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21 中国综合医院手术量排行榜公布,如何看待该排名?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回答
2021年中国综合医院手术量排行榜的出炉,无疑是医药健康领域的一件大事,它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前国内医疗服务供给的现状,也为行业内的从业者、研究者以及患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看待这份排名,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解读,并挖掘其中值得深入关注的细节。

如何看待这份手术量排行榜?

首先,手术量是一个重要的量化指标,能够初步反映医院的临床能力和医疗资源的服务规模。 手术量高,往往意味着医院拥有更强的专业团队(医生、护士、麻醉师等)、更先进的医疗设备、更完善的手术室管理和支持系统。从这个角度看,这份排名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出那些在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地提供外科医疗服务方面表现突出的医院。

其次,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患者的就医选择和信任度。 患者选择一家医院进行手术,除了技术水平,还会考虑医院的声誉、地理位置、收费标准、服务体验等多方面因素。手术量的排名,也间接说明了这些医院在满足患者多样化需求方面得到了广泛认可。

然而,我们也不能将这份排名视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任何单一指标都有其局限性,尤其是在医疗领域。 手术量高并不直接等同于手术质量高、患者满意度高、或者医疗资源配置最优。因此,看待这份排名,我们需要保持审慎和辩证的态度。

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仅仅看到“手术量”这个数字,是远远不够的。以下是一些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关注的信息点,它们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这份排名背后的含义:

1. 手术的“质”而非仅仅“量”:
手术的复杂程度和技术难度: 排行榜通常不区分手术的复杂性。例如,一个骨折复位手术和一个心脏移植手术在数量上可能被统计为一次,但其技术难度、所需的资源、风险和预后差异巨大。因此,我们需要关注高难度、高技术含量手术(如微创手术、腔镜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器官移植、复杂肿瘤切除等)在总体手术量中所占的比例。
手术的成功率和并发症率: 这是衡量手术质量最核心的指标。即使手术量很大,如果成功率不高,并发症频发,那么这个排名就很难让人信服。理想情况下,排名应该同时公布或关联手术的临床结局数据。
患者的术后恢复和生活质量改善: 最根本的评价标准是患者术后是否能够顺利康复,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有效提升。这需要长期的随访数据来支撑。

2. 手术的“科室分布”和“病种细分”:
重点科室的优势体现: 哪些科室的手术量贡献最大?是骨科、普外科、心血管外科、神经外科还是其他?这能反映出医院在哪些专科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和患者的集中度。例如,如果一家医院在骨科和心外科手术量遥遥领先,这可能说明其在骨科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方面具有区域甚至全国性的影响力。
特定病种的治疗能力: 了解不同病种(如癌症手术、骨关节疾病手术、心脑血管介入手术等)的手术量排名,对于有特定就医需求的患者来说更为直接和有意义。例如,针对某个特定癌症的根治性手术量,更能说明医院在肿瘤治疗领域的专业能力。

3. 地域分布和医疗资源的可及性:
头部医院的地理集中度: 排行榜中的高位医院主要集中在哪些城市?这通常反映了我国医疗资源发展的不均衡性,一线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优质医疗资源更为丰富。
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医院的表现: 是否有来自中西部地区或县级市的医院进入前列?这会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说明优质医疗服务正在向更广泛的区域扩散。这份排名能否为推动医疗资源均衡发展提供参考?

4. 医院的类型和发展模式:
大型综合医院 vs. 专科医院: 排行榜主要包含的是综合医院。如果未来能将大型专科医院(如骨科专科医院、肿瘤专科医院、眼科医院等)的手术量数据也纳入对比,会更有助于理解不同类型医疗机构的定位和优势。
公立医院 vs. 民营医院: 目前的排名是否以公立医院为主?民营医院在手术量方面表现如何?这可以反映出我国医疗服务供给体系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5. 技术进步和创新应用:
微创/机器人手术的普及度: 手术量是否包含大量高精尖的微创或机器人辅助手术?这些手术通常代表了医疗技术的前沿,能体现医院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日间手术和快速康复理念的实践: 有些手术可能属于日间手术,其手术量同样会累积。关注日间手术的比例,可以反映医院在提高医疗效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方面的努力。

6. 医疗服务效率和流程优化:
手术排期和等候时间: 手术量大也可能意味着患者的等待时间更长。排期管理、手术室周转率等也是评估医院运营效率的重要维度,虽然不直接体现在手术量上,但与患者体验息息相关。

