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美团的经营状态,直接影响1000万个就业岗位。
很多人该分析的不分析,不该分析的总觉得背后不简单瞎分析。
政府要整改美团是板上钉钉的事情,美团也知道,所以美团就直白的说,我经营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近1000万个就业岗位。政府在做行政决策的时候,是不可能不考虑这1000万人的就业状态的,所以真要打板子,下手也会轻很多。
太讽刺了,保守党执政的资本主义英国最高法院认为:
优步司机就是优步公司的员工
英国最高法院认为,首先,鉴于司机和“优步”公司之间没有正式的书面合同,判定二者之间的法律关系需结合相应的法律和事实背景,根据双方的行为推断。当司机在网上注册,然后拿着相关文件到“优步”公司的本地办公室登记时,没有任何事实表明,司机是在授权公司代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优步”公司在司机到其本地办公室登记前,是否提示过司机,登记是一种授权代理的行为。因此,更为合理的推断是,这是司机在申请为“优步”公司工作。
司机接到乘客后,要在APP上点击“开始行程”,APP会提供导航线路。司机没有义务按照APP提供的线路驾驶。但是,如果乘客认为司机绕路并投诉,则司机最终收到的服务费会被相应扣减。抵达目的地后,乘客要在APP上点击“结束行程”。APP会根据行程的距离和时间自动计算费用。车辆需求高峰期,费用会有所加成。乘客通过在注册时提供的借记卡或信用卡支付费用,账单会发送到乘客的注册邮箱。司机通过查看APP也可以看到过往行程和收费的详细信息。
“优步”公司每周和司机结算一次款项,但要扣除20%的服务费。同时,“优步”公司禁止司机和乘客交换联系方式,或在行程结束后联系乘客,除非乘客有随身物品遗忘在车上。行程结束后,司机和乘客还可以通过APP相互评分。评分是匿名的,等级从1到5。
想要成为一名“优步”司机,必须先在网上注册,然后带着相关文件(包括驾照、私人出租车驾驶许可、社保号、车辆登记证、车辆保险等)到“优步”公司的本地办公室登记,参加面试,并观看有关“优步”APP操作方法的视频演示。
司机可以在自己的智能手机上使用“优步”APP,也可用每月5英镑的价格,向“优步”公司租一部只能使用“优步”APP的智能手机。司机必须自行准备状况良好的车辆,银色或黑色为佳,并自行负担所有营运费用,包括油费、保险费、路税等。
司机可自由选择工作时间,且“优步”公司不禁止司机通过其他组织或机构提供服务。换言之,司机亦可使用该公司竞争对手的APP,提供另外的网约车服务。司机没有统一制服。在伦敦,“优步”公司不鼓励司机在车辆上展示任何与该公司相关的标识。
“优步”公司对司机有一些要求。例如,如果司机拒单率较高,就会收到“登录‘优步’APP即意味着司机有意且能够接单”的警告。如果司机连续拒单三次,或在接单后又取消行程,则APP就会自动下线10分钟。此外,接单200次以上、但评分在4.4分以下的司机,如果之后评分没有提升,则其账户就会被注销。
“优步”公司本地办公室受理乘客投诉,并决定是否向乘客退款。退款通常意味着“优步”公司要扣减向司机支付的款项。如果“优步”公司认为司机没有任何过错,但无论如何都决定向乘客退款,则其会自行承担退款的成本。
“优步”公司和司机之间有一份服务协议。在登录APP前,司机需要确认该协议。根据协议内容,“优步”公司同意向司机提供包括APP和支付系统在内的电子服务,而司机同意向乘客提供运输服务。“优步”公司本身不提供任何运输服务。当司机通过APP接单后,有义务提供乘客所需的服务,且此举将在司机和乘客之间创设法律关系和直接的商业关系,“优步”公司并不是该关系的当事人。协议还规定,司机指定“优步”公司作为车费收款代理人,乘客向“优步”公司支付的车费,将被视为乘客直接向司机支付。“优步”公司有权基于当地市场因素调整车费的计算方法,也有权根据特定的运输情况调整向司机支付的款项。
没有骑手工会,劳工在和资方博弈中,永远处于弱势地位——这是谁都知道的。
社会主义国家工人依靠党组织。
资本主义国家工人有工会。
而美团这样的资本势力集团,一不 二不
所以。
云工作时代,恐怕就要来临,兔子们。
