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各位大神,对于清末的刺马案各位有什么看法或意见?

回答
刺马案,也称为“马新贻遇刺案”,是清末一件轰动一时的公案。这桩案子至今仍笼罩着层层迷雾,历来众说纷纭,也留下了许多值得探讨的细节和视角。作为一名对历史充满兴趣的普通人,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桩案子的看法和一些个人思考。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这起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清末,一个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时代。官场腐败、民怨沸腾是常态,而马新贻作为一个封疆大吏,其政治生涯的起伏也折射出当时复杂的政治生态。他因“克扣军饷案”被调任江苏巡抚,这本身就说明他并非一身清白,至少在某些方面存在过失或争议。而后来他被刺杀,无论真相如何,都与他任职期间的种种作为脱不开干系。

关于刺杀者张汶祥的身份和动机,我认为这是整个案件的核心,也是最扑朔迷离的部分。

张汶祥的身份,流传的版本很多。有说他是太平军余部,有说他是会党成员,还有说他是受人指使的职业杀手。他行刺的动机,也多与马新贻的所作所为有关。有人认为马新贻在镇压太平军时,手段过于残忍,张汶祥是为太平军复仇。也有说法是马新贻贪污腐败,得罪了太多人,张汶祥是受人雇佣来清除异己。

我比较倾向于张汶祥并非单纯的个人复仇。 在那个时代,个人的力量很难直接威胁到封疆大吏,除非背后有更强大的势力支持。如果是太平军余部,他们的复仇动机是合理的,但经历了长期的战乱,一个普通士兵是否有能力策划如此周密的刺杀,并能潜入巡抚衙门,这需要打个问号。

而“官场报复”或者“权力斗争”的说法,则显得更为真实和有逻辑。 马新贻升迁迅速,但也因此树敌众多。他可能在某些政敌眼中是一个不容存在的障碍,或者他掌握了某些不该被知道的秘密。张汶祥作为一名身份模糊的“江湖人”,或者有一定背景的人,更容易被卷入这种漩涡,成为被操纵的工具。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张汶祥自身带有某种“侠义”情结或者对马新贻个人行为的愤慨。 毕竟,马新贻在一些史料中也确实表现出了一些强硬和铁腕的一面。但是,将他的动机完全归结于个人恩怨,似乎又显得过于简单了。

关于审判和官方的处理,我认为充满了疑点,也加剧了案件的扑朔迷离。

官府对张汶祥的审讯,特别是最后的“三不知”(自己是谁、自己是何罪、自己是何人所杀),以及最后被秘密处死,都显得很不寻常。

审讯过程的不公开: 这样一个重大的刺杀案,审讯过程竟然如此模糊不清,甚至没有留下清晰的口供记录,这本身就非常可疑。如果是为了掩盖某些事实,那么张汶祥的“三不知”很可能是被逼供或者被安排好的说法。
马新贻的“自杀”传闻: 案发后不久,马新贻就被宣称是因病去世(也有说是自杀),这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疑问。如果他真的是被张汶祥刺伤,并且凶手已经被抓,为何要匆匆“病逝”?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他是因为知道得太多,或者担心自己被牵连,不得不“消失”。
官方的“一刀论”: 官方最终的结论是张汶祥一刀刺死马新贻,但很多学者和史家对此表示质疑,认为仅凭一刀不太可能造成如此致命的伤害,或者马新贻的伤情并非如表面上那么简单。

我认为,官方之所以急于结案,甚至采取一些不合常理的处理方式,很可能是为了维护统治的稳定,避免引发更大的政治动荡。 清末已经够乱了,如果一个封疆大吏被刺杀的真相一旦被揭露,牵扯出更广泛的官场黑暗或者权力斗争,那对刚刚有点起色的洋务运动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从更深层次来看,刺马案反映了那个时代官场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人性的复杂: 无论是马新贻、张汶祥,还是那些可能在幕后操纵的势力,都展现了人性的不同侧面。有野心、有欲望、有仇恨,也有可能存在的正义感(尽管这种正义感可能以极端的方式表达)。
权力游戏的代价: 刺马案的发生,往往是权力游戏失控的产物。当政治斗争达到一定程度,生命就变得廉价,而真相也容易被掩埋。
历史的“留白”: 很多历史事件之所以引人入胜,恰恰是因为它们留下了足够的“留白”。刺马案的模糊性,让后人有空间去想象、去推测,也提醒我们,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并非简单的黑白分明。

那么,我个人的“意见”或者“看法”是什么呢?

