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生化环材畸形的内部文化以及给学生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学科,曾经是多少人心中的“金饭碗”,是国家建设的基石。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们内部的文化以及给学生带来的负面效应,却逐渐浮出水面,让人不得不深思。

畸形的内部文化:一种压抑与内卷的共生体

生化环材学科的内部文化,很大程度上可以用“压抑”和“内卷”来形容。这种文化并非一夜之间形成,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导师为王,学术集权: 在很多导师制的科研体系下,导师的权力往往是绝对的。一个项目、一个课题,导师说了算。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中,常常处于被动接受指令的角色,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空间。这种集权化的管理模式,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和个人崇拜,使得学术氛围变得压抑,学生很难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自由。一旦遇到不负责任或压榨学生的导师,学生将面临巨大的精神折磨,甚至可能断送其对科研的热情。

“导师制”的“家族式”经营: 有些导师将自己的实验室变成了一个“家族企业”,招收学生、分配任务、评估成果,都围绕着导师个人的利益和喜好。学生的研究成果,很多时候会被导师占为己有,或者被包装成导师的个人成就。学生为了毕业、为了所谓的“前途”,不得不忍受这种不公平,长此以往,科研的纯粹性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赤裸裸的利益交换。

量化考核的陷阱: 为了追求“成果”,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都倾向于量化考核,发表论文的数量、申请到的项目经费等等,都成为了衡量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这导致了“以量代质”的现象,学生们疲于奔命地“灌水”论文,甚至出现一些不正当的学术行为。科研本应是探索未知的旅程,却变成了与时间赛跑、与他人竞赛的“KPI”大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的更多是焦虑和疲惫,而非求知本身的乐趣。

学科壁垒森严,知识孤岛化: 生化环材这几个学科,本身就具有交叉性强的特点。但讽刺的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学科内部的壁垒却非常森严。各个实验室、各个研究方向,都像一座座孤岛,信息不流通,合作困难。学生被限制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缺乏跨学科的视野和交流。这种信息孤岛化的环境,不利于创新思维的产生,也让学生难以应对未来日益复杂的科研和社会需求。

“穷酸”科研的刻板印象: 相较于其他一些热门学科,生化环材的科研投入往往显得相对有限。学生们常常面临实验设备陈旧、试剂耗材昂贵、经费申请困难等问题。这种“穷酸”的科研条件,不仅影响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更给学生带来一种心理上的压力,似乎自己选择的领域就是“不被重视”的。

给学生带来的负面效应:不止是焦虑,更是价值观的扭曲

这种畸形的内部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远不止表面的学业压力。

对科研的热情被消磨: 最初选择这些学科的学生,往往对科学充满好奇和热情。然而,长期的压抑、内卷和不公,很容易将这份热情磨灭。学生不再是为了探索未知而科研,而是为了毕业、为了导师的认可、为了那渺茫的“前途”而机械地重复。当科研变成一种苦役,当兴趣被功利所取代,学生很容易对整个领域产生厌倦和抵触。

身心健康亮红灯: 长时间的加班加点、巨大的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的紧张、对未来的迷茫,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焦虑、抑郁、失眠等问题在学生群体中屡见不鲜。有些学生甚至因为无法承受压力而选择放弃学业,或者走上一些极端的道路。身体健康也同样受到影响,熬夜、不规律饮食几乎成了常态。

价值观的扭曲与迷失: 在这种环境下,一些学生不得不学会“迎合”和“适应”。为了获得导师的赏识,他们可能需要放下自己的想法,去迎合导师的研究方向。为了发表论文,他们可能需要降低学术标准,去追求数量。久而久之,学生们可能会形成一种“实用主义”的价值观,认为只要能达到目的,过程中的一些“小原则”是可以被牺牲的。这种价值观的扭曲,一旦带入到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博士冗余”的现实困境: 生化环材学科的学生,尤其是博士生,在就业市场上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高校教职岗位有限,企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也并不总是饱和。而学生在读研期间,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研中,而忽略了其他软技能的培养,比如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一旦毕业面临就业,他们会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社会的需求存在脱节。这种“博士冗余”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焦虑和迷茫。