现在我们工作,需要通过雇主面试,签定合同,每天打卡,在自己的办公地点工作,然后下班回家。
将来,很多工作,可能就不需要这些流程了。
你不知道雇主在哪,不和你签合同,也不用打卡,也不用去固定的办公地点,也没有上下班观念。
放在以前,这是不可能发生的。
即使是劳务派遣,也需要和派遣公司有合同。
现在,都是云,都是手机。
你用手机接收到任务通知,你选择接受或不接受,你去完成,你手机上多了一笔酬劳。
我以前举过一个例子,就是加拿大火车经常出轨,平均每个月一次。他们的列车司机制度就是如此。所有司机全部解散,重新拿执照(老司机可能自动获得执照),谁想开列车,自己去学习自己考驾驶执照。获得执照后,到铁路公司注册,提供个人联系信息,具体什么时候派活,等待通知。
接到通知,选接还是不接;接了后,几时几点赶到哪个火车站,上哪趟火车、跟某某某交接,执车到哪一站下车,换班,然后结一次帐。
就是这样,列车司机跟列车公司没有雇佣关系了,更没有合同。司机属于自雇。
从美团这种现象,我强烈感到,这一天,我们恐怕也不远了。
到时候,你是码农,有程序员证,到任务需求网注册,通知你需要一个什么功能的程序,按什么要求编写,完成后发到指定地方,手机得到一笔报酬。
你是教师,有教师资格证,手机上收到消息 ,什么时候到哪个教学楼哪个教室,讲什么课,讲完,走人,手机上得到一笔报酬。
你是医生,有医生执照,手机上收到消息,什么时候到哪个医院哪个科室,做一趟手术,做完,走人,手机上得到一笔报酬。
你是保洁员,注册了有押金,手机上收到消息,什么时间段到哪个小区几号楼几室,打扫卫生,做完,走人,手机上得到一笔报酬。
你是保健员,没有门槛,手机上收到消息,什么时间段到哪个小区几号楼几室,做大保健,做完,走人,手机上得到一笔报酬。
英国占领了美洲大陆的时候,消灭了印第安人,将白人移居过去,帮助美洲大陆完成了开垦和工业化。
这样的结果是,美洲大陆的殖民们独立了,成立了独立国家USA,不搭理英国了。
后来英国人学聪明了。
占领印度的时候,保留原住民。掠夺他们的财富,限制他们的发展,让印度殖民地源源不断地为大不列颠输送财富和劳动力的同时,又免去了为人民提供秩序和保障的负担。
这样的结果就是,哪怕印度自然灾害,闹饥荒,它依然能为大英帝国提供巨量的粮食和财富,是“大英帝国皇冠上的明珠”。
仅1943年一年,死于饥饿的印度人就有300万之多。
当然,这不是英政府的错。
因为英国代表称,这十亿印度人民是外包人口,和大英帝国并无公民关系。
这就是美团从西方先进文明中学到的现代化管理经验。
为美团的学习能力点赞。
有个很有趣的概念:
依赖理论(Dependency Theory),或称作依赖学派(Dependency School),是1960年代晚期由拉丁美洲学者所提出的一套国际关系与发展经济学理论。它将世界划分为先进的中心国家与较落后的边陲国家,后者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使之受到中心国的盘剥,故得不到发展,或产生腐败等弊病。
在人类组织中,强弱是相对的,而强者可以制定规则用以约束弱者,并要求弱者对自身进行依附。
温老师(铁军)见过他的经验总结,一共五个字:成本转嫁论。
美团通过构建出一个可以控制依附者的系统,从而对依附者进行剥削。
这种剥削不止限于抽成,同样会通过其他方式进一步降低成本,这种方式之一就是外包。
外包的核心是逃避责任和福利成本。
我们需要思考几个问题:
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美团能够逃避社会责任,核心还是监管缺位,是劳动者保障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得不到执行。
但吊诡的是,因为没办法解决被依附者的就业问题,所以这种行为是堂而皇之且被刻意无视的。
你说折射了什么问题?
说难听点儿,在广义的超视角,这些人不被称之为人,只是发展的燃料罢了。
某种意义上说,政府和企业在这种视角上,达成了惊人的一致共识。
美团有一部分骑手(专送还是啥来着),要买工作服,并按要求穿戴整齐。
每天早上晨会。
每天必须工作满多少小时。
投诉会被罚款。
就这么几条,完全都是正式员工的要求吧?
现在你说是外包?
那我干脆理解为故意不签合同。
按劳动法,罚你双倍,如何?
