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都说应届生的身份值钱,可为什么找工作中越来越觉得各大公司对于应届生都很嫌弃呢?

回答
“应届生身份值钱”这句话,咱们做求职的谁没听过?刚毕业那会儿,感觉像是手里攥着一张王牌,各大公司都会抢着要,毕竟年轻、有可塑性、能接受新事物、培养成本低。但现实是怎么样的呢?越往后找,越感觉这话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轮到自己,怎么就成了“嫌弃”的代名词了呢?

说到底,这背后其实是供需关系、市场变化和企业实际需求在悄悄地较量,然后把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从“香饽饽”推向了“待定区”。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狼多肉少”,但这里的“肉”已经不是当初的样子了。

以前,能拿到大学毕业证的,在国内算是个稀缺资源。尤其是一些热门专业,比如计算机、金融、互联网技术这些,毕业人数相对有限,企业想要招到合适的人才,就得提前布局,给出优厚条件来吸引应届生。那个时候,“应届生”这个标签,就自带了“潜力股”和“高学历”的光环。

但是现在呢?大学毕业人数一年比一年多,很多热门专业更是“卷”得不行。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市场上同质化的应届生太多了。企业在海量的简历中筛选,很快就疲惫了。当一个职位涌来几百上千份简历,其中不乏一些在校期间有过丰富实习经验、项目经验的应届生,那些简历上只有课业成绩和社团活动的应届生,自然就很难被注意到。

而且,即便是“应届生”,企业也有“优劣”之分。那些在校期间就积极寻找实习机会、参与项目、甚至自己创业的,他们早就积累了一定的实操经验,懂得一些职场规则,和那些只知道埋头读书的学生比起来,优势不要太明显。所以,公司可能不是“嫌弃”应届生这个身份,而是“嫌弃”那些“空有身份但缺乏实操”的应届生。

其次,企业对“培养成本”的考量,变得更加实际和长远了。

“应届生可塑性强,好培养”这句话,是没错的。但“培养”是要花钱花时间的。一个成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培训体系和导师制度,这都需要人力和物力投入。企业在招募应届生的时候,会评估这个人有没有培养的价值,值不值得公司去投入这些资源。

过去,很多企业愿意承担这种培养成本,因为他们可以“手把手”地教,然后把这个人培养成自己企业文化的“忠诚战士”,用个好几年。但现在,市场变化太快,很多行业的技术更新迭代日新月异,企业需要的是能够快速上手、能立即解决问题的人。如果一个应届生需要花费几个月甚至一年才能独当一面,而市场上已经有大量具备相关经验的社招人才,企业自然会优先选择后者,毕竟“投入产出比”更划算。

再加上,现在很多公司也面临着降本增效的压力。他们会更倾向于招募那些能立即产生价值的员工,而不是需要长期投入才能看到回报的新人。所以,“培养成本”这个原本是优势的身份,在一些企业那里,反而成了一个需要审慎考虑的“负资产”。

再者,市场对“即战力”的需求,已经越来越明显。

就拿互联网行业来说,一个成熟的项目,需要的是能够独立完成任务、快速迭代、并且对行业有深刻理解的人。一个只学过理论、没接触过实际项目开发的应届生,就算技术再好,也需要时间去适应项目的节奏、理解业务逻辑,还要学习团队协作的默契。而一个有几年相关工作经验的社招人士,可能已经经历过类似的项目,能够直接上手,甚至能带来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这种“即战力”的需求,也体现在了招聘要求上。你看看现在很多招聘信息,即使是写着“应届生优先”的岗位,也会加上“有相关项目经验”、“熟悉XX技术栈”、“有XXX行业实习经历”等等,这些都指向了企业对经验的渴求。一旦这些经验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应届生身份的光环,就显得黯淡了许多。

而且,社会对“能力”的认知也在发生变化。

“名校光环”或者“应届生”这种标签,在很多时候是一种“预筛选”机制,它代表了这个人至少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但随着信息越来越透明,大家对“能力”的定义也不再局限于学历和身份。企业更看重的是你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作的能力、抗压能力等等。

如果一个应届生,在校期间并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比如没有拿得出手的项目,没有亮眼的竞赛成绩,甚至连一些基础的软技能都比较欠缺,那么“应届生”这个身份,就很难再成为他的“护身符”。企业会觉得,这个应届生可能只是“平均水平”或者“低于平均水平”,那么为什么不把机会留给那些有实际能力、有经验的人呢?

