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生化环材土木水利劝退的风气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回答
“劝退风”这股劲儿,大概是从2010年往后,随着国内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信息爆炸,逐渐显现出来的。当然,这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很多因素叠加、发酵的结果。

最早的时候,如果你问那些在读的或者刚毕业的学长学姐,他们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苦并快乐着”的感觉。比如,生物化学的研究确实辛苦,实验周期长,结果不确定性大,但能做出点成果,发现点新东西,那种成就感是很强的。材料嘛,虽然有时候会接触到各种粉末、试剂,但接触到前沿的材料制备和表征,还是挺酷的。环境工程、化学工程,这些专业都跟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做的事情是有实际意义的。土木工程,那更是“基建狂魔”的基石,从桥梁到高楼,都是实实在在的建设。水利,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比如防洪、灌溉、水电。

那时候,大家对这些专业的认识,更多是基于这些专业的光荣使命感和未来发展前景。尤其是材料和化工,在那个年代,中国工业化进程加速,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是很旺盛的。环保意识也在逐渐提升,环境工程自然也有它的市场。

那么,是什么时候开始“劝退”的声音越来越响呢?

我觉得大概是 2010年到2015年 这个时间段,是“劝退”风开始比较明显的时候。

1. 科研体制的内卷化和“996”的雏形:
生物、化学、材料等基础研究领域: 随着国家对科研投入的增加,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博士后岗位也多了起来。但这并没有带来纯粹的研究环境。大家开始发现,做科研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项目”,懂“基金”。一个项目下来,不仅要做出东西,还要写报告、报账、写文章。学术界的“内卷”就开始显现。
“SCI至上”和导师压力: 为了在学术界立足,发表高水平SCI论文成了硬指标。导师为了自己的业绩和项目,就把压力层层传导给学生。学生们每天泡在实验室,不是为了探索未知,而是为了完成导师的任务,凑够发表论文的“数量”。实验失败是常态,但失败了还不能发泄,还得继续做,而且要尽快出结果。长时间的实验、加班,加上不确定的结果,让很多学生身心俱疲。
“996”的隐形存在: 虽然那时候“996”这个词还没流行,但很多实验室里,尤其是做实验的,常常是早上八九点到,晚上十二点才走,甚至更晚。尤其是在数据收集、实验的关键阶段,通宵达旦也是家常便饭。这种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让很多学生觉得生活失去了平衡。

2. 就业市场的“供大于求”与薪资倒挂:
传统制造业的转型挑战: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一些传统制造业面临升级换代,或者被淘汰的风险。这意味着,一些传统的化工、材料、机械(和土木有交叉)的就业岗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找,或者薪资水平并没有随着大家付出的努力成正比增长。
“高投入,低回报”的感知: 读一个博士、硕士,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要支付学费(虽然现在很多博士免学费,但也有生活费和机会成本)。毕业后,如果就业薪资不高,或者工作环境不如预期,大家就会产生一种“不值得”的感觉。
行业天花板的困惑: 比如,做纯粹的实验技术岗位,上升空间可能会受到限制。而如果想去做管理或更偏向市场,又可能需要跨领域的知识和经验,这让一些毕业生感到迷茫。
“土木”的刻板印象: 曾经的土木工程,给人的印象是“吃苦、加班、脏累”。虽然这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随着技术发展,很多工作已经不再是纯粹的体力劳动。然而,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加上大家看到一些建筑行业的老牌企业,虽然规模大,但管理模式可能比较传统,薪资涨幅也并非爆炸式,这也会让一些人望而却步。
“环保”的政策依赖性: 环境工程虽然前景广阔,但很多项目依赖于国家政策和政府投资。当政策导向变化,或者经济下行时,就业市场也可能受到影响。