这其实也没有折射出太多东西,因为美团说的是一个事实。从雇佣合同的关系上,美团的确跟这些人没有雇佣关系,这些人受雇的是劳务派遣公司,劳务派遣公司雇佣了这些人,然后把他们派给美团。美团相当于劳务派遣公司的客户,而这些人相当于公司派出来服务于客户的员工。
所以从雇佣法律关系的描述上,美团当然没说错啥。
当然这句话美团说了一半,所以你要评价美团如何如何,你要想给他扣帽子,取决于你后半句话说什么。如果你后半句话说的是美团和这些人没有雇佣关系,所以这些人的辛苦跟我没关系,我也没有义务给这些人买保险什么的……那当然是有问题的。毕竟骑手有一个分成比率,你不断的降低骑手的分成比例,事实上对骑手形成了压榨,而且三块钱一天的保险你也要克扣的话,对骑手的保障力度的确是不够的。
但仍需要说明一点的是,骑手受雇于劳务派遣公司,有一些劳动保障的责任是劳务派遣公司应该提供的,只不过普通消费者和普通网民,只是谁大认谁,谁有名认谁。你不会去管劳务派遣公司有没有给员工上保险而已。但其实该管的劳务派遣公司会管。
所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在当前的资源状态和生产力水平下面,这种劳务制度安排是适合现在的需求的。你要说折射,那也只能折射出这个,要不然美团按照全职员工的标准和待遇去招聘,他就养不了这么多人,养不了这么多人就不能为你提供及时且便宜的外送服务。那么你愿意吗?或者你愿意为一份外送服务支付20元的外送费吗?如果你愿意买单那么没问题,相信美团也乐于按照全职员工的标准去雇外卖员,解决了更多就业,政府感谢他还来不及呢。但事实上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是一边享受着快捷价廉的外送服务,甚至要为外卖费快递费斤斤计较,同时指责人家为什么不按全职员工待遇和要求,这多少有点不讲理。
十三年后,大家在面对一些问题上,其实也是众志成城的,只不过可能表达方式和考虑角度不同。不管别人什么态度,我这里先道个歉,在本次回答中,有些言论确实过于偏激,以至于竟被扣上了“文革”的帽子,也怨不得大家;再者有列举不恰当的,比如美团抽成,实际一直维持在25%以下,没有我说的那么高。冷嘲热讽揶揄我的也好,支持我的也好,我还是愿意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是为了让局面能够更好,都是爱着这个国家的。
无数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极左”和“极右”都是不可取的,因为共产主义并不能靠资本家集体放弃生产资料来实现,打倒所有资本家和无限纵容这样的行为都是不理智的。我们这里需要探讨的是,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探索一条新型的雇佣或者说是合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让骑手、美团、商家都能够获得与其劳动付出相匹配的收益。
再者,我想强调一点,资本家对无产者的剥削不是一个道德问题,它是生产关系的体现。即使美团或者外包公司给骑手交了社保,提高了佣金,积极听取他们的诉求,资本依然在剥削。如果连这一点都搞不清楚的话,我们也没必要再讨论下去了。
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在当前我国的国情下,生产力还没有突破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但这与我们批判资本家和资本主义社会并不矛盾。借用一位答主的话来说@凯岩城永不陷落
“我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光是简单的局限于道德层面,也不止是死板地要求拿回剩余价值——我们之所以批判资本主义,是因为它并不能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无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的奴隶,而资产阶级成为资本的奴隶。马克思主义者追求的是全人类的解放,这种解放,不仅包括了无产阶级,也包括了资产阶级。
好了,正事说完了,再来看看网上关于美团所作所为的公开报道。
一、骑手收入下降,商户抽成却在增加。
近年来,一直有商户反映美团的抽成比例在不断上调,从18%一直涨到了25%。根据网友反馈,部分商户的抽成比例竟然达到了30%。
快餐、路边店这类中小型餐饮商户来说,它们的毛利率才多少?以前靠着送外卖可以月入过万,说是勤劳致富也不能说夸张;而今天外卖小哥的收入实际有多少呢?
二、会员优惠没享受到,反而成了韭菜
“你好,我是会员”,“不,你是韭菜”。
开通会员,配送费竟比未开通会员高1~5元。
开通会员的费用“双重标准”,“一般是需要15元,如果你隔2个月不开,再开发现只要3元/月”。
《我被美团会员割了韭菜》作者亲自试验,同一家店,同一个时间段,自己花钱充会员的美团号显示的配送费居然要比非会员的美团号贵4块钱???
另外,细心的网友应该还能发现,就连满减的优惠幅度,也是未开通会员的更大,譬如,未开通会员满50减5,开通会员的反而只减3块。
三、强迫商家“二选一
2019年3月27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发布公告,因与饿了么的竞争,四川通江美团外卖强迫其旗下的部分商家进行“二选一”,入驻了美团就不能再入驻饿了么,这一行为被有关当局判定为恶性竞争,责令其停止该行为,被处以25万元的罚款。
2021年4 月 26 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通知,根据举报依法对美团实施“二选一”等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
由此可见,美团不仅大幅压榨了骑手和商户,还把消费者当傻子耍。这样的企业,我凭什么替他辩护?
