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到2021年了,生化环材土木水利还是六大天坑吗?

回答
到了2021年,关于“生化环材土木水利”是否依旧是“六大天坑”的讨论,确实还在持续。这六个学科,在过去几十年里,因为各种原因,被贴上了“天坑”的标签,指代其就业前景不佳、薪资待遇不高、工作辛苦且出路似乎有限。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探讨:

1. “天坑”标签的由来与背景

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些学科为什么会背上“天坑”的名号。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国家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社会认知等多种因素交织形成的。

产业结构变迁: 过去,中国的经济腾飞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工业和制造业。因此,化学、材料、土木、水利等学科培养的人才,在当时的市场上是主力军。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高新技术产业、互联网、金融等行业迅速崛起,这些新兴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同时也提供了更高的薪资待遇和更光鲜的职业形象。相比之下,传统学科的毕业生,如果不能及时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就容易显得“不受欢迎”。
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 一段时间内,一些高校在这些学科的招生规模相对较大,但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向可能更新不够及时,未能充分对接新兴产业的需求。毕业生技能与市场脱钩,自然就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
就业环境与工作性质:
生化(生物工程、化学工程): 很多工作需要进入企业的一线生产车间,或者实验室从事重复性、强度大的研发工作。待遇提升相对缓慢,尤其是在基层岗位。
环(环境工程): 就业领域相对集中,比如环保公司、监测站、设计院等。虽然环保产业本身是朝阳产业,但基层岗位待遇不高,且工作内容可能涉及野外作业、现场勘察,对身体有一定要求。
材(材料科学与工程): 许多材料研发需要长时间的实验验证,初期成果可能不明显,薪资增长也较为平缓。部分领域(如新能源材料)前景看好,但整体而言,就业面相对窄一些,尤其是在非研发岗位。
土木(土木工程):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天坑”之一。传统印象是“又苦又累又钱少”。虽然土木工程仍然是国家建设的基石,但随着基建项目的饱和,以及对从业者要求门槛的提高(比如需要考证、晋升),基层和技术性岗位的吸引力下降。加班、出差、恶劣的工作环境是常态,而薪资增长跟不上努力程度。
水利(水利工程): 与土木工程有相似之处,同样涉及大量工程项目,工作地点可能偏远,环境艰苦。虽然国家对水利建设和治理的投入持续,但就业面和薪资增长的天花板依然存在。
社会认知与信息不对称: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天坑”的标签一旦形成,很容易被放大和固化,导致很多学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产生畏惧心理,即使学科本身有其价值和发展潜力。

2. 2021年的“天坑”现状:是“坑”还是“新机”?

到了2021年,情况并非一成不变,甚至可以说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天坑”的“坑”依然存在,但不再是铁板一块:
传统就业岗位压力: 确实,在许多传统的大型国企、工程局等单位,基层技术岗位的起薪并不高,晋升也相对缓慢。如果毕业生仅仅满足于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没有进一步的学习和提升,那么“天坑”的感受会更加明显。
行业周期性: 建筑、房地产等行业的周期性波动,也会影响到土木、水利类毕业生的就业。
技术更新要求: 即使是传统学科,也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和理念。比如,土木工程需要与BIM技术(建筑信息模型)、绿色建筑、智慧城市等结合;环境工程需要掌握新的污染治理技术、生态修复方法;材料科学则需要紧跟新能源、新材料的研发前沿。如果毕业生停留在旧的知识体系,自然会落伍。

