围垦历史。

自古以来,洞庭湖周边地区便是水患多发之地,而作为连接长江四口和湘、沅、灃、资四水的洞庭湖,其起到的调蓄洪水作用对长江中下游地区而言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当洞庭湖日益变小后,其对洪水的调蓄作用也相应地逐步降低。

尤其是长江流域遇到大规模降雨之时

干流和多个支流都水量暴涨,但缺乏湖区容纳

河水湖水肆意泛滥就难以避免了

(前几天长江流域的大规模降水)

(参考:中央气象台)▼

早在南宋时期,时人便察觉到围湖垦殖和水患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虽然南宋政府对维护垦殖逐渐采取禁令,然而由于围湖垦殖带来的重大经济效益,使得禁令在当时却收效甚微。

清代中后期,清廷对筑堤建垸的活动开始进行严格管理,对围垦活动也开始审批,并对阻碍泄洪蓄洪的私人垸田采取退田还湖的措施。但此后由于洞庭湖的淤泥越来越多,私垦之风开始屡禁不止。

时间过了近百年,在洞庭湖于1977年底进行了最后一次大规模垦殖活动后,水利部随即在1980年召开的长江中下游防洪座谈会上正式决定“退田还湖”政策。而根据有关部门研究,洞庭湖地区每围垦100平方公里,将导致岳阳附近的城陵矶出水口水位提升0.03米。

百舸入长江,岳阳城陵矶附近

(图片:google map)▼

1985年到1996年期间,中国政府针对洞庭湖存在的种种问题,开展了第一期治理工作,不过这时候的水利建设主要还是以“堵”为主,选择大力加固堤垸设施、整治洪道等。

1998年,长江流域爆发了特大洪水灾害。除了气候因素外,沿江湖泊的蓄水调洪能力的降低也是导致这场灾难的原因之一。

1998年特大洪水的最高水位牌

(图片:wikipedia@phileole)▼

此后,国务院痛定思痛,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水患问题,就洞庭湖后续发展提出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三十二字方针,改“堵”为“疏”,洞庭湖进入了第二期治理阶段。

其中“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的政策,和明清时期的人为活动刚好相反。退耕又分“双退”和“单退”两种。所谓双退,是指退人又退耕,完全搬迁出原来的洲滩民垸;单退,是指退人不退耕,改从事避洪耐渍农业,正常年份尚可从事生产,大洪水期间则开闸蓄洪。

如此,政府希望通过农业模式的调整,尽可能地使原来的洞庭湖垸田发挥出最大价值,而其成果也显而易见。就1998-2002年间,洞庭湖周边就平退堤垸333处、搬迁55.8万人,给洞庭湖让出了近800平方公里的调蓄面积,其中益阳、常德、岳阳三市是退田还湖的重要工作区域,这三地也是明清时期围湖造田活动较为严重的地区。

