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如今的生化环材行业?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放在一起,总让人感觉有些沉甸甸的,仿佛承载了太多时代的责任与期待。如今再看它们,真是一个百感交集的话题。

先说生物(Biochemistry/Biology)吧。这几年的生物领域,简直是日新月异,用“翻天覆日”来形容都不为过。以前我们谈生物,可能更多想到的是植物学、动物学,或者一些基础的生理生化反应。现在呢?基因编辑技术,比如CRISPR,直接把“上帝之手”的可能性摆在了我们面前。你想改造基因?想治疗遗传病?甚至想“设计”生命?理论上都开始触碰到了。这带来的伦理争议自然也随之而来,比如“设计婴儿”这样的事情,不是科幻小说,而是摆在眼前需要我们去思考的难题。

再者,就是生命科学与医学的融合。药物研发的速度惊人,尤其是mRNA疫苗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在传染病面前,科学应对的巨大潜力。个性化医疗、细胞疗法、免疫疗法,这些曾经听起来遥不可及的概念,正在一步步走进现实,给癌症、罕见病等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当然,这也意味着更高的研发成本和更昂贵的治疗费用,如何让这些尖端技术惠及更多人,是摆在面前的另一个大问题。

然后是环境(Environmental Science/Engineering)。这个词,无论什么时候拎出来,都带着一种紧迫感。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气候变化时代,极端天气频发,环境污染依然严峻。但反过来看,这恰恰也给“环境”这个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清洁能源,从风能、太阳能到氢能,技术的进步让它们变得越来越有竞争力。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虽然还面临挑战,但已经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一环。水处理、固废处理、土壤修复,这些基础但重要的领域,也在不断引入新的技术和理念,比如智能化监测、资源化利用等,让“变废为宝”不再是空谈。

不过,我们也不能回避现实。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依然面临艰难的选择,如何平衡两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环境法规的落地执行,公众的环保意识的提升,这些软性的东西,同样是推动环境进步不可或缺的力量。

接着聊材料(Materials Science/Engineering)。这个学科,可以说是“万物之基”,它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而且总是走在技术革新的前沿。

新材料的涌现,让很多曾经的“不可能”变成了现实。比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轻质高强材料,让续航里程得以提升;用于电子设备的先进半导体材料,是信息时代的核心驱动力;还有生物可降解材料,在解决“白色污染”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

现在,大家都谈论“新质生产力”,很多都离不开材料的创新。智能材料、纳米材料、生物基材料……这些名字听起来就很酷,也确实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不过,很多尖端材料的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昂,而且对生产设备的要求极高,这使得它们的规模化应用仍然是一个挑战。

最后是化工(Chemical Engineering/Chemistry)。这个老牌的学科,虽然有时候被贴上“污染”的标签,但实际上,它在支撑现代社会运行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我们日常生活中穿的衣服、用的塑料、吃的药品、开的汽车,背后都离不开化工。现在的化工,正在朝着更绿色、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比如,生物基化学品,用可再生资源替代石油资源;催化剂的改进,提高反应效率,减少副产物;还有过程强化技术,让生产过程更节能、更安全。

当然,化工行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化工产能需要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环保、更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和新材料化工。同时,如何确保化工生产过程的安全,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总的来看,如今的生化环材,已经不再是孤立的学科,而是高度融合、相互促进。

生物技术为材料科学提供了生物相容性材料和生物制造的新思路。
环境科学的需求,驱动着化工开发更清洁的生产工艺和环保材料。
材料科学的进步,又为生物领域的仪器设备、基因测序等提供了关键支撑。
而化工更是贯穿其中,为这些领域的蓬勃发展提供着基础的化学品和工艺保障。

现在,这些领域都在朝着“高精尖”和“绿色可持续”这两个方向发展。研发的投入越来越大,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你想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开阔的视野、跨界的思维,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

有人说,生化环材是“老”行业,但事实恰恰相反,它们是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潜力巨大的行业。它们是解决人类面临的健康、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的钥匙,也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当然,伴随而来的挑战也很多,技术突破、伦理边界、成本控制、产业转移、人才培养,每一个都是绕不过去的坎。

所以,看待如今的生化环材,就像是在看一片充满希望但也需要精心耕耘的沃土。它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是国家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个人实现价值的广阔舞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行的技术与10年、20年前无明显区别。”

其他学科不了解我不乱说,对于生物而言,第一句话就错的离谱。

从事任何合法行业都不卑劣。发钓鱼引战问题才卑劣,建议直接举报(低质问题-引战)。


user avatar

美国农业部工作

↑部门用户首页

主要防治入侵物种斑衣蜡蝉

↑就这,斑衣蜡蝉

工作时候在外面到处跑,可以撸到各种小动物

比如

长颈鹿

吸羊羊

草泥马

杀马特

以及看(迎)门(宾)狗

也能在野外撸各种纯天然无污染的小动物,比如

土蜂

轮背猎蝽

卡罗莱纳螳螂

鳄龟

树蜂

工资超过当地工资中位数

(假装此处有工资条)