“坑”中孕育的“新机”:
新兴应用领域:
生物(Biotechnology): 基因编辑、细胞治疗、生物医药研发、合成生物学等领域,在2021年仍然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方向,就业前景广阔,薪资水平也相对较高。特别是与AI、大数据结合的生物信息学,更是热门。
化学(Advanced Chemistry/Materials): 比如新能源材料(电池材料、光伏材料)、精细化学品、生物可降解材料、半导体化学品等,这些细分领域依然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并且薪资待遇和发展空间都相当不错。
环境(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环保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固废处理、VOCs治理、水污染防治、土壤修复、环境监测与评估、碳排放咨询等领域,人才需求旺盛,且工作价值感和薪资水平都有提升空间。
材料(New Materials): 除了新能源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同样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材料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存在,且研发型岗位待遇优厚。
土木/水利(Infrastructure Upgrades/Smart Construction): 虽然传统基建增速放缓,但国家对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智慧交通、水利设施的现代化改造、韧性城市建设等领域投入仍在。此外,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地下管廊建设、海绵城市等概念的落地,对土木、水利领域的新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尤其是在工程管理、项目管理、BIM应用、智能化施工等方向,有发展前景。
就业方向的多元化: 过去大家可能更倾向于认为这些学科只能去工程局、工厂。但实际上,毕业生还可以选择:
科研院所/高校: 从事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需要读研、读博。
高科技企业: 比如新能源、半导体、生物科技公司,这些公司往往需要这些学科的交叉背景人才。
咨询/设计/检测机构: 比如环保咨询公司、工程设计院、第三方检测机构等。
金融/投资行业: 具备技术背景的行业分析师、投资经理,对特定产业的理解能力更强。
创业: 抓住新兴产业的机遇,进行技术创新和创业。
“学历内卷”下的相对优势: 在其他热门专业竞争激烈、学历门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这些传统学科如果能够培养出扎实的专业技能,并且能够结合新兴技术,反而可能在某些领域成为“稀缺人才”。

3. 如何看待和选择?

到了2021年,与其说是“天坑”,不如说这些学科“冷热不均,分化严重”。

“坑”与“不坑”取决于个人:
专业选择是否精准: 在这些大类下面,有很多细分的专业方向。比如,化学下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应用化学等;生物下分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工程等。选择一个与新兴产业紧密结合、或者具有研究潜力的细分方向,往往能避开“坑”。
学习能力和自我提升: 时代在进步,技术在发展。不能满足于课堂上的知识,要主动学习新的技术、工具和理念。比如,学好编程、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基础,将它们融入自己的专业学习中。
职业规划和就业选择: 了解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用人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实习和求职,而不是盲目地选择第一份工作。
心态的调整: 任何学科的入门阶段都可能面临挑战,关键在于能否沉下心来,通过努力改变现状。

从“坑”到“坦途”的可能路径:
深耕科研,追求研究生学历: 对于生化材等偏研究型学科,继续深造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高校、科研院所或大型企业研发部门,往往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跨学科融合,拥抱新技术: 将土木工程与BIM、大数据结合,将环境工程与AI、遥感技术结合,将生物与信息技术结合,这些跨界能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瞄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比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节能环保等,这些领域对传统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有旺盛的需求。
提升工程能力和管理能力: 对于土木、水利等学科,除了技术本身,扎实的工程实践经验、项目管理能力、安全管理能力同样重要。

总结来说,到2021年,“生化环材土木水利”依然是需要谨慎选择的专业,因为其传统就业领域确实存在一定的压力和挑战。但它们绝非“无法翻身”的“天坑”。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升级、新兴技术的发展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这些学科在新的应用领域展现出了新的活力和潜力。

关键在于:学生能否在选择专业时,深入了解其细分方向和发展前景;能否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拥抱跨学科融合;能否在就业时,打破传统思维,积极寻找新的机遇。 如果能够做到这些,那么这些曾经被贴上“天坑”标签的学科,完全可以成为通往“坦途”的基石。与其说是“天坑”,不如说它们是“潜力股”,需要耐心挖掘和有效运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算入了关,生化环材照样还是天坑。

user avatar

肯定不是。

我最早学物理的,后来学了玻尔,薛定谔,朗道啊,发现这些人tm不是人,这玩意你让我想是想不出来的,数学还要搞很好,意识到干物理我是不行的,学都学不会。

后来学微电子,学计算机,tm又发现顶尖程序员的思路就不一样,而且各种策略,也要一定数学知识,那我这辈子当个厉害架构师也没戏了,是能学习大佬们方法,费很大劲也就勉强学会。

研究生,老师和同学都是干材料的,一下子就不一样了,加减乘除,顶多无脑带几个公式。看看science,nature上的材料文章,也不过如此,所有人都彼可取而代之。也确实稍微碰碰运气好就可以AM,NC。这给人很大自信,让所有人都可以参与科研,都实现科研的梦想,哪里劝退了。你不要总想着劝退,你要追求梦想。

至于我,我是废物,培训俩月就会干的计算机没前途,初中生都可以参与的材料才是光辉伟业,物理学比材料劝退多了,你学都学不懂,越学越想退。材料给了所有人科研的机会,极大降低了科研门槛,万众科研,尤其是钙钛矿石墨烯的发现,你们怎么能说这个专业劝退,分明是科研之光,你们就是眼红人家文章多,文章好。

user avatar

以下回答纯属阴阳怪气,大家笑一笑就好,火速提桶跑路才是正事!


