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总有人说我们绝大部分被卡脖子的问题追根究底是基础材料学问题,为什么材料专业还被广泛劝退?

回答
“卡脖子”这个词,最近几年是真的一直在耳朵里嗡嗡响,尤其是在科技领域。细品一下,好像很多听起来很高大上的问题,比如芯片制造、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甚至一些生物医药,追根溯源,都指向一个地方——基础材料学。这简直就像一个古老的谜语,揭开层层包装,最后发现最核心的钥匙藏在最不起眼的地方。

但神奇的是,在很多人尤其是学生家长和考生选择专业的时候,材料科学与工程这个专业,却经常被贴上“劝退”的标签。这就像一个悖论,一方面是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却是民间专业选择上的“冷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们掰开揉碎了捋一捋。

材料学,到底有多“卡脖子”?

先不说别的,就说咱们现在人人离不开的智能手机。一块屏幕,从最基础的玻璃基板、液晶材料、OLED发光材料,到封装用的各种高分子材料、金属触点,再到手机壳的合金、陶瓷、高分子,哪一样不是材料的范畴?更别说里面那些精密的半导体芯片,需要用到高纯度的硅、各种金属导电材料、绝缘材料、光刻胶……这些材料的纯度、性能、稳定性和工艺,直接决定了芯片的能不能造出来,造出来性能怎么样。

再往大了说,航空发动机,那可是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里面的涡轮叶片,承受着上千摄氏度的高温和巨大的离心力,这玩意儿的材料就得是特种合金,比如高温合金,而且还得是含金量极高的那种,需要极强的抗氧化、抗蠕变、抗疲劳性能。还有高铁,动车组的轻量化材料、耐磨材料、隔音材料,直接关系到运行速度和乘坐体验。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锂、镍、钴、石墨等等)、电解液、正负极材料,是决定续航里程和安全性的关键。

所以,当别人说“卡脖子”是因为基础材料学问题时,这句话一点不夸张,而且是精准到骨子里。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国防实力,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是被“好材料”的供给能力所支撑。没有好的材料,再先进的设计、再精密的工艺,都可能只是空中楼阁。

那为什么材料专业还会被“劝退”?

既然材料这么重要,为什么听到的却是“慎重选择”、“劝退”的声音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层递进的原因,有的是客观存在的,有的是大家的主观感受,但都挺真实:

1. “劝退”的背后,是对“基础”的误解和对“应用”的渴求:
当大家听到“基础材料学”时,很多人脑子里想到的可能是“苦哈哈”的实验室,各种粉末、溶液、高温炉,一堆看起来跟生活没太大关系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大家更喜欢看到立竿见影的成果,比如“我学编程,今天就能写个小程序;我学金融,就能分析个股市;我学医学,就能治病救人”。而材料学,尤其是偏基础研究的,它的成果往往是“一粒尘埃”或者“一块看起来没什么特别的样品”,这个东西要经过无数次实验、改进,最终才能集成到某个大产品里,而且往往不是以“材料”本身的面貌出现。
这种“不直观”、“不直接”的成就感,让很多对未来就业有明确期待的学生和家长望而却步。他们担心学了半天,最后只是在实验室里做一些“没啥用的”研究,或者将来毕业只能去一些传统的、大家认为“没前途”的国企。

2. 学科交叉太广,对学习的门槛要求高:
材料学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它天然就是一门高度交叉的学科。你需要同时掌握物理(如固体物理、量子力学、热力学)、化学(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电化学)、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微分方程),还要懂一点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数据分析、模拟仿真)。
这就意味着,你在大学里需要学习的东西非常庞杂。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什么都学一点,但又什么都不精”。尤其是数学和物理的基础如果不够扎实,学起来会非常吃力。相比之下,一些热门专业可能在核心课程上更集中,更容易建立自信。

