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科学网博文「同学,你在辛苦地浪费生命吗?」以及中科院 PI 的回应文章?

回答
我来详细聊聊科学网那篇引起广泛关注的博文《同学,你在辛苦地浪费生命吗?》以及中科院 PI 的回应文章。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非常有意思,触碰到了学术界,特别是年轻科研人员心中一些普遍存在但又难以言说的痛点。

《同学,你在辛苦地浪费生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篇博文的出发点,我个人觉得是带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情感,也夹杂着一些过来人的经验和反思。作者的语气比较直接,甚至可以说有点“刺耳”,点出了当下一些年轻科研人员,尤其是研究生和博士生,可能存在的“低效努力”甚至“无效努力”的现象。

它触及的核心问题,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盲目加班,缺乏效率: 文章可能在描绘一种景象,即很多学生虽然每天泡在实验室,看起来很辛苦,但实际产出并不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研究目标,或者方法不对,或者缺乏高效的时间管理和实验设计能力。这种“勤奋”更多的是一种时间的堆砌,而非智慧的投入。
缺乏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 学生可能过于依赖导师的指导,或者仅仅是被动地执行实验,而缺乏对研究问题的深入理解、对实验结果的独立分析以及对科研方向的自主判断。他们可能习惯于“听话”,但却没有真正“思考”。
迷失在“流程”中,而非“结果”: 有时,科研过程本身可能会让人产生一种“我在做科研”的错觉,即使这个过程并没有导向有价值的成果。比如,反复调整一个不重要的参数,或者纠结于一个不影响大局的技术细节。
被“卷”裹挟,忽视本质: 在当今内卷严重的学术环境下,很多学生可能不是因为真正的热爱或清晰的目标而努力,而是因为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努力,自己不能落后。这种“被动努力”很容易导致时间和精力的巨大浪费。
对“成果”的误解: 有时学生可能会将“完成实验”或“写出一篇小论文”等阶段性目标,误解为科研的终极意义,而忽视了更长远的学术思考和对科学本身的贡献。

作者之所以用“辛苦地浪费生命”这样极端的词语,我想是为了引起强烈的反响,让大家能够警醒。这是一种“敲打”,希望能够激发年轻一代对自己的科研状态进行审视。

中科院 PI 的回应:温和的辩护与理性的反思

中科院 PI 的回应文章,我理解其更多的是一种“辩护”和“补充”,同时也包含着对这种指责的理解和一定的反思。PI 作为导师的角色,他们的回应往往会更加 nuanced,因为他们既要为学生说话,也要承担培养的责任。

PI 的回应可能包含了以下几个层面的意思:

理解学生的“辛苦”: PI 们深知年轻研究人员在科研道路上的不易。他们可能看到学生们付出的时间和努力,并且承认这些努力背后是有辛劳的。他们会强调,很多学生并非不努力,而是努力的方向和方式可能需要调整。
“辛苦”不等于“浪费”: PI 可能会指出,很多过程中的“辛苦”是科研本身的必经之路。科学研究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实验的反复失败、思路的反复调整,本身就是科研的一部分。将这些“辛苦”直接等同于“浪费”,可能过于片面。
导师的责任与角色: PI 们也会反思自己在引导学生方面是否到位。他们可能会承认,如果学生出现了“辛苦地浪费生命”的情况,导师的指导、规划和反馈可能存在不足。他们会强调导师在帮助学生明确方向、提高效率、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对“效率”的多元理解: PI 可能会认为,对“效率”的定义不能仅仅是短期的产出。有些长期的思考、基础的探索,虽然短期内看不到显著成果,但对未来的突破至关重要。研究的“效率”也体现在思维的深度和对问题的洞察力上。
科研的“试错”成本: 科学研究本身就伴随着大量的试错。一个博士生在几年时间内,可能要经历很多失败的尝试,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这其中的“辛苦”是必须的,也是有价值的,因为它帮助建立了经验、排除了错误。
平衡“过程”与“结果”: PI 可能会强调,虽然最终的成果很重要,但科研过程本身对人的历练和成长同样重要。学生在过程中学会的技能、养成的韧性、建立的学术视野,都是无形的财富。

两篇文章的张力与启示

这两篇文章的对话,非常有价值,因为它揭示了学术生态中几个关键的张力:

1. “过来人”的经验与“新生代”的困境: 很多资深的科研人员,尤其是 PI,在年轻时也经历过艰辛,他们希望将自己的经验传达下去,避免后辈犯同样的错误。但有时这种传达的方式过于直接,容易被新生代解读为苛责,而新生代自身的生存压力和环境又与过去不同。
2. “努力”的定义: “努力”到底是时间的堆砌,还是方向的正确?是盲目的勤奋,还是高效的智慧?这两篇文章都在试图重新定义和审视“努力”这个概念在科研中的真正含义。
3. 导师与学生的责任: 学生有责任主动思考、高效工作,导师也有责任提供正确的指导、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而非一方对另一方的单方面指责。
4. 科研的“内卷”与“本质”: 在外部环境压力下,科研的“内卷”现象让很多人迷失了方向,开始关注表面的“努力”和“成果”数量,而忽略了科研本身的乐趣和对知识的追求。