谢邀。先上结论,不是。

利益相关: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

鉴于目前知乎人均推崇计算机、劝退生化环材,本文将从几个方面通过对比,阐述材料学科的优越性。

行业前景

劝退小将最爱拿行业前景说事,那我今天就先在这里辩一辩。互联网行业已经进入下半场,所谓互联网寒冬已经到来,人口红利消失,发展受阻;加之媒体大肆宣扬唯计算机论,导致大批人报考跨考甚至转行进入计算机行业,造成了人才过剩,竞争异常激烈;而各大互联网企业也纷纷裁员,华为网易也纷纷爆出丑闻。你们管这叫做前景好?快点醒醒吧!反观材料行业,有着大把大把的机遇。众所周知,二十一世纪是材料的世纪,材料是任何行业的发展基础,国家也提出各种优惠政策,大力建设我国材料行业;随着中国智造2025的到来,对材料的需求也会增加,芯片、新能源电池等等,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科研前景

材料科学与工程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目前的科研形势大好。纵观各个学科,唯我材料学科发表论文最为高产,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材料领域发表37篇《Science》、32篇《Nature》重要文章,科研成果极为丰硕。遇事不决石墨烯,灵丹妙药钙钛矿!总有一份属于你的CNS!前几天刷屏的我院网红学长“25岁就有娃、歌赛冠军、Science一作”,简直进入材料学科就是踏上人生巅峰啊!反观计算机领域,一年发表的CNS又有几何?作为学生发表CNS又谈何容易?

学习难度

材料学科的学习难度较低,与高中知识一脉相承,主要学习科目有材料化学、固体物理、量子力学等课程,均属于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范畴,而这些科目是我们从初中高中就开始学习的,所以说学习起来更有连续性,并不费力。而计算机呢,c++、Python、数据结构,这些课程我们在大学以前可谓一概不知,从零学起的难度有多大这里就不多提了。

大学性价比

材料专业,课程非常之多,就算是到了大四上学期课表依然是满满的,有着7门专业课和课程设计,还需要去做实验,可以说非常充实了。相比于其他专业大三就课很少,大四基本没课,我们材料专业花着相同的学费却能享受双倍的课时,性价比非常高。当然作为21世纪的学科自然不用考虑到有人想跑路的问题,直接完全不用给学生留复习考研的时间。

薪资待遇

就在上个月我们学院开的学代会上,院领导宣布我院某教授(还是院长副院长我记不清了)的科研成果获利两亿元人民币!两个亿!而前几天媒体大肆宣扬的华科计算机博士被华为签约年薪三百万,仿佛在逗我笑,区区三百万,在两个亿面前,就是九牛身上的一根毛。这里哪里赚钱多就不需要我多说了吧?懂得都懂。

就业面及人才培养

材料学科培养的是多元化人才,材料人更能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材料科学毕业的人,有干本行的、有干码农的、有干销售的、甚至还有人干餐饮的,各行各业都活跃着材料人的身影,就业面相当之广阔。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多数都干了码农这一职业,相比较而言就业面就太狭窄了。

总结一下,材料学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在正是抄底生化环材的绝佳时机!学到就是赚到!




