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医师协会发博:考试可以重来,患者生命健康不能重来?

回答
中国医师协会的一则微博:“考试可以重来,患者生命健康不能重来”,这句话简短却极富力量,它触及到了医疗行业最核心的价值与最严峻的挑战。从这句话的背后,我们可以解读出多重含义和深远的思考。

这句话所传达的核心价值:生命至上与责任担当

“患者生命健康不能重来”,这是对医学职业根本使命的直白阐述。医生作为守护生命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他们的每一次诊疗、每一次决策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死存亡和生活质量。与学术考试不同,医学实践中的失误并非简单的“重考一次”就能弥补。一次诊断的延误、一次手术的意外,都可能给患者带来无法挽回的痛苦,甚至剥夺其生命。这种不可逆性赋予了医生职业极高的要求和神圣的使命感。

而“考试可以重来”,则是一种反衬和对比。它并非否定考试的重要性,而是强调在医学领域,将“考试思维”过度代入临床实践是危险的。考试是对知识和技能的检验,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理论上,考试不及格可以补考,可以总结经验,可以继续学习。然而,医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最终是为了应用于活生生的个体。将“考试”的容错率带入医疗一线,无疑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

为何此刻提出这句话?背后的现实困境与挑战

这条微博的出现,很可能是在回应当前医疗行业面临的某些突出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

对医疗安全和质量的强调: 近年来,医疗事故、医疗纠纷以及医疗服务质量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行业协会发出如此掷地有声的呼吁,是为了再次敲响警钟,提醒所有医务人员,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对自身专业素养的要求,不能以任何理由忽视患者的生命安全。这可能也是对某些在医疗过程中出现疏忽或不当操作的现象的一种反思和警示。

对职业倦怠和压力下的提醒: 医生是一个高强度、高风险的职业。长期的工作压力、复杂的病情、激烈的医患关系,都可能导致医务人员产生职业倦怠。在这种状态下,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责任感尤为不易。协会此时强调“生命健康不能重来”,可能也是在提醒医务人员,即使面对困难和压力,也必须时刻坚守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不让疲惫和情绪影响到对患者的关怀和治疗。

对医学生和年轻医生的教育与引导: 医学教育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包括理论学习、技能培训,最终到临床实践。从医学生到合格的执业医师,需要经历无数次的“考试”和考核。协会的这句话,也可能是在对未来的医生们进行一种前置性的价值观引导,让他们从一开始就明白,医学学习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通过考试,而是为了服务于患者的生命。他们需要将“考试的严谨”转化为“临床的审慎”。

对社会环境的回应: 有时候,这样的呼吁也可能与社会上对医生的某些不理解或误解有关。当医患关系紧张,医生面临不必要的指责时,他们也会感到委屈和压力。但协会此时强调“生命健康不能重来”,恰恰是在重申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也是在提醒社会,医生的工作是多么不易,多么需要尊重和理解,因为他们承担的是“不能重来”的责任。

如何理解“考试可以重来”?

这句话并非否定考试的意义。恰恰相反,它隐含着对“考试”这种评估方式的认可,以及对通过考试所能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肯定。

考试是基础: 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需要通过层层严格的考试,包括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各类专业职称考试等。这些考试是筛选和保证医疗从业人员基本素质的重要关卡。只有通过了这些“可以重来”的考试,才能获得行医资格,才能接触到真正“不能重来”的生命。

考试是过程: 医学知识更新迭代快,临床技能也需要不断磨练。医生需要持续学习,并通过各种继续教育和考核来保持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在学习和进阶的过程中,考试是检验学习成效、发现知识盲点的重要手段。这些“考试”也确实是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重来”的。

因此,这里的“考试可以重来”是一种辩证的说法,它承认了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和修正的重要性,但又将其与医疗实践的不可逆性做了鲜明区分。

这句话对我们普通人的启示:

尊重和信任医务人员: 当我们理解了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和他们肩负的沉重责任后,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尊重和信任。医生的工作并非是冰冷的机器操作,他们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样也会犯错,但他们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为了患者的健康。