创新能力被扼杀: 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勇于尝试,不怕失败。然而,在生化环材畸形的文化中,创新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一旦失败,不仅可能影响毕业,还可能受到导师的责备,甚至影响未来的学术道路。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们更倾向于选择“稳妥”的路线,去重复导师已经走过的路,而不敢迈出创新的步伐。长此以往,整个学科的创新活力就会被严重削弱。

破局之道:重塑学术土壤,回归育人初心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学科本身,而是需要审视和反思整个学术体系的运作模式。

改革导师制度: 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导师评价和淘汰机制,鼓励导师以身作则,真正起到指导和启发的作用,而不是将学生视为免费劳动力。加强学生对导师的评价权,建立申诉和举报渠道,让权力得到制约。

鼓励学术交流与合作: 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合作机会。鼓励举办学术研讨会、交流论坛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与同行进行思想碰撞。

回归“育人”初心: 高等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不是简单的“生产”科研成果。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健全的人格。

优化科研评价体系: 避免过度依赖量化指标,更加注重科研的质量、创新性和社会价值。鼓励“慢研究”,允许失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宽容和鼓励创新的学术环境。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引导: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需求,培养与就业相关的软技能,让学生在追求学术的同时,也能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生化环材学科承载着国家发展的重任,也寄托着无数学生的梦想。只有正视并解决其内部存在的畸形文化和负面效应,才能让这些学科重焕生机,才能让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其中,为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这需要教育者、管理者、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生物有一个特点,就是老师的水平对科研项目的进展帮助有限。差距全在经费上。

换句话说,就是一个老师的成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有多少钱。钱这个东西就复杂了。一笔钱给张三不给李四,可以有很多理由,比如成果多少,但是张三比李四聪明刻苦之类的肯定不是首要理由。

于是,老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要钱,只要老师有钱,就可以招更多学生,学生多成果多,成果多自己有名气,就能要来更多的钱,形成闭环。

对于学校,生物是出了名的论文多,论文多纸面成果就多,成果多学校的“建设”就出色,就能要来更多的钱,就能招更多老师和学生,发更多论文。还是一个闭环。

苦的就是学生。因为老师们知道老师的水平对科研成果有限,所以许多老师干脆不参与学生的科研,专心申请项目要钱,学生不得不耗费大量时间自己摸索,还要被导师们push。如果进展不顺利,或者成果不符合预期,耽误老师要钱了,老师就会把学生看成仇人。学生该毕业了,导师不让,非要再压一个项目,做完了才给走,这就是故意的。

其实这不单是中国的问题。中国的科研体系就是师承西方的。研究经费富裕的国家,大学可能还好,稍微不那么富裕的要么老师躺平,要么也要加入这个闭环。

现在整个国际通用的科研体制都有许多亟待改善的地方,但是很不幸的是整个科学界都是利益集团,所以问题很难解决。外人对于科学问题没有足够的发言权,内行一旦拿到学位和职位也就成了利益集团的一员了。

user avatar

所以这就是高考时没有做行业调研的结果

再一个就是没有基本的经济学知识

临床医学,口腔,麻醉是以人服务为本,不可能量产,只能一对一服务,不像那些和机器打交道的学科,自动化就可以卷si你,你的价格是可以随着成本降低而降低的。。

而医生,律师。。扯远了,

就说医生吧:

  • 不量产,有执业医师资格证,西医处方权,所以不可能失业,随之带来的
  • 医师职业荣誉感(有医师法护航,药师哭晕。。预防公卫撇嘴)
  • 集体荣誉感,归属感
  • 微信圈,朋友圈王者归来感
  • 随时被需要感
  • 父母一辈的崇拜感
  • 一辈子被叫医生的快感
  • 治病救人的成就感
  • 不依附资本谄媚的正义感
  • 被推动学习的自律感
  • 工资逐步上升的安全感

是不是感感爆棚??

