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里的文章就差直接说“新加坡上了‘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的大当”了。
文中将“对论文、基金等评价指标的过度追求”定义为过度,当然可以说是“影响了学术的正常进行”,但这个度往往不是由你来把握的。
“没有发表顶刊论文”不表示不优秀,而且某些岗位事实上并不需要多优秀的人,而是想要生活标准被设为“基本保障”的契约奴隶。当然,这也不是由你来把握的。
给“非升即走”之类实际上属于“无契约的契约奴隶”的制度糊上“相对好”之类纸皮改变不了什么。重点不是“解聘”,而是没有任何补偿地解聘。
要给学者提供一个稳定的学术环境,整个社会的压力要降下来,某些亚洲国家卷成这样谈什么稳定的学术环境。
不过,当了 16 年博导,转去开出租没一个学生拉他一把,反映了什么呢。
A. 该国人情淡漠,学生毕业后不关心导师,哪怕导师的博客“很快获得了大量的关注”“先后受到了新加坡主流媒体的多次报道”“出书、拍电影”也一样。
B. 该国不止生物产业惨淡,转行的其他行业也惨淡,因此生物博士们没有能力帮助导师。
C. 此人本身的问题导致他培养的学生对他普遍地没有好感,不愿帮助他。
D. 此人“选择出租车行业部分也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原工作单位的不满”,别人想拉他可能还拒绝呢。
按照评论区的留言,C选项可以被“排除一个错误选项”,D选项也时过境迁,此人已经改做生物技术公司了,没有一直开出租车到现在。那么你要考虑的就不止是A、B选项,还有E:
国内“非升即走”出了问题,有些人不敢直接谈,就谈这种过去的案例。
他去新加坡是20世纪末,那个时候如果以斯坦福博士身份回国,再怎么保守点也是个系主任了(参考陈章良)。
那他就可以靠骗别人进坑里过日子了。
这说明他没有成功是因为不爱国。
这个电影看起来不错,但是恐怕和非升即走无关,大约应该是有些媒体想接着之前公众对「非升即走」的关注度,试图找例子继续深入的批判一番,结果下笔就外行了,里面有很多的事实错误。
事实一,被解雇人并不是在高校任职的, 新加坡的高校制度还是不错的。
新加坡国立的tenure-track是很正规很严格的,和前段时间批判的养蛊不是一回事。可以把它看做一个弱化版的哈佛。如同我之前的答案所说,北美大部分名校都是希望自己的助理教授留下来的,但是新加坡国立并不是。新加坡国立的助理教授职位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六年的、能独立做PI带团队的超级博士后。
新加坡国立提供的薪水和条件都是相当不错的,但是六年之后,大部分人都不会留在这里。因为一方面,如果自己做牛了,那么显然可以跳槽去比新加坡国立更加有名气的大学去任教;另一方面,新加坡国立的终身教授水平都很高,因为都是高薪从其他学校挖过来的,所以很多人也确实不能达到这个标准,那么就在第五年去找自己下一任东家去了。而在新加坡国立拼了五年,往往也打造了很好的简历,不愁没有下家——我觉得之前对中国式非升即走的批判有点偏,重点不在于卷,而在于条件和配套资源的投入的吝啬。如果薪水、研究条件和配套资源到位,走新加坡模式也是一条路;如果实在资源有限,那么就在稳定性上多给一些,而不是两边都不靠。
原文中『及兼任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附属教授』英文原文是adjunct professor,这个有的时候是访问学者,有的时候是合同制的研究人员,和『非升即走』没有任何关系。
小国名校有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之道,用优良的科研条件和资源配给来吸引资质不错,愿意借助这个平台拼一拼的助理教授,然后设定很高的tenure标准,用高薪来吸引终身教授,这也是新加坡国立QS排名一直都很高的重要原因。
事实二,被解雇人是在政府的科技研究局下属的一个做生物研究院工作,该研究院的职位并不是『非升即走』的。
被解雇人的单位是IMCB研究院,搜索目前提供的职位,全部都是博士后,以及和博士后同级的研究员(research fellow)。然后我打开IMCB的网页,在研究人员名单里面查看了很多目前在职的研究人员,没有谁有「副教授」这个称呼,大都是senior investigator,Group Leader, Research Scientist等等。
这和其他国家的科研机构差不多,这些机构提供的职位有两种,一种是固定期限的『fixed-term』,另外一种是『open-ending』的长聘。被解雇人已经在机构呆了十几年,假定是长聘的,但是长聘和tenure-track是有区别的,因为没有经过这个tenure-track的考验,法律上依然属于正常的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合同,和中国劳动法所规定的企业长聘合同一样的。
英国的大学和员工签的合同也都是这种『open-ending』的,所以每当有人问英国学校tenured的事情,我都觉得挺难回答。一方面确实入职过了试用期就是长聘,无大过不解雇;而另一方面这个「无大过不解雇」仅仅是惯例并不成文,当学校真的拉下脸来裁人的时候,其实和企业是一样的,并不是像tenure-track那样要通过解散系、提前退休等方式才可以。比如曼彻斯特大学曾经2017年一次裁掉了170个职位——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的是,裁掉的大部分都是副教授以上,因为他们工资高,学校要节省成本雇新人。
综合以上信息,这个研究院提供的合同应该就是这种长聘的,运气只要不差,也是一辈子可以干住躺平的。但是运气不好,碰到一个唱黑脸的主,或者研究院经济形势不好,真裁也就裁了。
这个新闻很陈旧。记得以前还有一个日本的研究员最后自杀的故事。
新加坡没去过不知道情况。北美TT只能放北美适用,放中国也就TOP高校有资源也许能搞一搞。
但是总体来说某几个专业停留的发论文上有很多问题:工业链不完整,学生找不到工业界的工作,硕士以下向全领域转行抢别人饭碗,博士向高校挤压。最后随着国家政策调整一起完蛋。
以前确实刻舟求剑了,觉得老板那一波人混的很不错,就觉得自己也能混好。然而实际上是,上一拨人吃掉了大部分资源,留给青年人的只有残羹剩饭。
科研需要积累,但是感觉国家以前是需要论文,现在是需要那几个卡脖子技术,但是因为前面没有在必要的领域做积累,短时间内也做不出来,所以现在其实什么都不需要了。
对于非TOP高校和非TOP专业,科研不科研也无所谓。没有资源实验都不舍得多做几组平行,谁知道做下来是啥结果呢……
这在新加坡早就是旧闻了。
相比还是我导师机智,早就不搞学术了。专心在西安炒房,赚的盆满钵满。
飞升疾走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会炒房【狗头】
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非升即走”:
如果你博士老板是个五十多岁基本躺平的教授,年轻时发过CNS主刊或子刊,拿到永久教职,没有文章绩效要求,知识体系陈旧,技术手段落后,懒得指导或指导方向错误,但他不会因绩效被辞退。跟着他,作为学生你快乐吗?
最近的舆论导向太片面了,好像全世界都要废除“非升即走”。事实上“非升即走”坑老师,“永久教职”坑学生,各有利弊。
在“非升即走”问题上非黑即白,不是犯了同样的错吗?
另外,对于这位博导:
这位出租车司机在营业的同时,也用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打量着这个世界。并在博客上分享在载客时的所见、所闻与所思。
去看看毛姆的《刀锋》吧,懂的自然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