总结来说, 2021中国综合医院手术量排行榜是一个有价值的参考,它勾勒出了我国医疗服务供给的“广度”和“规模”。但要真正理解这份排名,我们需要穿透数字看本质,深入探究手术的“质量”、“细分领域”、“地域分布”、“技术应用”以及“服务效率”等多个维度。这份榜单更像是一张航海图的轮廓,而更精细的海图信息,则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发掘和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医疗体系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0年疫情元年,人口流动受限、医院感控加强的情况下,榜上绝大多数医院手术量都只是轻微下降,说明这些医院一直都是满负荷运作。

这是手术量也不是门诊量,没法用“基层医疗薄弱导致三甲压力变大”来当借口。

事实就是医疗资源依然是绝对意义上的不足,而分配不均、水平参差不齐,只是医疗资源绝对量不足的并发现象。

曾经说人均3000美金就算成功,现在人均一万了,生活质量还是有很大提升空间。就像过去对钢产量、用电量的估计严重偏低一样,我国居民到底需要多少医疗资源,依然是被明显低估。

当年华西最早在华西坝搞超大型医疗中心,病床数逼近5000,一群人就在高呼药丸。现在郑大一病床数破万,手术量爆到30万台,加上即将合并的省立医院,整个集团直接奔着50万台去了,过去谁敢想象?但河南医疗资源依然紧张,看病依然人山人海,医疗资源提供的依然不够。

当下的根本问题不在于严控三甲规模,而是不论大三甲垄断集团还是民营/股份制医院,只要能高效的提供足够的医疗服务,高效的把优质医疗生产力提上去,就都应该放手支持。

如果在医疗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为了掩盖拨款不足,又没那魄力放社会资本进来,而借着“分配不均”的理由搞规模管控总量控制。搞得新医院开业就加床浪费土地浪费规划,未来的第一世界国家人均医生数量惨不忍睹,那就本末倒置了。

user avatar

我觉得医学界公众号已经越跑越骗了,这种看医学界的视角纯属“大就是美,多就是好”。

这个排名的实际意义可以说非常小,因为年度手术量和诸多因素相关,比如医院床位数(规模)、门诊手术占比、特色或者强势科室病种、床位周转速度、医患比和护患者比等等。

宇宙第一附属医院的床位数是多少?他们的年均手术量不排第一且遥遥领先那才是咄咄怪事。

我看到我们医院也上榜了,但是我院门诊手术(整形外科居多)、日间手术(口腔外科居多)非常多,这些其实都是小手术。假如是骨科、烧伤科占优势的医院呢?这类病种的患者手术大、住院时间相对很久,如果没有足够多的床位做支撑,那么势必影响年手术量。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这家医院的外科及相关科室(重症医学科、麻醉科、康复科等)医患比、护患比是多少?也就是说平均下来多少医生护士治疗、照顾一位患者?假如一家医院的外科和相关科室医护人员数量太低,那么支撑起巨大手术量的就是一群疲劳驾驶的老司机。患者能够得到的是什么样的医疗质量?就算数据很漂亮、暂时也没有出现严重的医疗过失,那所有这些所谓的“成绩”不还是透支医生护士的生命换来的吗?那我看这种“漂亮”数据对患者和医护都是有害的。

最后,上榜的这些医院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大型的综合性公立教学医院,这种医院接诊的病人中有多少是下面三级乙等医院、二级甲等医院应该收治的?又有多少是相对复杂,就应该超级医院救治的?一个简简单单的手术量排行榜上看不出手术分级,甚至看不出门诊/日间/病房手术,有些医院的手术量数据甚至是逆分级就诊潮流的结果,难道这也应该是拿出来炫耀的资本吗?

我2017年还给医学界公众号投过两篇稿子,那时候他们的受众基本上是医生。如果医生看到今天这份手术量榜单,那么自然会一笑而过,毕竟我们知道这个数据太过于简单,很多从业者关心的内容根本没有体现。

但今天的医学界公众号早就不是医生的参考,而是面向全体大众。有些观点和数据并不适合直接摆出来,要考虑到公众看到数据以后的联想和影响。假如医学界能够在这个榜单后面附注专科排名、医患比、护患比这些资料,哪怕不做解读,我都可以认为他们尽到了对公众的责任。

至少一些聪明些的人看到某些手术量超大的医院竟然就那么点医生护士会感到不安。

user avatar

呵呵,我的医院在榜上,排名还可以。

作为内科系的医生,内心觉得我院外科系的医生已经处于“疯狂”边缘。

原本已经796,如今彻底707。

原本朋友圈比较沉默,从来不晒爱好、美食、旅游和孩子,现在天天晒手术,卯足了劲竞赛一样,一个比一个“血腥+凶残”,大半夜都是什么切除了超大肿块、高难度挑战、联合手术、达芬奇、出血有多少多少、惊魂三小时、生死一线。。。然后就是感谢团队、感谢麻醉科、感谢护理、感谢输血科,感谢ICU。。。