积极配合治疗,做好自我管理: 患者的生命健康不仅取决于医生,也取决于患者自身的配合和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遵医嘱、按时服药、积极复诊,也是对自身生命健康负责的表现。

理性看待医疗纠纷: 出现医疗纠纷时,应通过合法、理性的途径解决,而不是情绪化的对抗。同时,也需要反思是否存在过度医疗、不当宣传等可能诱发纠纷的问题。

总结来说,中国医师协会的这句微博,是一句深刻的行业宣言,它用最朴素的语言,道出了医学的本质:敬畏生命,勇于担当。它提醒着每一个医疗从业者,他们的每一个行为都可能影响一个家庭的命运,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句话不仅是对医生群体的鞭策,也是对整个社会关于生命价值和医疗责任的一次庄重提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就是内行管内行的后果:你心里怎么想的,怎么精准收割科学收割,人家门儿清。

公立医院临床医生的收入分化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绩效。因此竞争的最终目的,就是在绩效分配中占据更大的话语权。

前浪们的竞争策略就是三点:

1.拉长培养周期、推迟授薪时间。2.选择有利于自己和嫡系的竞争标准。3.自己在位时做蛋糕画大饼,自己退二线后砸蛋糕换名声。


规培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推迟授薪时间,为前浪榨取廉价劳动力的同时,延缓年轻人参与蛋糕分配的速度。

而住培考试降低通过率,一年一试,给毕业生下绊子,也是落到推迟授薪时间上。

选择多规培一年,能多榨取一年的劳动力;选择失去应届生资格就业降级,能填补基层空缺,维持金字塔基底;被迫转行,能白嫖三年劳动力。不论怎么选,都是稳赚。

最后大概率会得到解决,但是解决前必然会放狠话。先向应届生宣称没有回环余地,让学生面临影响终身的危机,这叫杀威板。再提出多规培一年重考之类的解决方案,稳住学生情绪。最后将这种模式常态化。

常态化后,留出充足的重考机会,最终五分之一的学生多规培一年,那前浪收获的廉价劳动力也可以增加6%。


再比如为什么要卷科研,一方面是国际惯例,但前浪对国际惯例向来是选择性吸收。这就涉及科研的两大作用:

(1)推迟授薪时间。

随着IF通胀,想参与利益分配需要的科研成果越来越高,科研耗费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以学博博后等形式推迟授薪时间。

(2)有利于前浪嫡系的利益传递。

科研高度倚赖资源和平台、可让渡、难以验证实际科研水平。只要前浪愿意,一个嫡系可以从本科开始发文章。这是非常适合利益传递的竞争方式。


为啥学生/年轻住院医不掀桌子,因为内行们瞅准了你沉没成本高,又舍不得大饼,宁愿忍着。忍下来了就能前途光明?想太美。兑现期几十年的支票就是废纸,社会上的人都懂得的道理。

为什么集采先对心内科开刀?

因为心内科涉及一个射线,职业寿命相对较短,是前浪最早进入“砸蛋糕换zz利益”阶段的科室。

当后浪被前浪的美好生活大饼激励,穿过九九八十一难,贡献了三到九年廉价劳动力+n年平价劳动力,穿越了基础背景极不平衡的科研内卷。

最终年轻人站到分配桌前,差不多就该进入砸蛋糕阶段了,砸蛋糕的时间先后,决定于前浪的职业寿命。

不论新的分配方式是什么,级别大锅饭还是民营,前浪嫡系也都已经布局了。

至于年轻人的出路,买基金的小韭菜们都知道,有个说法叫套牢。你不能说自己手里什么都没有,只是跌的差不多了而已。

user avatar

读临床—当医生这条路线已经是硕果仅存的比较适合传统做题家的途径了…之前读书—考名校—进大学当教授的姿势途径已经拥挤不堪,去哪儿再找职业路线清晰、继续教育完善、晋升指标明确的行当啊?