好了,下面开始答题。
折射出什么?折射出他带领着那帮手持锤头镰刀历经千辛万苦才开辟的新天地,又有妖魔横行的迹象了。而这次的妖魔,更加无所顾忌,因为它知道它的铁链,拴住了数以千万计的普通人,它的蛊毒,使得无数精资为他辩护。
“他们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捷下手,真要令我笑死。我忍不住,便放声大笑起来,十分快活。自己晓得这笑声里面,有的是义勇和正气。”
----《狂人日记》
那时吃人,尚需“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而这时吃人,则是大大方方的承认,赤裸裸的宣告“他们都是外包员工,和公司无劳务关系。”
有人说“交五险一金的话等于养1000万员工,全世界没有任何企业养的起。”
有人说“美团至少给了骑手一份工作,一份薪资,请问你给了骑手什么?”
有人说“又没人逼着你干外卖员,你可以换工作啊。”
你猜说这些话的会是资本家吗?图样,说这些话的,恰恰是无数与你我一样的被驯服、被洗脑、被温水煮青蛙的普通人。
可是各位,3元一天的保险还要从外卖员的佣金里扣啊。你平台抽了提成,享受了利益,员工基本权益都无法保障,不是笑话吗?交不起五险一金不能多买点商业险吗?不能降低一点抽成吗?外包公司能不能适当缴纳一点?有的是办法啊。
可是各位,因为类似美团这样的公司垄断,逼的更多个体户倒闭了,失业的人才更多。诚然,科技发展了,时代进步了,可这些平台也把相当一部分适龄劳动力禁锢住了,他们顶着家庭的压力和高风险的职业,试问,他们的未来在哪里?30岁40岁送外卖,60岁70岁还要送外卖吗?他们的孩子孙子还要送外卖吗?
可是各位,低水平、低效率的劳动岗位适当减少,就业压力会倒逼待业人员主动去学习一技之长,从大趋势上来说提升了社会生产效率。但资本家会给你这个机会吗,不,绝不会,他们会给你996、007,把你填满。哪怕公司亏损,高层各个赚的盆满钵满。
按照这些人的说法,资本家担风险,老板最辛苦,美团才是弱势群体,骑手和客户才是强大的一方,是打工人和我们这些网络暴民在污蔑资本家。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是因为现在不但资本家多了,精神资本家也多了。不只是美团,各行各业都有着各种垄断公司,而这些公司一度大到让人觉得“不能倒”的地步,可在中国,除了D,没什么是不能替代的。
我们不反对资本,但我们反对垄断。滴滴也好,各种视频平台也罢,越来越高的费用还没引起大家的警觉吗?唯有不断革新,普通人才能真正争取利益。
而那些至今仍然为垄断性资本说话的普通人,想起来就毛骨悚然。它们一方面认为美团追求利益是天经地义,而骑手追求利益就是贪得无厌。骑手基本的利益保障被忽视,反而要跟客户反过头来一起对资本家感恩戴德。针对那些精资,我只说一句话:你把自己当成和资本家一个阵营的,但是资本家可不这么想。
什么是无奈?知道在被剥削,只能默默忍受。知道资本在吸血,还要死命给它干活。
比无奈还要不如的是,知道自己被剥削,还要反过头来维护垄断资本家的那帮“人”。
一份外卖成本20,送到我手里30。商家拿4,外卖小哥拿4,美团拿2我当然愿意。但是送到我手里40,商家拿4,外卖小哥拿4,美团拿12,我还要再出一份社保费,我是贱还是傻?
再说句实在话,中国人民勤劳程度排在世界前列,没人有异议吧?可为什么现在勤劳致富行不通了?因为财富都集中在资本家手里了。你不去找资本家讨价,让消费者多出钱,这是哪门子道理?
