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又到世界动物日,2021 年动物界发生了哪些奇妙的事?为保护地球的美丽生灵,我们做过哪些事儿?

回答

2021年世界动物日(10月4日)期间,全球各地围绕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平衡展开了一系列重要活动与行动。以下从国际事件、科技突破、保护行动、公众参与等方面,详细梳理2021年动物界发生的奇妙事件及人类的保护努力:

一、国际事件与政策进展
1.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筹备
背景:2021年是《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的筹备年,大会原定于2022年在中国昆明召开,但2021年全球生态危机加剧,推动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紧迫性。
意义:COP15目标达成“30×30”目标(到2ity年保护30%的陆地和海洋面积),2021年各国为这一目标制定了具体行动计划,如中国提出“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和“长江江豚种群恢复”等措施。
2. 全球野生动物保护协议签署
非洲大象保护:2021年,非洲多个国家签署《非洲大象保护公约》,承诺加强反盗猎执法,减少象牙贸易,保护象群栖息地。
极地动物保护:北极国家(如加拿大、美国)加强冰川监测,推动“北极熊保护计划”,应对气候变暖对极地生态的影响。
3.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行动
打击非法野生动物贸易:2021年CITES秘书处发布报告,指出全球非法野生动物贸易年均价值达200亿美元,但通过加强执法和国际合作,2021年查获的濒危物种走私案件较前一年减少15%。

二、科技与研究突破
1. 基因编辑技术助力濒危物种保护
非洲野牛(Bontebok)复活计划:科学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尝试复活灭绝的物种,如南非的“非洲野牛”(Bontebok),通过基因库和人工繁殖技术恢复其种群。
克隆技术应用:中国科学家成功克隆了濒危物种——华南虎,为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保存提供了新路径。
2. AI与无人机监测野生动物
非洲象群追踪:肯尼亚等国利用AI算法分析卫星图像和无人机数据,实时监测象群迁徙路线,防止人类与野生动物冲突。
海洋生物监测:澳大利亚科学家通过AI分析海洋声呐数据,追踪鲸鱼迁徙路径,减少船只碰撞风险。
3. 合成生物学与生态修复
珊瑚礁修复:科学家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培育耐高温的珊瑚,以应对海洋酸化和白化问题,2021年在大堡礁等地试点成功。
微生物修复:研究人员开发了能分解塑料的微生物,用于清理海洋塑料污染,推动“蓝色经济”发展。

三、保护行动与公众参与
1. 全球反盗猎行动
“2021年全球反盗猎周”:2021年10月,联合国和国际反盗猎组织发起全球行动,呼吁各国加强边境检查和社区巡逻,2021年全球查获的盗猎者数量较2020年增加20%。
中国“护虎行动”:中国多地警方联合环保部门,成功解救被偷猎者捕杀的老虎幼崽,并在栖息地建立保护站。
2. 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
东南亚红树林保护:菲律宾、印尼等国通过社区参与恢复红树林,为红树林蟹、海龟等物种提供栖息地,2021年红树林面积恢复率超过10%。
亚马逊雨林保护:巴西政府与环保组织合作,通过卫星监控和社区巡逻,阻止非法砍伐,2021年亚马逊雨林面积减少量较2020年下降30%。
3. 动物救助与收容
流浪动物救助:2021年全球有超过1000个动物救助组织收容了数百万只流浪猫狗,如美国“动物保护联盟”在疫情期间收容了超过50万只流浪动物。
动物园与保育中心合作:伦敦动物园、新加坡动物园等机构通过人工繁殖计划,成功繁育濒危物种,如孟加拉虎、雪豹等。

