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无人机操作员大都是电子游戏玩家,经 4 个月训练就可以决定被袭者的生死,如何看待这样的筛选?

回答
美国无人机操作员大多是电子游戏玩家,仅需四个月的训练就能掌握生杀大权,这种筛选机制确实引人深思。它触及了几个核心层面的问题:技能迁移与实际操作的鸿沟、道德伦理的考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

首先,从技能迁移的角度来看,将电子游戏经验作为筛选标准并非完全没有道理。许多现代电子游戏,特别是那些模拟类或策略类游戏,对玩家的反应速度、手眼协调能力、空间感知能力、目标识别能力以及多任务处理能力都有着极高的要求。这些能力在操控精密且需要快速反应的无人机时至关重要。例如,在《使命召唤》或《战地》这类游戏中,玩家需要迅速判断敌我位置、规划攻击路线、规避火力,这与无人机操作员在战场上需要做出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将游戏玩家作为潜在操作员的来源,可能是为了快速找到具备这些基础素质的人,缩短招募和培训的时间成本。

然而,这里存在一个明显的实际操作与模拟体验的鸿沟。电子游戏终究是虚拟的,其背后的逻辑和结果与真实世界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游戏中,即使犯错,代价通常是游戏角色的“死亡”或游戏关卡的失败,而不会牵涉到真实生命。真实世界中的军事行动,尤其是在无人机打击中,决策的后果是不可逆转、且极其沉重的——那关乎着无数鲜活生命的消逝,涉及复杂的国际法、战争法以及道德伦理的审判。

一个游戏玩家在虚拟世界里可以随意“重来”,但在现实战场上,一次错误的打击可能导致平民伤亡,引发外交危机,甚至被指控战争罪。这种情境的复杂性、信息的不确定性、情感的压力以及后果的严重性,是任何电子游戏都无法完全模拟的。

其次,四个月的训练周期也显得过于仓促,尤其是在决定生死的决策权赋予方面。虽然这四个月可能涵盖了无人机系统的操作、战场态势分析、目标识别规程、通信协议、部分战术应用以及基础的法律法规知识,但要让一个没有经历过真实战场历练的人,在短时间内掌握如此重大的责任,仍然让人担忧。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类比模糊”的问题。游戏中的“敌人”是屏幕上的像素,而现实中的“目标”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家人,有背景,有身份。即便训练中会强调区分战斗人员和平民,但信息的不完整性、战场态势的瞬息万变,使得这种区分变得异常困难。游戏训练可能会让操作员习惯于“击败目标”,但缺乏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和对潜在误伤的敬畏感。

更深层次地,这种筛选方式也引发了关于军事伦理和人道主义的讨论。将决策生死的权力交予一个可能缺乏足够人生阅历和深刻道德反思的年轻群体,即使他们经过了训练,也难免让人产生疑虑。我们是否在无意识地将战争行为“游戏化”?当无人机操作员通过屏幕进行远程操控,他们可能在情感上与被打击目标产生距离感,这种“非接触式战争”在消减自身风险的同时,也可能削弱了士兵在执行致命任务时的道德约束力。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这种筛选模式。在当前军事技术发展和兵力招募的背景下,寻找具备特定技能的优秀人才是一种必然的选择。电子游戏玩家可能确实具备一些操作无人机所需的优势。关键在于,如何在利用这些优势的同时,弥补其固有的不足?

理想的筛选和培训模式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更全面的能力评估: 除了技术操作能力,还应深入考察候选人的判断力、应变能力、心理素质、道德感以及抗压能力。可以通过更深入的访谈、情景模拟测试以及心理评估来完成。
2. 强化道德与法律培训: 四个月的训练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必须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军事伦理、战争法、国际人道法以及事后责任的教育。这需要反复强调生命的重要性,以及误伤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3. 循序渐进的实践: 在模拟环境中进行更复杂、更贴近实战的训练,并逐步引入真实场景的分析和预案演练。或许可以设置不同层级的模拟任务,让操作员在逐渐升级的压力和复杂度中成长。
4. 持续的心理支持与反思机制: 无论训练多久,操作员都需要持续的心理支持,以应对任务带来的精神压力。建立有效的反思机制,鼓励操作员分享经验、讨论困境,并从错误中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5. 引入更丰富的背景人才: 不应将范围局限于游戏玩家。从退役士兵、工程师、心理学家等不同背景的人才中招募,可能带来更全面的视角和更成熟的判断力。

总而言之,以电子游戏玩家作为无人机操作员的潜在来源,是一种高效但存在风险的选择。这种筛选方式的合理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续的训练是否能有效地弥合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以及是否能充分灌输对生命价值的敬畏和对战争责任的深刻理解。否则,我们可能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模糊了战争的界限,并承担了难以承受的道德风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先说一句,问题里的Brandon Bryant,其实是个相关问题的老熟人了,他12年开始就以“吹哨人”自居,大量揭露了美军内部招募玩家来开无人机、以及带来的平民损伤、杀人后的PTSD等。

卫报、BBC早在13年就开始报道类似问题,所以央视21年才开始报道这问题,其实有点太晚了……

回到问题本身。

就美军内部来看,他们有7500架无人机,每架无人机可以续航18小时、同时至少需要2个人来控制,意味着同时需要好几万人来操作;而操作这些机器需要相当强的手脚协调性,不少现役美国大兵对这些操作存在困难。这种时候,许多年轻的游戏玩家就被看上了。

根据Brandon Bryant的描述,当初招募的时候军官对他们说:我们的职责就是破坏和杀戮。

这就产生了大众对无人机游戏化后最大的担忧:是不是会增加无辜平民的伤亡?


