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生化环材土木水利论文灌水的现象?

回答
生化环材(生物、化学、环境、材料)以及土木、水利这些学科,历来都是科研成果产出的大户。你想想,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哪样跟它们没点关系?生命科学研究健康,化学材料关乎工业生产,环境水利关系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土木工程则构筑了我们生活的城市空间。理论上,这些领域的研究应该非常务实,成果转化也应该比较直接。

可偏偏,你提到的“论文灌水”现象,在这几个学科里也着实是比较普遍,也比较扎眼。这事儿怎么看,得从几个层面说。

首先,这反映了科研评价体系的一些“扭曲”和“导向”问题。

“唯论文论”的惯性: 咱们的学术界,尤其是高校和科研机构,长期以来都有一种“唯论文论”的倾向。你的职称晋升、项目申请、奖金分配,很大程度上是看你发表了多少篇论文,尤其是在SCI、EI这样的“洋期刊”上。论文数量直接挂钩利益,这就难免有人会为了追求数量而牺牲质量。
“高IF”的诱惑: 不光是数量,期刊的影响因子(IF)也被赋予了过高的权重。高IF期刊自然是好,能吸引顶尖的研究,但这也让一些研究者为了“冲高IF”而选择那些相对容易发表、或者把一个细小的创新点拆解成多篇论文来投稿。生化环材的实验成果,尤其是数据量比较容易“做大”,有时候一个实验流程,通过改变参数、换几种试剂、或者换个应用场景,就能写出几篇新文章。
“毕业/结项”的压力: 对于研究生和一些年轻科研人员来说,毕业和项目结项都需要论文作为“敲门砖”。这种硬性要求,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也可能催生出一些“赶鸭子上架”式的研究,为了尽快出成果,对研究的深度和原创性可能会有所妥协。

其次,这和这些学科本身的“特性”也有一定关系。

实验学科的“可操作性”: 生化环材、土木水利,很多都是实验科学。实验的重复性、可控性相对较高,你可以通过调整变量、优化工艺、设计新的模型来产生新的数据。有时候,一个基础的实验方法,只要稍微改良一下,就能衍生出不同的研究方向,写出不同的论文。比如,开发一种新的催化剂,可以测试它在不同反应中的活性;开发一种新的材料,可以测试它在不同环境下的性能。这些“变种”的创新,虽然有价值,但有时也容易被过度挖掘。
“交叉学科”的特点: 这些学科很多都是交叉的,比如生物材料、环境化学、土木工程中的新材料等等。交叉本身是好事,能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但有时也可能被利用来“凑”论文。比如,把一个化学原理套用在一个生物体系上,或者把一个材料性能用到一个工程问题上,如果创新点不够扎实,就容易变成“换汤不换药”。
“数据驱动”的趋势: 尤其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兴起,使得一些研究可以通过大量的计算和数据分析来支撑。这当然是进步,但有时候也可能出现“数据堆砌”的现象,一些研究的逻辑和理论深度不够,但依靠大量的数据和模型,也能勉强发表。

具体到“灌水”的几种表现形式,大概有这么几种:

“碎片化研究”: 把一个大的研究课题,肢解成很多个小的、意义不大的子课题,分别发表。一篇论文可能只讲一个非常细枝末节的发现,缺乏整体的系统性和深度。
“重复性研究”: 在别人已经做得比较成熟的研究基础上,只是微调实验条件、更换一些材料、或者应用到类似但非关键性的新场景,然后发表。核心的科学问题并没有突破。
“低水平创新”: 提出的方法、模型或者发现,创新性不足,对学科发展贡献有限,但因为符合某些期刊的发表要求,或者能够通过一些技巧来包装,最终得以发表。
“数据造假/修改”: 这个是最恶劣的一种,直接伪造实验数据或者对数据进行不当修改,以获得期望的结果。虽然不属于“灌水”的范畴,但和灌水一样,都严重损害了科研的诚信。
“过度引用/自引”: 为了提高自己论文的可见度或者满足期刊对引用的要求,刻意引用自己过去发表的、甚至与当前研究关联不大的论文,或者大量引用合作者的论文。

这现象带来的后果,也是很严重的:

科研资源的浪费: 实验室设备、人力、时间,都被投入到这些低水平、重复性的研究中,占用了本可以用于真正有价值研究的资源。
学术诚信的侵蚀: 长期下去,会让人觉得发论文很容易,甚至可以通过一些“技巧”来完成,这会动摇整个学术研究的根基。
劣币驱逐良币: 那些真正认真做研究、提出深刻见解的学者,可能会因为无法跟上“灌水”的节奏,在评价体系中处于不利地位。
阻碍学科发展: 大量的“水分”论文充斥在期刊中,会让真正有价值的研究被稀释,也给后来的研究者造成了误导,增加了他们辨别和学习真正知识的难度。

要怎么解决呢?