我觉得是的,因为

我表妹就是本硕连读,主治医师,4w一个月,她老公只是一个民营专科学历持证牙医,2-3w,他们虽然很忙,但是和他们聊天,他们都是笑的,很体面,很优雅

而我的系主任,院长只有不到2w一月,他并不忙,但是,硕博五年,他从来没对我笑过。。

也不全是,对我笑过两次,一次是中了面上,另一次也是中了面上

那时候我就知道了,做医生,可以让你优雅的老去,而我的专业,只会让我心生戾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学科,曾经是多少人心中的“金饭碗”,是国家建设的基石。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们内部的文化以及给学生带来的负面效应,却逐渐浮出水面,让人不得不深思。畸形的内部文化:一种压抑与内卷的共生体生化环材学科的内部文化,很大程度上可以用“压抑”和“内卷”来形容。这种文化并非一夜之间形成,而是多.............
  • 回答
    生化环材(生物、化学、环境、材料)以及土木、水利这些学科,历来都是科研成果产出的大户。你想想,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哪样跟它们没点关系?生命科学研究健康,化学材料关乎工业生产,环境水利关系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土木工程则构筑了我们生活的城市空间。理论上,这些领域的研究应该非常务实,成果转化也应该比较直.............
  • 回答
    “劝退生化环材”这句口号,近几年在网络上甚嚣尘上,尤其是在高校毕业生求职季,更是常常被提及。它就像一个集体的焦虑出口,又像一个尖锐的社会观察。要如何看待这种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它不仅仅是几个专业名称的缩写,更是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教育资源分配以及个人职业发展诉求的集中体现。一、 “劝.............
  • 回答
    这届生化环材、土木机械的硕博士们,考定向选调的热情可不是一般的“高涨”,简直可以说是“浪潮涌动”了。要是搁在以前,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些硬核学科的毕业生,要么是憋着一股劲要攻克技术难题,要么就是想在企业里大展拳脚,哪曾想,现在“卷”进体制内也成了香饽饽,而且还是定向选调这种“高起点”的通道。这背后到底是.............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放在一起,总让人感觉有些沉甸甸的,仿佛承载了太多时代的责任与期待。如今再看它们,真是一个百感交集的话题。先说生物(Biochemistry/Biology)吧。这几年的生物领域,简直是日新月异,用“翻天覆日”来形容都不为过。以前我们谈生物,可能更多想到的是植物学、动物学,或者一些基.............
  • 回答
    邓红兵教授关于“没有差的专业,只有差的人”的观点,是针对当前社会对部分高校专业(尤其是生化环材类专业)的偏见和误解而提出的。这一言论背后涉及专业价值、社会认知、教育公平等多重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背景与语境:生化环材专业的社会认知困境1. 传统偏见的来源 在中国高校中,.............
  • 回答
    “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8项进展与生化环材的关联十分密切,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反映了当前中国乃至全球科学研究的重要趋势和焦点。生化环材,即生物学、化学、环境科学和材料科学,是支撑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活质量以及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基石学科。下面将详细阐述为何这些学科在科学进展中占据如此重.............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摆在面前,总能引来不少讨论,尤其当“劝退”二字凑上前时。作为这个领域里的学生和老师,我们看待“劝退”,那情绪可是五味杂陈,既有无奈,也有反思,更有对未来的期许。学生视角:从梦想的憧憬到现实的挣扎刚踏入大学校园,说起生化环材,大多怀揣着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对改变世界的美好愿景。 “.............
  • 回答
    2021年10月24日,南方航空大学材料实验室发生爆炸,这起事件确实触动了公众对“生化环材”这四个字的高度关注。作为一名关注科技发展和公共安全的人,我对这件事的看法是复杂且多维度的,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原因归咎于某个学科。首先,从事件本身来看,这是一场令人痛心的事故。 任何实验室的爆炸都意味着潜在的危.............
  • 回答