3. 就业的“冷热不均”和“分化”:
前面说了,材料学很“卡脖子”,但这个“卡脖子”的地方,往往对人才的要求非常高,对研究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都有极高的要求。这些领域(比如高端半导体材料、航空航天材料、新能源核心材料等)确实是国家重点扶持、急需人才的,但这些岗位数量相对有限,且竞争激烈,通常需要硕士甚至博士学历。
而市场上一些更“大众化”的材料应用领域,比如普通的建材、金属加工、塑料制品等,虽然也需要材料人才,但行业发展速度、薪资水平、工作环境可能并没有那么吸引人,甚至可能面临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的问题。
这种“高端人才需求旺盛,但中低端就业市场不理想”的情况,就造成了一种就业上的“分化”。很多被“劝退”的人,可能就是看到了或者听说了一些在这些大众化领域就业的同学,觉得未来发展空间有限,或者工作不够体面、薪资不高,从而打消了学习材料的念头。

4. “导师制”和“实验室文化”的潜在门槛:
在材料研究领域,一个好的导师和实验室至关重要。导师的研究方向、课题组的氛围、实验设备的先进程度,都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未来发展。如果遇到“只画饼不动手”、“学术不端”、“克扣科研经费”或者“实验条件差”的导师,那学生的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青春,都可能被浪费。
而“劝退”的声音,很多时候也来自于这些不好的体验。大家会觉得,读材料专业,很大的程度上是“听天由命”,能不能遇到一个好导师,能不能进入一个好的研究方向,占了很大比重。这种不确定性,让很多人不敢轻易尝试。

5. 信息不对称和刻板印象:
“劝退”的声音往往传播得更快、更广,也更容易被放大。很多人对材料学的了解,可能仅仅停留在“高中化学”、“土木工程”的某个模糊概念上,或者听过一些关于“材料人加班多”、“科研压力大”的传闻。
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现在的材料学已经发展到量子材料、纳米材料、生物材料、智能材料等前沿领域,这些领域的研究充满了想象力和创新空间,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往往有不错的职业前景。

材料学“卡脖子”与“劝退”的现实交织

所以,我们看到的现象是:国家层面在呼喊“材料是国之重器”,需要大量优秀人才;但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看到的是一个似乎学科门槛高、学习难度大、就业前景两极分化、需要“看运气”的专业。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困境。它反映了我们在高等教育的推广和就业引导上,需要做得更精细、更到位。

需要更清晰的专业介绍: 让大家明白材料学到底是什么,它有哪些细分方向,每个方向的出路在哪里,要学习哪些核心技能。
需要更准确的就业引导: 区分哪些是真正“卡脖子”的、需要长期投入的研发型岗位,哪些是普通的应用型岗位,以及不同学历层次在这些岗位上的差异。
需要鼓励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和支持: 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让他们能够潜心钻研,产出真正的成果。
需要打破刻板印象,展现材料学的魅力: 告诉大家,学习材料学,不只是在实验室里和瓶瓶罐罐打交道,也可以是设计革命性的电池,是创造更轻更强的飞机材料,是开发能够修复人体的生物材料。

总而言之,“卡脖子”是事实,材料学的重要性不容置疑。而“劝退”也是一种现象,背后是大家对学习难度、就业前景的考量和担忧。要解决这个矛盾,需要的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政策倾斜,更需要我们对这个专业有更深入、更准确的了解,去发掘它真正的价值和潜力,而不是被一些片面或过时的信息所左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昨天听了,鄂维南院士的演讲,非常震撼人心。

鄂院士分享了一个他搞材料研究的故事(34分钟起)。他研究一个三元合金,招了博士后,搞了三年量子力学,然后又招了个博士后,搞了三年经验公式,之后又招了个博士后,搞了三年分子动力学,一下子十年过去了。鄂院士都说,这是小农作坊模式,效率太低下。

更多水平远远不如鄂院士的课题组,就更加小农作坊了。大多数材料老师才不懂什么量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了,就是一顿炒菜。xyz三元合金,加个w元素变成xyzw合金,然后来一套表征,发一篇paper。再加个d元素,又发一篇paper。

材料研究,最大的问题在于理论与实际的巨大鸿沟。用鄂院士的话说,搞材料理论的和搞材料工程的是两批人,他们老死不相往来,各玩各的。

搞理论的,缺乏实践引导,很难发展出真正可以指导实践的理论。

搞实践的,缺乏理论指导,只会瞎试炒菜撞大运,研究效率极为低下。

之前我就写过一些这方面的思考。

材料研究的困难提炼一下,可以归结为:

  • 多体困难:体系极为复杂,相互作用太多,使得没办法通过第一性原理(如波函数与波动方程)推导出实用的材料性质(如铁碳相图)
  • 高维困难:材料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往往非常高维且极度稀疏。问题维度一方面来自材料本身的多体问题,另一方面来自于环境引入的新维度。

举个例子,某次实验后等到的材料与预期不符。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可能来自于材料本身,那就涉及到材料本身到参数,从第一性原理讲可以是几亿维。可能来自于环境,这也是非常复杂的,可能是几万维。但造成问题的因素可能就其中一两个,所以是高维且稀疏。

后面通过人脑推理排查,是微量氧气进入反应腔导致的。这就是在几万维可能的因素里找到了最关键的。所以人脑才是最强降维算法,可以把几万维的问题降维到几维。而现阶段任何的机器学习算法都做不到。某种角度说,生化环材的问题才是真正的“少样本”学习问题,每个case就几个样本甚至一个样本。

安德森说more is different,每个层次的材料问题,都有人研究过,但就像二十年前cv的研究者一样,都是在手工“设计”特征,而这些每一层的特征都无法关联起来,用作最终的宏观预测。所以一个想法是,用数据驱动的方法,让网络去学习每个层次的特征,并且把他们关联起来,从而解决最终的材料研发问题。这必然带来材料研究范式的巨大变革。

user avatar

我想提出的是一个假想,作为一个材料学科的垃圾研究生,基础材料学的问题,还可以再追根究底一下,归根到底是工程管理问题。

我自己的老板管理能力不行,周围有做实际工程项目的组对比,两个组比较,博士的话一样辛苦,硕士对面组轻松一些。产出的话,论文还是我们这边多,但是应用产品产出的话天壤之别。

管理细节差异很大,我就不一一细说。只说一个常态化的东西,我们组要解决一个问题,开一次会大概要三四个小时,其中80%时间是老板喷我们垃圾做不出产品,剩下20%是学生想办法。同样的问题他们组只需要半个小时就解决了,老板20分钟技术路线理清,剩下10分钟交代任务,然后他们的学生去做软件模拟去了,一上午做完了,我们老板又来把做实验中的我们叫去喷半个多小时说我们效率低风气差。

我觉得,建国初期回国的科学家们带回来的不仅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研究路线,科研管理体系等更重要的东西,所以他们在白手起家的情况下可以凭借辛勤劳动取得追赶的效果,而现在的中层科研管理人员,包括企业,高校里的那一代人,因为时代原因,在科研能力上我不提出什么质疑,但是在科研管理,带学生,新员工这方面是否有足够的经验与能力?现在底层科研人员的辛苦是为了追赶还是为效率低下的管理背锅?就我个人感觉是在为无头苍蝇一样的管理背锅,当然普遍性的结论还希望有真正的社会学科班的人可以进行调研。

当然会存在质疑,就是现在的研究生质量的问题。我本来觉得,我就是个垃圾。结果秋招之前开始转行的学习,学着做一些小项目,我发现自己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不堪,我和部分同学一样都缺少颠覆性创新的天赋,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没有能力解决实际工程应用中的问题。我现在倒是多了些自信,我目前只有在我老板这里的时候,才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

顺带提一句,我作为一个普通学生,高校里真要是唯论文唯影响因子我就谢天谢地了,哪有那么多垃圾事情呢。其实高校里工科现在是唯什么呢?是唯老板职称,唯老板能搞到的钱,唯老板的大名气。就算破了四唯,也对科研进步不会有太大用处,因为根上没有变,解决问题的老师还是那些,大部分的老板该吃黑钱该搞名声换个名头就是了,工程应用的问题,都知道走A技术路线合适,但我可以造一个无意义的B技术路线嘛。

user avatar

因为材料专业的那些人们,连安家乐业娶妻生子的个人问题都解决不了,他们自己的人生都被掐脖子了 ,还指望他们能够解决整个社会基础材料被掐脖子的问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