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续会咋办?
rev前夜快来了呗
最近走访了城市边缘的几个工地,鸽子笼已经盖到山脚下了,两三公里漂亮的硬化路面上,光大型商业综合体和星级酒店看见了好几个,唯一一处稍微有人气的地方就是学校,酒店闲着,购物中心闲着,大门紧锁了好几年了,只有工地仍在一往无前继续忙活,你要是问有没有人住
这样的楼我数了数,目力所及大概有个七八十栋到百十栋的样子,这种十几层的其实不多,更多的下图这种更高层的鸽子笼
盖好的,装修好的,大概占一半以上。
如果默认装空调就是住人的话,那住的人是0。
有些楼明显看着已经盖完几年了,除了门卫什么都没有。
附近没有工厂,没有著名景点,没有大面积的高价值经济作物,只有楼,楼,楼,不知道若干年以后这些路和楼老化了会怎么办。
“狗子,你这个年纪你能睡得着觉!”
“我又不需要给资本家打工”
狗比人都多,一路上,除了工地,见到的人不超过五个,狗有十几条
涨价去库存永远的神,高房价是最好的避孕药,诚不欺我。
对了,住人的小区也有,不过都是围绕着区政府和法院检察院的小区,想来应该是公务员们吧。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房屋空置率约为22%。而从国际标准来看,空置率在5-10%为合理区间,10%-20%为危险区间,超过20%则为严重挤压。
据悉,中国现在的住房足够34亿人居住。
2018年底,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城镇地区住房空置率是21.4%,商品房空置数量和其它住房空置数量相加,2018年中国整体的空置房屋数量可能至少有1.3亿套。
从国际标准来看,空置率在5-10%是合理区间,10%-20%是危险区间,超过20%视为严重挤压。显而易见,我国现在房屋空置率问题已经很严重。
而在空置率巨高的背后,不仅资源被浪费,信贷资源也被挤占。根据西南财大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18年底,全国空置房挤占的信贷资源高达10万亿。
根据Wind数据统计,到2019年三季度末,在A股的3743家上市公司中,接近50%的企业(1826家)有大量持有投资性房地产,持有的房产市值达13340亿元,占比超过48%。
搞实业不如炒房子,过去十几年,主要是过去七八年来,我国有大量工商业资本注入了房地产行业,80%以上的房企是半路出家卖房子的,无他,其它行业的钱没那么好赚,没那么好噶韭菜。
你猜卖不动以后会咋样,谁来兜底呢,债务暴雷,公司破产,谁拿钱给房企擦屁股呢?没错,gov,但gov的钱哪来的呢?过半地方gov的大部分财政收入是靠卖地,楼市完蛋就等于不发达地区的地方财政完蛋,这已经成了一个死结。羊毛到底出在谁身上。
除了无产阶级,我想不出别的答案。
最近已经在清理超龄农民工了,这就是一个信号,说明gov已经知道这一套玩不下去了,它之前难道不知道有大量超龄农民工存在吗?也知道,为什么现在才管?答:不需要他们再盖房子了。
你猜猜,这些高龄农民工失业回家之后有没有一个月几千块的养老金呢?住的房子又是什么样的呢?