我还重新学习了人体各个部位的解剖学知识(还是real world),复习了人体各个部位的影像学知识,熟悉了各种手术方式以及术后并发症可能性。

另外就是了解了各个时段医院的风景:半夜冷清的过道、满月下的病房大楼、晨曦第一缕阳光透过玻璃幕墙。。。

附带其它相关科室也内卷得可以。

医院有个咖啡厅,有段时间老板天天公布最高咖啡订单的科室,搞得我查完房就冲下楼买咖啡。

有一天我们科赢了,我还暗自得意了几秒钟!

总之,只要绩效考核的大胡萝卜在前面挂着,竞赛永远不会停止。

更~

OMG,为什么这么多人围观!

平时认认真真科普就没几个点击!

小担心,外科医生们不会从此屏蔽我吧,不过呢,大部分外科主任们都泡在手术室,只有半夜才可能有空吧。

有人说~手术多了不起吗?小手术累计就可以呀。

其实,业内还有许多更有分量的评价指标,外科系更看中四类手术的数量,所有专科都看重点疾病监测指标。例如我们血液科,盯的是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和移植数量,这才是临床综合实力的体现。

医生们平时也没啥可傲娇的,只能暗暗比医术啦。

每次大学同学聚餐风格如下:今天酒是不能喝的,明天有几台达芬奇手术;什么等会儿我早点走,还要开车到某某医院会诊个病人;什么昨天累也累死了,做了多少多少台手术,从9am到9pm。。。

真是大型凡尔赛现场!!

别猜医院了~也别找我,但凡找我没啥好事~

今天咖啡还没来得及买!

完~

user avatar

这个手术量排行感觉没什么意义啊…

就说我们医院,综合排名沪上第一全国前五,就说我们科,专科排名一般,但每天都在搞复杂的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这些病平均周转5-7天…假如我们全搞结石(平均周转可以到2-3天),那我们手术量可以翻三倍;如果我们全部搞男科小手术,恨不得早上来下午可以出院那种周转不到一天的,我们手术量可以翻至少7倍。