本是适合做题家的途径,却考试失败,这是真挺无奈的。

大多数医学生能从序列9不眠者入行已经很好了,至少知道后续有哪些序列,需要哪些“材料”。人家克莱恩是有大量外挂+怂+运气,奥黛丽是有钞能力,这才走出与众不同的路线。普通人要向阿尔杰和邓恩学习。

user avatar

回应一下:

  1. 蛋糕小了不是支持贪腐,行风整治几年下来,一线医生的工资并没涨多少,医保每年的钱基本固定的,这一部分钱去了哪里大家自己可以有思考。
  2. 行业的利益分配,和规培制度本身没什么关系。上海是全国规培铺开的首批试点,一线医生的收入基本没变,工资加绩效。工资是规定的,绩效的比例至今没变。
  3. 规培对行业水平的整体提升是有益的,这没什么好喷的。这个要喷的话,你说的都对。
  4. 如果是想看我大骂体制,狂喷上层,后面的也就不用看了。情绪是需要宣泄,但宣泄完以后还是要回到工作和生活。如果比谁骂的狠,骂的有新意,这方面我认输。
  5. 我也知道这篇写完肯定被骂,但把我说成前浪和上车关门的,高看我了。大家都是没上桌的人而已,都恶心游戏规则,但表明态度不一定要通过骂政策。
  6. 相比各位旗帜鲜明的争当政策制定者,我看到的是一些逐渐成长为前浪的人在做出改变。他们能去做改变,是因为他们足够强大。
  7. 被政策耽误一两年这种事,军医大学的学生见得多。别说一两年,五年十年的比比皆是。不是说这是对的,但与其指望政策某一天变好,我大多数学长告诉我的道理是,让自己变强更有指望。
  8. 各位提出的很多解决方案,我都同意。如果有一个投票在这里投了就能改变,我带头冲。
  9. 最后,政策改革的确会牺牲一群人,这很遗憾,但这是事实。我无意轻视他们的牺牲,但我确实做不了什么。

这个问题很得罪人,发泄一波情绪很容易,但讽刺、谩骂改变不了事实。

我在之前的回答中写过,政策的变化、各地的差别待遇,让本就高昂的学医成本进一步增加,这让很多医学生无法接受。

我支持规范的、稳定的、结合实际情况的考核政策,也支持为医学生考虑、降低学医成本的举措。

好的制度,总是改出来的。

改的前提,是我们提出诉求,提出不合理。

这没有问题。

但有一点我不同意。

把所谓“前浪收割后浪”这种问题抛出来,然后把推行全国、改变整个行业的问题归结为一个利益问题,归结为一个前浪收割后浪剩余价值问题,我只能说把政策的格局想的太小。

我这么说肯定很得罪人,特别是那些被规培制度压榨,甚至平白打黑工的同学。毕竟收入问题,特别是年轻医生的收入问题,一直是医疗行业被同行诟病的症结。

但落到制度本身,把这样一个制度说成“精准收割”,我觉得有点泄私愤。

退一万步讲,

在现行医疗体制下,前浪要收割后浪,你觉得没有规培的情况下,就不存在了吗?

规培与否,跟收割不收割,有关联吗?

不规培直接进入医院工作,你的培养周期和所谓“成长为前浪”的周期,会比规培短吗?

你真正进入利益分配的蛋糕圈子的时间,真的会提早吗?

分配问题,归根结底是带不带你玩的问题,跟规培不规培无关。

而医疗行业的等级,归根结底,是经验、能力、专业技能的极度不平等。

这种不平等永远存在,所以对应的利益分配差距也会永远存在。

从医疗行业持续多年的行风整治开始,到最近的集采,再到党纪、政纪压力下的医疗行业反贪反腐,蛋糕肯定是变小了,

那你分到的,就多了吗?