涨价去库存,断子绝孙,只不过断的绝的是无产者的家庭,不是官僚和资本家们,他们能一口气生八个。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不要放下自己的仇恨,千万不要,永远要记住这笔账。
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index.html
推荐书籍https://www.zhihu.com/answer/2348438376
太多的帮不了大家,希望每个人都是火种
一个悲观的判断,2021年下半年可能是中美差距最小的时点,中国已经面临或者即将面对三大拐点:
1、gdp增速拐点,中国gdp增速从去年三季度开始已经落后于美国,而且差距还在持续拉大,今年一季度gdp可能直接坍塌,二季度只会更差,具体差多少就看统计局的努力了;
2、人口拐点,2022年中国人口负增长是大概率事件,而美国人口还在增长,而且人口结构好很多,还能从全世界吸引高质量移民,未来国内可以想尽一切办法扩张财政、货币放水,但你唯一没办法的是造人,没有人就没有信用扩张;
3、人民币汇率拐点,目前人民币汇率和国内基本面严重背离,之前海外疫情导致中国出口极强,而人民币因为不是彻底放开流通,所以基本不包含资产价格的溢价,汇率严重虚高;现在海外疫情已经实际上接近结束,而国内却在大规模封城,疫情拐点必然导致出口拐点,出口拐点必然导致人民币汇率拐点。
最后,这只是一个悲观的预测,我不怕被打脸,甚至很希望被打脸,越狠越好。再说谁能预知未来呢?就像十年前的我根本无法想象中国gdp增速会被美国反超、短短几年后人口就要负增长一样。
居然还有这么多结婚的,看来加班还不够多房价还不够高啊
将进酒 唐 李白
君不见权贵之食人间来,奔流入口不复还
君不见高楼如镜人猝死,朝起少年暮成鬼。
甘蔗含糖须榨尽,莫使韭菜空老去。
天生韭菜必割尽,割完一茬又一茬。
欺男霸女且为乐,会所一夜三百万。
王公子 李衙内 爆美女 鸡莫停
豪车美女不足贵,但愿长生不愿老
古来百姓无人问,唯有权贵留其名
石崇昔日宴平乐 斩手劝酒恣欢虐
主人何曾无出路 径须压榨猪狗肉
保时捷 法拉利 呼拥开出去会所 与尔共泡民家妞
持续会再减少,
工业化后的强制生育我记得好像某个东南欧国家实践过,要不你们搜一下,还是我来?
本来准备截搜狐的,但是发现那个只是讲了堕胎死亡,这个全一点。
觉得太长需要标准重点的也行,但是我还是推荐自己读完。
哥几个又来看爽文了?
随着经济发展很多人结不起婚了。
这其实是很正常的,这世界并不会因此而崩塌,马路上依旧车水马龙,楼盘依旧有人在买,大城市的房子依旧是刚需以及最好的保值品。
只是很多人真的要被淘汰了。
现在初婚的数据很恐怖啊。
2021年婚姻大数据出炉!这个地方男性初婚平均35岁!_腾讯新闻 (qq.com)
2016年初婚29.41岁,27.27岁,这是1987-1989的为主。
2021年初婚35岁和34岁,这还是1986-1987年的左右。
90后还真结婚比例更少了。
初婚34岁平均,这生子平均会低于1啊。
坐等单身入刑吗?
要不然还能怎么办,激励分两种,惩罚和奖励。
你猜,他们会更倾向于选择哪种?
毕竟还有七百多万猛士不是么,等剩下七百对的时候,再提其他办法不迟。
毕竟我们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是”防止跌入福利养懒汉的陷阱“和”灵活就业“。
居然还有七百万人不喜欢P站,steam,主机,车。
哦
这大概是年青人面对这个社会为数不多的抗争方式了吧。
接续会炒作“单身经济”。
报喜不报忧的套路熟练了,啥都能解读出利好来,都是赢。
其实去年就已经开始了:
我就喵了个咪了,单身人士消费不为悦己那特么悦哪个?
都单身了,还要去讨好谁?这还用得着在那统计?
一个人躺着刷刷手机就挺悦己的,哪还需要什么消费?
单身的多了,情侣经济不就要萎缩?
且不说日常吃喝玩乐,就说这一年里的4个情人节,3个购物节,3个长假……对巧克力、鲜花、礼品、餐饮、旅游、院线等行业肯定是利空!
搞投资的,都得避着点。
单身人群不管对消费还是生产的需求刚性都很低,不结婚的越来越多,肯定是利空整个国民经济的。
因为单身狗所面临的责任压力小于已婚同龄人,消费看心情,生产也看心情,这就不好控制了嘛。
年轻人连恋爱的欲望都可以压制,还能被消费主义洗二茬脑不成?
年轻人一旦躺起来,资本主义打造的世俗价值观,比如成功就要买房买学区房,鸡娃鸡氪金娃那套,就控制不住他们了。
无欲则刚嘛。
年轻人陡然发现,只要不按资本所定义的规则生活,就能不被控制。
只要不被控制,就活得轻松自由,舒服开心。
有人出歪招,称单身税、丁克税可以逼迫年轻人扛起压力。
也不想想,他连毛都不长了,你上哪去拔毛?