不过各大军队是无所谓的,把游戏操纵和战争联系起来,用以增加可用性和减少训练成本的案例,其实不少。

去年以色列就把XBOX的手柄放进了坦克的操作终端,让新兵和医护兵都能操纵坦克;

他们还把经过星际争霸和Doom训练过的AI放到平时的训练中,新兵直接说:操纵坦克就像在玩堡垒之夜。

18年美国海军科罗拉多号潜艇也用XBOX手柄来操纵潜望镜;08年雷神公司甚至想要用WII手柄操控炸弹处理机器人。

啊,微软这1亿美金的手柄开发得真值……


以后战争可能的形态,其实就是远距离无人战争,双方各自在很远的地方超视距作战。

对许多战争里的人来说,可能展现在他们面前的,就是像许多即时战略游戏的地图一样,还是没有战争迷雾形态的地图。

我是不知道这种算是让战争更残酷了,还是更仁慈了?

因为的确,这样的战争绝对伤亡更少了,都是无人机器和远程操纵;

但是让杀人失去了成本,甚至只是成为了像游戏一样的鼠标右键操作或者手柄按钮操作,真的好吗?

user avatar

借这个机会其实可以说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军事单位杀起人来最不会心慈手软?

第一是完全没有人道主义观念的,也就是所谓的蛮族兵团。

第二个是拥有相对而言极高受教育水平的,他们有人道主义观念不假,但是他们有很强能力去把目标正当化,比如给敌人贴一个“全民公敌”的标签,杀起来不光没有心理负担甚至还有一种崇高的使命感,这属于自我建构了一种小的意识形态。

在两个极点中间的就很容易产生PTSD。

招高中生是为了招蛮族军团,但精英飞行员一样不会少招,他们要真有一个崇高目标的话,投一颗氢弹汽化百万人都不会有任何形式的负罪感,哪怕是天天给他放核弹哀嚎他也会当摇滚乐来听,这就是意识形态的威力。唯一可能让他们产生负罪感的就是氢弹投晚了,给自己的伙伴们造成了一点ptsd。

所以不妨想想,如果世界上的资源集中在三个地缘政治轴心手里后,会发生什么?

user avatar

操纵无人机是一回事,下命令杀戮是另一回事。

20210913晚上的央视新闻频道就报道了这么个事件,阿富汗一哥们极其冤枉地被当做了恐怖分子,原因是美国佬收到线报说有辆白色车要对机场进行惨无人道的大杀器袭击,而这哥们的车也是白色的。他家里停水,开车到单位拿几个桶接了水,把水送回家正准备跟家人一起用水呢,无人机就过来把他全家突突了:美国佬觉得打水的桶里装的是大杀器,证据确凿,先发制人。

这种杀戮的流程类似于当年的德国人流程化杀犹太人似的,每个环节都是流程的一部分,每个环节的人都减轻了杀戮的心理压力。当然,还是有些美国佬是主动杀人的。

区别在于,美国佬下命令杀戮的情报依据看起来胡逼得有时代气息。

user avatar

男生的快乐就这么简单,我觉得可能操作难度和军用应该差不多吧,毕竟狱火那些都是半主动弹。

拿5650万的MQ9来说


系统包括配备传感器/武器的飞机、地面控制站、捕食者主卫星链路、备用设备以及操作和维护人员。基本机组人员包括一名飞行员,以及一名操作传感器和武器的人员。

MQ-9 基线系统带有多光谱瞄准系统,该系统具有一套强大的用于瞄准的视觉传感器。MTS-B 集成了红外传感器、彩色单色日光电视摄像机、短波红外摄像机、激光指示器和激光照明器。来自每个成像传感器的全动态视频可以被视为单独的视频流或融合。

该装置还包含一个激光测距仪/指示器,可精确指定使用激光制导弹药的目标,例如制导炸弹 Unit-12 Paveway II。收割者还配备了合成孔径雷达。MQ-9 还可以使用多达 8 枚激光制导导弹,即 Air-to-Ground Missile-114 Hellfire,具有高精度、低附带伤害、反装甲和杀伤人员交战能力。