今日七普,中国总人口共1411778724人口,没有张三也会有李四,而他那样人物,千万年才出一个,也只被称为教员。至于马X也能被称为“爸爸”,这本身就是个天大的笑话。没有阿里巴巴,也会有四十大盗,没有美团,也有赤橙黄绿青蓝紫团。一个外卖平台,你以为芯片火箭光刻机不可替代吗?中国最不缺的就是能做事的人。
与其告诉骑手:你不想干可以辞职啊,不如让国家告诉资本家:你不想干,有的是人想干。
我们要的是资本家之间相互竞争,这样人民才能得利。而不是人民相互内卷攻击,垄断性资本家得利。
最后,自己回答一下开头抛出的问题。
说明我国相关法律……此处战略保护。
我开公司,不能说做到完全保障公司员工利益,毕竟这年头,生意都不好做。我去年因为疫情,加上被人坑了,发不起工资,最后给每一个员工打电话解释情况,请求谅解。
后来生意越来越差,我就去借贷发工资,生怕员工有意见。要是闹个劳动仲裁啥的,更是没有必要——就算从纯功利的角度讲,这也得不偿失。
可是我发现啊,大公司好像完全不把法律法规放在眼里。
比如说加班。
我特么哪敢让员工随便加班啊?
晚上陪客户应酬,那是万万不敢让女性员工参加的。而男性员工,我还得提前一天打招呼。
比如说试用期合同。
我特么哪敢玩猫腻啊?再说也没必要,试用期再怎么打小算盘,能省几个钱?
而且现在年轻人也刚。
稍不留神,就说要去劳动仲裁。
稍不留神,就说要去政府上访。
我也没啥好说的,做生意嘛,输了要认,挨打要立正。
但是,我看到这些大企业的一些作为,我就心里很不平衡。
比如看到美团的这些操作,我就真的很想让我的法律顾问给我设计一些。
比如看到腾讯和阿里巴巴的一些套路,我也很想用他们的方法来引导员工加班和自离。
但是我的良心却让我从来没有产生过这样操作的决心。
我希望我国的互联网头部企业还是做好榜样吧。
说实话,如果这些企业的违法行为,或者说擦边球的行为,不能得到法律的管束,那所有老板都会学的。
比如说我,当所有企业纷纷效仿这些头部企业的时候,我自己还能坚守初心吗?
我觉得不好说。
而且其实管理就是管人,管人就是玩心理战。
如果我要对员工PUA,我有无数种方法。
束缚我的其实就是良心和对法律的敬畏。
但不得不说,这些巨头企业糟蹋了我们对法律的敬畏之心。
很多年前的大下岗,几千万工人失业……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美团这些企业不愿意承担雇佣工人的根本原因……
工人一方面,给国家做了贡献,给企业贡献了利润
一方面,又被所有的雇佣者视为负担……
劳动者,所有的劳动成果,都要拿大部分给国家交税,但养老需要特别另外交一笔税……
劳动者,所有的劳动成果,大部分成为企业的利润,但福利和保险需要他们另外再交一笔个人收入……
假如有个公司也做外卖,给所有骑手正式员工待遇,他们很快就会破产,破产的主要原因,就是税,保险和福利搞不起……
一言以蔽之,这是事实上的雇佣关系和法律上的雇佣关系的背离——制度没有跟上劳动形态的创新。
首先必须要说的是,在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下,美团和这些骑手确实没有雇佣关系。
美团(包括饿了么)的这套模式,在之前的答案里已经科普过了:
从事实来看,这些骑手就是为美团/饿了么服务的——他们穿着平台企业的制服,承接平台订单并提供配送服务;直觉上说,既然这些骑手是为美团/饿了么干活的,那么美团/饿了么就应该对他们负责,包括不限于劳动保护、五险一金与个税、事故赔偿等。
但是通过这样一种精巧的制度设计,美团/饿了么得以规避以上这些责任(当然,这两家也并没有做甩手掌柜,该管的还是会管),从法律上剥离了与骑手的雇佣关系。
不过义愤填膺之余,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现阶段这种制度安排,是与外卖的业务特征和对劳动力的需求相适应的:
这使得外卖业务很难像一般企业一样保持长期稳定雇佣数量,而需要随着行业需求对应调整骑手数量,并且要具备在特殊情况(比如大雨、暴雪等极端天气)下弹性扩容的能力。
也正因如此,签订劳动合同确实不是一个有效率的解决方案,而通过第三方供应商与人资进行弹性供应,才能更好地让供给与需求匹配。
你看,这就是新的劳动供需形态与既有的劳动关系承认之间的矛盾了——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因为现有的规章制度没能随着实际业务创新做相应的调整。
当然,事情开始出现一些变化,英国最高院就在一次司机 vs Uber的判决中,将司机视作Uber的雇员。[1]
具体上,英国最高院提出了几点判断Uber司机是否是Uber公司的工人的论据[2]:
Uber set the fare which meant that they dictated how much drivers could earn(Uber决定费率,从而决定了司机能挣多少钱)
Uber set the contract terms and drivers had no say in them(Uber设定合同,司机没有发言权)
Request for rides is constrained by Uber who can penalise drivers if they reject too many rides(运单由Uber管辖,如果司机拒接单过多Uber可以惩罚司机)