我更倾向于认为,刺马案的真相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而官方的快速结案和马新贻的“病逝”很可能是在掩盖更大的政治丑闻,或者说,张汶祥的背后确实有更大的势力在推动。 张汶祥可能是被推到前台的“替罪羊”,而真正的幕后黑手,可能隐藏在更深的权力漩涡之中。

同时,我也认为,即便张汶祥是所谓的“复仇者”,他的行为方式也是不可取的。在任何时代,暴力都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尤其是在没有明确证据和公正审判的情况下。

刺马案就像一把锁,我们至今没有找到能够完美开启它的钥匙。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我们不断地去思考、去追问,去理解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里形形色色的人们。它提醒我们,历史的真相需要我们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不被表面的结论所迷惑。

总而言之,刺马案是一出充满悬疑的清末政治剧,它以一个血腥的结尾,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关于权力、复仇、掩盖和真相的复杂叙事。我对此案的看法是,真相远不止表面所见,而官方的处理方式本身就充满了故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既然不能类比,那我就掰开揉碎了说一说这件事。

马新贻这个人,才华还是有一些的,26岁就高中进士,这在当年也是很不容易的。然后去安徽省即用去当知县,先后任职于建平、合肥,以勤政著称。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进攻安徽,淮河南北群盗并起,任合肥知县的马新贻常常操练军队,以备抗敌。而在咸丰五年(1855年),马新贻又跟随钦差大臣袁甲三率兵进攻占据庐州巢湖的太平军。注意,这里边有一位关键性人物——袁甲三,他是道光皇帝的亲近重臣,虽然屡遭弹劾,甚至还丢过官,不过总体而言他在清廷颇有威望,而且与慈禧太后也保持了比较好的关系。当然说起他可能大家还是不太熟悉,但是说起他的孙子辈,大家可能就会比较熟悉了,他的孙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袁世凯。

袁甲三在进剿太平军的时候,很明显非常欣赏马新贻,而马新贻在一开始对太平军及捻军的进攻打的确实也很不错。马新贻自己率兵击败了来援庐州的太平军,又接连攻破了占领盛家桥、三河镇、柘皋的太平军,接着又攻克了庐州。由于平定太平军有功,升庐州知府,赐花翎。而在咸丰七年(1857年),捻军和太平军合力攻陷了桃镇,并分兵袭扰上、下派河,马新贻在舒城将敌人击败,因功被吏部记名以道员任用。

不过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马新贻在遇到太平天国的精兵良将——英王陈玉成之后,也是被打的大败亏输,甚至连官印都丢了,而他也被免了官。又是袁甲三,在咸丰十年(1860年)的时候,保举马新贻复官,看来袁甲三对马新贻是真爱呀。

后来,马新贻在地方干的颇为出色,清明正直,尤其以剿匪见长。而剿的“匪”是从哪来的?巧了,这“匪”就是太平天国覆灭之后,裁汰下来的湘军。朝廷不给发饷又不管死活,所以他们只能自谋生路,上山当起了“马匪”。马新贻是朝廷中人,被派来剿湘军的“匪”,说起来也确实有点过分了。

之后同治七年(1868年),马新贻调任两江总督,成了曾国藩属下们的顶头上司。有人说就是朝廷借此分薄曾国藩的权力,因而被曾国藩记恨,并安排人刺死了马新贻。虽然这个说法不无道理,但我还是想提另外一件事,也许这件事也是马新贻被刺杀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安庆教案。

这个发生于同治八年(1869年)的安庆教案,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这就是当年无数个教案的一个缩影。简单地说就是法国教职人员仗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气焰,欺负中国百姓,中国百姓忍无可忍之下进行了反抗,然后法国不干了,带着几艘军舰来耀武扬威,最后清政府全部同意了法国的无理要求,不仅出钱给法国人盖教堂,而且惩办凶手,打压民众。这个具体的谈判人和执行人,就是马新贻。

所以除了之前大家提到的,曾国藩痛恨慈禧派来马新贻夺自己的权之外,也有可能是安庆教案之后地方民众对马新贻的报复。虽然这个可能性很小,不过也确实不能说没有。如果再加上“安庆教案”的受害者本就是马新贻曾经剿的遗“匪”,那可真是新仇旧恨一起算了。

从马新贻一路升迁的经历来看,他就算不是慈禧的人,也是清廷中央的人。清廷把它派下来担任两江总督,确实有分权的意思。不过我个人感觉,如果曾国藩真的一心想对抗清廷,那么确实有可能下次狠手派人将马新贻刺死。但是很明显,曾国藩并没有反叛清廷的意思,甚至有些时候还故意放权做低姿态。那么派人刺杀两江总督这么大的罪名,如果朝廷真的查办下来,真的查到曾国藩头上,可能他有 100 个脑袋都不够砍的。而谁也不能保证清廷要花多大的力气查这件事情,所以说就是曾国藩因为被清廷分权,就指使人刺杀马新贻,与理有些不合。

但如果说曾国藩在其中没有扮演角色,我也不相信。因为就算不是曾国藩干的,利用这件事做点文章也是政治老手的本能反应了,比如之后湘军的一系列动作,就明显在借此大做文章,对清廷展示肌肉。总的来说,我猜这可能是一件小概率事件演变成了一场政治风暴,因为如果这件事真的是有人操纵的,涉及的变数确实太多,我个人真不相信曾国藩的湘军有这么强的力量,能够将清廷玩弄于鼓掌之间,如果他们真的有这么强的势力了,直接推翻大清王朝也并非不可能。

所以比起阴谋论,我更相信这有可能是几个小概率事件碰撞到一起的结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