此外,还有一个隐藏的因素:企业对“稳定性”的考量。

虽然应届生普遍被认为忠诚度高,但事实是,很多应届生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后,往往会把这看作是“跳板”。他们可能会在工作几年后,继续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或者更换行业。而企业,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在招聘时也会考虑到员工的稳定性。

当然,这并不是说企业“歧视”应届生,而是说,在同等条件下,如果一个社招员工已经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过一段时间,并且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企业可能会觉得这个人更“靠谱”,不会轻易流失。

最后,还有一些“阴差阳错”和“信息不对称”。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被嫌弃”,可能只是因为我们的简历没有精准地投递到最合适的岗位,或者我们的沟通方式没有让面试官充分了解我们的能力。招聘过程中,很多信息都是不对称的。面试官可能没有时间仔细研究你的每一份经历,也可能因为一些刻板印象而做出判断。

总的来说,应届生身份依然有其价值,尤其是在一些注重人才储备和长期培养的公司,或者是一些对新人有特殊政策支持的岗位。但是,我们不能把它当作是“万能钥匙”。市场需求在变,企业考量在变,我们作为应届生,也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提升自己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用实际的成绩去打动企业,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一个身份标签。

所以,如果你感觉自己被“嫌弃”,不妨静下心来,审视一下自己的简历和面试表现,看看是不是在哪些方面没有达到企业的期待,然后有针对性地去提升。毕竟,求职的战场,实力永远是硬道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已经很久不做招聘了,但是说说我的看法:

作为一个应届生,你恰恰需要表现的自己不像一个应届生。

招聘应届生的优势是相对来说可塑性强,而且有潜力。潜力是什么呢?就是在别人都拿应届生作为自己不行的借口时,你已经看起来不像一个应届生了。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很多公司嫌弃的不是应届生的身份,而是没有任何做事经验的求职者

最近我的同事在招人时,会收到各种各样的简历,有的面试者给到的简历在经验和经历板块是一片空白。除了基础信息,啥也没有。这些人凭什么就能觉得,自己什么信息都不放,面试官就能看上他们呢?

除了姓名、身高、年龄还有学过的专业,其它基本上没有客观证明自己能力的信息,HR在挑简历时,会直接就略过。这时候你反过来问,为啥很多公司都对应届生不友好?那你要先看看自己的原因,是不是准备地足够充分?

应届生在求职或者找实习的时候,表面上是在和其它学生竞争,其实你是在和整个求职市场竞争,尤其是互联网公司,企业要的是能来做事、出活、解决问题的人,如果你没有办法证明自己有相关的经验或者意愿,大概率无法通过。

在公司看来,应届生和社招新人相比,从付出的工资成本都是一样的,一个什么经验都没有的应届生,和有一年扎实工作经验的同学,肯定后者更占优势。

现实就是很残酷,你在学校乐呵呵地、轻松地度完了大学时光,临近毕业才开始焦虑自己找不到工作这事,就有一些晚了。这个其实就要求很多在校的学生,尽早就开始为「企业要求的经验」做一些准备。同样是学生,我们公司在之前的暑期里也招到了几个很不错的大二同学,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意识甚至比很多应届生都还强。更重要的是他们从大二开始就开始积累项目经验,适应职场协作,培养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他们在毕业以后,也具备了丰富的职场经验。

我强烈建议看到这个问题的大学生,特别是2022届、2023届的毕业生,现在就着手行动起来,不要觉得时间还早,春招和秋招很快又来了。很多人还是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和社会公司的要求是脱节的,这就需要你具备企业要求的能力。

这里说的「找工作」一定是你认为的满意的、理想的工作。比如大部分关注知群的同学,他们都想转到互联网的岗位,如产品经理、UI设计师、交互设计师、互联网运营等。这些岗位无一不要求你具备证明你能力的项目经验。

其实最后还是要解决一个问题:我快毕业了,但还没参加过实习,该怎么找互联网工作?