Uber monitors a driver's service through the star rating and has the capacity to terminate the relationship if after repeated warnings this does not improve(Uber通过评分监控司机的服务,并且有权终止与司机的服务关系)
如果我们把这四点对照到美团与骑手上面,我们会发现美团与骑手的关系也同样符合这几点。这也就是我在最开头说的:美团与骑手就是事实上的雇佣关系。
然而在普通法系下,有这样一个判例即可形成权威,而在我国则需要在成文规章上做出相应调整。既然现有的规章制度已经不足以适应这样一个吸纳了近千万劳动力的行业,那么我们无疑应当在制度上去跟进社会发展的脚步——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也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这些劳务外包公司,本来就是,为企业逃避社保,为农民工逃避个人所得税而设立的。很多年前,几个一线城市的市府,就想把这些公司给灭了。但是,搞了半年,最终还是没下文了。为啥?大局啊。如果农民工都必须缴纳四金和个人所得税,那么他们相对当地劳动力,就丧失了竞争优势。所谓全国一盘棋啊。城里的税收福利体系正规了是小事,为农村解决剩余劳动力是要命的大事。
(再说农民一边骂没有退休工资,一边拒绝交社保。农民工希望一切现金结算,是这位上电视的王林副处长亲自证实过的。)
现实就是这样,根源在管理制度上,别跟赚钱的人讲道德,因为道德不值钱。外包这件事儿,全国上下都在用,因为合法。公职人员办公大楼里的保洁人员属于这个单位么?一般是外包的物业服务;很多大国企,车间里拧螺丝的人属于国企职工么?也未必,有很多是外包给人力资源公司,他们穿一样的工服,开一样的班组会,吃同一个食堂,坐同一辆班车,干同样的活,但不属于这家企业的正式员工,工资由雇佣企业给外包企业佣金,外包企业再发给干活的人。事业单位国企这样,那私企呢?至少不会强多少。
所以,有些企业看上去庞大,实际上正式员工没多少,尤其是体力劳动密集的企业,更是如此。有些公司甚至会自己成立外包公司,然后将自己的人力需求外包给这家公司……
正所谓:干活的时候你是资源,掏钱的时候你是负担。而外包这件事儿,就是为了削减负担。一些不得不执行的正式员工待遇,在外包工的身上就可有可无,省钱;万一出了问题,可以更为方便的与之切割,省事。
临时工这个词儿还记得不?为什么每次出了问题,最后处理时犯事儿的往往成了临时工?抛开企业作为推卸责任的手段,很多时候,他们真的就是临时工,哪怕已经在这家企业“临时”干了几十年。而如果技能比武拿了荣誉,评了先进,在这短暂的光荣时刻,临时工会得到恩赐而被称为公司员工,企业甚至会想起来给转个正。
回到问题上来,1000万临时工这件事儿是钱的事儿么?就算是美团年盈利1万亿,它会让这1000万人转正么?绝对不会的。各行各业都在压榨且合法,谁会嫌钱多?它有什么动力让这1000万转正?全行业都不能通过外包省钱省事的时候,自然也就没有了外包。另一个方面,人太多了,也就是我们很多年来引以为傲的红利,俗话说的好,“爱干干,不干哥唔恩,你不干有的是人干”,你不签外包合同有的是人签,那如果人少到可以硬气地不签外包合同的地步呢?我们因为人多力量大,成就了举世瞩目的伟业,也同样因为人多导致韭菜繁茂,市场太大,躺着就能上福布斯,费什么劲搞技术进步?抽卡就能赚几十亿,费什么劲钻研3A?造星就能让人排着队送钱,费什么劲去拼演技拼唱功拼创作力?所以,内卷的是底层人,企业这不叫内卷,这叫摆烂。
其实美团的配送业务和建筑行业是很相似的,本质上都是通过分包甩掉管理包袱,也一定上减少人力成本。
如果我们把美团配送业务想象成一栋大楼,下面的各个服务站其实就是最底层的包工头,而骑手就是包工头招的各种工匠,他们大多来自于同乡的村子里,你猜包工头会不会给这些人买社保?即使买了,这些人也会说,工头,你把社保的费用折成工资给我。
而从我接触到的一些站点和骑手来看,他们的层次不比建筑工人高多少,之所以背井离乡选择这份工作,也大多是为了多挣一点钱。你说他们在意那些贴心的福利政策吗?或许在意,但更在意的还是多挣一点钱。
所以美团代表这句话很残忍,本质上没有什么错。你说一个建筑工地上搬砖的工人会是绿地碧桂园这些公司的员工吗?会给他们买社保吗?他们唯一的期望是工资更高点,发放及时点,当染如果工地能在自己家乡可以多回家看看孩子就更好了。
为什么骑手屡屡被拿出来讨论?因为大家总是在和他们高频词接触,而我相信大部分人在住进新房的时候是不会共情到思考盖房子的农民工兄弟有没有社保这样的话题。
说明劳动法可以随意解释。
法统旁落。没有存在感。
我只引用,不评论:
人社部相关司局负责人日前明确表示,虽然劳务派遣职工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但同工同酬不包括福利和社会保险。
这位负责人介绍,人社部和全国总工会曾希望这一同工同酬权利包括福利和社会保险。但因其他部门和部分央企的强烈反对,而定位为不包括福利和社会保险。例如有一家央企集团算账称,其当年全行业利润是300多亿元,如把其劳务派遣职工都实行完全意义上的同工同酬,保险和福利就会吃掉近260亿元的“利润”。
