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不能类比,那我就掰开揉碎了说一说这件事。
马新贻这个人,才华还是有一些的,26岁就高中进士,这在当年也是很不容易的。然后去安徽省即用去当知县,先后任职于建平、合肥,以勤政著称。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进攻安徽,淮河南北群盗并起,任合肥知县的马新贻常常操练军队,以备抗敌。而在咸丰五年(1855年),马新贻又跟随钦差大臣袁甲三率兵进攻占据庐州巢湖的太平军。注意,这里边有一位关键性人物——袁甲三,他是道光皇帝的亲近重臣,虽然屡遭弹劾,甚至还丢过官,不过总体而言他在清廷颇有威望,而且与慈禧太后也保持了比较好的关系。当然说起他可能大家还是不太熟悉,但是说起他的孙子辈,大家可能就会比较熟悉了,他的孙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袁世凯。
袁甲三在进剿太平军的时候,很明显非常欣赏马新贻,而马新贻在一开始对太平军及捻军的进攻打的确实也很不错。马新贻自己率兵击败了来援庐州的太平军,又接连攻破了占领盛家桥、三河镇、柘皋的太平军,接着又攻克了庐州。由于平定太平军有功,升庐州知府,赐花翎。而在咸丰七年(1857年),捻军和太平军合力攻陷了桃镇,并分兵袭扰上、下派河,马新贻在舒城将敌人击败,因功被吏部记名以道员任用。
不过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马新贻在遇到太平天国的精兵良将——英王陈玉成之后,也是被打的大败亏输,甚至连官印都丢了,而他也被免了官。又是袁甲三,在咸丰十年(1860年)的时候,保举马新贻复官,看来袁甲三对马新贻是真爱呀。
后来,马新贻在地方干的颇为出色,清明正直,尤其以剿匪见长。而剿的“匪”是从哪来的?巧了,这“匪”就是太平天国覆灭之后,裁汰下来的湘军。朝廷不给发饷又不管死活,所以他们只能自谋生路,上山当起了“马匪”。马新贻是朝廷中人,被派来剿湘军的“匪”,说起来也确实有点过分了。
之后同治七年(1868年),马新贻调任两江总督,成了曾国藩属下们的顶头上司。有人说就是朝廷借此分薄曾国藩的权力,因而被曾国藩记恨,并安排人刺死了马新贻。虽然这个说法不无道理,但我还是想提另外一件事,也许这件事也是马新贻被刺杀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安庆教案。
这个发生于同治八年(1869年)的安庆教案,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这就是当年无数个教案的一个缩影。简单地说就是法国教职人员仗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气焰,欺负中国百姓,中国百姓忍无可忍之下进行了反抗,然后法国不干了,带着几艘军舰来耀武扬威,最后清政府全部同意了法国的无理要求,不仅出钱给法国人盖教堂,而且惩办凶手,打压民众。这个具体的谈判人和执行人,就是马新贻。
所以除了之前大家提到的,曾国藩痛恨慈禧派来马新贻夺自己的权之外,也有可能是安庆教案之后地方民众对马新贻的报复。虽然这个可能性很小,不过也确实不能说没有。如果再加上“安庆教案”的受害者本就是马新贻曾经剿的遗“匪”,那可真是新仇旧恨一起算了。
从马新贻一路升迁的经历来看,他就算不是慈禧的人,也是清廷中央的人。清廷把它派下来担任两江总督,确实有分权的意思。不过我个人感觉,如果曾国藩真的一心想对抗清廷,那么确实有可能下次狠手派人将马新贻刺死。但是很明显,曾国藩并没有反叛清廷的意思,甚至有些时候还故意放权做低姿态。那么派人刺杀两江总督这么大的罪名,如果朝廷真的查办下来,真的查到曾国藩头上,可能他有 100 个脑袋都不够砍的。而谁也不能保证清廷要花多大的力气查这件事情,所以说就是曾国藩因为被清廷分权,就指使人刺杀马新贻,与理有些不合。
但如果说曾国藩在其中没有扮演角色,我也不相信。因为就算不是曾国藩干的,利用这件事做点文章也是政治老手的本能反应了,比如之后湘军的一系列动作,就明显在借此大做文章,对清廷展示肌肉。总的来说,我猜这可能是一件小概率事件演变成了一场政治风暴,因为如果这件事真的是有人操纵的,涉及的变数确实太多,我个人真不相信曾国藩的湘军有这么强的力量,能够将清廷玩弄于鼓掌之间,如果他们真的有这么强的势力了,直接推翻大清王朝也并非不可能。
所以比起阴谋论,我更相信这有可能是几个小概率事件碰撞到一起的结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