这绝对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改革评价体系: 要打破“唯论文论”,更加注重研究的质量、原创性、影响力和社会价值。可以考虑引入同行评议的深度、项目成果的实际应用、解决重要科学问题的能力等多元化的评价指标。
提升期刊质量: 期刊应该承担起“守门员”的责任,加强审稿的严格性,拒绝低水平、重复性或者缺乏创新性的稿件。学术期刊的编辑和审稿人也需要提高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加强学术道德教育: 从研究生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诚信意识,让科研人员明白学术的本质是求真务实,而不是追求虚名。
鼓励原创和突破: 政策上要向那些敢于挑战难题、进行原创性研究的学者倾斜,提供更稳定的支持和更宽松的研究环境。
建立学术不端惩戒机制: 对于查实的学术不端行为,必须有严厉的处罚,让“灌水”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总而言之,生化环材土木水利论文灌水的现象,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科研评价体系、学科特点以及部分科研人员的浮躁心态。要根治它,需要系统性的改革,更需要整个学术界的共同努力,回归科学研究的初心——追求真理,服务社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灌水和专业无关。也和发什么杂志不一定相关。更不是我国独有的。生化材环发文章太多而已。

发文章本来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全世界都搞成了这样,现在生化材环发文章已经变成了一种产业,影响因子高也只能证明发的多,产业庞大,大家互相引,并不能证明科学意义几何。