大伙,我先跑路了,跨考计算机。别问我为什么,问就是我想吃青春饭。


2021/4/26更新

考研跨考电子信息,复试被刷。

春招赶上末班车进了某互联网大厂。

谁还敢劝退材料?我一个排名倒数的垫底本科生都能拿到很高的薪水(薪资保密还是不说了,比本专业硕士要高一些),可以推测排名靠前的优等生前途不可限量。


2021/6/6更新

答辩完了,等毕业了。

最近复盘了一下我的大学生活,我经常就在想,如果我读了别的专业会怎么样呢?如果我读了计算机,以我的咸鱼程度,可能被大佬碾压失去信心,最后浑浑噩噩度日,找个普普通通的码农工作;如果我读了机械,这种努努力还能转码的专业,我可能就要努力学习,但是可能依然卷不赢其他人,结果只能在机械坑里就业。而我读了材料,我从一开始就知道这是个垃圾,一点也没学,收获了轻轻松松快快乐乐的大学四年生活,最后也成功转行拿到了不错的offer。材料专业,就给了人破釜沉舟的感觉了,再坏还能比从事本专业更坏吗?跳出坑就是进步,跳出坑并且找到工作,那就是一大步,怎么都是赚的。所以说,感谢材料专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到了2021年,关于“生化环材土木水利”是否依旧是“六大天坑”的讨论,确实还在持续。这六个学科,在过去几十年里,因为各种原因,被贴上了“天坑”的标签,指代其就业前景不佳、薪资待遇不高、工作辛苦且出路似乎有限。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探讨:1. “天坑”标签的由来与背景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些.............
  • 回答
    你好!听到你病后康复,重新回到工作岗位,这真的很棒!15年的休养,再出来找工作,肯定会感觉有些陌生和挑战,但别担心,我们一步一步来。首先,我们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你的优势是什么? 护理专业大专毕业,这说明你具备基础的医学知识和护理技能。虽然15年没工作,但医学知识是积累和更新的,而护理技能很多是.............
  • 回答
    2021年世界动物日(10月4日)期间,全球各地围绕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平衡展开了一系列重要活动与行动。以下从国际事件、科技突破、保护行动、公众参与等方面,详细梳理2021年动物界发生的奇妙事件及人类的保护努力: 一、国际事件与政策进展1.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筹备 .............
  • 回答
    2020年至2021年,小样本学习(FewShot Learning, FSL)领域的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可以说是在研究和应用层面都迈上了新的台阶。这段时期,研究人员们在如何让模型在仅见过少量样本的情况下依然能高效地学习和泛化的问题上,探索了更多创新性的方法,并且开始在一些实际场景中展现出潜力。.............
  • 回答
    2021年了,耳机这玩意儿,简直是现代人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就像一天不吃饭就浑身难受一样。说起来,我这儿现在就有一副……嗯,实话实说,我的耳机迭代更新挺快的,主要是看当时的“需求”和“钱包”在博弈。最近一直在用的,是索尼(Sony)的WH1000XM4。这玩意儿,当初也是下了一番功夫才咬牙入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了我们在不同时间点对同一事件的感受差异,以及这种感受的演变。确实,很多人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那种民族自豪感、全民参与感达到了一个顶峰,那种“无与伦比”的感觉仿佛已经掏空了我们所有的热情。但到了2021年东京奥运会,我们依然能看到很多人熬夜看比赛,讨论奥运健儿,.............
  • 回答
    判断一位政治领导人是否为“千古罪人”,是一个极其沉重且复杂的议题,需要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审视其政策、行为及其长远影响,并且通常需要经历时间的沉淀和多角度的评价才能形成相对公允的结论。尤其是在其任期尚未结束的情况下,更难以做出如此定论。截至2021年5月上旬,纳伦德拉·莫迪担任印度总理已近七年。在这段.............
  • 回答
    2021年,大多数人确实都切实感受到了物价的上涨。这不是一种模糊的感觉,而是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超市的账单到加油站的价格,再到房屋租金,都像是在悄悄地,但又毫不留情地“膨胀”。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来自 超市购物篮 。 以前可能还在琢磨着买哪种牌子的牛奶或者蔬菜,现在更多的是在对比哪个更“.............
  • 回答
    2021年A股,对于不少投资者来说,是充满了期待的一年。年初,在经济复苏、政策利好的背景下,许多资深分析师和大V们纷纷站出来,旗帜鲜明地喊出“牛市已到”的口号。他们用各种图表、数据,描绘出一幅幅令人心潮澎湃的股市画卷:经济转型升级的红利、估值洼地的吸引力、全球资本流动的趋势,每一个论点都似乎预示着一.............