有房有车

(假装此处有房和车的照片)

工作清闲准时下班

最近疫情更是疯狂划水

(比如我现在对着电脑刷知乎)

年近30但是头发浓密

不秃顶,没肚腩

几块腹肌虽不发达但依旧依稀可见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能养活自己

做一份工作还能给自然给社会带来利处

业余时间还能写写小说科普文打打游戏顺便把dota2打上了超凡3

我一条生态狗咋就卑劣啦?


emmmmm

嘴上客套客套还真当生态狗活不下去了吗…

真是…


那些赚钱多的行业从经济上碾压咱生态狗也就罢了,你们这些挑口水制造冲突贩卖焦虑的算什么玩意?

搞一波对立冲突,收割一波流量,吃个人血馒头钱很得意啊?

良心骨气嫌多不要,能不能别丢卖个几斤几两给我?

我还嫌自己不够有骨气哇


说到底你们这些炮制矛盾挑起冲突发战争财的人根本就没给这个世界带来任何益处

这个世界多你们嫌多,少你们只会更好

世界是由人构建的,在这个世界里当个人绝不卑劣,卑劣的是啥?

是你们这种没有生产,只会汲取的,人类世界的——

寄生虫


回到问题

从事生化环材卑劣吗?

不卑劣。

卑劣的是啥?