年轻人结不结婚不重要,不生孩子才真的让头头脑脑们心慌。
为什么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孩子了?
是不喜欢“温暖的家”吗?
是因为穷嘛!
你看“穷”这个字造得多现实:
一栋房子下面,是被压弯了的身体,这就叫穷。
现实中,房价、婚礼、996……哪一样不把年轻人的腰压得一弯再弯?
唉,这所谓的单身经济,只怕和养老产业一样,就是一场大崩溃中,鲜有的一点确定性而已。
结婚人口100%不可逆的持续下降,其实主要原因还是适婚人群的逐步下降,我们从80年到02年出生的人口数量,87年出生的人口数量达到最高峰2508万人,以后逐年下降。
1980年:1776万
1981年:2064万
1982年:2230万
1983年:2052万
1984年:2050万
1985年:2196万
1986年:2374万
1987年:2508万
1988年:2445万
1989年:2396万
1990年:2374万
1991年:2250万
1992年:2113万
1993年:2120万
1994年:2098万
1995年:2052万
1996年:2057万
1997年:2028万
1998年:1934万
1999年:1827万
2000年:1765万
2001年:1696万
2002年:1641万
对应的2013年结婚人数规模最大,有1346.74万对,后面逐年减少,如果用1987年最多出生人口来对应2013年最多结婚人数的话,中国相对平均结婚年零是26岁。
大家看两个表也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就是结婚人数的下降速度是快于出生人口下降速度的,由此可以推断出两个结论:
1.结婚登记年龄进一步增大,大家逐渐晚婚;
2.单身人数快速上升,一部分人这辈子估计都不会结婚了,很多女性是主动选择,很多男性是被动光棍。
当然结婚人数的快速下降可以推断出新出生人口的加速下降,因为还要重叠结婚后少生、晚生、不生不断加强的趋势。
出生人口的下滑基本上可以推断出消费的加速萎缩,因为消费重点还是女人和孩子为主,毕竟大多数男人待遇连狗都不如。
在消费加速萎缩的情况下要维持经济增长只能加倍出口和投资呗。
结婚数量下降了6.5%左右,那么2022年的新生儿数量至少下降6.5%了,在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出生率下降得可能会更大。那么2022年铁定要人口负增长了,唉~又赢麻了一回。
而且新婚夫妇逐年减少,意味着买房结婚的需求也在减少,单身者其实挺容易对付的,租个房子,吃个泡面,随便就能应付一下。但是有了对象后,就要考虑房子、车子,约会的仪式,例如要去看电影、下馆子、拍婚纱、节日时互送礼物,买好看的衣服装扮自己等;随着结婚率的下降,这些消费需求都会降低。而且今年大厂裁员,高薪职位减少,那么房子就更加不好卖了,能够刚需接盘的人越来越少了。
还是那句话,今年的结婚率和生育率是过去10年最少的,但也是日后10年里最高的了。
有人追更了。那我就再写一点,关于结婚人口持续减少对经济有哪方面的影响。
首先就是婚纱摄影行业,目前的结婚率只有2013年高点的一半多点,加上经济活力与那时不可同日而语,所以9年来,这个行业的需求几乎腰斩了,日后也会越来越萎缩。我有个哥们儿10年前进入了婚纱摄影业,感受也很直观,一是拍婚纱照的人少了,二是拍摄的套餐级别也比以前低了,想想也是,2013年的房价才多少。
然后整体餐饮和娱乐业也会呈现需求下降的趋势。这个不难理解,自己一个人吃饭怎么着都行,想看电影用手机和电脑就可以了,但有了对象后,每次约会就不能太寒碜了,上餐厅、看电影、买礼物等的消费会立马多起来;到了结婚的时候,就需要买车、买房;有了孩子后,还有各种婴幼儿产品:奶粉,玩具,童装等,孩子大了还有教育、兴趣班、图书、服装、家庭旅游等花销,这些都是两个人搞对象的刚需。一旦结婚率快速下降,这些需求也会相应萎缩。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各个方面都要花钱,孩子长大了,处对象了,也会把他们父母恋爱时的各种花销走一遍。所以,恋爱和育儿带动的是一整条产业链,孩子数量的减少,也就意味着日后产能会越来越过剩,也消费需求会越来越不足。