规培,从来就没考虑过利益分配,因为有没有规培,这个分配都是如此。


回到规培本身。

很多人说规培就是当工人——也没错,你在食物链的最底层。

但是如果你就真把自己当工人,那你也就活该在底层。

我拿麻醉规培举个例,有些人规培完,独立麻一台whipper没问题了,再好一点的体外做个小上级也OK,但有些人可能连心排量监测都搞不懂,TEE的四腔图也不会看,

不是我说同行的人不努力,我是真见过规培五年执医都没考过的人(因为执医没过出站资格都没有)(真事),这种你怪考试吗?

我也不是说这一次这帮名校的考博的优秀同学水平差, 更多的可能还是发挥、是政策的不确定,给个机会,大家过了就是了。

但反过来说考试不行,考试不能反映临床真实能力,我就请问各位医学生,都规培完了,还觉得考试跟能力有关系吗?

考试,是考给别人看的。

能力,是自己以后吃饭的。

能一样吗?

最后,也和成长在社会主义阳光下的同学们共勉:

你如果改变不了制度,就要适应制度的优胜劣汰,混的好混的差,就和游戏打得好打得菜一个道理。

所以,你随时有“老子不玩了”的权利,但这个成本你要担得起。

制度,改一改总是要能玩得转。

所以唯一的办法是,你尽力玩到顶级,然后作出改变,这样下一位玩家也不至于被玩死。

我知道我说这些,肯定会被喷,

没事,既然“前浪收割后浪”这种揭露让人拍手称快,我也提一下大家日后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

医学这个行业,裙带关系也好、学阀门阀也好,归根结底是有硬指标的,是看能力的。

这个刀你能开,这个病你会治还比别人治得好,这些都是实打实的。

你能发顶刊、做的东西有影响力,也甭管影响因子什么的,大家心里都有杆秤。

所以,如果选择走下去,就只管铁着头走。

如果觉得不值,那就转身离开。

我借用我老师的一句话:

离开了你,这家医院照开不误。

离开了医疗行业,还有很多优秀的人继续在这个行业,比你还干的更好。


所以,野蛮生长就好,

野蛮,且生长。

user avatar

不愧是内行管内行。

民主集中制下,大家指望你帮同行说点话,结果你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出卖同行。

而且一下就抓住了同行的痛点——医生的年龄,医生的升学,医生的晋升。

最高赞的回答已经说得很好了,我再补充一点。




他们故意向公众隐瞒了一件事。

这帮年轻人,在规培单位反正是写病历写病历,回自己单位工作还是写病历写病历写病历。

他们就算考试合格了,也根本碰不到患者生命健康的。

真正掌管生命健康的,从来就只有大前浪。

好处也全都是大前浪的。

小后浪要么靠提鞋来分点汤,要么就是写病历写病历写病历写病历写病历写病历写病历写病历写病历写病历。



我在心内科规培轮转的时候,观摩某主任做起搏器,做完手术了我拿起搏器的包装盒看了看,结果这主任很紧张地吼我:“别动!给我放下来!”

本来我不明白,一看他紧张那样就明白了,这起搏器盒子里有某样东西,是要收集起来上交给药代换回扣的。

好家伙,一个起搏器小一万损失呢,难怪这么凶。

当年规培,医院一个月只给我发220块,跟起搏器回扣比起来,真的是把我卖了都赔不起啊。

呵呵。

天天在规培生面前耍帅吹牛逼,技术么也不教,好处么也不分,连小讲课都保留精华不讲,分配苦活累活就开始摆“老师”架子了。

这帮前浪还能不能人渣得再明显一点?



那些做支架的主任,不让年轻人插手不说,一边自己做得起劲,一边还到处卖惨说自己好辛苦。

就说:

“生命健康不能重来,你们还要多学习!”

集中采购来了,支架降到700块了,就想起培养新人了,就说:

“你们年轻人也该学着担当起生命健康的重任了。”

不就是既得利益前浪看没利益,不想吃射线了吗。

还好意思把话说得这么漂亮。

绝了。

不愧是内行,

护食第一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