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只有欧洲有中世纪的说法?

回答
“中世纪”这个词,一听就很欧洲,仿佛欧洲文明独有的一个章节。但实际上,这个概念的形成和普及,很大程度上源于欧洲自身的历史叙事和文化自我认知。我们之所以会觉得只有欧洲有“中世纪”,并非因为其他文明不存在那个时间段的“类似”时期,而是因为“中世纪”这个标签,以及它所承载的特定历史涵义,主要是在欧洲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播中被构建起来并被广泛使用的。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方面:

1. “中世纪”概念的起源和欧洲中心主义:

“中古”的由来: “中世纪”这个词(Middle Ages)最早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学者们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在辉煌的古希腊罗马文明之后,中间有一个漫长而黑暗的时期,直到他们自己所在的时代才重新开启了文明的曙光。因此,他们将这段时期称为“中间的时代”或“中古时代”,意在将自身与古老文明和他们所认为的“野蛮”时期区分开来。
历史分期的演变: 这种分期法最初并非严格的学术定义,而是一种带有价值判断的文化划分。随着历史学的发展,学者们开始更系统地研究这段时期,并逐渐将其固定为历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期。但其出发点,依然是围绕着欧洲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来界定的。
欧洲中心观的影响: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历史学带有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这意味着,许多历史概念和分期都是以欧洲为参照系来定义的。当学者们研究其他文明时,也往往会不自觉地用欧洲的标准去套用,或者将欧洲的某些特征抽象化,然后去寻找其他文明中的对应物。

2. “中世纪”所特指的欧洲历史特征:

“中世纪”之所以成为一个独特的历史分期,是因为它在欧洲特定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特征:

罗马帝国的分裂与延续: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但这并不意味着罗马文明的彻底终结。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继续存在了千年,而西欧则在此基础上,经历了日耳曼民族的大迁徙、封建制度的兴起、基督教教会的强大影响力、城邦的复苏与发展等一系列过程。
封建制度: 这是欧洲中世纪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国王、贵族、骑士、农民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等级依附关系,土地分封是主要的经济和政治组织形式。这种制度深刻影响了欧洲的政治结构、社会关系和军事力量。
基督教的普世性: 基督教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成为维系欧洲文化认同的重要力量。罗马教廷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塑造了欧洲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
知识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尽管常被描述为“黑暗时代”,但中世纪并非全然停滞。教会修道院是重要的知识保存和传播中心,经院哲学、大学的兴起、哥特式建筑的辉煌,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创造。

3. 其他文明是否存在“中世纪”?—— 概念的错位:

当我们将“中世纪”这个带有欧洲特质的概念去套用其他文明时,就会发现它并不完全适用,但并不意味着这些文明没有经历过类似欧洲中世纪的“过渡”或“发展”时期。

中国: 中国历史有着非常清晰的朝代更迭,如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也经历了分裂、民族融合、思想活跃(玄学、佛教兴盛)等过程,与欧洲中世纪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中国没有形成欧洲那样的封建等级制度和普世性的教会权力,政治体制也更强调中央集权。因此,我们称之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时期”等,而不是“中国的中世纪”。
印度: 印度历史也同样复杂,有孔雀王朝、笈多王朝、德里苏丹国、莫卧儿帝国等。虽然也经历了政治分裂、宗教多元化(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社会结构变化等,但其社会组织形式、宗教信仰的形态与欧洲中世纪有很大差异。
伊斯兰世界: 伊斯兰教在公元7世纪兴起后,迅速形成了一个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即阿拉伯帝国。其后又经历了多个王朝的统治,如阿拔斯王朝、奥斯曼帝国等。在医学、天文学、哲学等领域,伊斯兰文明在那个时期取得了辉煌成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保存和传播了古希腊的知识。如果硬要说“中世纪”,或许可以说10世纪到15世纪左右是其“黄金时代”的延续和转型期,但其内部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特征与欧洲中世纪截然不同。

4. 历史叙事的建构:

“中世纪”的说法之所以“只有欧洲有”,很大程度上是历史研究和叙事建构的结果。

研究范式的形成: 欧洲学者在研究自己历史时,构建了“古典时代—中世纪—近代”的清晰分期,这套方法论在后来的历史学发展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文化输出与教育: 随着欧洲在近现代的崛起,其文化和学术影响力也随之扩展。欧洲的历史分期和概念,自然而然地被引入到世界各地的教育体系和学术研究中。
“中世纪”的负面含义: 尽管后来学者们对中世纪有了更客观的评价,但“黑暗”、“停滞”等负面含义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认知,使得人们倾向于将其视为一个相对“非进步”的时期,与其他文明的光辉时期形成对比。