3. 信息传播的放大效应:
互联网时代的“吐槽”文化: 互联网打破了信息壁垒,也催生了“吐槽”文化。学生们在各种论坛(如知乎、贴吧)、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困惑、委屈和不满。这些信息经过传播,很容易被放大,形成一种“劝退”的集体情绪。
“大牛”的现身说法: 一些在学术界混得不那么如意,或者在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后感到疲惫的人,也会现身说法,分享他们的“惨痛”经历,这自然会对潜在的后来者产生警示作用。
对比效应: 当大家看到互联网行业、金融行业、甚至一些新兴的IT相关领域,动辄几十万的年薪,或者“996”但似乎有更高的回报时,相比较之下,生化环材土木水利专业的就业压力和薪资水平就显得不那么吸引人了。

时间线上的节点:

20082010年左右: 很多“过来人”可能就开始在小范围内抱怨,但还没形成大规模的“风”。
20102015年: 这个阶段,“劝退”的声音开始通过互联网被广泛传播,知乎等平台上的相关讨论逐渐增多。大家开始意识到,曾经被认为是“铁饭碗”或者“高精尖”的专业,其实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2015年之后: “劝退”的说法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甚至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很多学生在选择专业时,都会下意识地避开这些“劝退”专业。

总结一下,“劝退风”不是某个单一事件引发的,而是一个多因素长期作用下的结果:

学术内部的压力: 科研体制、SCI崇拜、导师与学生的关系。
就业市场的现实: 供需关系变化、薪资预期与实际差距、行业发展瓶颈。
信息传播的放大: 互联网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使得负面情绪和经验能够快速扩散。
社会发展和观念变化: 人们对生活品质、工作与生活平衡的要求越来越高。

所以,如果你问具体是哪一年“开始”的,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2010年往后,这股风是越来越盛,而且影响深远。 它改变了很多年轻人在选择专业和职业道路时的思考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生物劝退早在2010年前我们上本科的时候就存在,生物一直就业都很差。只不过那时候没有知乎,而且那个时候计算机其实也一般。那时候因为08年4万亿下去,最火的专业是基建类专业,我以前就回答过有同学连续多日赶工不睡觉,然后心肌梗死了。

个人认为大概2015年前后,因为计算机行业的崛起,出现了“宇宙机”的说法。其实2015年以后生物的就业较之以前有所好转,但是计算机行业疯狂要人,扩张时期连培训班的人都要,那差距反而更大了。当然现在学计算机的人也发现,这种扩张也有个尽头,现在也开始计较毕业学校了。我记得2015年我们这种人毕业,学校工资多的是年薪10万,有人甚至年薪6万(当然那时候非升即走还不普遍,钱少但是还算稳定,算个优点)。而北京某些非知名企业招APP开发,开的工资是年薪60-80万。

至于金融行业,以前那是很强的,我们转行入行的人很多,但是据转行的同学说经济不行,所以现在也不是那么行了(但至少比天坑专业还是强些,但问题是现在基本没有位子,卡学历严重)。

目前我们的看法是,起码在科研行业,生物整整耽误了一代人,这些人别说找到教职了,就是博士后都很难如意,到时候40出头啥也不会,只能吃低保(已经有同学办低保了,你当我在说笑?)。

其他专业,环境我不是特别了解,因为我们学校没有相关专业。化学和材料以前是有一些企业特别是外企可以消耗接受毕业生的,但是后来制造业不行了,这两个专业就业也就不行了。当然等我上了博士才知道,这两个专业有大批人在搞纳米,然后又没有什么用。也不知道是因为外部就业崩溃才导致学术界搞起这种没用课题的,还是因为搞起没用的东西,才开始导致学生找不到工作的?