该负责人强调,但这绝不是说用人单位就不用给被派遣劳动者支付福利和上社保,《劳动合同法》已明确规定用人单位要支付与用工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等。但这意味着,在福利待遇上企业对于正式工和劳务派遣职工的标准上,还是可以自己掌握的。
这位负责人还表示,同工同酬是有条件的,是指相同岗位等量劳动取得同等业绩的劳动者应该获得相同的劳动报酬,并不是简单的岗位相同就拿同样的工资。
这是一支特殊的队伍。大部分人都不了解他们的工作。目前,全国约有200万人,占据整个公安系统的半壁江山。
“低人一等”是200万辅警的普遍感受
为了这一天,今年35岁的深圳辅警张华,等了整整14年。
2002年,19岁的张华应聘到当时的深圳市宝安分局龙城派出所,成为一名警务辅助人员,每个月工资800多元,屡屡遭到犯罪嫌疑人的质疑,被叫做“治安仔”。
因此,本次改革最主要的定位就是——如何让辅助人员真正发挥作用,真正释放出现有警力。此外如何规范辅警的执法行为,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深圳辅警改革的大幕,由此拉开。
长期研究人力资本的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侯风云认为,中国“体制内”和“体制外”之间的工资差距已造成明显的收入分配差距,传统的“僵化”用人管理机制还影响到市场活力,需要加快改革。
“临时工”泛滥现象引起中国管理层的重视,去年年底修改的《劳动合同法》,把劳务派遣这一用工形式明确界定为“临时性、辅助性或替代性”,并明确指出“临时性工作岗位是指存续时间不超过六个月的岗位;辅助性工作岗位是指为主营业务岗位提供服务的非主营业务岗位”。
记者在一些中国劳务派遣公司网站看到,“派遣至国有大型石油工程工作”“派遣至日报社工作”等招收劳务派遣人员的启事丝毫没有减少,招聘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岗位都是“长期工作”,而对临时性劳务派遣工作岗位“不超过六个月”等规定毫不在意。
然而一些企业在“新规”压力下,已开始进行业务模式的变革——以劳务外包代替劳务派遣,即把业务外包出去,从而避免了“劳务派遣”。
但一些业内专家认为,这种形式并没有对收入差距产生明显改革。由于直接和劳务外包公司签约,“临时工”的工资将更为市场化,工资降低现象就可能发生,“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命”的现象在本质上仍存在。
专家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正受到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制约,如何既能保持企业竞争力,又保障劳动者权益,需政策不断调整规范。长期来看,继续加大垄断企业市场化改革,增强机关、国有企业用工能进能退的“自由度”,从而缩小体制内外工资差距,是破解“同工不同酬”的必然要求。
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不仅提高了劳务派遣公司的经营门槛,而且也对用工单位使用派遣工的情形进行了严格限制。北京大学劳动法研究所研究员梁智说,除了对“临时性”“替代性”“辅助性”规定得更为具体外,新法的一个亮点是限制单位使用劳务派遣工不得超过用工总数的一定比例,这一硬性要求将强制单位减少派遣工。
既然不能使用这么多派遣工,单位是否愿意将他们转为正式工呢?——很多企业的回答是否定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通过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同工不同酬,以降低用工成本,是很多用人单位滥用劳务派遣的主要原因。新法出台以来,同工不同酬现象有所缓解,但用工单位依然不愿将派遣工转正。
大连一家国有造船企业90%的员工为劳务派遣身份,他们与正式工同工同酬、同等休假。企业通过劳务派遣公司为他们发工资,缴纳“五险一金”。“可以说,我们使用派遣工的成本一点都不比正式工低。”公司管人力资源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但如果将他们转正,工作效率低下、劳动积极性不足等老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派遣工更勤快、更能吃苦耐劳,已成为很多单位的共识。沈阳一家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员韩桐介绍,他单位大部分司机是编制内的,反而是几名派遣工干活积极得多,除了开车还帮助搬东西,经常承担半夜去机场接人的任务。
说明有些学法律的良心大大的坏了
没了解过,纯好奇:中建集团和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工有劳务关系吗?