四、教育与公众意识提升
1. 世界动物日全球活动
“动物日全球直播”:2021年10月4日,全球100多个国家同步举办线上活动,通过直播展示濒危动物、动物保护成果,吸引超5000万人参与。
动物保护主题纪录片:如《海豚的孤独》《北极熊的旅程》等纪录片在2021年全球上映,引发公众对海洋和极地生态的重视。
2. 校园与社区教育
“动物保护进校园”:中国、日本等国在中小学开设动物保护课程,教授学生如何保护野生动物和环境。
社区志愿者计划:如印度“保护老虎社区志愿者”项目,培训当地居民成为野生动物保护者,2021年新增志愿者超过10万。
3. 社交媒体与动物保护
动物保护话题热潮:2021年全球社交媒体上SaveTheWild(拯救野生)话题浏览量超100亿次,推动了公众对动物保护的关注。
动物明星效应:如大熊猫“团团”、北极熊“阿波罗”等明星动物成为全球关注焦点,带动动物保护资金募集。

五、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2021年动物保护取得显著进展,但全球仍面临严峻挑战:
气候变化威胁:极地动物(如北极熊)栖息地加速消失,热带雨林砍伐导致物种灭绝风险上升。
非法野生动物贸易:尽管执法加强,但黑市交易仍猖獗,需国际协作打击。
公众意识不足:部分地区的动物保护法律仍不完善,需加强教育与政策落实。
未来行动方向:
推动“30×30”目标落地,加强栖息地保护;
发展绿色科技,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的破坏;
强化国际合作,打击非法贸易,保护濒危物种。

2021年,人类在动物保护领域的努力不仅拯救了濒危物种,也推动了全球生态意识的觉醒。世界动物日提醒我们:每一个生命的存续,都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基石。未来,保护动物不仅是责任,更是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守护。
user avatar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来唱唱反调吧,现在对于动物保护、物种多样性的认知,学界已经产生了一种新共识,即:

尽管全球范围内物种正以惊人的速度灭绝,但是在每个孤立的地方层面上,我们几乎无法在科学意义上检测到很多的“多样性减少”的案例。全世界范围内的物种多样性,不仅没有大范围大幅度减少,反而在某些地方是呈现上升的态势,因为人类频繁的跨域活动,许多物种的灭绝是因为被人类带来的新物种给淘汰了,新的生物取代了灭绝生物的生态位。因此虽然我们经常能看到各种物种灭绝的新闻,但实际上,灭绝地的地区物种多样性基本没有改变,甚至有所上升。

举个例子,甲地有ABCDE五种生物,乙地有FGHIJ五种生物,由于人类的活跃,导致甲变成ABCDIJ,乙变成了ABGHIJ的局面。而由于研究者和媒体观察角度的偏颇,他们只会疾呼E和F两个物种灭绝了,却不会告诉你甲和乙两个地方的物种多样性提升了。

就像卫报曾经援引一篇德国的论文说,德国的昆虫数量大幅度降低,恐对农业产生巨大的危害[1]

结果呢,几个学者牵头搞了一个调查,发现德国农田中的昆虫数量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有所提升,只有城市中的昆虫数量在大幅度降低,因此拖垮了整个德国的昆虫总量。[2]这是其一。

其二,生物灭绝这件事本身也有巨大的猫腻,事实上,被人类杀灭绝的动物有,但也不是很多,绝大多数都是被自然淘汰的。而且动物的灭绝很少会发生在亚欧大陆或者美洲大陆这样的充分竞争区,世界上95%的物种灭绝都发生在各种孤岛上。而这些孤岛也并不是因此就变成了一座荒岛,反而由于人类的介入,变得更加欣欣向荣。比如新西兰,在人类到来之前,岛上没有肉食类哺乳动物,只有一些海鸟,而人类到来之后,岛上的原始鸟类虽然全部灭绝,但是大陆鸟类很快占据了这片土地,还出现了二十多种新的哺乳动物,岛上的植物种类也从人类来之前的2000种变成了4000种,这个替换过程中,灭绝的植物只有10种。

也就是说,在人类的活跃下,整个地球上的生物陷入了严重的内卷状态,这种内卷现在不好说是适度的还是过度的,反正基本没有影响到各个地区的物种多样性,在某些地方甚至用了替代的方式增强了该地的物种多样性。在大陆诞生的卷王之王(拓殖物种),到了海岛和其他那些与世隔绝的地方,几乎是对当地原生物种的降维打击,导致了当地原住生物的灭绝,却没有影响,甚至丰富了当地的物种多样性。