排名上你也看到了,宇宙院遥遥领先。如果有细分排名,才能看出来水平高低。

~~~~评论区十分激烈

我说说几个主要矛盾点

1、认为小手术也是治病救人。你说的没错,但这不应该让三级医院,而是应该下沉到二级医院去完成。国家制定分级诊疗制度,就是希望一二级医院完成最基本的健康保障,三级医院解决疑难杂症创建区域、全国乃至世界的高水平医院。打个比方,三级医院就好比米其林餐厅,如果你菜谱上都是拍黄瓜、大拉皮,你和路边儿馆又有何区别呢?

2、我院病床分配上确实朝内科倾斜,不上榜绝对情理之中,但不妨碍我们主任是全国名刀。过度解读的有些评论大可不必。

3、宇宙院模式好还是满天星模式好?我觉得是后者。垄断总是有弊端的。

4、这种排行,意义何在呢?这就好比搞了个足球排名,结果排了个比赛次数排名,结果某乙级队伍一天到晚去踢比赛,因此排名第一。你想表明什么呢?同理,这个手术量排名,是想说明什么?体量?抱歉,体量主要指标是床位数、发生额和盈利。

5、有些评论还是先想想再说,想明白别人表达的意思再评论。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邀请我,让鄙人很尴尬。

前面的很多答主都是榜单前列。

想来作为榜单最后一名,差不多就是孙山中榜之感吧。

不懂这个意思的请自行百度“名落孙山”。

讲讲榜单里的江苏医院吧,一家之言,就当是夜班外科医生的胡言乱语,欢迎同行评论区和谐吃瓜。

首先谈排名,手术量当然是很一个医院很重要的数据,但不是全部。毕竟手术也分级别。一万台包皮与双眼皮和一千台A型主动脉夹层孙氏手术,那绝对是一吨钢铁和一千克黄金的价值差距。

但某种程度上,手术量的排名也的确反应了医院的规模。

其次,看看省内各大医院。

江苏省人民医院作为南京医科大学的第一附属医院,全省事实上的老大哥,排在全省第一的确是毫无悬念。对于大部分本省百姓而言,当你的确不知道某种病哪个专家最擅长的时候,挂个省人医的号,暴雷的概率还是比较低的。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苏北地区强院,得益于盐城本身是个人口大市,而且苏北地区公共交通欠佳,在苏北的医疗市场中成长为一霸,也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之事。

鼓楼医院,南京市卫健委手里的王牌。老牌教会医院发家,也是老南京看病首选。医疗水平的确是全省第一梯队,能让禄口机场某员工不远万里花一个多小时穿越整个南京城来看病,大概本身也是一种赞扬,至于因为此君导致门诊关闭,又是另一个故事。

苏北人民医院。扬州人又爱又恨的医院。明明我们是苏中,因为你这家伙,扬州是苏北这个论断又多了一道铁证。但是吐槽归吐槽,敢于把sb两个字母印在白大褂上的医院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苏北人民医院作为苏中地区老牌强院,在扬泰地区人民心中也是极具分量。当然,前阵子和扬州大学医学院惨淡分手投奔南大怀抱的故事真让人感慨唏嘘。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苏北又一强院,老牌医学院—徐州医科大的直属医院,又在苏北重镇徐州,上榜也是无可厚非。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南通的医疗环境也是很特殊,长期以来,通州医学院——南通大学医学院也是基本控制了南通的医疗圈子。近几年南通本身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是促进通医附院发展的重要原因吧。

中大医院。曾经的铁医附院,沉沦过,低潮过。在现任院长的带领下总算是熬出头了。尤其近两年疫情,邱教授频频救场。重症作为外科手术的最后一道保险,强有力的icu自然可以为外科的进取提供保障。

苏大一附院。曾经的苏州医学院,如今的苏大医学部的直属附院。一句话:千万级别的人口,国内准一线的经济水平,本市医疗龙头。虽然直面上海各大医院的虹吸,但是依然稳稳上榜,毫无悬念。

无锡市人民医院。最出名还是因为肺移植吧,说来惭愧,对无锡市人民医院了解不多,欢迎评论区跟风。

南京市第一医院。这绝对是非医疗圈子的普通百姓所不了解的医疗大佬。心内心外二陈,在全国都拿的出手。更奇特的是两位大佬居然都是市一自己培养的,令人感叹。作为南京市卫健委手里除了鼓楼医院以外的另一张王牌,实力也是非常强劲。

综上所述,上榜的本省医院,城市规模、经济、人口、医学院校支撑都是很重要的因素。缺一尚能接受,缺二则绝无可能。

数来数去,少了一家医院,原来忘了自己~

隆重介绍榜单最后一位。

南医大的亲儿子,曾经的下关区医疗王者(可惜连下关区自己都被合并了),称呼多到数不过来(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铁路中心医院,南京市第三医院,江苏省第二红十字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南京儿童医院那会还叫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还托管了栖霞区妇幼保健医院,迈皋桥医院等等等)。

额咳,切入正题。

小桃源畔,挹江门下,走在医院里就能看到明城墙。

全省首家没有围墙的三甲医院!

光一个萨家湾院区就有两栋文物保护建筑

张治中官邸电影院,西北文化会旧址。

这样的医院,讲道理,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冲进榜单前三!

就差屏幕前的你每年给我们动员16万患者来开刀了 !!!