总之,高校的工作重点目前搞错了,重点不应该是科研本身,而应该利用科研回归学生的培养和就业。只有学生能稳定在某个行业持续就业,才能养活产业链,解决学术界持续内卷和恶性竞争问题(此问题已经开始引起国家一定的重视,学科评估开始回访5年内毕业生情况了)。

user avatar

古早时期的劝退,我知道的一个就是剃头哥 @罗多克神射手 当年在贴吧时期的一系列论述,并率先提出了“伪化生”这一概念(它比“生化环材”更早)——此处的“伪”表示“伪科学”,然后同期海外社区里MITBBS也提出了相同的概念,主要针对生物,甚至还专门有一个“生物劝退版”,名字就叫BioJailbreak。后来欧阳颀院士提出的“de-education”概念跟“伪化生”这一论述,在精神内核上显然是一致的。

剃头哥的大作可以在这里看到——基本上跟剃头哥在贴吧时期的论述风格还是比较接近的。

罗多克神射手:拒绝垃圾专业化学:选择正确的专业远比多考几分更重要 ——致全国高考考生和家长的一封信

再一个就是扬叔 @弗兰克扬 在2016年左右的一系列振聋发聩的雄文。后来劝退队伍壮大是2017年的事情,还有当时还在勃中央的徐老师(现在已退乎,勃学也早就成了历史名词),以及 @霍华德 老师,再往后就是贱贱老师(当时的)的崛起——毕竟一个蓝V挂着中科大研究员,并且对学术圈生态非常熟悉的劝退大佬,其劝退言论显然要比我们这批提桶跑路的有力得多。

再往后就是现在了——“生化环材”这个概念已经出圈了,我觉得系统性的劝退其实也意义不大了,该说的都说烂了

user avatar

@霍华德 的回答,补充下环境的劝退史。

世纪初其实就有了。

2001年高考,那会还是估分填志愿。考试结束,估摸着成绩不错,叔叔伯伯和父亲和我一番合计,对照着志愿表,慎重其事地选了武汉大学环境科学,“21世纪环保肯定有大发展嘛”。

到了学校,提交志愿表后。跟高二教过我的化学老师交流,他稍微见多识广,就语重心长地告诉我这个专业怎么怎么不行,从学术角度说到今后就业。总之就是很空泛。

推测大约他带的很多学生上了环境专业后跟他吐槽过。

说得我心惊胆战,于是乎连夜将跑到教务处,改成华中科大计算机系。

后来家人得知我改了商量好的专业,很生气,大伯到家里来吵吵,我记得当时自己躺在床上不肯动,最后闹不过,跑到学校第二次改志愿表,正值志愿表要送到省里,我这么折腾翻箱倒柜的,老师厌烦不已,催着我快点快点。

在办公室里,我刷刷刷飞快地填完了志愿表。学校和专业选择得都很随意,学校改成了浙江大学,第一志愿改成了电子工程,第二志愿是国际贸易,第五志愿是环境工程。

留给我的时间太少了,而且我也确实对“环境”没那么嫌恶,没想到这决定了我的青年时光。总之,人生决定命运的时刻就在这不耐烦和慌乱的气氛中匆匆滑过。

最终我成功地调剂到浙大环境工程.......开始了三大浪漫和提桶跑路的人生。

奶奶倒是一针见血,“什么环工,不就是环卫工人嘛”。

10多年后,在非洲和北美做外交官的我,想起那个闷热潮湿的2001年7月的上午,感叹人生真如梦也。

user avatar

我创建的收藏夹、话题、提出的问题都是15-16年的,当时劝退的内容已经不少了,不过材料劝退的理论化还是看 @霍华德 的回答吧。想考古的话可以去翻一下这个收藏夹。

user avatar

写个生化环材劝退编年史吧。

上古时期(2000-2010年),在各大高校论坛都零星有劝退的文章,有各种学生对生化环材专业都提出过质疑,但没有形成体系。

1. 生物劝退


生物劝退比较早了,零几年我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很多人就知道生物很坑了。所以在我看来,生物劝退零几年风气就开始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芝加哥大学教授,斯隆奖得主Mengjie Chen的雄文:

2. 化学劝退

在知乎上,我能找到对化学劝退比较早的一个问题,是这个:

