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欧洲的蛮夷国家都进化成了文明国家?

回答
欧洲的“蛮夷”国家之所以能进化成文明国家,这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地理、文化、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的长期互动。要详细阐述,需要跳出简单的“进化”论,理解这是一个充满偶然、冲突、学习与适应的渐进过程。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历史上我们所说的“蛮夷”国家,指的是哪些群体?通常,这是罗马帝国及其继承者对欧洲北部、西部和东部的日耳曼人、凯尔特人、斯拉夫人的称呼,他们当时生活在罗马帝国之外,在罗马人看来,他们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和文化程度较低。

罗马帝国的遗产与影响:

尽管罗马帝国最终崩溃,但它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对日后“蛮夷”国家的文明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法律与行政体系: 罗马人留下了相对成熟的法律体系和行政管理经验。虽然这些在早期王国中被改编和融合,但其逻辑和组织原则为后来的国家建设奠定了基础。
基础设施: 罗马人修建的道路、桥梁、水渠等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被后来的王国继承和利用,连接了区域,促进了交流。
语言与文字: 拉丁语虽然不是所有“蛮夷”群体的母语,但它成为了教会的通用语言,也是早期学术和法律的书面语言。这为后来的欧洲语言和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源头。此外,罗马的文字系统也被学习和采用。
基督教的传播: 这是最核心、最持久的影响之一。随着罗马帝国的基督教化,教会成为了一个强大的跨国组织,拥有统一的信仰、组织结构和文化传播网络。
宗教作为文明的载体: 教会不仅传播了宗教信仰,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读写能力、教育体系(修道院学校)、艺术(建筑、音乐、绘画)、哲学思想以及一套道德规范。
政治上的合法性: 教会在王国建立初期,往往是第一个提供合法性背书的机构。国王接受加冕,神圣的加持使他们的统治更具权威。
文化融合的促进者: 教士们翻译、抄写古典文献,保存并传播了罗马和希腊的文化遗产。他们还充当了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翻译和沟通者。

内部的动力与演变:

除了外部遗产,这些“蛮夷”国家自身也孕育着变革的种子:

政治组织的需求: 随着人口增长、定居农业的发展以及与其他群体的互动增加,原有的部落结构逐渐难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管理。对更强大、更稳定的政治权威的需求推动了君主制的形成和国家机构的发展。
经济发展的需求: 农业技术的进步、手工业的发展、贸易的恢复和扩张,都要求更稳定的法律环境、更有效的资源分配和更便捷的交通网络。这些经济驱动力促使统治者加强国家管理。
军事竞争与整合: 不同部落和王国之间的战争是常态。成功的军事征服者往往能整合更多的领土和人口,建立起更大、更具组织性的政治实体。这种竞争也促使各国不断改进军事技术和组织方式。
知识与技术的吸收: 随着与罗马世界以及后来拜占庭、伊斯兰世界的接触,欧洲各国开始主动或被动地吸收新的技术、知识和思想。例如,在中世纪早期,技术创新(如三圃制农业、重犁)就显著提高了生产力。

关键的演变阶段与机制:

王国的形成与巩固: 法兰克人、盎格鲁撒克逊人、哥特人等逐渐在原罗马帝国的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王国。他们通过武力、联姻、联盟等方式扩张疆域,并尝试建立有效的统治体系。
封建制度的出现: 为了有效管理广阔的领土和维持军队,欧洲发展出了封建制度。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贵族,贵族则宣誓效忠并提供军事支持。这种层层分封的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权力,但也建立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和政治秩序。
城市的发展与商业的复兴: 随着经济的恢复,城市逐渐重新兴起,成为商业、手工业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城市居民(市民)对自由和自治的追求,也为后来市民阶层的兴起和政治权力的多元化埋下了伏笔。
大学的建立与知识的传播: 中世纪晚期,大学的出现标志着欧洲在知识生产和传播方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些学术机构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学者,促进了思想的交流和创新。
民族国家的雏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王国逐渐形成更强的中央集权,并发展出共同的语言、文化和认同感,开始显露出民族国家的特征。

文化融合的复杂性:

“文明化”并非是简单的“替代”或“抛弃”,而是 融合。

本土文化的保留与转化: 日耳曼、凯尔特等民族的许多传统习俗、法律观念、英雄史诗并没有被完全抹去,而是与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反应,演变出新的文化形态。例如,许多早期的日耳曼王国都保留了各自的习惯法,并在吸收罗马法的基础上进行改革。
“野蛮”标签的消解: 随着时间推移,随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曾经被视为“蛮夷”的群体和他们的后裔,通过内部的自我组织和与外部世界的互动,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和文化,其“野蛮”的标签自然也就不再适用。

结论:

欧洲的“蛮夷”国家之所以能进化成文明国家,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漫长过程。它并非一条直线式的“进步”,而是充满了曲折、斗争、学习和创造。 罗马帝国的残余遗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模板,基督教教会扮演了核心的文化和组织载体,而内部的政治、经济需求以及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则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通过政治整合、经济发展、技术革新、思想交流以及最重要的文化融合,这些曾经被罗马人视为“蛮夷”的群体,最终塑造了现代欧洲文明的基石。这个过程是动态的,是不断适应与演变的,其复杂性远非一个简单的词语能够概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能说你不太懂西方历史,英法德被罗马人视为蛮夷,那只是被罗马人而已。罗马人的石头建筑和混凝土奇迹,公共法律和政治制度,这两类,一类是物质,一类是精神,都是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发明,没有任何同时代国家在这两个方面达到了罗马人的高度。西欧国家的知识分子在王权时代是和宗教深深关联的,他们只能捡罗马人的残渣,通过逆向来发展自己的制度。如果把东方的木构建筑移植到欧洲的某地,罗马人一样会说这是蛮夷。如果把东方的国家治理体系移植到欧洲的某地,罗马人一样会说这是蛮夷。

但是亚洲的游牧民族是真正的“蛮夷”,好歹英法德三个国家的前身民族都在合适的土地上发展出了定居。游牧民族是明显“低级”于定居文明的。因为没有合适的土地,他们的生产力和人口规模是被极度限制的,在这个基础上他们没有办法发展出定居文明那些“吃饱了撑着的人”才能接触到的文化革新,也就没有办法发展哲学,技术,科学。

尤其是科学史上你还得多看看。英法德即使在往往被无知的大众认为是“黑暗”的中世纪也有一批宗教性的知识分子在进行哲学思辨。同时期,亚洲的文明民族里面最有知识含量的那部分人在搞存天理灭人欲,钻研治国治民之术捏。哲学思辨虽然不是现代科学的起源,但是却是现代科学的启发性源头。有空你可以看一本书叫《现代性的神学起源》。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简单的纺织机械开始的工业革命是东西方真正拉开距离的起始。