同意的,请点赞!

user avatar

恕我直言,医院纯以手术量论英雄,对老百姓来说不见得是个好事儿。

首先要明确的是:手术量大的医院,一定是规模庞大的“重载卡车”/“医疗航空母舰”,在本地本省乃至辐射到临近省份,都是区域医疗中心的角色。

做一方的龙头老大,当然是值得夸耀的事:领导满意、病人趋之若鹜、员工自带光环——这应该是多赢啊!?

但实际操作中,医院的利益和病人的利益,或许并不完全一致。

对医院来说,规模大意味着在当地医疗机构乃至地区zz格局中地位水涨船高,但对看病的老百姓来说,如果一个地区的手术部门进入“赢家通吃”的时代,事实上的区域技术垄断已经形成。

从临床大跃进粗放发展的时代到现在,医疗行业一直把规模优势玩得明明白白的——一家医院,通常的上升链条是:批地贷款建楼--疯狂扩床位—疯狂扩编招人同时卡科研--年轻的医疗打工人一边临床干活一边肝文章产出科研--医院科研排名上升/学科地位加强--病源增多--区域优势增加--获得地区更多资源扶持…

这个链条上,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规模起来了就是正向循环。通过这个方式冲起来的医院很多,我号还要,就不多说了。

而巨无霸一旦形成,大树下面寸草不生。规模庞大的医院,其实是靠虹吸周边下级医院的病源壮大的,就像 @菲利普医生 回答里说的:“这么多的手术量中,有多少是应该来这地区中心医院做的?有多少是应该在下面三级乙等医院、二级甲等医院做的?有多少是复杂疑难的手术?”

手术过度集中在某几个中心,造成的结果是这些医院人满为患做手术动辄排队一个月,而下面医院门可罗雀,分级诊疗形同虚设。

说到分级诊疗,很多人会说:我不相信下面医院,我小病就要去最好的医院去看!

没问题。

事实上,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都选择地区顶尖医院,很多时候就是被基层医院破落的医疗质量坑怕了。

(可参考我这个回答的评论区:)

但有没有想过,基层医院破败,恰好是巨无霸区域垄断的结果?

手术科室是经验累积的行当,手术做的越多技术越好,在病源不足的情况下,外科医生很难进步;而病源减少同时会导致医务人员进一步向大中心流动,毕竟人往高处走嘛。

不断的因果循环下,基层医院越来越不堪,好大夫好技术都在大医院。

这么说吧,也许多年前,在县医院能开敢开马上开的刀,现在,你要去大医院排半个月的队才住的了院。

这对患者来说,真不一定是件好事。

或许又有人说:我不怕等、不怕麻烦、家里去省会很方便…总之就是要去大医院做手术。

还是没问题。

但落在具体医疗质量上,风险不一定低。

因为巨无霸医院是靠疯狂压榨医护(具体一点:低年资的医生护士、包括实习规培进修轮转)来维持其手术效率的。

能做这么多手术,靠的是医学后浪们晚上八点后再加一台手术;靠的是外科小年轻连续站台十几个小时,靠的是夜里盯一晚上显微镜第二天手术日继续干。

在手术部门极度劳累的情况下,大医院的医疗安全,我觉得是值得关注的。

对于我们麻醉佬来说,最关注的无非——

有时候夜里接班,真的是胆战心惊…晚上九十点钟平诊择期手术还有两三台没开始…病人饿了一整天,台上外科佬黑眼圈深重感觉都快死台上了…而带组教授就一句话:继续做!

想停一台手术,要忍受病人/家属的扯皮和带组教授的怒火——饿了一整天不做了,你们逗我玩呐!?

——今天不做,明天接台不还是做不了!?

确实,排了手术没房间做的外科医生,每天下午接班时都在术间逡巡说着好话求接台。

因为手术太多了,做不完。

于是我们麻醉佬,即使明知有风险,还是要硬着头皮上麻醉——隐约间,有一种明知司机长途疲劳驾驶,但乘客没别的选择争先恐后上车时,售票员的无奈。

因为我们知道,病人很可能也没有其他选择了——已经等了半个月床位,忍受了大医院漫长的检查流程和大城市的物价,沉没成本太大,拖着不做,病情上代价更大。

或许这个时候,如果当地医院有个年富力强声名在外的专家,于病人来说…会更好?


在医疗质控逐渐精细化的今天,除了手术量,一些综合反映医疗质量的指标,也许更值得排名:比如并发症发生率、二次手术(二开)率、手术出血量、术后病人死亡率(某院某科的移植每次都追求“国内第一”,大书特书各种宣传,最后开一个死一个…)等等…

另外有些教授,别天天整一堆低难度的一二级手术,靠肝出来的手术量吹牛逼,又指责我们外科配套科室不支持工作——你要真爱做手术,现在开放了周末手术日,没见你周六周日来手术室啊?

无非是周末要出去走穴开飞刀捞钱罢了…


最后,作为麻醉佬,我的期盼是:各位外科大佬,别整这么多你做不完的手术,也别总抢下面医院的手术做,走量也要保质:

作为医生,不重视医疗质量,无异于谋财害命。

user avatar

我2020年做了500台左右的麻醉

非常高兴所有麻醉都顺利地完成了,没有任何差错和问题

我尽我最大的努力让我的每个患者感到他(她)对我来说很特殊

那个几万几十万,对我来说就是陌生的高山仰止的数字

我的500对我来说才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有遛狗摔伤的大妈

有女儿才1岁的胃癌小伙

有得了乳腺癌的大爷

有关节置换的胖阿姨

有幽闭恐惧症必须握着我的手的剖宫产准妈妈

我无法让手术变成享受,但是我尽最大努力让他们不那么难受

哈哈,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好处——院长们可能为了排名需要绞尽脑汁,我只要顾好我这几百个病人就好啦

感谢你们的信任,合作愉快!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