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回答将会沿用文化工业理论来解释缩写词。文化工业理论,意味着我们将会一起来把缩写词当成网络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去理解;也就是缩写词的内涵是由它背后的商业运转模式,等等这些社会因素决定的。所以,我们需要先分析缩写词真正的意义由哪些部分构成,再分析这些部分是经过什么样的运转,比如商业乃至整个社会的运转,被输送到这一个个小小的缩写词里面的。下面也会用到一些媒介理论和符号学理论来辅助分析。
同一个网络社区,可能汇聚了不同的人,大部分人的年龄、性格、教育背景、生活环境都相差太大了。对A来说表示褒义的句子,在B眼里可能是贬义的;对A来说简洁明了的表达,在B眼里可能太长、太复杂以致阅读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世界逐渐自己生长出了一套语言系统,“yyds”这种缩写梗、“绝绝子”这种热词都是这套语言的一部分。
这里有一个相关的概念,也就是美国符号学派的创始人皮尔斯所说的“象征符”。这个概念的定义是“通过某种法规指称其客体,这种法规通常是一般观念的联想,致使该象征被解释为指称那个个体”的符号。
这段话很绕口,但我们把它放到缩写词这个例子里就很好理解了:缩写词通过各方面的规则(比如zqsg一般在追星语境下使用),指称它想表达的意思(比如zqsg不仅指真情实感,还指在虚拟事件比如追星中投入过多真实的感情),这种法规通常是一般观念的联想(比如zqsg这个缩写因为一开始在粉圈里出现,导致人们在使用的时候会联想到它这个语境,所以人们也会把那个语境包含的意思带到这个词本身的含义里去)。
所以:为了尽可能快捷地传递信息,网络语言把文字压缩成了符号。“yyds”这样的缩写,与其说像文字,更像是指路图标一样的图片符号,它们像是能显示在文字中间的小型表情包,它包含的意思是要大于文字本身的。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要向从来没接触过网络世界的人——例如我们的父母、祖父母辈,准确地解释“zqsg”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可能除了“真情实感”这个原词,还要补充一些信息,例如它经常被用在追星之类的事情上,是因为很多人追星的时候会投入很多感情,等等。但向同龄人表达这一连串含义,就完全不用讲这么多,一个“yyds”足矣。甚至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都不会想到它原来涉及的词语,我们会直接使用这个缩写本身;它已经被符号化了。
语言变得抽象,是网络社区强调娱乐性造成的。让我们思考第一个问题:
答案几乎毫无疑问:我想要娱乐。所以一切网络文化的规则,几乎都要服务于用户的娱乐。它当然也可以传递一些必要的资讯,拓宽人们的眼界,但根本上来讲,是现代人对娱乐的迫切需求催生了一个又一个的平台和社群。而在生活压力更大的时候,人会倾向于寻求更简短有效的快乐。这个时候出现了网络。它可以为一切被996挤压掉的东西提供替代品,哪怕这个替代品是虚拟的——提供交流的感觉,代替现实中的社交;提供短平快的刺激,代替现实生活的一成不变。而在极度缺乏社交的情况下,交流本身几乎都变成了一种娱乐。
缩写词可太方便娱乐了。它“新”,毫不费力就能给人一种走到潮流前列的感觉。它不严肃,如果你写一篇正经的公告之类的帖子,很少会使用缩写词。它方便人抒发情绪,所以你想夸人有无数的“yyds”,想骂人更有“yygq”“nbcs”。
而正是因为它难以理解,所以使用“yyds”几乎相当于在确认“同类”身份。当一个帖子出现缩写梗这类网络热词的时候,作者和读者在心照不宣中识别了对方,认出对方是身处同一种文化氛围之中的“同类”;因为这类词汇对于尚未接触该类文化的人,通常难以理解。
那我们想确认什么样的同类呢?一起友好玩耍的同类。看到缩写梗,人就可以确认自己已经平稳地滑行进了下一段娱乐里,因为这是面前的网络热词向我们保证了的:进来吧,我是和你一样的人,这里提供的是让人快乐的东西。
所以,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搞宣传的官媒、搞推广的商家,会争先恐后地使用红起来的网络词汇:它们想被接纳为社群的一部分,为此宣布自己遵守规则,愿意把自己的内容娱乐化,哪怕自己提供的内容本来是严肃的。
所以八卦贴为什么要使用明星姓名的缩写呢?因为一旦粉丝找来,这种属于他们同类的娱乐氛围就会被打破,事情就“不好玩”了。而网络上的一切,当然以“好玩”为第一要义。
当用户不断扩大的时候,为了保证社区中的大部分人都能够交流成功,表达会不断迁就表达和阅读能力较低的人。一个社群不断繁荣下去、能产出更多内容的根本要求,是要保证足够多的人,那么社群的发展一定是降低而不是提高社交门槛。
资方当然是愿意争取更多用户的;但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当我们讨论社区文化和下沉的关系的时候,核心问题还是:这种文化是否本质上就有一种对下沉的追求?如果不是这样,那即使资方强行下沉,原来的用户也会大量地放弃这个社区,原来的文化只会不复存在,它会直接被另一种文化代替。所以,社区可以下沉,是由社区文化的内核决定的。