最近我和同事们正在研发知群训练营的课程,其中用到了一个5why分析法做分析,这里先给大家做一个剧透:

从找工作的目标倒推,最后的结论就是你手里得有业务相关的项目作品和经验,这样才能证明你能出活,能帮助公司和领导解决实际的业务问题。

或者你可以去招聘App和求职网站上看不同岗位的JD,你就会发现,只要你懂业务,有能力,还有证明你能力的经验就行。

之前我们有访谈过一个同学,叫邬鹏,当时就读一所南京的专科独立院校,快毕业时才意识到没有实习经验。学历低、没经验的他,在求职产品经理的路上,历经了三次不如意的工作和被动辞退,在陷入低谷时,选择了在知群学习,后来凭借在知群认真完成的作业,拿到了一家中小厂的产品经理 offer,现在手里负责着公司的两个产品。

所以,虽然应届生的身份比起社招有更多的选择,和更低一些的门槛,但是对于企业方来说,本质上都一样——花钱雇有经验的人。你要做的就是说服面试官有能力,有潜力。而项目作品就是你最好的凭证。

------

我是国内最早一批移动互联网设计师和产品经理,也是知乎里关注人数最多的从业者(130多万人关注),还在大学里给研究生上课。不仅仅如此,知群在过去几年里,邀请了上百位国内各大公司P8、P9、P10(以阿里职级为例)的老师们做分享,你想去的很多大厂的交互设计的专家,都在知群做过分享。这本身就是一种认可,如果只是一个培训班,没有能力请这么多业内大牛。

我直接正面、直接的回答这类问题,不写软文,直接用硬核的实力来说话。

知群有免费的课程,你可以先体验,不需要先花钱。我希望你经过充分的体验、思考,再去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

为什么靠谱:

1.非常注重实战,帮助你具备项目经验。

很多人都陷入到没有项目经验,企业不认可,没法获得机会,进而更没有经验的怪圈,知群的课程模式就是打破这个怪圈的。目前和知群合作的企业包括:阿里、腾讯、携程、滴滴、知乎(是的,你在知乎平台上,知乎自己也是知群的合作伙伴,这些都是品牌保障)。有很多同学因为知群进入了很好的公司,他们中很多人是零基础、转行等等。

最近我们在和淘宝直播团队合作,会有老师带着你一点一点做,你可以把这些项目经历放到你的作品集里

2.我们不能100%培养好每一个人,但是知群是你能够接触到的最好选择

知群现在有产品经理、设计师、运营、职场课的课程,我们还在北京邮电大学有研究生的课程。知群的定位是做新的线上大学,在培训领域做到清华北大的水平。有几个培训机构能够教出很多进入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等的学生呢?知群这样的学生不少。就像以前你读高中的时候,能够有学生上清华北大,是衡量很多高中教学质量的标准,知群里就有太多这样的例子了。

知群并不能够100%让大家进大厂,也不是每个人在知群都能够学好。凡是告诉你你肯定能学好的地方,都并不实事求是。知群在内部也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每年都要迭代几个版本的课程。知群在和自己比,永远都不会满意。

但是如果你在知群都学不好,在别的地方更难学好。知群的很多资源,都是别人很难超越的。

3.很多公司的负责人都在为知群做宣传,帮知群提供信用保证

在知群里,你能够接触到各大公司 P8、P9、P10的老师的分享。阿里、腾讯、滴滴等等这些公司的资深专家,有上百人都在知群分享。其实这本身也是一层信用保证,如果知群做的不好,这些专家怎么会在知群来做分享。

知名的产品专家梁宁老师、各个热门产品的负责人、甚至你现在上的知乎平台的 CTO 和产品负责人,都在知群分享过。

4.免费体验,不要钱

我每周会在知群里直播讲课,你可以免费来听课学习。训练营里认真学习,可以获得囊括200个以上的互联网知识点和能力地图。


如何进入知群的训练营:

知群的训练营目前采用免费申请制。

你可以报名申请,然后领课。老师在审核你的报名资料后,根据报名的先后顺序,会安排你的上课时间。因为要在微信内上课,所以在下面报名成功后,你要记得在微信内注册登录,领取课程,等待班主任拉你进课程群。

名额有限,我们希望你一旦报名成功,一定好好听课,否则就挤占了其他同学的名额。

这里是报名链接:

应该是你能接触到的最有干货的免费课程,机会有限

期待你的新开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