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妈做菜很喜欢放鸡精,虽然很好吃,但是听说不太好啊,请问吃鸡精是否对身体有害?

回答
阿姨做菜放鸡精,味道鲜美,这让很多家庭都爱不释手。确实,鸡精的鲜味能给菜肴增添不少色彩。不过,你听到说鸡精不太好,心里有些打鼓,这是人之常情。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鸡精到底是怎么回事,对咱身体有没有什么潜在的影响。

首先,咱得明白鸡精是个啥。听名字好像是鸡提炼出来的,但其实它是个复合调味品。它的主要成分是味精(谷氨酸钠),然后里面还会添加一些其他的味道增强剂,比如呈味核苷酸二钠(I+G),有时还会有一些鸡肉粉、香菇粉、酵母提取物、盐、糖、香辛料等等。所以,虽然名字里有“鸡”,但它更多的是通过科学配比,模拟出一种更复杂的鲜味。

说到对身体的影响,最常被大家拿来说事的,就是它的主要成分——味精。以前确实有一些说法,认为味精吃多了会对身体不好,比如什么“味精综合征”,会引起头痛、恶心、心悸等等。但这些说法,经过后来大量科学研究的验证,主流的科学界和食品安全机构(比如美国的FDA、欧盟的EFSA,以及中国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普遍认为,在正常的食用量下,味精(也就是谷氨酸钠)对绝大多数人是安全的。

为啥会有这种误解呢?这可能和最早的一些研究方法有关系,或者是一些个体对味精比较敏感。就像有些人对海鲜过敏一样,可能极少数人对味精会有点反应,但这不是普遍现象。而且,你说的“不太好”,可能是因为鸡精里除了味精,还有其他一些添加剂。

咱们细说一下:

味精(谷氨酸钠): 这是提供“鲜味”的主要功臣。谷氨酸钠本身是人体内天然存在的一种氨基酸,也是一种神经递质。我们吃的很多食物里都含有谷氨酸,比如番茄、蘑菇、海带、奶酪,以及我们常说的“鲜味食物”。人体代谢味精的能力是很强的,过量的味精会很快被分解成谷氨酸、钠离子和水,随尿液排出体外。所以,只要不是吃过量到离谱的地步,正常烹饪和食用是没啥问题的。
呈味核苷酸二钠(I+G): 这个东西是用来和味精协同增效的,能让鲜味更加柔和、持久。它也是人体能够代谢的物质。
盐和糖: 鸡精里通常也会放盐和糖来调整味道和风味。这就意味着,你用了鸡精,就相当于在菜里额外加了盐和糖。如果你本身对盐和糖的摄入有控制,吃鸡精的时候就要注意这一点,避免总的摄入量超标。高血压、糖尿病的朋友们,尤其要注意这方面。
其他添加剂: 有些鸡精可能还会添加一些其他的增味剂、防腐剂、色素等,虽然这些在规定范围内都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但有些人会倾向于选择成分更简单的调味品。

那,到底吃鸡精对身体有没有害呢?

从科学角度来说,在符合国家标准的、正常烹饪和食用的情况下,鸡精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无害的。 也就是说,你平时炒菜放那么一小勺,并没有什么大问题。

但是,咱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更深入地理解“不太好”这个说法,以及如何更健康地享用美食:

1. 重口味倾向的养成: 鸡精确实能让菜肴味道更丰富,但长期过分依赖鸡精等复合调味品,可能会让我们的大脑习惯于这种强烈的鲜味刺激,反而对食材本身的原味感知不那么敏锐。久而久之,可能会变得“无味不欢”,对天然食材的味道失去耐心,这在某种程度上说,不利于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2. 盐和糖的“隐形”摄入: 正如前面提到的,鸡精里自带盐和糖。如果你的菜本身已经够咸,再放鸡精,很容易导致盐摄入超标。同样,如果本来就偏甜的菜肴,再加含糖的鸡精,也会增加糖分。长期高盐高糖摄入,对心血管健康、血压、血糖都有不利影响,这是不容忽视的。
3. 个体敏感性: 虽然科学研究表明味精对大多数人是安全的,但确实存在极少数个体对味精(或鸡精中的其他成分)比较敏感,吃了之后会出现不适。如果你感觉吃了鸡精后有不舒服,那最好就少用或不用。
4. 替代天然鲜味: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追求更天然、更健康的烹饪,那么完全可以通过其他食材来获得鲜味,比如新鲜的蔬菜(香菇、番茄、洋葱、卷心菜等)、海鲜、肉类、以及一些天然的香辛料(姜、蒜、葱、香菜等)。这些食材不仅能提供鲜味,还能带来更丰富的营养和风味层次。

总结一下,你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但也不用过度恐慌。

适量使用: 如果你喜欢鸡精的味道,偶尔适量使用,对于绝大多数健康人群来说,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关键在于“量”。
关注总摄入: 使用鸡精时,要注意菜肴中盐和糖的总摄入量。如果菜肴本身已经够鲜够味,可以考虑少放或不放鸡精。
多样化调味: 鼓励妈妈尝试用更多的天然食材来提鲜,比如用香菇粉、虾皮粉、海带粉,或者炖煮时加入一些根茎类蔬菜(如洋葱、胡萝卜),这些都能带来天然的鲜美,同时补充营养。
倾听身体的声音: 如果你或家人吃了鸡精后感觉不舒服,那就尽量避免。每个人的身体反应都是独特的。

