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行业为代表的新IT技术,越来越偏向AI,推荐算法上。
起初,大家觉得这是好事儿。我也是相关从业者,我也觉得是好事儿。
但是,现在一路走过来,我不认为技术走向了更好的方面。
其实,包括前一阵热炒的社区买菜,蚂蚁金服,真正的“生产资料”是“人的隐私”,大数据的“数据”——我们每一个人的隐私。
这事儿我思考了很久,凭借资本家的个人“道德”来解决么?我觉得行不通。
所以,这事儿要想管就只能由“奉孝”来上,虽然我们对这种事情都有抵触,也知道会有腐败,可相对来说不至于那么糟。并且,我个人也以为这是整个世界,整个地球的主流。例如,我国针对互联网行业的垄断法新解,对个人隐私开始加强,欧盟的CPDR,根据网飞的纪录片反映,美国也在讨论相关针对谷歌、fb、IG、TW的法律。
关于大数据杀熟,市场监管总局上个月发布了《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进行差别待遇。在考虑是否存在差异待遇时,可以考虑以下因素:
(一)基于大数据和算法,根据交易相对人的支付能力、消费偏好、使用习惯等,实行差异性交易价格或者其他交易条件;
(二)基于大数据和算法,对新老交易相对人实行差异性交易价格或者其他交易条件......
随着这一《指南》逐渐走向落实,大数据杀熟将不再仅仅是个商业道德问题,也会成为合规性问题。
想必美团也在体会政策精神,为了即将落地的监管政策作准备,并提出了另一种解释,即所谓「定位缓存导致预估不准」一说。
这一说法,看似有理(稍后说但是)。我们对比《我被美团会员割了韭菜》一文中第一组截图可以发现,6 元配送费对应的是「全城配送费」,而 2 元配送费对应的是「另需配送费」。对比竞品在处理远距离配送问题时的文案,有理由认为的确是因为定位信息不准,导致按照更高的「全城配送费」计算了费用。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我被美团会员割了韭菜》一文还是相当严谨的,作者在事发三天之后再次进行测试,尝试复现当时的场景,用两部手机在同一个位置分别进行操作,这次显示的费用情况是:
未开通会员,提示「另需配送费 ¥2」
开通会员,提示「另需配送费 ¥ 4」
注意,这里并没有出现「全城配送费」的文案,有理由认为,并没有涉及定位不准导致被认定为远距离配送而适用「全城配送费」的情况,两部手机上都用了同样的计费标准。即便定位不准可以解释第一组图片中的情况,对于第二种情况,依然存在疑点。
对于这个问题,还希望美团给出合理解释。
即便,再帮美团圆一圆,的确是定位的锅,且在非全城配送这一档,也有因为位置不同导致的配送费用差异,从产品功能的角度来说,美团的价格标注方式也容易引发歧义。如果能在显著位置引导用户查看配送费计算规则(类似打车软件在显示预估车费时,有一个小的跳转按钮导向车费计算规则),就能显著避免「大数据杀熟」的猜疑。
私以为,在平台利用市场支配地位差异化定价如此普遍的当下,做点剖腹证粉的事情,还是有必要的。
本来,就一个案例,也的确说不好到底怎么造成的。
但是,定位缓存的问题为什么只会增加配送费,不会降低配送费?这就比较奇怪了。
为什么大数据杀熟,会成为一个问题?
说白了就是普通消费者和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之间的对抗,是完全失衡的。
100个消费者,可能才有1个发现这种问题;而100个发现问题的消费者,能有理有据地证明问题存在的可能也只有1个人;而能有理有据证明问题存在的100个消费者,能最终被大众发现的,可能连1个也没有。
就算这个消费者和企业对薄公堂,花费1年的时间去打官司,能挽回的损失也不过是6-2=4元。
换了任何理性的消费者,都不会去做这种事。
所以企业才会有恃无恐。
别说美团这种还拿出技术来说事的了,移动对于用户突然被增加套餐,连技术都懒得拿出来做理由,大不了退款了事。
背后,都是赚钱的KPI这个小鞭子作祟。
而普通消费者,除了坚持,背后一无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