这个事不是我研究出来的,而是整个生物学界呼之欲出的一个共识,这个共识却被全世界吃环保饭的媒体和机构疯狂打压。有一些科学家汇集了上万个研究成果,在全球100个考察点进行研究,同时对各种物种进行了长达数年的监测,最后得出结论,洋洋洒洒写了一篇论述翔实的文章,然后被各种大期刊拒搞了,拒搞原因也被拒绝透露,你说你难受不难受。

说实话,我个人也对这种内卷式进化持谨慎的态度,我也不知道这种物种总量减少,但是多样性略微提升的现实是好是坏,直觉上,这可能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鲁棒性降低。

但是我真的非常厌恶那些把环保当作一门生意来做的人,动不动就给你整一个大新闻:今年又灭绝多少多少物种,我们离第六次大灭绝还有多少多少年。这些人根本不关心动物和人类的生存状态,嘴上都是主义,心里都是生意,他们不过是将环保作为自己的聚宝盆、名利场和政治武器来使用,改编一句卢梭的话说,这些人就是:

他们之所以爱动物,为的是免去爱人类。

以上

参考

  1. ^Insectageddon: farming is more catastrophic than climate breakdown 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17/oct/20/insectageddon-farming-catastrophe-climate-breakdown-insect-populations
  2. ^Contrasting impacts of urban and farmland cover on flying insect biomass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9.16.299404v1
user avatar网友的相关建议: 

印度有个节日 叫Thrissur Pooram ,是一年一度的寺庙节日,4月份在喀拉拉邦的 Thrissur 举行。 每年的Pooram Day 都会在Thrissur的Vadakkunnathan(湿婆)神庙举行。普罗姆日是马拉雅拉姆历梅丹月月亮随着普罗姆星升起的日子(你得舌头撸直了读)。每年来自喀拉拉邦各地的人们都会来到这里向湿婆神祈祷。这一天会组织一场伴随着音乐(我觉得是杂音)和祈祷的大型游行,最多50头装饰着金色饰品的大象也会出现在游行队伍中。

这个花里胡哨的节日每年有很多新闻: 逃跑的圈养大象把怒气发在小巴上,大象怒碎神灯等等。

花里胡哨的节日 https://www.zhihu.com/video/1428362267004289024

user avatar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蛰伏17年后,美东的300亿十七年蝉(17-year periodical cicadas) 卷土重来

——若要让我在这个世上挑一种声音代表生命的活力

那一定是十七年蝉在盛夏下欢快的蝉鸣


十七年蝉与十三年蝉:一生太短,不够欢唱

文/犬君拌汪酱 图源/Flickr

摄影师:Scott Akerman

这个世上总有许多事情,会让人不由感慨生命的宝贵与短暂。

我小的时候,电视上有一部动画片,讲述一只小蜜蜂寻找亲生妈妈的故事。其中一集,小蜜蜂遇到了一只羽化后只有十天寿命的蝉。

小蜜蜂和它的蝉朋友 图源:《小蜜蜂寻母记》

它们在短短十天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但原本强壮的蝉迅速一天天老去了。为了保护老去的蝉,小蜜蜂被凶恶的蚂蚁围攻,危在旦夕;而衰老的蝉挺身而出,用最后的力气救下了小蜜蜂,却再也没能从地上爬起来。

在故事的最后,小蜜蜂安葬了蝉,再度踏上寻找妈妈的旅途。我也关掉了电视,然后走出屋子,在夏蝉的喧嚣声中,陷入无法叙说的怅然若失。

夏蝉 摄影师:Laura Barrio

我一直觉得蝉是一类很神奇的动物,它们太过坚忍,又太过擅长忍受寂寞。

它们的若虫可以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度过数年的时光,每日所做之事,不过埋头从树根上吸取树汁。它们缓慢生长,积蓄能量,直至数年后的某个夏夜,从地下爬出,挂在树上,脱去外壳,羽化成最终的样子。