缩写词代表的,正是一种极易下沉的文化。从阿多诺到齐泽克,各位理论家反复论述了这个命题:文化工业中的娱乐本质上是麻醉剂,获得虚假的快感本质上是为了让我们不再追求真实的快感。也就是说,当我们通过缩写词和网络上的人取得高效、快捷的交流后,我们并没有在进行真实的社交,我们浏览、回复帖子的过程只是在疏泄心里那种想要跟别人交流的欲望而已。而放下手机关灯睡觉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充实和活力,而是在一种发泄过后的疲惫感中缓慢入睡。
面对内容的不断下沉,大部分用户可能在最开始有些不适,但普通人还是会享受这种下沉的。简单的快乐会不断刺激大脑皮层,使人们逐渐习惯于条件反射一样的直接刺激,这是人之本性。但这时候,脱离“缩写梗”等简单符号的深度表达反而会让人不适,我们可能会在不断摄入短平快信息后,失去对深度内容的专注力。
注意,对中国人来说,这种情况可能还要更严重一些。可能我们平时不太注意,但中国的日常语言也是受文言传统影响的,我们的日常语言比西方语言要更“雅”。比如同样是一个能放出音乐的机械盒子,在英语里它叫“music box”,但在中文里它叫“八音盒”。想象一下,要是一个外国人在学“八音盒”这个词,可能会觉得它有点难,这是因为这种词汇受到了我们文言文化的影响。日常生活里我们就在使用这些词,它们和我们的生活浑然一体,我们并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即使农村教育水平不高的人群,家里墙上也贴着“百业兴旺”“大地回春”这类文言词汇。但当日常使用的词汇越来越致力于刺激大脑皮层获得娱乐,并努力摆脱文言传统以争取更多用户,我们的日常语言将会越来越白话,很难保有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这当然也和互联网时代外来文化的影响有关,但我相信,这种“国际接轨”并不是所有人都想要的。
参考文献:
缩写梗是边缘化的群众在不平等的符号暴力中进行自发斗争的方式。
大多数人都觉得语言的功能是用于沟通的,这话可以说是对的,但也可以说是不对的。这是因为语言本身诚然有沟通性,但语言的沟通是社会化的,就必然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规则,这些规则往往会对语言的沟通性起到反作用,且并不取决于语言本身的结构,而取决于社会结构。举个例子来说,在大街上有人莫名其妙对你吐出一句国粹,你大可也会回给他一句国粹;可当公司的大 Boss 指着你鼻子骂,而你又背上了房贷车贷,还有个娃将要出世时,除了唯唯诺诺,你必然不敢回敬任何东西。在这一意义上,布迪厄说,像哈贝马斯那样设想的以语言为载体的理想而平等的沟通是不存在的,因为语言的沟通发生在社会权力结构之中,因此语言的本质是一种符号暴力,它具有制造和显示社会区隔的作用。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题主提问的这些缩写梗中,无论是 yyds、zqsg、xswl、nsdd、nbcs 这类我们比较熟悉的,还是 hyh、djll、zzr、xjm、blh 这类我们可能不熟悉的,都是由特定的群体生产出来的。概括来看,创造这些缩写梗的群体大多是游戏、追星、二次元等相对「年轻」和「小众」文化的拥趸,这意味着这些符号的流通本身就是相对局限在「圈内」的。之所以这些群体要创造出这类具有明确社会区隔的符号,本质上反映了群体内部的文化认同:一方面,是否能够看得懂 zzr,可能就是饭圈人士互相识别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zzr 这类黑话可以把他们与他们认为「不懂」饭圈的人区隔开来。仅从社会区隔的角度上看,我不觉得上面这类缩写梗,与学术界流行的各类黑话,如「Dasein」,「Logos」有什么区别。
置于像 yyds、zqsg、xswl、nsdd、nbcs 这类符号的「出圈」,其实就是上述亚文化群体逐渐得到曝光,使得他者产生认同焦虑的产物。这是因为无论是游戏、追星还是二次元的拥趸,都不可能只生活在一个圈层之内,他们之间的黑话必然是会被其他人看到的。当这类符号在「圈内」足够流行,且「圈内」的这些黑话通过移动互联网产生足够大的曝光量,周围的人就会因为无法迅速「get」这类缩写而产生认同焦虑,继而去刻意模仿和学习相关内容。但这类语言其实也有核心和外围,圈外的人大概都知道 yyds,但却未必都知道 djll。这就如同知道黑格尔的人都知道「存在即合理」,但不一定都知道《精神现象学》里的 Denken、Gedacht 和 Andacht 是什么东西,又有什么关系一样。
理解缩写梗作为社会区隔的产物,就不难理解题目问的问题:缩写梗提升还是降低了交流的效率?显而易见,缩写梗是降低了交流效率的,因为它增加了学习成本。然而,缩写梗导致效率降低不一定是一件坏事,特别是我们把视角聚焦到生产社会区隔的亚文化群体中。上文我们说过,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暴力,会因为社会化因素改变自己的结构,这意味着语言的使用是具有权威性的。然而,缩写体的本质是解构的,因为它改变了语言自身的构筑方式,实际上解构语言内蕴含的权威。这里一个比较有趣的例子是 nsdd(你说得对),真实的意思是表达某种嘲讽,与表达肯定的字面意思完全相反。更有趣的是,当我们用拼音输入法打出 nssd 时,可能会出现的是「你手短短」,「你傻呆呆」,「你是弟弟」这类既搞笑又含有嘲讽意义的词语。这个看似在肯定权威,实际上在以幽默的方式消解权威的语言构造,非常好地表现了群众在不平等的符号暴力中进行自发斗争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加密语言」整体来说是件好事——不过,被「加密语言」区隔出去的老年人,大概率不会这样认为。