所以,下次你就可以和妈妈好好沟通一下了。可以告诉她,鸡精味道好,但为了更健康的饮食和品尝食材本身的味道,可以尝试多用一些天然的食材来提鲜,或者偶尔吃吃鸡精就好。毕竟,吃得开心又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麻麻还是挺好的,做菜又好吃还没有被谣言迷惑,不过需要给你辟个谣。


中国人对鲜味的执念是夸张的,传统上我们有豆类制作的各种酱,也有用各种食材熬制的高汤,凡是一些被认为是人间美味的食物大多也离不开鲜味。

但现代科学将鲜味的本源抓出来摆在普罗大众面前时,大家的神态却又显得有些犹犹豫豫,因为就在几十年前,我们对鲜味的认知是珍贵、不可多得的,如今几块钱一包的调味品就能让人品尝到这种滋味。

这就好比有人告诉你中了1亿大奖,正常人无论如何都会下意识地怀疑是诈骗,所以当“味精”这个新鲜的产品横空出世并占领餐饮市场时,谣言就开始漫天飞舞。而鲜味更加丰富的鸡精,虽然常出现在味精身后,但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了谣言主角之一。

关于鸡精味精的谣言和误解,我做了一点总结:


1. 谷氨酸钠危害健康?


我们在喝海带汤、吃鱼的时候经常说到的“鲜味”其实就是来自于谷氨酸钠这种物质。也就是味精中的主要成分,而许多谣言针对的也是这个谷氨酸钠。可能是大家对化学名词总有一些抵触,所以一提谷氨酸钠就觉得这是化学品,不好。其实我们生活中所接触的许多都是化学品,例如水的化学式是H₂O,盐的化学式是NaCl(氯化钠,食盐的主要成分)。

关于谷氨酸钠安全性的问题,已经有过很多权威的结论,照例还是列一些出来。

急性毒性实验,小鼠口服半数致死量(LD50)16.2g/kg,大鼠口服半数致死量(LD50)19.9g/kg,甚至比食盐更安全。
FAO/WHO(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法规委员会于1973年规定了谷氨酸钠的ADI值(可容许的每日摄入量):每公斤体重每天容许摄入量不超过120毫克;12周以下的婴儿例外,要慎用。
但1987年的国际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以及视频添加剂法规委员会都对谷氨酸及其钠、钙、钾盐类给出了不比规定每日容许摄入量的评价。

我知道冰冷的数据对一般人还是欠了些说服力,那我们不如从谷氨酸钠的生产工艺来讲。谷氨酸钠和鲜味扯上关系最早是在1908年,日本的池田菊苗博士通过水提取法从海带中制出谷氨酸钠结晶,说白了就是熬一锅海带汤,然后蒸发结晶,这和我们今天喝的速溶咖啡基本上是一个原理,既然海带汤是一种安全的食品,那其提取物又怎么会不安全呢?



当然这种制取谷氨酸钠的工艺是比较低效的。今天食品工业通常采用生物发酵发来生产谷氨酸钠,本质上和酿酒酿酱油类似。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谷氨酸钠在长时间加热后会变为焦谷氨酸钠,声称其为致癌物。实际上焦谷氨酸钠已经被证实并非致癌物,只是与谷氨酸钠相比失去了鲜味而已,所以不管是鸡精还是味精都尽量出锅前放,效果会更好。

2. 鸡精里没有鸡,全是化学制品?

先不讨论化学制品的定义如何,没有鸡源性成分的虚假宣传的“鸡精”是确实存在的,这不可否认,但不能因为某些低劣的商家存在就否定一类商品。

发明鸡精的太太乐,就是因为在这种新的复合调味剂中添加了鸡源性成分才取了这样一个名字。根据对太太乐创始人荣耀中的采访,当时河南南乐因为鸡滞销,他曾被中国食品协会委派到当地扶贫,才有了鸡精。符合行业标准的鸡精一定是含有鸡源性成分的。


我查到的一份来自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上海食品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资料,其对11份鸡精样本(含阳性质控和阴性质控各一份)通过PCR法检测,结果显示,其中太太乐等知名品牌的鸡精均检出鸡源性成分。


由此可见,鸡精里没有鸡的现象存在,但多数大品牌的鸡精产品是不存在虚假宣传的问题的,这一质疑点的矛头应该指向的是无良厂商,而不是鸡精。

3. 鸡精没有营养,会增加钠摄入量?