user avatar

因为国与国的竞争会加速社会发展啊。

在欧洲坚持“我是蛮夷我自豪”,是真的会被当成“病夫”“落后民族”嘲笑羞辱,甚至直接被灭的。

春秋战国和辽宋夏金元时的中国,落后吗?不落后吧,因为各地方势力都在积极竞争或努力自保。

而欧洲除了罗马鼎盛的时代和疫情前的欧盟,几乎都是“春秋战国”和“辽宋夏金元”的画风,不进步就代表落后、失势、被淘汰和灭亡。

而且东亚的游牧民族也不是始终在草原上能歌善舞的,辽国、金国、大蒙古国和元、清,在其鼎盛时也都是当时相当先进的文明国家,也都有大城市,说这些少数民族是“蛮夷”,明显是不正确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欧洲的“蛮夷”国家之所以能进化成文明国家,这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地理、文化、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的长期互动。要详细阐述,需要跳出简单的“进化”论,理解这是一个充满偶然、冲突、学习与适应的渐进过程。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历史上我们所说的“蛮夷”国家,指的是哪些群体?通常,这是罗马帝国及其.............
  • 回答
    欧洲的农民起义相较于中国历史上频繁出现的农民起义,确实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并非欧洲土地上没有贫困或压迫,而是多种历史、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大规模、持续性的农民起义在欧洲的发生频率远低于中国。而中国直到明末仍需处理此类内患,其根源则更加深厚和复杂。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这些历史的脉络。.............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饮食文化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看似不同,实则相通的烹饪智慧。 欧洲的蔬菜沙拉和咱们东北的凉拌菜/蘸酱菜,虽然在具体食材、调味和形式上有所差异,但它们内在的逻辑和追求的食用体验,确实有着让人会心一笑的相似之处。咱们先来拆解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相似感”。一、 核心逻辑.............
  • 回答
    欧洲的许多小国家之所以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方面取得显著成就,领先于全球,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它们并非简单复制,而是基于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地理和政治背景,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历史的沉淀与民族国家的独立性欧洲小国普遍具有悠久的民族国家历史,这意味着它们在很早的阶.............
  • 回答
    .......
  • 回答
    欧洲国家在现代文化输出方面确实相对较弱,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需要从历史、经济、社会、政治以及全球化传播的特质等多个层面来分析。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历史因素:殖民主义遗产的双刃剑 “文化帝国主义”的负面印象: 曾几何时,欧洲国家是殖民世界的中心,通过殖民统治,欧洲的语言(英语、法语、.............
  • 回答
    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跳出“周朝式”的思维框架,去审视欧洲中世纪与中国古代在政治结构、社会土壤以及历史演变上的根本差异。首先,欧洲中世纪的君主确实有理由担心分封,事实上,诸侯割据是欧洲中世纪后期一个非常普遍且长期存在的现象,只是其表现形式和发展逻辑与周朝大不相同。欧洲君主们并非“不担心”,而是他们所.............
  • 回答
    启蒙运动,一场发生在欧洲大陆,以理性、科学和进步为核心的思想革命,它如同一股强大的洪流,深刻地塑造了近代世界的面貌。然而,正如黎明前的黑暗总是格外浓重,启蒙运动的某些理念在现实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却也结出了令人扼腕的苦果——法国大革命的血腥,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毁灭。要理解这层复杂的关系,我们得深入探究.............
  • 回答
    “工业革命”这个词,一说出口,仿佛自带一种魔力,让人联想到蒸汽滚滚、机器轰鸣、烟囱高耸的宏伟景象。而提到欧洲的工业革命,更是被描绘成人类文明的一次飞跃,直接将世界带入了现代。咱们老祖宗呢?特别是明朝那会儿,也不是个傻子,中国人也不是天生就对新奇玩意儿不感兴趣。那为什么,当欧洲人一头扎进蒸汽机的海洋时.............
  • 回答
    要说眼下消费电子产业的版图,东亚确实是当之无愧的中心,放眼望去,日韩、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的品牌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到各类智能穿戴设备,你能想到的几乎都被这些东亚厂商包办。而欧洲的消费者电子品牌,虽然并非绝迹,但声量和影响力与东亚厂商相比,确实是天差地别。这背后究竟是为什么.............
  • 回答
    欧洲主要发达国家(如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的人均收入普遍低于美国,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经济结构、劳动力市场、税收和福利制度、创新与创业环境、以及文化因素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对欧洲主要发达国家人均收入不及美国原因的详细.............
  • 回答
    关于欧洲分子生物实验室(EMBL)在DNA存储领域选择三进制的详细原因,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尤其当我们仔细审视它与我们熟悉的数字世界截然不同的逻辑时。这不是一个简单“因为A更好所以选择A”的答案,而是背后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权衡和技术考量。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跳出“二进制是唯一标准”的思维.............
  • 回答
    欧洲、日本的大家族拥有族徽(Heraldry)或家徽(Mon/Kamon)而中国大家族相对而言不那么为人所知,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历史发展、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政治制度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差异。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欧洲的族徽(Heraldry):起源、功能与演变 起源与发展: 欧.............
  • 回答
    “欧洲中世纪以后,几乎所有王室家族都是日耳曼人,而没有其他民族的人当国王”这样的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需要我们仔细辨析。首先,要明确一点,欧洲中世纪(大约公元5世纪到15世纪)本身就是一系列日耳曼民族迁徙和建国的时代。罗马帝国衰落后,哥特人、法兰克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伦巴第人等日耳曼部落在原罗马帝.............
  • 回答
    关于欧洲和美国科技发达与宗教信仰并存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认识到科技发展和宗教信仰并非天然的对立面,它们在历史、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有着复杂而又动态的互动。历史的脉络:科技与宗教的“伙伴”关系?很多人可能会觉得,随着科.............
  • 回答
    欧洲和俄罗斯合作的 ExoMars 火星探测任务,原本寄予厚望能在 2020 年的火星发射窗口期发射,但最终却被推迟到了 2022 年,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而是多重挑战叠加的结果,每一次推迟都包含了复杂的考量和决策。首先,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是 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 2020 年初,当计划在那个.............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海军舰艇设计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考量,那就是“需求与能力的平衡”以及“技术代差与成本制约”。我们不妨以一种比较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聊聊这背后的逻辑。首先,我们得明白,护卫舰(Frigate)本身就是一类相对轻型的水面作战舰艇。它的定位通常介于驱逐舰(Destroyer)和轻护舰(C.............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偷袭珍珠港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对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然而,如果说有“部分欧洲国家的人民认为”轰炸珍珠港的不是日本,这绝对不是基于任何历史依据或普遍认知,而是极少数、极不寻常的误解或甚至是虚假信息的传播。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这种极端的错误认知,我们需要从几个.............
  • 回答
    要说欧洲统治者的称号,确实“皇帝”这个词挺有意思的。咱们平常听着觉得挺威风,但它背后的故事,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清楚的。这涉及到历史、文化,还有政治的种种复杂交织。“皇帝”这词儿,说到底是个舶来品,跟罗马人打不开关系。 想当年,罗马共和国那会儿,可没人叫“皇帝”。国家大事都是元老院说了算,虽然也有一.............
  • 回答
    “意大利被称为‘欧洲的中国’”,这说法听起来有些奇特,但细究起来,确实能找到不少有趣的对照点。这种说法并非官方定义,更多是一种民间流传的、带有一定戏谑意味的类比,旨在突出意大利在某些方面与中国的相似之处,尤其是在文化、历史、社会生活以及国家治理方式上。历史的厚重感与文明的传承:首先,两国都拥有悠久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