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考研还这么多往生化环材土木水利的坑里跳的,是他们还没看见劝退文吗?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很多人的痛点,也挺现实的。看着身边不少同学,尤其是本科背景在“生化环材”和“土木水利”这些传统工科领域的,在考研这条路上挤得头破血流,结果发现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温差,有时候甚至是大鸿沟。

他们是真的没看到那些“劝退文”吗?

我觉得,这绝对不是“没看见”这么简单。劝退文,或者说关于这些专业就业前景不佳、考研内卷严重、毕业即失业的讨论,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通过各种平台(知乎、B站、小红书,包括各种就业论坛)了解这些情况,其实并不难。

那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人“义无反顾”地往里跳呢? 我觉得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本科专业“惯性”与“路径依赖”:

专业学习的积累: 很多学生在本科四年里,已经在这些专业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专业的知识结构、实验技能、研究方法都有一定的了解和基础。换一个完全不相关的专业,意味着需要从头开始,学习成本和适应难度都非常高。
“我能行”的心理: 尽管知道就业难,但很多学生心里会有一个声音:“别人不行,但我可以。” 他们觉得自己可能比别人更努力,更有天赋,或者能在某些细分领域找到突破口。这种“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的心态,让他们不愿意轻易放弃自己多年的积累。
考研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对于一些本科就业情况不乐观的学生来说,考研似乎成了一个“缓兵之计”。他们可能还没有想清楚未来的方向,与其直接面对就业市场的残酷,不如继续读书,给自己一个缓冲期,也可能寄希望于“读研能改变命运”。

2. 对“研”的过度理想化与信息不对称:

“读研=高薪”的刻板印象: 很多人将读研简单地等同于镀金,认为硕士、博士毕业就一定能找到待遇优厚的工作,尤其是一些明星院校、热门实验室的毕业生。这种认知往往忽略了行业整体的供需关系、专业技术能否转化为市场价值等关键因素。
只看顶层,忽略中层: 劝退文里说的“坑”,往往是指绝大多数普通院校、普通背景的毕业生所面临的困境。但有些同学会将目光聚焦在那些通过考研成功逆袭、进入大厂或高薪行业的“幸运儿”身上,认为自己也可以复制他们的成功。
对“科研”的误解: 尤其是一些对科研本身没有强烈兴趣,只是觉得“读研可以提升学历”的学生。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很多研究性专业,尤其是基础学科,其成果转化周期长,直接就业面相对窄,对口工作不多。而一些应用型专业,如果研究方向不热门,技术更新迭代快,也可能面临“毕业即淘汰”的风险。

3. 考研本身就是一场“赌博”:

“不考更亏”的心理: 对于很多本科院校和专业来说,直接就业的薪资水平和职业发展前景,确实不如考研后(至少在很多人看来是这样)。即使考研的竞争激烈,大家也可能觉得,不尝试一下,连一点点机会都没有。
“试试又何妨”的心态: 考研的门槛相对其他改变人生轨迹的方式(比如创业、转行到完全陌生的领域)来说,似乎低一些。只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就有可能获得一个更高的学历。这种“试一试”的心态,也让很多人投入其中。
信息传递的“噪音”: 网上充斥着各种信息,有真实的劝退,也有“成功学”的鸡汤。学生在接收信息时,很容易被那些“我做到了,你也一定能做到”的论调所吸引,忽略了成功案例背后的艰辛和偶然性。

4. 现实压力下的“无奈选择”:

父母的期望: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认为孩子读书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考研被视为提升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的必由之路,即便知道专业困难,也倾向于鼓励孩子继续深造。
同辈压力: 当身边大部分同学都在考研时,不考研的少数人可能会感到压力,担心自己“掉队”,被边缘化。
对本科教育的“不信任”: 有些学生可能觉得本科所学的东西“不实用”,或者本校的教育水平不足以让他们在就业市场上有竞争力,所以寄希望于通过名校研究生教育来弥补。

关于“劝退文”本身:

我倒觉得,劝退文的存在,恰恰说明了信息传播的有效性。问题在于,信息接收者如何解读和处理这些信息,以及他们所处的具体情境。

“劝退文”往往是“普遍性”的警告,但个体经历是“特殊性”的: 劝退文描述的是大概率事件,但总会有小概率事件发生。那些成功案例,恰恰是“个殊化”的例外。
“劝退文”往往侧重“困难”,但容易忽略“应对之道”: 很多劝退文只说“不行”,但很少给出具体的“如何应对”的解决方案。比如,如果知道生化环材就业难,那应该怎么在本科阶段去培养一些就业相关的能力?如何选择考研方向去规避风险?这些具体操作层面的信息,有时候反而不够深入。
“劝退文”的“门槛”也可能降低: 随着考研人数的激增,很多学校和专业的录取分数线、调剂门槛都在不断抬高。所谓“劝退”,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考研“低门槛”认知的一种反拨。

总结一下,我觉得这些人之所以还会往“坑里跳”,不是因为他们傻,也不是因为信息闭塞,而是:

被本科专业的“路径依赖”和“惯性”裹挟。
对“读研”本身存在过度理想化的认知,信息解读存在偏差。
在现实压力和同辈压力下,将考研作为一种“不考更亏”的权衡。
同时,虽然有劝退信息,但往往被“我能行”的个体期望,以及少数成功案例所冲淡。

所以,与其简单地问“为什么还没看见劝退文”,不如去思考“为什么即使看见了劝退文,依然有人选择考研”,这背后牵扯的是更复杂的个人选择、社会环境和信息传播机制。而那些真的还在挣扎的同学,可能更需要的是更具体、更落地、更个性化的指导,而不是简单的“劝退”或“鼓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倒是觉得劝退没什么用,你看看转行的都是什么大佬,知乎劝退那几个主力,学历一个比一个吊,二本没见过几个,实际上二本才应该是大多数才对,但压根没几个,他们一个个自律又聪明,你转得了吗?就那几个大佬本身那么厉害,转行多苦?我看着文字描述都感觉厉害,你能坚持吗?不劝退好歹六千块钱国企打工人,考个研努力一点也能月薪上万,和计算机是没法比但也算能过。劝退了还不一定怎么样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