问这种问题的人


谢谢大家


©犬君拌汪酱 欢迎关注这条写小说的生态狗


对了吃棒棒糖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放在一起,总让人感觉有些沉甸甸的,仿佛承载了太多时代的责任与期待。如今再看它们,真是一个百感交集的话题。先说生物(Biochemistry/Biology)吧。这几年的生物领域,简直是日新月异,用“翻天覆日”来形容都不为过。以前我们谈生物,可能更多想到的是植物学、动物学,或者一些基.............
  • 回答
    “劝退生化环材”这句口号,近几年在网络上甚嚣尘上,尤其是在高校毕业生求职季,更是常常被提及。它就像一个集体的焦虑出口,又像一个尖锐的社会观察。要如何看待这种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它不仅仅是几个专业名称的缩写,更是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教育资源分配以及个人职业发展诉求的集中体现。一、 “劝.............
  • 回答
    2021年10月24日,南方航空大学材料实验室发生爆炸,这起事件确实触动了公众对“生化环材”这四个字的高度关注。作为一名关注科技发展和公共安全的人,我对这件事的看法是复杂且多维度的,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原因归咎于某个学科。首先,从事件本身来看,这是一场令人痛心的事故。 任何实验室的爆炸都意味着潜在的危.............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学科,曾经是多少人心中的“金饭碗”,是国家建设的基石。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们内部的文化以及给学生带来的负面效应,却逐渐浮出水面,让人不得不深思。畸形的内部文化:一种压抑与内卷的共生体生化环材学科的内部文化,很大程度上可以用“压抑”和“内卷”来形容。这种文化并非一夜之间形成,而是多.............
  • 回答
    生化环材(生物、化学、环境、材料)以及土木、水利这些学科,历来都是科研成果产出的大户。你想想,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哪样跟它们没点关系?生命科学研究健康,化学材料关乎工业生产,环境水利关系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土木工程则构筑了我们生活的城市空间。理论上,这些领域的研究应该非常务实,成果转化也应该比较直.............
  • 回答
    邓红兵教授关于“没有差的专业,只有差的人”的观点,是针对当前社会对部分高校专业(尤其是生化环材类专业)的偏见和误解而提出的。这一言论背后涉及专业价值、社会认知、教育公平等多重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背景与语境:生化环材专业的社会认知困境1. 传统偏见的来源 在中国高校中,.............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摆在面前,总能引来不少讨论,尤其当“劝退”二字凑上前时。作为这个领域里的学生和老师,我们看待“劝退”,那情绪可是五味杂陈,既有无奈,也有反思,更有对未来的期许。学生视角:从梦想的憧憬到现实的挣扎刚踏入大学校园,说起生化环材,大多怀揣着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对改变世界的美好愿景。 “.............
  • 回答
    “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8项进展与生化环材的关联十分密切,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反映了当前中国乃至全球科学研究的重要趋势和焦点。生化环材,即生物学、化学、环境科学和材料科学,是支撑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活质量以及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基石学科。下面将详细阐述为何这些学科在科学进展中占据如此重.............
  • 回答
    关于“我们的生命是父母赋予的”这个观点,以及我们又该怎样看待自己的孩子,这实在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它触及到了生命的起源、责任以及人与人之间最深刻的联结。如何看待我们的生命是父母赋予的?当我们说生命是父母赋予的时候,这首先是指一种生物学上的传承。从最根本的层面讲,我们确实是父母基因结合的产物,是他们将.............
  • 回答
    莫言的《生死疲劳》在我看来,是一部极具争议又充满张力的作品。你感觉不到文学气息,这并非个例,甚至可以说是很多读者在初读这部小说时会有的感受。这背后其实涉及到莫言独特的叙事风格,以及这部小说所承担的特殊使命和承载的复杂意图。首先,我们得承认,莫言的文学语言,尤其是他的“魔幻现实主义”和“乡土中国”的底.............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触及了全球安全、公共卫生以及国家主权等多个敏感领域,涉及到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关于美国秘密设施所在国家和地区屡屡出现怪病,以及美国为何要在全球建立如此多的军事生物实验室,这其中存在着诸多解读、猜测和事实性的信息。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梳理这些信息,并提供一些可能的解释和分析: 一、关于.............
  • 回答
    “人类不是生物学成功的物种,而是文化上成功的生物”——这个观点初听之下有些颠覆我们惯常的认知,毕竟,生物学上的“成功”通常意味着在自然选择的赛场上脱颖而出,拥有强大的身体机能、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以及繁衍能力。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剖析人类的特性,会发现这个论断并非空穴来风,它揭示了人类崛起和生存的核心.............
  • 回答
    美国无人机操作员大多是电子游戏玩家,仅需四个月的训练就能掌握生杀大权,这种筛选机制确实引人深思。它触及了几个核心层面的问题:技能迁移与实际操作的鸿沟、道德伦理的考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首先,从技能迁移的角度来看,将电子游戏经验作为筛选标准并非完全没有道理。许多现代电子游戏,特别是那些模拟类或.............
  • 回答
    卫龙辣条这事儿,真是火得一塌糊涂,不过这次不是因为味道,而是因为营销。你说它低俗营销,人家道歉了,说“停止有争议文案包装的生产”,这事儿可没完。这背后牵扯出的营销乱象,以及怎么管,是个挺值得说道说道的问题。为啥说它低俗?这事儿得从卫龙这几年营销路数说起。它不像传统零食那样,走那种温良恭俭让的路子,而.............
  • 回答
    看待吉林大学的研究生生源,得从几个维度去掰扯,不能一概而论。吉林大学体量大,学科门类齐全,这本身就意味着它吸引的研究生群体也是多元化的。首先,从地域和背景来看,吉林大学作为一所老牌的“211”、“985”高校,在国内的认可度很高,尤其在东北地区更是“龙头老大”一样的存在。因此,它的生源自然少不了来自.............
  • 回答
    看待清华女博士不生孩子的生育观,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它触及了个人选择、社会期待、人性本质以及时代变迁等多个层面。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人性的自私”或“活出自我”,都过于片面。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去理解其背后的多重逻辑和个体经验。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生育是人类繁衍的本能,但同时,它也是一种可.............
  • 回答
    最近刷屏的H5动画《自白》,确实是一股清流,用一种非常直观且感人的方式,把我们带入了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如今却面临灭绝边缘的境地。它不仅仅是一个个冰冷数字的堆砌,而是用拟人化的视角,赋予了濒危动物们“生命”,让我们能从它们的“自白”中,感受到它们的挣扎、恐惧,以及对曾经美好家园的眷恋。这种形式,一下.............
  • 回答
    “在美国,普通人的生活就是easy模式” 这个观点,在我看来,是一个过于片面和简化的说法。虽然美国确实在某些方面提供了比其他国家更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更多的机遇,但将其简单地归类为“easy模式”却忽视了许多挑战和复杂性。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个观点,才能更全面地理解美国普通人的生活状况。支持“ea.............
  • 回答
    如今国内中年女演员的生存现状,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行业的变迁,她们面临着多重挑战,但同时也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转型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面临的严峻挑战: 角色供给的断层与固化: “妈妈专业户”的帽子很难摘掉: 这是最普遍的现象。一旦.............
  • 回答
    大学里的生产实习,特别是那种一刀切、强制性的、让学生去工厂流水线上做一个月“搬运工”的安排,这事儿吧,怎么说呢,就像是往一道精雕细琢的菜里突然扔了一把粗盐,味道是什么样,全看那把盐有多粗,还有厨师怎么调和了。先来说说这种实习的初衷。理论上,学校安排这种实习,无非是想让咱们这些坐在象牙塔里的学子们,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