省流助手:这种加密语言的应用对于交流来说,在某些方面会增加了我们的交流难度,因为即便是一个经常上网冲浪的人来说,他也未必能完全知道这些缩写都代表着什么,所以我们要学习这些加密语言是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的。
但是这些缩写的流行,又是一个必然性的结果——因为这些缩写就相当于一个圈子的墙壁一样,一旦你学会了使用这些缩写那么你就会轻易的被这个圈子里面的人所识别出来,从而进一步去加深你们之间的关系。所以这些“缩写梗”的流行,其实是一个偶然性和必然性相结合的产物。
=====================================================================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子,例如我是学语言学的,所以我们有自己的学术圈;因为我喜欢看动漫,所以我们这些喜欢看动漫的人还有二次元圈;因为我喜欢打单机游戏,所以我们这些喜欢单机游戏的人,就会有一个游戏圈… 每一个人都可以加入很多圈子,因为每个人的喜好不一样,那么在这个圈子里边就有很多只有我们才能懂得专业语言,这也是题中所提到的“加密语言”。这些“加密语言”就像一个莫尔斯电码一样,当我们听到了对方说出来这些加密语言的时候我们就能迅速破译并知道:这个人是自己人,并且我们也可以非常快速地筛选出来那些不是我们圈子里的人,因为他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破译这种“密码”。
虽说这些“加密语言”理应是被圈子里的人所知所用,但是有一些梗总是因为它过于出挑并且因为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被大量不在这个圈子里面的人所知晓,这个现象就叫做“破圈儿”。其实破圈儿的梗有很多,大家也或多或少应该听说过一些:例如前段时间从明日方舟圈冲出重围的“两面包夹芝士”,题中所说的“yyds、zqsg”等等。
这些词的流行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意料之中,是因为他们其实非常的容易被大家所记住,换句话说他们非常的洗脑。题中提到的这些词都是拼音的首字母,不知道大家有多少人像我一样,打字只打首字母,不会把所有的拼音都打出来,所以在记这些词的时候就会异常方便:我们只要看过一次,理解了这些词都是什么意思就不会再忘记;并且因为身边的朋友都在使用这些词,如果我们不再去使用就显得我们很“不合群”,所以我们在使用这些词的时候一部分是因为我们觉得这些词很有创造性、很有趣。
另外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小小的迎合我们身边人对我们的看法——你看我跟你用了同样的语言,这就说明我们两个的品味很相似;或者你看我和你们用的是同样的语言,这就说明我跟你们是同样一个圈子的人,我们的关系相比其他人来说就会更亲密一些…所以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就会和身边的人一样,一起使用起了这些网上的流行语。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为什么我们会喜欢用这些流行语呢,我们用这些流行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语言学机制是什么样的呢?正所谓语言是社会价值观的一个最直观的反馈,我们在用这些流行语的时候是不是也能说明现在社会正在存在的一些问题呢?
首先用这些缩写表明了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正在朝一个越来越快速的方式去发展:相对于之前我们愿意花时间去把字慢慢打出来,我们更愿意用缩写来打字,甚至更愿意用缩写去交流,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是非常简便且快速的。
并且这些所谓的“加密语言”其实火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一般来说都在三个月到一年不等,并且这些加密语言只存在于网络之中,在正规的书面语和考试的过程中,你是绝对不会看到的,这也说明了我们在使用这些流行语的时候,也是为了解压和寻求身份的认同感。所以这些缩写梗的流行对于交流来说是一件好事吗?
从根本上来看它们并不会改变我们这个语言的一丝一毫,它们甚至不会动摇这些成语或者是词语在中文里的地位,但是我们喜欢用它们的原因也是因为它们的出现很有趣,它们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快速,且有效的交流,并且你让我们体会到了追逐潮流的快乐。所以,在用缩写梗来交流的过程中,带来的心理收益是远远大于语言现象出现的本身的。
总而言之一个流行语的出现,一定是顺应现在我们这个群体的思想潮流的。我们不必过度去思考这些短暂语言现象的出现对交流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当这些所谓的“加密语言”失去了它们带给我们的心理快感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就会抛弃他们。
以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