遥控飞机可以拆卸并装入一个集装箱中。整个系统可以用 C-130 Hercules 或更大的飞机运输。

MQ9 有意思的是起飞需要现场操作员,起飞之后再将操纵权转移给万里之外的美国飞行员和武器员,因为卫星传输有2s的延时。

user avatar

实际上不需要这种程度的筛选。无人机可以全自动搜寻目标、识别对象身份并使用武器消灭目标,决策速度可以大大超过人的反应速度,准确率取决于机器学习模型、你录入的数据和传感器取得的信息。配个操作员提供“有人在为机器的行为负责把关”的观感,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应付人们对全自动杀人机器的恐惧。

  • 机器往往可以比操作员更好地判断目标是不是合法攻击对象。让操作员去负责筛选,无论他们是“训练了几个月的游戏玩家”还是“开过战斗机的职业军人”,都谈不上负责任到哪里去。
  • 在国际上呼吁禁止全自动杀人机器的那些人,并没能对土耳其使用全自动杀人无人机做出实质性的抗议。
  • 远距离操作机器杀人后迅速回到日常生活,对操作员的精神健康不利,可能引起自杀率与犯罪率上升。

我国在这方面具有足够的无人机技术。

user avatar

这点其实没得黑。

这件事之所以看起来别扭,是因为一个高精尖的大杀器和一个学历低的操作者形成了强烈对比。但是这种反差在历史上一直存在,只不过近现代后愈发强烈了而已。

比如先秦各国,率先发展冶铁技术的,在他国眼里当然是高大上。但是在战场上挥着铁剑杀人的,绝大多数都是大字不识的农民。之后的炼钢、冷煅、火器等等技术,应用在战场上时,都是把当时最先进的技术交给低“学历”的基层人员去操作。后面从步枪、机枪到飞机、坦克,再到原子弹,研发者与操作者的知识水平差距在不断加大。一款新武器研发要几个研究所,十几位院士和几十位博士来回来去研究几年,但最后使用的人很可能仅仅是本科甚至高中学历。

因为战争机器是国家的,所以各个环节站在国家角度上进行了细分。研制武器的是一批人,生产武器的是一批人,使用武器的又是一批人。武器的设计本身就是为了让尽可能多的人可以使用,这样才能形成规模形成战力。而使用者本身也不被要求拥有高学历,他们需要提供的,是熟练的操作技术。不得不说,在无人机这方面,电脑玩家确实有操作技术的优势,可以说其操作技术比研发无人机的科研人员更高超。这和武将用马槊的水平比打造马槊的工匠水平高是一个道理。

真要反思,那应该反思这种高水平理工科搞研发,政客和军事将领决定是否使用,基层操作员熟练操作落实的体系是否给人带来越来越大的威胁。而不是对“高中生操纵无人机隔着半个地球杀人”这件事惊诧莫名。

user avatar

实际上这已经是相当“人性化”的选择了。

真正的游戏玩家都知道,这种游戏人是斗不过脚本的,更不可能打得过充分训练过的AI。也就是说,这些无人机操作员随时可以交给AI接手,只有下命令的才是活人,具体操作全部由AI完成。

欢迎来到天网时代。

user avatar

目前能接GUI最方便的系统就是Windows,你总不能VxWorks/Linux写一套完整的视频接口这类,系统可靠性高,但是周边配套也烂,而且还难写。

然后你发现大把东西只要即时性要求没那么高的话,都开始用Windows的应用体系写了,无人机的操控系统,潜艇潜望镜的控制体系等等。

人好找,开发起来方便,省时省力能出东西,一样的价格就算贪污也能多拿到点钱,因为一般采购武器都是固定价格的,制造端能多省钱,中间环节就能多油水。

M1一块奔腾3(就是intel的那个)军用版卖2000刀,这里面赚了多少钱可想而知。

然后说到底Windows最方便的操作体系无非就是键盘鼠标。

最多+手柄,且操纵方式这种东西说到底还是需要经过大量验证才能得出最佳方案,然后毫无疑问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往民用以及游戏的这套解决方案靠拢,用民用件还更便宜,100个XBOX手柄还不如一个正儿八经的“控制面板”值钱,坏了备件还容易换。

然后你会发现美军大量的开始买XBOX手柄用在各种用途上了,包括无人机控制,潜艇潜望镜等等,调都不用调就能用了,这不是很舒服。

那当然是游戏玩家对这一套更熟,他们也更好上手是真的。

实际上是反的,“因为对这些操作更熟悉,美军偏好训练游戏玩家”

美军无人机操作员都是在刚毕业的高中生中招募
经过4个月的训练就可以决定被袭击者的生死

这种就是给自己加戏,一般的无人机操作员一般也不可能是个officer,高中毕业去美国陆军和马润当脚男的,开坦克的,擦甲板的不是更多?

4个月不就是个新兵训练?别人拿枪擦皮鞋,喊是中士的时候,他在玩无人机而已,脚男不是兵,开坦克的不是兵?他们不杀人?就无人机杀人嘛?

真就读都不读就在那边带节奏。

何况console game在美国也没那么不普及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