总结来说, “中世纪”这个说法之所以感觉“只有欧洲有”,并不是因为其他文明没有经历过一段类似欧洲中世纪时期的历史变迁,而是因为:

“中世纪”这个概念本身是欧洲人为了界定自身历史而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欧洲特色。
我们用来定义“中世纪”的标准(如封建制度、基督教教会的普世性等)是欧洲历史的产物,难以直接套用在其他文明的语境中。
历史叙事和文化传播的中心性,使得欧洲的历史分期和概念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认知和应用。

当我们学习其他文明的历史时,我们通常会使用更贴切、更符合该文明自身发展逻辑的时期划分和概念,而不是简单地将“中世纪”这个标签硬套上去。这是一种对历史多样性和特殊性的尊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middle age 也可以翻译为中古、讨论欧洲以外的中古当然并非全无意义


中东的middle age 大概就是倭马亚王朝到萨法维王朝这个时间段

中国的 middle age 就是北周隋唐到明朝这个时间段


中国和中东的中古时期的结束,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志,实际上是按照欧洲依葫芦画瓢的


那么为什么提及中世纪都主要想到欧洲,这个时间段以欧洲为准

是因为宣告中世纪结束的重大代表性事件(巨大社会变革)发生在欧洲,无论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还是资产阶级革命,都是欧洲的

起点事件(上一个秩序的瓦解)大家可能都有,中东是倭马亚,中国是第二帝国的建立

但中国、中东结束时间不确定,比如明朝的灭亡,我们不能把它看作是中国中古时期结束的标志,这前后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本质变化