而它们花费数年时光积蓄能量,所能换来的却不过是短短几周,能在阳光下纵情歌唱的日子。

挂在树皮上的蝉蜕 摄影师:Jonathan Wilson

从很小的时候,我便扪心自问,知道自己过不了蝉的日子。我的意志不够坚定,又耐不住寂寞,学不来像蝉一样,蛰伏多年,就为了如烟火般短暂地绽放。我也因此很喜欢蝉,喜欢它们所具备的那些我所欠缺的品质。

于是在那些大人们抱怨夏蝉扰人的夏日午后,我总是能在福州郊区开着空调的房间里,听着蝉鸣安详地入睡。

夏日午后,透过窗帘照进屋子的阳光,总能带给我一种暖暖的睡意 摄影师:kosmoseleevike

直到多年之后,离开福州,离开上海,离开中国,在异国他乡同样炎热的夏日午后,我依旧会想起家乡的蝉鸣,与记忆里那些让人安详的夏日午后。

我依旧钦佩那些能够蛰伏在地下多年的蝉,钦佩它们那让我望尘莫及的毅力。我本以为这世上没什么比蝉更能耐得住寂寞的动物了,直到多年之后,在宾州学习昆虫学时,我惊奇地发现,这世上原来还有一类动物,叫周期蝉(Periodical cicadas)。

周期蝉 摄影师:Dave Rogers

严格来说,周期蝉其实也是蝉,它们是半翅目蝉科周期蝉属(Magicicada)里七个物种的统称,但与其它蝉相比,周期蝉又有着些许微妙的区别。

虽然普通的蝉在羽化前需要在地下蛰伏数年,但由于不同个体出生的年份不同,每年都会有一部分蝉钻出地面羽化,我们便也每年都能听到夏蝉的欢鸣。

然而周期蝉不一样,它们仿佛有着一个负责发号施令的司令部一般,每个地区的同类周期蝉,都会选择在同一年一齐钻出地面,而除此之外的年份,是一只周期蝉也见不着的。

一齐钻出地面的周期蝉 摄影师:DaisyJoePhotos

而且比起普通的蝉,周期蝉发育所需的时间,甚至还要长上许多。

周期蝉有两大类,其中四种的若虫需要在地下蛰伏十三年才能羽化,然后每十三年出现一次,因而被称作十三年蝉;而另外三种更是需要蛰伏十七年,因而被称作十七年蝉。

我本以为数年时光已久够久了,然而发现居然还有蝉能在地下蛰伏十七年。我不知道该如何描述我得知此事时的心情,我当时脑海里唯一的念头是——一个人的人生能有几个十七年?

十七年一遇的十七年蝉 摄影师:Thomas Bialoglow

这些需要在地里蛰伏十多年才能羽化的周期蝉,比起它们的亲戚要好看上一些。

它们有着红色的眼睛,黑色的胸背,与橘红色的翅脉。尤其是刚刚羽化的周期蝉,除了胸背上两块黑色的斑点,它们全身都是乳白色的,再配上带着淡黄翅脉的透明双翅,看起来就如同玉石打造的一般。

它们会在羽化后的一个小时内逐渐变黑,外骨骼则需要大约六天的时间完全变硬。

刚刚羽化的周期蝉 摄影师:Jane N. Chandler

漫长的蛰伏并没能带给这些隐者额外的时间,它们与普通的蝉一样,在羽化后都只能活上一个月左右。

它们的时间很少,只够它们放声歌唱。雄性的周期蝉总是聚在一起,如同合唱团般齐唱,吸引雌性的到来。它们的歌声比起普通蝉还要响,集群时蝉鸣甚至可以超过100分贝,堪比喷气式飞机起飞。