感谢网友支持和催更,前面聊了结婚率下降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我也看了一些其他网友的反驳,点到主题的很少,大家也主要是以一种戏谑的心态来看这个问题。这个心态是:既然我已经过得不好了,看到其他人过得也不好,那我就挺开心的。生活压力重重,有点幽默感、自我调侃挺好的,比较解压。
现在我来聊一点现实的话题,在大家看其他网友的吐槽、自黑、赢麻、吃瓜的过程中,为你提供一点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结婚率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是适婚男女青年数量的下降,但这几年降速这么快,明显有其它的更重要的外因,这个想必大家也都心知肚明。无非是社会压力大,体现在高房价、高彩礼,高育儿费用等,只能攒够钱才敢结婚,客观上延迟了婚育计划;婚恋观念的转变:例如年轻人更加追求个人自由,会把婚育计划延后;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更多的时间在校念书,本科已经不香了,大家一起卷硕士,一战不行就二战,这样硕士毕业,又是好几年光阴,再找工作稳定下来考虑结婚的事,又是几年过去了;最后就是有些人实在卷不动了,从买房、结婚、育娃,到给孩子择校、买房,一眼望不到头的压力,所以干脆放下了这个念想,不想让孩子继承了自己loser的人生。唉~成长道路上确实有诸多心酸,敢于结婚的是真的猛士。
但从宏观角度来讲,不结婚或许暂时来看自己一个人挺爽的,但长远来看,也未必就那么香。一个人生活最大的问题在于孤单,那种午夜梦回时深深的孤寂感想必每一个单身狗都有所体会。还有最大的问题就是养老,不仅是给自己养老,当下最棘手的问题就是给父母养老。
有个伴侣,两个人照顾四个老人,要是自己或是伴侣有兄弟姐妹,那就相当于上面4个老人的养老由多个晚辈共同承担,至少也有夫妻两人来照顾。这样抗风险能力会强许多,一旦4个老人中有一个生病,夫妻俩还能分出一个人照顾老人。若是单身,一个人照顾两个老人,老人中只要有一个生病,需要陪护,那对子女的来说,压力就太大了。现在原本高压的社会,你会发现自己也好,父母也罢,压根儿病不起,有一个生了大病,家里的处境就会陷于困窘。而送走了老人后,剩下自己孤身一人,年纪也大了,精力也没有以前好了,除了那些家里有矿的,一个人孤单的过完剩下的半辈子,生活会显得并不那么愉快。而且整个社会也处于极高的老龄化状态,政府所能提供的补助也有限。想想30年后,自己要过上这样的生活,真不是我想要的。
所以,开玩笑归开玩笑,在凄凉的玩笑背后,也要看到这些未来注定会到来的现实。我自己也经常会陷入迷惘、挣扎、和绝望,但我知道我想要的不是那样的生活,我也想有个伴侣,想必大多网友也是如此。我不相信房价会一直涨,也不相信政府会一直都不管。关于房价,我写过一篇文章。至少房子这一块之后几年就会降到一个合理的区间。
今天的日子不太好过,以后到了去杠杆的时候,日子会更加难过。但日子终归要过去下,人不是为绝望和躺平而生的,而是想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好这一生。这很难,没错,我也不想骗你说苦日子过去了就变好了。不过,我们至少生活在一个和平、食物供给充足的年代。至少对我来说,我会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认知,寻找一个自己的伴侣。对于你,朋友,我只能祝你好运了。
都来白嫖爽文是吧。给大伙整个活助助兴
你们以为二十年后才见效??Naive
为什么08年放的水涨到13,14年开始下跌?2014年30-60岁人口 -220万;2015年 -153万。
接下来就是足以载入史册的棚改货币化,并且恰好碰上了2016-2021年买房刚需持续的增长。至于为什么这几年逆势增长,大家可以回溯到1956-1961,那几年的出生人口…嗯。
1962年开始了一大波婴儿潮(2378万),他们今年退休;2006年出生1551万;2000年出生1484万;1993年出生2158万。结果是什么呢?