如果按照黄菡的思路,清朝使中国进入黑暗时代,那照样也不是中古时期的结束,恰恰是中古时期的延续

那么把明朝说成近古,清朝说成中古,吼不吼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世纪”这个词,一听就很欧洲,仿佛欧洲文明独有的一个章节。但实际上,这个概念的形成和普及,很大程度上源于欧洲自身的历史叙事和文化自我认知。我们之所以会觉得只有欧洲有“中世纪”,并非因为其他文明不存在那个时间段的“类似”时期,而是因为“中世纪”这个标签,以及它所承载的特定历史涵义,主要是在欧洲历史研.............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主要文明中只有欧洲出现‘一夫一妻制’”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历史和人类社会演变的一个复杂认知偏差。更准确地说,一夫一妻制并非欧洲文明独有,而是在不同文明和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形式和强度存在过。 然而,如果我们将问题聚焦于“在现代社会,一夫一妻制为何在欧洲及其文化影响下的地区成为主流,并被视.............
  • 回答
    咱们来聊聊这个有意思的现象,为啥在中国,你一说“家”,很多人脑子里先浮现的是“小区”,而在欧美,更多人想到的可能是“独栋的公寓”或者“联排别墅”。这背后其实是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在起作用。一、历史根源与中国人的居住观念要说中国住宅的“小区”模式,得从历史讲起。 古代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宝可梦世界中关于属性设计和设定的核心。要详细解释烈空坐、盖欧卡和固拉多的属性差异,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宝可梦的属性设计原则首先,宝可梦的属性并非随意赋予,而是与宝可梦的形象、生态、传说以及它们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紧密相关的。开发者在设计属性时,会考虑以下几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人类基因多样性这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觉得亚洲人好像瞳仁颜色都很单一,而欧洲人则五颜六色。但事实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复杂一些,而且也并非“只有黑色”这么简单。咱们先来聊聊“瞳仁”这回事。很多人说的“瞳仁”,其实更常指的是“虹膜”。虹膜就是我们眼睛里那圈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古代中国和欧洲在军事技术、资源利用、地理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的差异。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详细探讨一下。1. 材料与技术的可获得性: 中国:夯土为基石,包砖是改良。 中国古代筑城最普遍、最基础的材料是夯土(rammed earth)。这项技术非常古老,早在商周.............
  • 回答
    明治维新前,日本之所以长期只允许与荷兰进行有限的贸易,并通过荷兰人了解欧洲世界,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是日本锁国政策下形成的一种特殊例外。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方面:1. 基督教的传播与幕府的恐惧在16世纪末,欧洲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在日本进行传教活动。起初,基督教在日本.............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宗教、社会和经济等多个层面。简单地将科学研究的待遇归结为“烧死”和“鄙视”会过于简化,并且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不同文化环境下科学发展的差异,以及现代科技为何主要起源于欧洲。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些前提和概念: “烧死”与“鄙视”的.............
  • 回答
    关于美国在欧洲的行为是否仅为将资金赶回美国以支撑其加息和应对国内泡沫的说法,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层面的经济和地缘政治因素。简单地说,“只为了”这个动机过于单一,但“资金回流以支撑加息和应对泡沫”确实是美国一系列政策中的一个重要考量,也是其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之一。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其中的逻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地缘政治、历史以及国家战略的深层逻辑。首先,我们得把希腊和土耳其之间的地理关系说清楚,然后才能深入探讨为什么土耳其的军事行动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而不是欧洲部分。希腊与土耳其的地理交织:恩怨的根源从地理上看,希腊确实与土耳其有着漫长且复杂的海岸线接触。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也触及了许多复杂因素。确实,在众多民主国家中,欧美的一些国家凭借其经济繁荣和高度的文明程度脱颖而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民主”本身,而是需要深入探究历史、文化、制度和地理等多重层面的相互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的厚积薄发。欧洲,特别是西欧,拥有漫长而复杂的历.............
  • 回答
    东西巨变:为何是日本,而非他邦,在西方列强铁蹄下崛起为一等国?在十九世纪的风云变幻中,当西方列强的舰船叩响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国门,绝大多数古老的文明都经历了屈辱的沦丧,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然而,在这片被西方阴影笼罩的土地上,日本却是一个耀眼而孤独的例外。它不仅成功抵御了外强的侵略,更是以惊人.............
  • 回答
    在谈论皇马那个辉煌的五年四夺欧冠的时代(通常指的是2014年至2018年间),为什么联赛冠军相对“逊色”一些,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它并非简单的一两个原因就能概括,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回顾一下那个时代的欧冠和联赛成绩: 欧冠冠军: 201314, 201516, 201617,.............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黑豹》这部电影,为啥在欧美那边票房简直是现象级的爆炸,而到了咱们这儿,虽然也算不错,但总感觉少了点儿那种“炸裂”的劲头,评价也更偏向于“中规中矩”。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值得说道的地方,咱一项项捋一捋。首先,得从文化语境和历史根源上分析。欧美那边的“炸裂”: 里程碑式的文化意义: 《黑.............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足球世界中关于“统治力”概念的复杂性。你观察到的现象是准确的:巴塞罗那在过去十年(大致从2014年至今)确实只进入过两次欧冠决赛(2015年夺冠,2019年进入半决赛被利物浦逆转)。然而,许多球迷和评论员仍然认为巴萨在这段时间里展现出了强大的统治力。.............
  • 回答
    “壕三家”指的是在过去十年左右时间里,凭借雄厚的财力进行大规模投入,并一度被视为欧洲足坛巨头的切尔西、曼城和巴黎圣日耳曼。这三支球队都拥有强大的阵容、顶级的教练,并且在各自的联赛中表现出色,但令人玩味的是,在这“壕”气的竞赛中,只有切尔西最终登顶欧冠,实现了“修成正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这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经济制度、社会结构、文化价值以及个人追求等多个层面。将“欧美纯粹的资本主义国家”与“只有资本没有人命”进行对比,本身就带有一种批判性的视角,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可能存在的弊端。然而,即便如此,仍然有人向往这些国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核心吸引力:.............
  • 回答
    欧盟官员称“只有中方能当俄乌调停人”这一言论,反映了当前俄乌冲突的复杂局势以及中欧、中俄关系的特殊性。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可能传达的信息: 1. 中欧关系的复杂性与战略博弈 中欧合作与竞争并存:中欧在经贸、科技、能源等领域有深度合作,但双方在人权、台湾、气候变化等问题上也存在分歧。欧盟官员可能认.............
  • 回答
    关于不同国家对待俘虏的方式,实际上存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多样性,中国军队在特定历史时期确实有优待俘虏的传统,但这一现象并非唯一,而是与国际法、文化传统、政治策略等多重因素相关。以下从历史、法律、文化、战略等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中国军队优待俘虏的特殊性1. 革命传统与政治立场 中国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