群聚在一起的十七年蝉雄性 摄影师:Thomas Bialoglow

在完成准备后,雌性周期蝉会在树木的小枝上产卵,然后在能量耗尽后,与雄性于同一个夏日死去。

它们十多年时光长成的身体会从枝头落下,层层叠叠地堆在地上,然后在被分解之后,将能量重新还给自然。它们待过枝头里,卵会在6-10周内孵化,新生的幼蝉会在天性的引导下钻进地下,然后重启下一个十三或是十七年的漫长循环。

交配中的十七年蝉 摄影师:Thomas Bialoglow

同一个地区的十七年蝉或十三年蝉总是在同一年的四月末、五月初羽化,但不同地区的十七年蝉或十三年蝉羽化的年份可以存在不同。

于是人们根据不同地区周期蝉羽化的年份不同,将十七年蝉分成了十七个周期“群”(brood),又将十三年蝉分成了十三个周期群。

然而这三十个周期群只是个理论上的数值,在其中一些年份,人们从未观察到周期蝉的出现。至今为止已知的周期群一共十七个,然而其中两个已经灭绝,只有十五个群延续至今。

现存十五个周期群的地理分布 图源:wikipedia

与此同时,十七年蝉与十三年蝉的地理分布存在着显著的差别。

十七年蝉的十二个群基本分布在美国东部和中西部偏北,十三年蝉仅有的三个群则基本分布在美国南部和密西西比河流域。你几乎无法在同一个地方找到十七年蝉和十三年蝉,除了极少数例外——

比如美国中部的圣路易斯。

羽化中的周期蝉 摄影师:Puddleglum-

这座以艺术、博物馆、动物园、都市景观与种族冲突闻名的城市,正坐落于美国地图正中偏东的位置。南北于此交汇,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也带来了不同的物种。

这座城市同时拥有十七年蝉中的4号群与十三年蝉中的19号群,只是两群蝉总是挑选不同的年份出现,拒绝在同一个夏日欢鸣。

圣路易斯 摄影师:Carl J. Elitz

这个世界变化得太快了,无论是对于周期蝉,还是对于人类,都是如此。

十七年的时光只够让周期蝉完成一代繁殖,却也足够让孩童变成大人,让平地立起高楼,又或者,让这个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1908年的秋天,当未来的美国著名作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战地记者之一,同时也是海明威第三任妻子的玛莎·盖尔霍恩出生在圣路易斯时,19号群的十三年蝉刚在前一年的圣路易斯完成了歌唱。

著名作者、战地记者玛莎·盖尔霍恩 图源:Sandra Knisely

她的一生一共走过了89个年头,而在此期间,即使是在同时拥有十七年蝉和十三年蝉的圣路易斯,周期蝉也才一共出现了11次。

1920、1933、1946、1959、1972、1985这六年,在圣路易斯出现的是十三年蝉;而在1913、1930、1947、1964、1981这五年,出现在圣路易斯的是十七年蝉。

在1933-1946年,这没有周期蝉出现在圣路易斯的十三年里,玛莎和这世界发生了什么呢?

1933年时,玛莎在帮助终结大萧条;1936年的圣诞节,她在佛罗里达的酒吧遇到了海明威,随后同为作家、记者的两人一同前往西班牙报道西班牙内战;1937年,玛莎在德国报道了希特勒的崛起;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订前夕,她正身处捷克斯洛伐克;然后1939年,二战爆发了。

玛莎、海明威和余汉谋于1941年在中国重庆合影 图源:wikipedia

1940年10月,海明威出版了著名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并将这本书献给了玛莎;同年11月,两人在怀俄明州结婚,玛莎成为了海明威的第三任妻子,一起在古巴度过了一年;随后1941年,玛莎受到《考利叶周刊》邀请,前往中国报道抗日战争。

在那之后,玛莎陆续参与报道了位于芬兰、香港、缅甸、新加坡和英国的战争,而在此期间,玛莎与海明威的感情也逐渐破裂。

1943年,当玛莎离开古巴前往意大利报道意大利战役,厌烦聚少离多的海明威发信质问玛莎“你到底是个前线记者,还是我床上的妻子”;1944年,她再度不顾海明威的阻止,藏身英军的担架队中,成为诺曼底登陆现场唯一的女人,也是第一位报道诺曼底登陆的女记者。