今年16-60岁劳动力人口减少827万,明年这个数字将跃升至1417万,千万级衰减持续到2037年。因为后面的没法算了 感兴趣的话你们可以假设从今年开始出生人口"横盘"在1000万左右,继续算下去
今年30-60岁买房刚需减少220万,明年变成813,2025-2035年保持每年千万级减少。
下面是老外2013年做的图。这几年很多事件都能关联上,例如外企大规模搬离,外资从17年左右开始减持教育投资(要知道双减是在2021年)等等。包括2018-2021这几年大学生就业困难,也与这几年退休人口太少关联极大。
关于就业这块,由于我们几十年走过了人家上百年的道路,职业分工实际上和年龄段是强相关的。
比方说,50-60岁的人群以农民,建筑业,制造业为主;50岁以上程序员几乎没有;从事游戏开发行业的几乎没有40岁以上的…等等,我只是纯经验瞎猜,具体数据需要通过各行业从业人口的年龄中位数来研究。
总结起来就是:现阶段退休的人群与年轻劳动力的职业重合率极低,因此造成了工厂严重缺人∩热门职业35岁失业同时发生的奇景。按照蛋糕存量不增反降的趋势,互联网这种热门职业恐怕还会继续内卷,直到"退休年龄"从35推迟到正常的50岁以上。另外体制内这些年应该会有很多升职机会,你们可以仔细看看最后一栏22-35岁的人口趋势,今年到2025年是一个不小的豁口。当然了,前提是没有大规模的编制缩减。
再次更新。评论区提到了产业升级问题,生产效率提升的确能弥补劳动力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产业升级到何种程度才行?本人才疏学浅+精力有限,以民科角度粗略分析一下吧。
按照现有的层次分明的职业-年龄分布来看,避免劳动力短缺的唯一可能,应该是产业升级和年龄老化同步完成。有多少农业,建筑和手工业人口老化,就有相同产值的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岗位产生,这样才能维持GDP不衰退。
所以问题就出现了,60岁人口里农业和低端制造业人口占比奇高,且人口绝对值接近3000万,每年新增1500万年轻劳动力的话,他们的生产效率几乎要翻倍才行。因此产业升级的压力非常大。
假如即将退休的老一辈生产力是3000×1,3000指代人口,1是劳动效率/毛利率等等。理想情况下,半导体电车新能源等升级成功,1500w年轻人这样就业:
200×0+500×3+800×2=3100,500w高学历高端技术岗,800w掌握核心技术的制造业岗位,200w收租,完美!
然而现实可能是
200×0+200×3+200×2+400×1.5+500×1=2100,这意味着900的总产值衰退和100w"灵活就业"。多出来的1.5是什么?市场自发产生的教培,游戏,直播,自媒体,滴滴,外卖等等服务业,铁拳的眼中钉。像老一辈一样进厂的只有500了,怎么办?捶!