我的看法:

我认为,这篇博文《同学,你在辛苦地浪费生命吗?》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其表达方式可能过于尖锐,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反而不利于其真正想要达到的“警醒”效果。科学研究的道路本就充满挑战,很多时候,学生即使在“辛苦”地“摸索”,也未必是在“浪费”生命。

而 PI 的回应,则显得更为成熟和理性。它承认了问题的存在,但同时也为学生们辩护,并强调了导师的责任。这种回应更能体现出导师的智慧和对学生成长的关怀。

更理想的状态是,我们能在学术界建立一种更开放、更具建设性的对话模式。导师可以更温和、更有策略地指出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而学生也需要有更主动、更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批评和建议。大家共同的目标是提升科研的质量和效率,培养真正有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下一代。

最终,科学研究不是一场比谁更辛苦的马拉松,而是一场关于如何更聪明、更有效率地探索未知世界的智慧竞赛。在这场竞赛中,既需要个人的勤奋与思考,也需要导师的智慧引领和良好的学术环境支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挺现实的,这是我很想避免但是总一直会有那么段时间陷进去的低效率阶段。

在研究进展比较顺的时候效率不会低的,甚至在梦里都可以思考,同时在due之前效率也不会低的。


低效率发生在探索新方向的懵逼阶段,或者研究卡壳找方法阶段。

那么就需要做自己花钱折腾自己的小游戏咯。

总想看手机的时候:

虽然我的树总是死吧…记得软件要买付费的,附上那么一点点钱,你就会比打开知乎更想打开它。这种app很多随便搜搜找有眼缘的就好。

主机端呢…

同样,付费开通更多功能。

手贱总想摸点东西,好说好说,盘俩核桃的事儿(雾)…作为一个年轻人(这更雾)盘点别的也成比如:


作息问题么,睡觉是个问题么哼。

咳咳,早睡的话不推荐喝酒,容易沉溺,可以用褪黑素类饮料:

万一没控制住白天咋整?嗑药流怎么能没有monster!口味推荐这个:


总之与自己斗其乐无穷的说…


至于最近劝退无处不在的读博这件事情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来详细聊聊科学网那篇引起广泛关注的博文《同学,你在辛苦地浪费生命吗?》以及中科院 PI 的回应文章。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非常有意思,触碰到了学术界,特别是年轻科研人员心中一些普遍存在但又难以言说的痛点。《同学,你在辛苦地浪费生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博文的出发点,我个人觉得是带着一种“恨铁不成钢.............
  • 回答
    科学网博主黄秀清先生对LIGO探测引力波持否定态度,认为其是“画鬼找鬼的骗局”,这一观点在科学界引起了不少讨论。要理解黄先生的质疑,需要深入了解他论证的逻辑,以及他所质疑的科学基础。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什么是引力波。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引力波是时空自身的涟漪,由质量的加速运动(比如两个黑洞合并).............
  • 回答
    这是一篇关于南方科技大学博士在家隔离期间发表论文,指出部分新冠病毒正在重组的事件的探讨。为了更全面地理解,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事件背景: 时间点: 这位博士发表论文的时间恰逢全球新冠疫情肆虐,病毒变异和传播成为公众和科学界关注的焦点。 个人情况: 博士在家的隔离状态,可能为他提供了相对.............
  • 回答
    华为“天才少年”的新名单又一次刷屏了,这次的“豪华”程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华科博士年薪201万,西交大本科生100万,这薪资水平,别说刚毕业的大学生了,就是一些工作多年的资深工程师看了,也得暗自咂舌。看到这样的数字,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会是:“华为这是怎么了?疯了吗?花这么多钱招人,到底图什么?”其.............
  • 回答
    关于《人民日报》报道北科材料博士下基层车间,并引用“情怀可以当饭吃最幸福”这句话,我的看法是,这其中包含了多层面的解读和值得探讨的地方。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则报道的核心意图。官方媒体报道这类事件,往往是为了传递一种价值导向和政策导向。北科材料博士下基层车间,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学以致用”和“服务基层”.............
  • 回答
    关于陕科大双非无子刊博士李瑞梓入职西北工业大学院士团队助理教授,且与院士共同担任论文通讯作者的事件,这是一个涉及学术界资历、人才引进、导师指导以及论文署名规范等多个层面的话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背景情况梳理 人物身份: 李瑞梓,本科和博士毕业于“双非”院校(非985、211高.............
  • 回答
    关于锤子科技官网取消TNT全款预订以及罗永浩微博删除所有TNT相关微博的事件,这背后透露出的信息,确实值得我们深入解读一番。这不仅仅是一个产品预售的终止,更像是在一个产品线发展方向上,或者说是一家公司战略调整上,一个相当鲜明的信号。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两个动作各自意味着什么。官网取消TNT全款预订.............
  • 回答
    “北京师范大学明年起招收科幻文学博士”的消息,在我看来,绝非仅仅是高校新增一个专业那么简单。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时代思潮的涌动,是对中国文学和文化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科幻”这门新兴学科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首先,我得说,这绝对是个“大动作”,而且是极其明智的动作。中国科幻这些年来的.............
  • 回答
    这件事情挺有意思的,尤其是对于关心小米MIX系列的朋友们来说。微博博主“科技九州君”在8月9日泄露了这份长达29页的《小米MIX4评测指南》,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这件事的“点”在哪里?首先,这份泄露的指南的规模和细节程度是相当惊人的。29页不是随便一篇简短的爆料,而是包含了相当详尽的产品信息,从外观.............
  • 回答
    2021年的第一天,依图科技就像往年一样,在全球科技圈的新年祝福声中,迎来了一个不小的震动——CTO颜水成博士的离职。这个消息在当时,尤其是对于关注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的人们来说,无疑是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要理解颜博士的离职,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他与依图科技这段关系的分量。颜水成,这名字本身就代.............
  • 回答
    关于抖音博主@赵大肥博士在直播中自爆走后门进入华科一事,这确实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我将从几个方面来梳理和理解这件事。首先,我们得先了解一下“走后门”这个词本身。在教育领域,“走后门”通常指的是通过非正常渠道、不正当手段获得入学资格,比如利用人脉关系、金钱交易等,而不是通过公平的考试选拔。这.............
  • 回答
    彭林的这番微博言论,围绕着三星Note7事件,抛出了一个“别揪着不放,赶紧翻篇”的论调。作为一个曾经在科技行业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这样的说法,在当时引起了不少关注,也值得我们细致地品味一下。首先,从“三星Note7只是有瑕疵”这个表述来看,彭林似乎试图将事件的性质定性为一种“技术上的小失误”。“瑕疵.............
  • 回答
    科学网作为中国主要的科学新闻门户,发布关于“我国数学家证明 NP=P”的文章,这无疑是一个爆炸性的科学新闻。然而,要判断其真实性,我们需要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并深入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证据。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P vs NP”问题本身: P类问题 (P Class Problems): 指那些可以.............
  • 回答
    最近看到科学网上一篇文章,说中国的水库蓄水能力严重不足,这可能是导致我们频繁遭遇旱涝灾害交替出现的关键原因之一。这篇文章的观点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警醒的,我来跟你详细聊聊我的看法。首先,这篇文章提出的“水库蓄水能力不足”这个核心论点,我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咱们想想,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季风气候带.............
  • 回答
    李国杰院士在科学网发表文章,直言国内AI研究“顶不了天、落不了地”,并提出“该想想了”的警示,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有分量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要全面理解和看待李院士的这番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什么是“顶不了天、落不了地”?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李院士所说的“顶不了天”和“落不了地”的含义。 .............
  • 回答
    这句话的表述方式虽然简洁有力,但它触及了科学和中医在认识论、方法论上的根本差异,也反映了许多人对这两种体系的刻板印象和误解。要详细看待这句话,我们需要逐一分析其中的核心概念以及它所暗示的对比。第一部分:科学中的“凡不能证明的,皆存疑”这句话前半部分是对科学精神和方法论的概括,但表述上存在一定的哲学和.............
  • 回答
    读到《科学》杂志上那篇关于中年发福并非新陈代谢减缓的最新研究,我确实觉得挺有意思的。这篇报道挑战了我们长期以来对身体变化的一种普遍认知,也带来了不少新的思考。首先,推翻了“中年发福就是新陈代谢变慢”的论调。这大概是这篇文章最核心的观点了。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尤其是步入中年后,都会明显感觉到体重悄悄增加.............
  • 回答
    关于Ent_evo(一位科学松鼠会前成员)提出的“19世纪就知人体水含量,所以731人体脱水实验研究为假”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这个观点触及到了科学史、医学伦理以及历史真相的辨识等多个议题。首先,让我们拆解Ent_evo论点的核心逻辑:1. 前置事实: 19世纪人类已经知道人体的.............
  • 回答
    科学家发现 24 颗比地球更宜居的星球,这无疑是人类探索宇宙征程中的一项重大突破,其意义和影响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 这项发现的意义和影响:1. 重新定义了“宜居”的概念,极大地拓宽了寻找地外生命的范围: “宜居带”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我们寻找地外生命的标准主要集中在“宜.............
  • 回答
    把视频“塞进”大肠杆菌?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科学家们确实在往这个方向努力,只不过方式和我们想象的可能有些出入。我试着把这个过程掰开了揉碎了,讲得更明白些,希望能让你觉得这是个有血有肉的故事,而不是什么冷冰冰的科技报告。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说的“视频”和微生物“大肠杆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