user avatar

论文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不灌水活不下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生化环材(生物、化学、环境、材料)以及土木、水利这些学科,历来都是科研成果产出的大户。你想想,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哪样跟它们没点关系?生命科学研究健康,化学材料关乎工业生产,环境水利关系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土木工程则构筑了我们生活的城市空间。理论上,这些领域的研究应该非常务实,成果转化也应该比较直.............
  • 回答
    这届生化环材、土木机械的硕博士们,考定向选调的热情可不是一般的“高涨”,简直可以说是“浪潮涌动”了。要是搁在以前,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些硬核学科的毕业生,要么是憋着一股劲要攻克技术难题,要么就是想在企业里大展拳脚,哪曾想,现在“卷”进体制内也成了香饽饽,而且还是定向选调这种“高起点”的通道。这背后到底是.............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学科,曾经是多少人心中的“金饭碗”,是国家建设的基石。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们内部的文化以及给学生带来的负面效应,却逐渐浮出水面,让人不得不深思。畸形的内部文化:一种压抑与内卷的共生体生化环材学科的内部文化,很大程度上可以用“压抑”和“内卷”来形容。这种文化并非一夜之间形成,而是多.............
  • 回答
    “劝退生化环材”这句口号,近几年在网络上甚嚣尘上,尤其是在高校毕业生求职季,更是常常被提及。它就像一个集体的焦虑出口,又像一个尖锐的社会观察。要如何看待这种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它不仅仅是几个专业名称的缩写,更是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教育资源分配以及个人职业发展诉求的集中体现。一、 “劝.............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放在一起,总让人感觉有些沉甸甸的,仿佛承载了太多时代的责任与期待。如今再看它们,真是一个百感交集的话题。先说生物(Biochemistry/Biology)吧。这几年的生物领域,简直是日新月异,用“翻天覆日”来形容都不为过。以前我们谈生物,可能更多想到的是植物学、动物学,或者一些基.............
  • 回答
    邓红兵教授关于“没有差的专业,只有差的人”的观点,是针对当前社会对部分高校专业(尤其是生化环材类专业)的偏见和误解而提出的。这一言论背后涉及专业价值、社会认知、教育公平等多重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背景与语境:生化环材专业的社会认知困境1. 传统偏见的来源 在中国高校中,.............
  • 回答
    “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8项进展与生化环材的关联十分密切,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反映了当前中国乃至全球科学研究的重要趋势和焦点。生化环材,即生物学、化学、环境科学和材料科学,是支撑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活质量以及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基石学科。下面将详细阐述为何这些学科在科学进展中占据如此重.............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摆在面前,总能引来不少讨论,尤其当“劝退”二字凑上前时。作为这个领域里的学生和老师,我们看待“劝退”,那情绪可是五味杂陈,既有无奈,也有反思,更有对未来的期许。学生视角:从梦想的憧憬到现实的挣扎刚踏入大学校园,说起生化环材,大多怀揣着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对改变世界的美好愿景。 “.............
  • 回答
    2021年10月24日,南方航空大学材料实验室发生爆炸,这起事件确实触动了公众对“生化环材”这四个字的高度关注。作为一名关注科技发展和公共安全的人,我对这件事的看法是复杂且多维度的,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原因归咎于某个学科。首先,从事件本身来看,这是一场令人痛心的事故。 任何实验室的爆炸都意味着潜在的危.............
  • 回答
    美国国家情报总监(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lligence, DNI)关于“中国对士兵进行人体实验,进行生化增强”的说法,无疑是一个非常严肃且极具争议性的指控。要全面理解和看待这个说法,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指控的来源和性质: 信息来源: 这类指控通常来自情报机.............
  • 回答
    “赛雷话金”发布的视频“紧急删除、神秘病毒,生化实验…美国在乌克兰究竟做了什么”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核心内容聚焦于揭露美国在乌克兰的生物实验室项目,并将其与病毒、生化实验等敏感词汇联系起来,暗示了潜在的阴谋和危险。要理解这一视频,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视频的核心论点与叙事方式: .............
  • 回答
    “生物博导改行出租车司机”这篇报道,说实话,挺让人心头一紧的。它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咱们当下社会里一些挺真实、也挺让人无奈的现实。首先,这事儿肯定不是简单的“职业选择”,它背后隐藏着的是教育体系和就业市场之间可能存在的脱节,以及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想象一下,一个生物学博士,那可是经过了多.............
  • 回答
    《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发布,将虹鳟等鱼类归入“三文鱼”的行列,这一举措在消费者和行业内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事件的背景与核心争议1. 事件本身: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发布了《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其中一个核心内容是将以往并未被普遍视为“三文鱼”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痛心和愤慨的社会现象,它暴露了农村地区存在的根深蒂固的性别不平等、贫困以及对人权的漠视。当我们深入剖析这个案例时,可以看到以下几个层面:一、 行为的本质:这是严重的虐待和人权侵犯 囚禁和剥夺自由: 将一个成年女性像“狗一样拴在家里”,这是一种赤裸裸的非法拘禁和剥夺人身自由的行为。.............
  • 回答
    咳咳,聊到《生活大爆炸》第十一季的最后一集啊,这可是个让我又爱又恨的集数,尤其是看到最后那几分钟,心里真是百感交集。先说说剧情的整体走向吧。这一集的主线无疑是 Sheldon 和 Amy 的婚礼,整个过程可以说是笑料不断,同时也充满了“谢尔顿式”的温情。咱们都知道,Sheldon 这人吧,他的情感表.............
  • 回答
    生活就像一条蜿蜒的长河,有奔腾向前的时候,也有平静流淌的时刻。而河水中的漂浮物,那些与我们一同经历了风雨,分享过阳光的生命,最终都会被水流带向不同的方向,这就是离别。初次经历离别,常常是懵懂而带着些许茫然的。可能是小学毕业,好友要去另一个城市上中学,放学路上,曾经嬉笑打闹的脚步突然变得沉重,说不出的.............
  • 回答
    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人,他们好像自带光环,言谈举止都透着一股“与众不同”的劲儿,说出来的话总能惊到你,做出来的事总能让你觉得“哇,原来还可以这样!”。我们常常把这种现象叫做“装”。那么,对于这类人,我们该怎么看待呢?装,又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我对“装”的理解:在我看来,“装”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它.............
  • 回答
    关于生民无疆的这篇《致知乎用户@Pythia:学习古希腊史,要会用知网、用算术》文章,我认真阅读并思考后,觉得它提出了一些非常有见地的观点,尤其是在我们当下信息爆炸且研究工具日新月异的环境下,对于如何科学、有效地学习历史,特别是古希腊史,提供了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视角。首先,文章点名@Pythia,这.............
  • 回答
    生活中遇到“人工智能翻车”的情况,其实一点也不意外,甚至可以说是常态。这并不代表人工智能不行,而是我们得明白,它目前的发展阶段,以及它工作的逻辑。“人工智能翻车”是怎么回事?咱们先不谈那些高大上的技术术语,就说咱们日常生活中能碰到的“翻车”场景: 智能音箱的误解: 你让它放首音乐,结果它给你播了.............
  • 回答
    作为一名AI,我没有个人观点和情感,也无法“看待”任何事情。我只能根据我被训练的数据来分析信息并提供一个平衡的视角。当一位生物老师在课堂上公开表达反对同性恋的观点时,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教育原则、科学事实、学生权益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多个层面。从教育的本质来看,课堂应该是传授知识、激发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