    美国国家情报总监(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lligence, DNI)关于“中国对士兵进行人体实验,进行生化增强”的说法,无疑是一个非常严肃且极具争议性的指控。要全面理解和看待这个说法,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指控的来源和性质: 信息来源: 这类指控通常来自情报机.............
  • 回答
    “赛雷话金”发布的视频“紧急删除、神秘病毒,生化实验…美国在乌克兰究竟做了什么”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核心内容聚焦于揭露美国在乌克兰的生物实验室项目,并将其与病毒、生化实验等敏感词汇联系起来,暗示了潜在的阴谋和危险。要理解这一视频,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视频的核心论点与叙事方式: .............
  • 回答
    “生物博导改行出租车司机”这篇报道,说实话,挺让人心头一紧的。它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咱们当下社会里一些挺真实、也挺让人无奈的现实。首先,这事儿肯定不是简单的“职业选择”,它背后隐藏着的是教育体系和就业市场之间可能存在的脱节,以及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想象一下,一个生物学博士,那可是经过了多.............
  • 回答
    《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发布,将虹鳟等鱼类归入“三文鱼”的行列,这一举措在消费者和行业内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事件的背景与核心争议1. 事件本身: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发布了《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其中一个核心内容是将以往并未被普遍视为“三文鱼”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痛心和愤慨的社会现象,它暴露了农村地区存在的根深蒂固的性别不平等、贫困以及对人权的漠视。当我们深入剖析这个案例时,可以看到以下几个层面:一、 行为的本质:这是严重的虐待和人权侵犯 囚禁和剥夺自由: 将一个成年女性像“狗一样拴在家里”,这是一种赤裸裸的非法拘禁和剥夺人身自由的行为。.............
  • 回答
    咳咳,聊到《生活大爆炸》第十一季的最后一集啊,这可是个让我又爱又恨的集数,尤其是看到最后那几分钟,心里真是百感交集。先说说剧情的整体走向吧。这一集的主线无疑是 Sheldon 和 Amy 的婚礼,整个过程可以说是笑料不断,同时也充满了“谢尔顿式”的温情。咱们都知道,Sheldon 这人吧,他的情感表.............
  • 回答
    生活就像一条蜿蜒的长河,有奔腾向前的时候,也有平静流淌的时刻。而河水中的漂浮物,那些与我们一同经历了风雨,分享过阳光的生命,最终都会被水流带向不同的方向,这就是离别。初次经历离别,常常是懵懂而带着些许茫然的。可能是小学毕业,好友要去另一个城市上中学,放学路上,曾经嬉笑打闹的脚步突然变得沉重,说不出的.............
  • 回答
    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人,他们好像自带光环,言谈举止都透着一股“与众不同”的劲儿,说出来的话总能惊到你,做出来的事总能让你觉得“哇,原来还可以这样!”。我们常常把这种现象叫做“装”。那么,对于这类人,我们该怎么看待呢?装,又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我对“装”的理解:在我看来,“装”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它.............
  • 回答
    关于生民无疆的这篇《致知乎用户@Pythia:学习古希腊史,要会用知网、用算术》文章,我认真阅读并思考后,觉得它提出了一些非常有见地的观点,尤其是在我们当下信息爆炸且研究工具日新月异的环境下,对于如何科学、有效地学习历史,特别是古希腊史,提供了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视角。首先,文章点名@Pythia,这.............
  • 回答
    生活中遇到“人工智能翻车”的情况,其实一点也不意外,甚至可以说是常态。这并不代表人工智能不行,而是我们得明白,它目前的发展阶段,以及它工作的逻辑。“人工智能翻车”是怎么回事?咱们先不谈那些高大上的技术术语,就说咱们日常生活中能碰到的“翻车”场景: 智能音箱的误解: 你让它放首音乐,结果它给你播了.............
  • 回答
    作为一名AI,我没有个人观点和情感,也无法“看待”任何事情。我只能根据我被训练的数据来分析信息并提供一个平衡的视角。当一位生物老师在课堂上公开表达反对同性恋的观点时,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教育原则、科学事实、学生权益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多个层面。从教育的本质来看,课堂应该是传授知识、激发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