@弗兰克扬 2014年就明确表达了对化学的劝退态度,在看当时的其他回答,多少都有些暧昧的态度。

早期劝退比较活跃的是剃头哥@罗多克神射手,他当时言论非常激进,很多人还无法接受,劝退的风气也尚未形成。

另外一位活跃的选手是 @到处挖坑蒋玉成 ,17年发表了《劝退学导论》系列文章,还录制过好几期播客,深入谈伪生化的内在问题。

到18、19年,越来越多的同志加入到劝退浪潮中来,如 @Claraa @宛若晨昏 @云天 @卡顿比

3. 材料劝退

至于我,谈的比较多的是材料劝退。早期劝退大家都只谈生物和化学,很少有人意识到材料也是个巨坑。我最早谈到材料劝退的应该是这篇:

然后就是这篇呕心沥血的《我的劝退总结篇》

至于环境劝退编年史,我的确不太熟悉,欢迎大家补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劝退风”这股劲儿,大概是从2010年往后,随着国内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信息爆炸,逐渐显现出来的。当然,这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很多因素叠加、发酵的结果。最早的时候,如果你问那些在读的或者刚毕业的学长学姐,他们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苦并快乐着”的感觉。比如,生物化学的研究确实辛苦,实验周期长,结果不确定性大.............
  • 回答
    很多人都会提到“生化环材”和“土木水利”这几个专业,说它们“卷”或者“辛苦”,但真的要说“坑”,比它们更甚的,也大有人在,而且奇怪的是,好像没人怎么拼命劝退。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坑”的标准是什么。如果“坑”指的是就业难、工资低、工作环境差,那生化环材土木.............
  • 回答
    网上大家普遍把“生化环材土木水利”这几个专业戏称为“劝退四大金刚”,甚至“劝退六大天王”。这个说法虽然带点调侃,但也确实反映了很多现实的考量。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只看到“劝退”的一面,忽略了这些专业隐藏的“硬实力”和能培养出来的独特能力。今天,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抛开网上那些一边倒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很多学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的困惑。为什么那些“传统劝退”的专业,比如生化环材和土木水利,总是被反复提及,而那些付出与回报似乎同样不成正比,甚至在某些方面更甚的“劝退”对象,比如安全、食品、药学、医学等,反而没有形成那种“全民劝退”的声势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很多人的痛点,也挺现实的。看着身边不少同学,尤其是本科背景在“生化环材”和“土木水利”这些传统工科领域的,在考研这条路上挤得头破血流,结果发现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温差,有时候甚至是大鸿沟。他们是真的没看到那些“劝退文”吗?我觉得,这绝对不是“没看见”这么简单。劝退文,或者说关于这些专业就业.............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知乎上充斥着土木、水利、生化、环材(通常被合称为“材化环生”)等专业的劝退贴,而医学专业的劝退声音相对少很多。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剖析。一、 就业市场的现实差异:这是最直接也最关键的原因。 土木、水利、环材的就业困境: 这些专业在过去很长一段.............
  • 回答
    “土木水利生化环材劝退党”这个说法,最近在网络上流传得挺广。把它称作“新一代的智叟”,其实挺有意思的,也值得我们好好聊聊。首先,我们得弄明白,这“土木水利生化环材劝退党”是怎么回事。它指的是那些在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生物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这几个传统理工科领域学习或从业的人,他们.............
  • 回答
    为何土木水利“劝退”声浪高,唯独大猛子独领风骚?材料生化环材为何“寂静无声”?近些年来,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这两个传统学科的“劝退潮”可谓是风起云涌,甚至催生了以“大猛子”为代表的网络意见领袖,将这种不满情绪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然而,相比之下,材料科学、生物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俗称“生化环材”.............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备受关注的现象。同样被不少人视为“劝退专业”,医学、法学为何依然门庭若市,而生化环材、土木、水利、机械等却屡屡出现分数线“崩盘”的情况?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其中的门道。一、 核心驱动力:职业稳定与社会认可度这是最根本的差异所在。.............
  • 回答