我家个一大家族,标准地工农结合体,据我所知农民工出去打工,也是没有五险一金的。施工围栏上却总是中建x局。前十年管理混乱时,还有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情发生(现在好像基本没有了)
个人观点,对于劳动密集产业,保障用工环境,解决低端岗位从业者后顾之忧(买社保),理应国家号召,国企带头啊。外卖小哥还能在网络上发声,但是我那些浑身黑黢黢,终年在工地上劳作的叔叔伯伯,连上网都不太会。
他们基本被迫007(骑手似乎还能选择哪天不做),他们被延迟发薪(都是年底结账),他们工作环境恶劣。但是他们的子女教育困难(留守儿童),他们的声音不被倾听,他们的晚年难有保障。
个人认为,巨大的国企不做出改变,怎么能指望私企承担社会责任呢?
(未经调查,如有错误,万望指出,一定道歉)
国企也是这么干的。你有什么不满?想反射什么?
折射了什么?
协警发来了贺电。
国企里的劳务派遣工赶紧点赞。
私企的外包工在996之余发出了哀嚎。
甚至隔壁岛国刚退休的非正式社员派遣工也拄着拐棍愤愤不平
你们说到底是为什么呢
啥都资本家资本家烦不烦。地铁甲方雷雨天擦墙摔死人那么明显的事情还没完没了资本家资本家。
真要查的话 也可以顺带查查国企劳务派遣
意味着这1000多万人随时失去工作和任何保障。而这只是一个美团,还有县级的环卫工人,如果乘以72行的话,正如总理所说的,我们还有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人社部公布的2亿灵活就业人员实际就是准失业人员。
这个问题其实国企、央企也有不少,十多年前,我在一家央企下面的小公司,某日HR去开会,回来跟我们说以后我们公司不直接跟员工签劳动合同了,而是跟劳务外包公司签,新来的人都要跟劳务外包公司签劳动合同。现在想想堂堂国企、央企都这样干,那对社会的示范效应是明显的,所以美团这样也没啥好惊诧的。看到不少回答在那骂资本家如何如何,呵呵,我希望你成为资本家时能做到你说的那样就行了。
劳务派遣是只有美团在做?。
天真,各地地方政府各类工勤有大量的劳务派遣人员,比如保安,环卫人员,驾驶员。
劳务派遣的目的就是降低体力劳动方面的人力资源成本。
当社会内卷起来,只能通过挤压体力劳动者,低技术含量劳动岗位的劳动收入来保障脑力劳动者收益,尤其是核心层的劳动收益。
做不大蛋糕,那便重新分配已有的蛋糕。分不动顶层的蛋糕,那便分底层的。弱肉强食。
即使低端劳动力不足,低端劳动力就能高薪了?,不会的,低端劳动力不足只会催生智能机器人替代,富士康招不到足够的廉价劳动力时,选择的不是更高的工资招聘工人,而是在生产线上配置更多的机器人。京东,阿里,顺丰都在发展智能分拣流水线,送货上门也有机器人,银行大厅服务也在被机器人覆盖,就连联通,移动人工服务岗位也少了,上来就是智能机器人语音。社会的收入分配模式是掌握生产资料的分的多,劳动技术含量高的分的多。不会倒过来,让体力劳动者赚的比脑力劳动者多,让员工赚的比老板多。道理很简单,倒过来了,傻子才去从事脑力劳动,聪明人都去抢着干体力劳动。傻子从事脑力劳动,聪明人从事体力劳动,这样的国家距离亡国灭种也就不远了。
这个时代所谓解放生产力,就是把人从单调重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逼迫所有人去思考,去从事效益更高的脑力劳动,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天资愚钝的人,不能适应脑力劳动的人都会被淘汰掉,天价彩礼也好,天价房也好,低生育率也好,受伤最大的都是低收入人群,其本质都是社会在悄无声息淘汰人口,我们唯一能做的是证明自己不是那个会被社会淘汰掉的人。
外包最多的是国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