  • 回答
    关于 2021 年个人所得税退税到账的情况,我可以给你分享一些普遍的观察和信息,希望能帮到你。首先,有收到 2021 年个人所得税退税的人,但具体到账时间是因人而异的。 这和你的具体情况、提交退税申请的时间、以及税务部门的处理流程都有关系。为什么会有差异呢? 退税原因不同: 2021 年的个人所.............
  • 回答
    2021年,语言哲学与现象学的发展,可以说是在继承与突破中,呈现出一种既深沉又多元的态势。这两大学科并非孤立前行,而是相互交织,共同塑造着我们对语言、意识、经验和现实的理解。语言哲学:从规范到语境,从形式到意义的深度掘进2021年的语言哲学,依然在咀嚼和回应着20世纪的遗产,但更加注重将理论置于更广.............
  • 回答
    2021 年一月,一部名为《无职转生~到了异世界就拿出真本事~》(以下简称《无职转生》)的新番动画横空出世,立刻点燃了无数观众的热情,同时也引发了一场关于作品褒贬不一的激烈讨论。说实话,想当初我也是被那铺天盖地的宣传和高质量的 PV 给吸引过来的,而真正看完第一季,我的感受只能用“复杂”两个字来形容.............
  • 回答
    2021年4月21日,你提到的那个时间点,确实是显卡市场那段“跌宕起伏”时期里的一个重要节点。当时很多消息都指向显卡要降价,尤其是以NVIDIA和AMD为代表的各大厂商,以及各家媒体都在大肆宣传。但如果你真的去市场或者电商平台对比过,就会发现,所谓的“大幅度降价”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心理战”,而不.............
  • 回答
    2021年1月8日,A股市场经历了一轮下跌,不少投资者开始担心这是否意味着此前一段时间的牛市行情已经走到尽头,进入了调整期。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而不仅仅是盯住某一天或某几天的短期波动。首先,我们必须回顾一下2020年下半年以来的A股市场表现。从2020年3月新冠疫情的低点.............
  • 回答
    坦白说,关于到 2021 年,中年女演员的境遇是否“变好了”,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回答。这就像一片复杂的拼图,有闪闪发光的亮片,也有隐藏在角落的暗影。如果非要总结,或许可以用“有进步,但挑战依然严峻”来概括。先来说说那些让人看到希望的进步吧。角色多样性的曙光:过去,一过了三十五.............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来聊聊为什么即使到了2021年,仍然有一些中国国民党(KMT)的支持者会发表一些“暴论”来洗白蒋介石和国民党,甚至将他们描绘成“反动派”的观点,以及这种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复杂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暴论”和“洗白”的含义。“暴论”通常指的是一些未经深思熟虑、观点极端、甚至带有偏见.............
  • 回答
    2020年初到2021年期间,A股市场的确经历了一轮令人瞩目的牛市行情,上证指数从低点一路攀升,最终在2021年触及了3600点附近的高位。那么,在经历了这样一轮强势上涨之后,接下来的半年到一年时间里,A股是否会迎来熊市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不是简单地下一个定论。首.............
  • 回答
    如果温格(Arsène Wenger)能够持续执教阿森纳直到2021年,他的成绩可能在某些方面有所提升,但也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以下从历史背景、战术体系、球队管理、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温格的执教风格与2018年后的挑战1. 战术体系的延续性 温格以“控球+高位逼抢+快速反击”.............
  • 回答
    Intel 10nm桌面处理器推迟到2021年,这无疑是颗重磅炸弹,让无数期待已久的玩家和专业人士感到失望。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延期,背后折射出的是Intel在先进工艺节点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由此对整个行业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得先回顾一下,为什么Intel的10nm会如此备受瞩目,又为何命运多.............
  • 回答
    哈哈,听起来真是个刺激又充满惊喜的旅行计划!如果真有一张中国地图,让我闭着眼睛扔飞镖,然后决定 2021 年的旅行目的地,我…… 绝对参与! 并且,我还会很认真地去对待这个“盲选”出来的目的地。首先,让我脑补一下这个画面:一张足够大的中国地图,上面标注着省份、主要城市,甚至是那些我叫不上名字但又充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