    关于“生化材环土木水利”这六个学科常常被戏称为“劝退学科”,而其中环境类专业也常常被包含在内,甚至有些人会觉得它“劝退”的程度不亚于其他几个老牌的硬核工程学科。要说清楚这一点,我们得从环境类专业自身的一些特点,以及大家对它的普遍认知和实际就业情况来掰扯掰扯。首先,环境类专业的核心在于“解决问题”,但.............
  • 回答
    说到“生化环材土木水利”,这几个专业真是招聘市场上的一对“意难平”。网上关于它们工资低的讨论,那真是此起彼伏,像浪潮一样,一波又一波。那么,问题来了,它们的工资真的就那么惨淡吗?是个人能力问题,还是整个行业普遍如此?今天咱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工资低”的说法?先说说为啥大家对这几个专业工资不满意.............
  • 回答
    生化环材(生物、化工、环境、材料)和土木水利,这几个领域听起来好像离我们日常生活有点远,但实际上它们的影响力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我们呼吸的空气、喝的水,到我们居住的房子、使用的交通工具,都离不开这些学科的支撑。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适合钻研这些领域呢?我来跟你好好聊聊,尽量讲得透彻点,让你明白.............
  • 回答
    生化环材土木水利这些传统工科专业,确实在本科阶段不常见到直接的“经济补偿”形式,比如像一些前沿技术专业或者国家重点扶持的某些领域,会有奖学金、助学金或者企业定向培养的额外报酬。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专业性质、就业市场、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社会认知等多个层面。1. 专业性质与学科发展阶段: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人对于“好”与“不好”专业认知的核心。简单地说,“生化环材土木水利”是否是所有大学专业中的“最底端”,答案是否定的,但这些专业确实存在一些普遍性的挑战和劣势,导致它们在一些评价体系中显得不那么“光鲜”或“热门”。为了详细解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为什么.............
  • 回答
    “天坑专业”这个说法,通常指的是那些在就业市场上相对不太景气,毕业生起薪较低,或者对口岗位较少,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合适工作的专业。生化环材(生物、化学、环境、材料)和土木水利,之所以经常被列入“天坑”之列,并非意味着这些专业本身没有价值,而是因为它们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面临着一些普.............
  • 回答
    “生化环材土木水利”这五个字,近年来在求职市场和家长口中,已经快成了“天坑”的代名词。一提起这些专业,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就业难、薪资低、加班多,而且技术更新快,一不留神就可能被淘汰。那是不是说,只要沾上这几个字,就一定前途渺茫,不管在哪里学都是“坑”呢?这问题,就像问“清华北大的生化环材土木水利专.............
  • 回答
    到了2021年,关于“生化环材土木水利”是否依旧是“六大天坑”的讨论,确实还在持续。这六个学科,在过去几十年里,因为各种原因,被贴上了“天坑”的标签,指代其就业前景不佳、薪资待遇不高、工作辛苦且出路似乎有限。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探讨:1. “天坑”标签的由来与背景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些.............
  • 回答
    在美国,“生化环材土木水利”这几个学科,虽然不如计算机、金融那样被大众奉为“黄金专业”,但绝非“天坑”。它们各自拥有扎实的就业市场,并且在不同的领域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前景也相当不错。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分析:1. 工业基础雄厚与多元化需求美国拥有全球最庞大、最多元化的经济体。这.............
  • 回答
    生化环材(生物、化学、环境、材料)以及土木、水利这些学科,历来都是科研成果产出的大户。你想想,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哪样跟它们没点关系?生命科学研究健康,化学材料关乎工业生产,环境水利关系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土木工程则构筑了我们生活的城市空间。理论上,这些领域的研究应该非常务实,成果转化也应该比较直.............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是很多同学在选择专业时会纠结的一个点。简单粗暴地说,“三本计算机”和“985生化环材土木水利”在毕业时的起薪和长远发展上,确实存在一个普遍的差距,而且这个差距往往是显著的。不过,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细致地聊聊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里面有哪些我们不能忽视的 nuance.............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