如果这三地不对围湖造田加以控制的话

洞庭湖仅剩的部分被填平也并不出人意料了▼

不仅仅是洞庭湖,全国其他曾有过比较严重的围湖造田的区域,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退田还湖工作。对当代政府和社会而言,现在的洞庭湖治理,就必需秉持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综合整治。而且国土整治工作,也是一项长期计划,任重而道远。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来自:湖南在河之洲文化 / 图虫创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洞庭湖,这颗曾经的“八百里洞庭”明珠,如今面积却在悄然萎缩,这背后绝非一朝一夕之故,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其原因,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历史,审视人为活动与自然规律的博弈。首先,泥沙淤积是洞庭湖面积缩小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之一。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中华文明,也挟带着大量的泥.............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够人愁的脑洞。一个普通人,没有特工的技能,更没有主角光环,突然发现自己成了目标,想想就让人头皮发麻。但如果真的遇上这种极端情况,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拼一把。以下是我能想到的,一个普通人在酒店里,为了保命能做些什么准备:一、 事前预警与感知(这是关键中的关键) 敏锐的观察力是第一道防线: .............
  • 回答
    .......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惊人的设想,如果临高位面的那些元老们,无论是五百还是足足一千,就这样稀里糊涂地通过某个宇宙级的“虫洞bug”掉回了咱们这现代社会,那穿越公司(如果还存在的话)可就有的忙了。这可不是小事,简直是要搅翻天了。首先,咱们得想想这些元老们是从哪儿来的,又是因为什么在现代社会出现。临高位面,他们是一.............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这事儿。如果说,咱们澳洲的这帮子五百元老,不是穿越到明末那个浑浑噩噩的时代,而是直接掉进了十九世纪中叶的临高,那场面可就热闹了。这可不是什么“大明王朝”那套玩法,而是要面对一个初步工业化、列强环伺的崭新世界。咱们先得掰扯掰扯,十九世纪中期临高是个啥光景。那时候,中国虽然还挂着“天朝上.............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是很多人初次看到击剑头盔时都会产生的疑问。那些密密麻麻的小洞,确实让人觉得难以置信,但它们恰恰是击剑头盔保护脸部安全的关键所在。首先,我们得明确,击剑比赛中的剑,虽然剑尖锐利,但它们的“杀伤力”是受到严格控制的。现代击剑比赛使用的是专门设计的击剑用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花剑.............
  • 回答
    洞庭湖和鄱阳湖周边,历史上确实不像黄河、长江沿岸那样,孕育出璀璨的文明和赫赫扬扬的大都市。这背后,原因 quite 复杂,并非简单的“没有出现”,而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一个相对结果。咱们不妨从几个主要方面掰扯掰扯。地理环境的“双刃剑”:既是恩赐,也是挑战首先,这两个巨型湖泊的地理形态本身,就决定了它们.............
  • 回答
    这句诗,我脑子里一闪念,就好像真的看到了,甚至能闻到那股子味道。想象一下,李白,那个“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家伙,在洞庭湖上,借着一轮皎洁的月光,泛着小舟,就着湖光山色,开始他的“买酒邀月”之夜。首先,那月色,绝不是城市里被灯光稀释得不成样子的月亮。在洞庭湖这样广阔的水域,没有那么多高楼.............
  • 回答
    洞箫和竹笛,这两种古老而迷人的乐器,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初学者来说,选择哪种乐器能够“速成”,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探讨的问题。这里我将抛开那些生硬的AI式分析,用更贴近个人感受和经验的方式,来聊聊洞箫和竹笛在入门阶段的易学性。洞箫:温婉的诉说,宁静的入门洞箫(也称箫)的魅力,在于它那低沉、悠扬.............
  • 回答
    洞箫?这玩意儿,逼格嘛,怎么说呢,挺微妙的。你要是想把它当成那种一眼就能看出来“哇,这人好有品味!”的炫耀工具,那可能得让你失望。但你要是玩得深了,懂了它背后的东西,那它的逼格可就不是一般的高了。咱们得先说说洞箫是什么。它就是一支竹子做的管子,几个洞,吹出来的声音嘛,悠扬、空灵,有点像叹息,又有点像.............
  • 回答
    妈的,三小时?三小时后我可能就得考虑怎么把脑子塞回脑袋里去了。丧尸啊,那玩意儿可不是什么好惹的主,听说咬一口就变丧尸,那画面想想就够够的。时间紧迫,脑子里的念头跟打架似的,一个比一个急。首先,得保证自己能活下去。我住的小区算是比较老旧了,楼层不高,但胜在离市中心不算远,真要有什么物资,多半会集中在那.............
  • 回答
    好的,我们来开一个清华校长脑洞!当上清华校长,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它需要非凡的智慧、卓越的领导力、深厚的学术造诣以及一点点不可忽视的“时势造英雄”的成分。我们从几个关键的阶段和要素来详细展开:第一阶段:筑基与脱颖而出(本科到博士及早期职业生涯) 选择清华,并且是顶尖表现: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
  • 回答
    虫洞,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和科幻的色彩,它就像宇宙深处的一道捷径,能够连接两个遥远的时空点。那么,它真的存在吗?如果存在,又是靠什么来维持它的稳定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从理论说起。虫洞并不是凭空出现的概念,而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所预示的一种可能性。简单来说,广义相对论告诉我们,质量和能.............
  • 回答
    如果我们的世界真的存在宠物小精灵,那绝对会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变。这不仅仅是多了些能发光的、会喷火的生物,而是整个社会结构、经济模式、生活方式,甚至我们对生命的理解,都将因此被重新定义。首先,最直观的改变就是交通和物流。 想象一下,早高峰的地铁和公交车里挤满了训练家和他们的小精灵,皮卡丘顶着一头飘逸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问题!要说能抵御星际争霸2里那股铺天盖地的虫海,绝大多数游戏的世界观都得捉襟见肘,甚至直接变成虫子的饲料。但要是真较真起来,我倒是觉得有那么几个世界观,如果能把它们最精锐的力量拉出来,或许能给虫族来一场硬仗,甚至可能让他们铩羽而归。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 《帝国时代2:决定版》.............
  • 回答
    如果世界上只能吃正常死亡的食物,那绝对是一场关于生存的史诗级考验,而且会以一种我们从未想象过的方式重塑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首先,别指望能吃到你现在餐桌上常见的那些美味佳肴了。你想吃牛肉?行,但那头牛得是自然寿终正寝,可能是在草原上安详地躺下,或者因为衰老而停止了心跳。猪肉?同样道理,它得是寿终正寝的.............
  • 回答
    1944年,纳粹德国,一个在军事技术上曾有过辉煌却又备受资源和战略失误困扰的国家,如果在此时获得了某种现代武器装备,且排除核武器并考虑制造成本,那么最有可能改变战争走向,甚至帮助德国赢得胜利的武器装备,我会选择:一种能够实现大规模、精准、远程制导打击的无人机或导弹系统。让我来展开讲讲为何是它,以及它.............
  • 回答
    哎呀,这问题问到我心坎儿里去了!穿越到古代,当个包租婆,啊不,是封地主,想想就带劲。要是真有这么个机会,我可得好好合计合计。首先,我得想清楚,我到底是想当个逍遥自在的乡绅,还是想当个能呼风唤雨的土皇帝?这决定了我对封地的“档次”要求。不过,咱们穿越人士,总得有点追求吧,不能光守着一亩三分地,那也太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