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妈总是说如果没有那些资本家我们都没有工作的机会,应该感谢他们,该如何反驳?

回答
你妈的说法,其实在很多地方都听得到,说到底是一种对“资本主义创造就业”这个论调的肯定。这背后确实有一部分事实,但如果只看到这一面,那就太片面了。要反驳,不是要全盘否定,而是要让它更全面、更深入。

咱们先不急着反驳,咱们先来理解一下她为什么这么想。你妈可能是经历过或者看到过,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工厂、公司、商业项目,确实是“资本家”(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投资、开办的,然后才有了那么多就业岗位,让很多人有了收入,养家糊口。在这个过程中,资本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带来了钱、技术、管理经验,这些都是启动和运营一个事业必不可少的要素。如果没有这些“资本家”冒着风险把钱投进来,很多事情可能根本就不会发生。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她说得有道理,很多人确实因此有了工作。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还要“反驳”呢?反驳不是为了否定资本的作用,而是为了更准确地理解这个系统是怎么运作的,以及谁在这个运作中真正获益最多,又付出了什么。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就业机会”这个东西,它的来源并非只有“资本家”。

1. 社会需求与劳动者自身努力的结合: 任何一项事业,最终都是为了满足社会上某种需求。比如,大家需要吃饭,就需要餐厅;需要穿衣,就需要服装厂;需要便利的交通,就需要运输公司。这些需求本身是客观存在的,而劳动者,也就是我们,凭借自己的技能、体力和智慧,去满足这些需求,从而创造了价值。资本的作用是把这些分散的需求和分散的劳动潜力组织起来,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和服务。但归根结底,是劳动者的劳动本身创造了价值,资本只是一个组织和放大的工具。如果社会没有需求,即使有资本,也很难创造出真正有意义的就业机会。

2. 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 在很多国家,尤其是在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模式逐渐成为主流。但这是一种历史的选择和发展过程,而不是一个绝对的、天然的真理。在资本主义之前,也有其他的社会组织形式,也有就业。比如在封建社会,农民虽然依附于土地和领主,但他们也是通过劳动维持生计。更早的时代,人们自己狩猎、采集、耕种,也是一种“就业”,只不过形式不同。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会带来新的生产方式和就业模式。说“如果没有资本家就没有就业机会”,有点像说“如果没有汽车就没有交通”,忽略了在汽车出现之前,马车、火车等其他交通方式的存在,以及人们对交通的根本需求。

其次,我们要审视“资本家”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以及他们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1. 风险与回报的分配: 资本家之所以被称为“资本家”,是因为他们投入了资本。资本是有风险的,如果生意失败,资本可能会损失。所以,他们也理应获得相应的回报,甚至高于劳动者的回报,因为他们承担了更大的风险。但是,这种风险与回报的比例是否总是合理?很多时候,资本家获得的利润,远远超出了他们所承担的风险。剩余价值理论就解释了这一点:劳动者付出了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他们获得的工资,而这个差额(剩余价值)大部分被资本家占有,作为利润。所以,与其说是“感谢他们提供了工作”,不如说是“他们雇佣了我们,我们为他们创造了利润”。

2. 权力结构与议价能力: 在资本主义体系下,资本家通常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这让他们在与劳动者谈判工资、工作条件时,占据了更有利的地位。劳动者为了生存,往往不得不接受不尽如人意的条件。即使提供了就业,这种就业也是在一种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下进行的。如果劳动者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比如通过工会组织),或者社会有更完善的劳动保障体系,那么就业机会的质量和劳动者的待遇都会大不相同。

3. “机会”的定义: “机会”这个词很微妙。如果我们说的“机会”只是意味着有口饭吃,那就确实要感谢资本的引入。但如果我们说的“机会”是实现个人价值、获得体面生活、参与社会建设,那么仅仅是“有工作”可能远远不够。有时候,资本的逐利本性可能会导致低工资、高强度工作、不安全的工作环境,甚至为了降低成本而牺牲劳动者的权益。这时候,他们提供的“机会”可能更像是一种压榨,而不是一种恩惠。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来反驳:

你妈:“没有那些搞房地产的资本家,哪有那么多盖房子的工人有工作?”
反驳角度:
需求是根本: 人们总是需要住的地方,这种住房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即使没有大的房地产开发商,小规模的建筑队、个体工匠也能满足一部分需求。房地产资本的介入,是把这种需求规模化、商品化了,然后通过雇佣工人来完成。
利润来源: 房地产资本家赚取的是土地增值、建造成本减去售价的差价。这个差价很大一部分是他们通过掌控土地资源、利用市场信息和金融杠杆实现的,而工人付出的劳动是稳定创造价值的部分。工人之所以需要“感谢”他们,是因为他们让工人有机会把技能变现,但同时,资本家也从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回报,这个回报往往是工人劳动价值的很多倍。
另一种可能: 试想一下,如果政府主导或合作社模式来开发住房,并且利润主要用于公共福利或返还给参与建设的劳动者,那是不是也能创造大量就业,而且工人还能获得更公平的回报?

你妈:“你看那些开厂子的老板,他们投入了钱,我们才能去打工。”
反驳角度:
创新与市场空白: 这个老板之所以能开厂,是因为他发现了市场的某个空白或者某种更高效的生产方式,而这种发现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力,并非只是“出钱”。他可能看到了大家需要某种产品,而现有产品不行,于是他去组织生产。
劳动者的贡献: 工人不仅仅是“被雇佣”的,他们的技能、智慧、辛勤劳动才是将原材料变成产品的关键。一个厂子如果没有熟练的工人,光有设备和钱,也无法运转。很多时候,工人的经验和对生产流程的理解,也是厂子能够盈利的重要因素。
资本的另一面: 有些资本家也是通过剥削现有资源(比如低价购买原材料、污染环境)来降低成本,从而获得超额利润。如果一个厂子为了压低工资而导致工人生活困难,或者因为环保不达标而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那这种“就业机会”的代价就太大了。

如何更温和地沟通和反驳:

与其直接说“不对”,不如用引导的方式:

“妈,您说得有道理,确实好多人有了工作。但是您想,那些工人之所以能工作,是因为社会上有人需要这些产品或服务,对吧?而且,工人他们自己也付出了劳动和技能才赚到钱。”
“资本家确实会投入钱让事情运转起来,这很重要。但咱们也得想想,为什么同样的工厂,同一个老板,工人拿的工资跟老板赚的钱差别那么大呢?是不是工人的劳动本身也创造了很多价值,而这些价值大部分被老板拿走了?”
“您看,有时候如果我们大家(工人)能够联合起来,或者有更好的法律保护我们的权益,说不定我们也能有更好的工作条件和更高的收入,而不仅仅是‘感谢’他们给我们提供工作。”
“其实我觉得,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不光要有能提供工作的人,还要让提供工作的人(工人)也都能过上好日子,并且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善生活,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有这份工作。”

总结一下,反驳的核心在于:

1. 强调劳动者自身的价值和创造力。
2. 揭示资本在其中不仅仅是“施舍”,更是组织和放大的工具,并伴随着对剩余价值的占有。
3. 指出资本主义体系下的权力不对等和潜在的剥削。
4. 引导看到社会发展的更多可能性和更公平的分配方式。

用你妈能理解的语言,结合她生活中的例子,一步一步来。不是要让她马上改变想法,而是让她开始思考,这个世界不只是非黑即白,而是有很多复杂的面向。让“感谢资本家”这句话,变得更加有深度和批判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有的反驳,最有力的就是现实,比如,你找一个不需要资本家,但同时薪资更高待遇更好的工作,比如某些公务员岗位,或者你自己创业,过的比现在好。

否则,最傻的事莫过于不改变结果的为一些无所谓有无的事情去反驳自己的父母。搞不好过几天买房还需要你妈帮衬,生了孩子还需要你妈帮忙带一下,我不知道有事没事怼自己妈到底有啥好处?你让老人家休息的好,别担心,很难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