日韩欧美这些老牌发达国家与我们大不相同,二战后经历70年、几代人的产业升级,早就走过了上述激烈的产业升级阶段。如今他们的60岁职业比例与青壮年基本一致,其次老龄化较平缓。
因此即便人口衰退(例如日本),只需要少量人口学历提升和少量企业创新就能弥补,例如
老一辈人口1000万
200×3+300×2+300×1.5+200×1=1850
新生代人口900万
180×3.3+270×2.2+270×1.7+180×1.1=1845
这样平缓地升级即可维持GDP的稳定。这里的4个系数你们可以拿高端→低端行业的毛利率代入脑补一下,比如半导体、汽车工业、手工业和服务业、农业。模型过于简陋,大家眨眼补帧吧。
最离谱的当然是美帝,生育率常年维持在2左右,并且每年吸收大量技术移民,公式左半边的人口系数和生产效率系数常年保持增长;川普上台号召的制造业回流,相当于公式右半部分也要增长,相当于"既要又要还要"了。
2022.3.27 十分感谢评论区@Christ 指出的问题:
60岁退休人口损失的gdp不该只由新生代劳动人口补足,而是全体劳动人口的生产率提升。极端地讲,每年退休2%的劳动人口,只需剩余98%的人口平均劳动生产率提升2.05%即可补足,遑论①:总劳动人口平均生产率(约1.5)高于退休人口(约1),所以提升1.4%左右即可弥补;②:还有1%的新生代人口。
上文中关于产业升级的分析确实过于草率了,简单把退休人口劳动力转接到新一代劳动人口来分析具有很明显的缺陷。本人能力有限,暂时做不了这么庞大的分析,如果将来找到有价值的文献我再贴出来供大家讨论吧。可以确定的是,老龄化对社会创新能力会造成很严重的伤害,生产力提升遇到瓶颈是难以避免的。另外,本文几乎没有探讨消费方面的问题,事实上随着老龄化加剧,消费急剧下降才是王炸
2022.4.5 更新:日本学者关志雄(野村资本市场研究所 首席研究员)的调研
从各年龄段的人口构成来看,由于放宽了生育限制,少子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
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2020年儿童人口(0-14岁)为2亿5338万人(占总人口的17.9%),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为8亿9438万人(占总人口的63.4%),老年人口(60岁以上)为2亿6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8.7%)。老年人口中,65岁以上的为1亿9064万人(占总人口的13.5%)。 中国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8.8岁。
与2010年相比,2020年儿童人口增加了3092万人(比重上升1.3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4524万人(比重下降6.8个百分点),老年人口增加了8637万人(比重上升5.4个百分点)。儿童人口的增加反映了独生子女政策放宽后出生率的暂时上升,但这种情况是否会持续还是一个未知数。如果出生率没有大幅提高,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的趋势将会继续
以16-60岁为口径,根据我的计算,2010-2020劳动人口减少5242万人,比关志雄先生给出的4524万人略高,如果按百分比计算,2010-2020这十年劳动人口减少了4.8%(以关志雄数据计);
考虑到2010-2020这十年间仍然处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劳动人口事实上是增加的(人口红利的尾巴):
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变化,主要反映了许多农村地区的居民进城打工的现象。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城镇人口为9亿199万人,占总人口的63.9%(即以常住人口计算的城市化率);农村人口为5亿979万人,占36.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了2亿3642万人,农村人口减少了1亿6436万人,以常住人口计算的城市化率上升了14.2个百分点。
按劳动人口比例(约9/14)估算,这十年内城镇劳动力增加1.5亿左右。考虑到城镇化老年人极少,说城镇劳动力实际增加2亿都不夸张,他们是近十年维持GDP增速的基本盘。
2020-2030这十年内劳动年龄人口预计减少9810万人(减少11.0%),下降速率是2010-2020年的两倍左右,届时劳动人口将减少为79628万人。
对比前十年(新增1.5-2亿)和后十年(减少近1亿)的基本盘,不知该说些什么了。房地产、地方债、居民负债的本质是信用扩张,借未来的预期收入进行投资,那么眼下的基本面非常清晰了:我们掏空6个钱包,他们借新偿旧,这些行为的依据是假设未来十年仍有1.5-2亿数量级的劳动/消费规模扩张;而现实和预期的差额用劳动人口计算足足有2.5亿-3亿,总劳动人口不过8亿多而已。我不懂经济学上有没有对应的模型来描述这种泡沫,姑且造一个名词”泡沫度“吧:下个十年周期的”泡沫度“是25%-37.5%。
2022.3.25 更新:一些补充阅读
3.26 补丁:
评论区出现了重要提问:为什么不进体制,而是要润呢?
众所周知,考进体制被称为”上岸“。我就借着这个比喻阐述一下我的逻辑链吧。
我有个朋友就在体制内,准确地说是”体制内²“。他正在做的事情,就是逆着上岸的人流,从远离大海的内陆来到海边,然后逆着潮流远行。如果他很幸运地没淹死,我就把他的故事写下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