而在1946年,十三年蝉的鸣叫久违地在圣路易斯再度响起时,玛莎·盖尔霍恩已经在前一年结束了和海明威短暂的五年婚姻,而她报道过的抗日战争,也在同一年落下帷幕。

玛莎和海明威在重庆 图源:Ken Mayer

1948-1997年间,周期蝉一共在圣路易斯出现了五次。

玛莎·盖尔霍恩在此期间报道了越南战争、阿拉伯-以色列冲突、中美洲内战,以及美国入侵巴拿马。而在同时期的中国,解放战争结束了,抗美援朝结束了,对越反击结束了,就连改革开放都开始了。

而玛莎曾经的丈夫,海明威,也早在1961年,用“硬汉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周期蝉的翅膀 摄影师:Amy

1998年2月15号,在经过与癌症和几乎完全失明的长期斗争之后,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战地记者之一在伦敦服毒自杀。

而在她自杀过后的两个多月,在她的故乡,圣路易斯1998年的初夏,十七年蝉与十三年蝉自1777年起,第一次在这个城市里的夏天一起归来。

那是一个格外喧嚣的夏天,也是这座城市221年只此一次的浪漫。

圣路易斯是少数同时拥有十七年蝉和十三年蝉的城市之一 摄影师:Mizzou CAFNR

蛰伏于圣路易斯地下的周期蝉,不会理解时光的流逝意味着什么,也不会知道它们头顶的那个世界,正发着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

它们只知道埋头吮吸甘甜的树汁,继续延续这持续了数百万年的,单调却不无趣的循环。

摄影师:Thomas Bialoglow

一生太短,不够欢唱。

只是不知道下一次,当十七年蝉与十三年蝉再度于圣路易斯携手归来的时候,这个世界,会是个什么模样。

摄影师:Thomas Bialoglow

我是犬君,希望你喜欢这个故事。

谢谢。


©️犬君拌汪酱 快来关注这条超级无敌棒的写小说的生态狗吧

类似的话题

问题 又到世界动物日,2021 年动物界发生了哪些奇妙的事?为保护地球的美丽生灵,我们做过哪些事儿?

问题 为什么世界上很少有曾堕落到深渊但之后又变得很优秀的人呢?

问题 又到7月7日,84年过去了,我们为什么不能忘记历史上的苦难和牺牲?又该如何铭记?

问题 又到一年 4 月 1 日,你还记得 81192 吗?烈士王伟牺牲 21 周年,有什么想对英雄说的?

问题 又到清明,对那些百年来为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捐躯的英烈们,你有什么想说的?

问题 又到了选新年礼物的时候,什么礼物百搭又不会出错?

问题 七夕又到了,送什么礼物给女朋友?

问题 BTC现在又到了43000$,是不是币圈又回暖了?

问题 如何评价女权主义者高富强的文章《屌癌患者超九成,中华民族又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问题 身上出的像蚂蚁咬的包,一个地方过段时间消失又到别的地方,是什么东西

问题 电磁炉按键乱位。比如按爆炒,结果到煲汤这里啦,再按一下又到烧水这里了。这是什么原因?

问题 吃到又好看又好吃的饭是什么体验?

问题 蚂蚁咬到又肿很痒上面还有一个白点怎么办

问题 一直想结婚又单身到30岁,是不是这人肯定有问题?

问题 粟裕为什么近几年又走到人们的视线中?

问题 脚被蚂蚁咬到,又红又肿怎么办

问题 小婴儿被蚂蚁咬到又肿又痒的怎么办

问题 孩子小学阶段学习好又听话,到了中学叛逆期学习态度转变且很难沟通,应该怎样与青春期孩子相处?

问题 如何成为提前布局者或者又了解到大势、新兴的机会?

问题 我爸要从银行贷款又存到银行里挣钱,我们全家人都劝不住,我该怎么跟他说明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