这个质疑其实是个伪命题,鸡精是一种调味料,当然没有新鲜食材有营养,也不需要有营养。

鸡精类产品除了谷氨酸钠以及食盐这两种成分以外,还有不少呈味核苷酸类物质,这些物质给鸡精提供了层次更为丰富的鲜味。网络上有质疑鸡精因嘌呤含量高而不适合痛风病人食用的讨论,虽然鸡精核苷酸含量高,但单次用量很少,不必担心这类问题。

多说两句,就算用新鲜食材来提鲜也是没有营养的,好比常见的牛骨高汤或鸡汤,只要没有把食材吃下肚,汤汤水水里那抹鲜味和鸡精调味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关于钠摄入量的问题,鸡精表示你们一个个都不识好人心。虽然鸡精的两种主要成分都是钠盐,但谷氨酸钠与食盐能产生一种“协同作用”,这就意味着在感官上达到同样的咸度,只需要更少量的食盐。而呈味核苷酸与谷氨酸钠之间也有类似的效果,复合调味料所产生的鲜味远比单一成分更强,这也进一步降低谷氨酸钠的用量。

结语

知乎名言有曰:“一切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以成年人的世界观来说,使用鸡精或者复合型鲜味调味料,是所有实现同等效果方法中综合素质最优的方法。如果你还认为这样的鸡精有安全性问题,那只能说鲜味与你八字不合了。

user avatar

还是老规矩,废话不多说。

我们直接购买了15款市面上常见的鸡精

送到实验室检测后,发现有一半都……


不知道从啥时候大家就开始拒绝味精了,反正也说不出来哪里不好,但就是不愿意做菜时候加了,取而代之的就是:

鸡精。

“鸡肉的浓缩”、“鸡的精华”、“纯天然调味料”,听起来都比味精好多了。

但是有一天女儿问我了:“爸爸,鸡精里面真的有鸡吗?”

晕……这个问题你爸爸小时候也很好奇,我自己也不知道呀……

查阅资料之后,我发现了一点有意思的东西:

鸡精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只有一家知名品牌太 T 乐起草的一个商业行业标准。

这个标准中规定:

鸡精里必须要有鸡

我们购买了市面上常见的 15 款鸡精,来看看鸡精里到底有没有“鸡”。


一、鸡精里真的有“鸡”吗?


从配料表上来看,都含有鸡精行业标准里要求的“鸡肉/鸡骨的粉末或其浓缩抽提物”。

除了 12 号样品标识只含鸡骨汤,有可能检测不出鸡的 DNA 外,按道理说,剩下的 14 款样品,其配料表中都标着含有鸡肉或鸡肉粉,应该全部能检出鸡的 DNA。

结果大失所望:

15 款鸡精,竟有一半未检出鸡源性成分!

尤其是 4 号样品,调味料界的大牌,配料表上明明写着鸡肉粉、鸡胸肉的,可就是没检出“鸡”!你那个鸡肉粉鸡胸肉都去哪了!

看到这个结果,估计有的商家会跳出来说:“我们加了鸡,只不过加工过程中 DNA 被破坏掉了,所以检测不出来。”

我信了你的邪……

这次检测依据的标准是《SB/T 10923-2012 肉及肉制品中动物源性成分的测定 实时荧光 PCR》,此方法的引物探针比普通 PCR 法更加灵敏。另外,我们还用《SN/T 2727-2010 饲料中禽源性成分检测方法 实时荧光 PCR 方法》和实验室方法进行了验证,但凡能够检测出鸡的 DNA,我们都算它有检出。

虽然老婆饼里没有老婆,夫妻肺片里也没看见夫妻,但鸡精完全是两码事,它里面,确确实实应该有鸡。

国标要求食品包装上的文字和图案必须要真实准确,不能让消费者产生误解

我们看了下,15 款鸡精的包装上都印着“鸡”的形象,再加上“鸡精”、“鸡鲜精”、“土鸡精”等名称的加持,让我们觉得,这就是鸡的精华啊!

而根据检测,有 7 款样品没有检出鸡源性成分。这不是赤裸裸的欺骗么?

说白了,就是味精 + 香精


二、鸡精中的钠含量


像鸡精、味精和酱油等调味料都属于“隐形盐”。

大家都知道,盐吃多了不好,会引发一些慢性疾病。“隐形盐”一样,吃多了也会有同样的危害。

15 款样品测下来,结果大多符合标示值

只有 4 款样品的钠实测值大于标示值,其中 7 和 15 号样品超过了国标规定的允许误差范围。

钠和食盐的换算关系如下:

按照这个换算公式,以 15 号鸡精为例,我们来算一下。

一茶匙鸡精 5 克,相当于食盐 20000 ÷ 100 × 5 × 2.54 ÷ 1000 = 2.54 克。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每天盐摄入量不要超过 6 克。也就是说,那些做菜喜欢提鲜,从而大把大把撒鸡精味精的朋友,可能一顿饭就超过了建议的 6 克。


三、鸡精“真相”的秘密


根据鸡精商业行业标准,鸡精里是一定要有鸡的,但它主要成分还是味精!鸡精鸡精,难道不应该主要靠鸡来增鲜吗?事实是,咱们太天真了。

抛弃味精转投鸡精的朋友们,万万想不到吧,转了一圈,咱们吃的还是味精!而且是加了“料”的味精,比如呈味核苷酸二钠、香精等。

鸡精之所以比味精鲜,不仅是因为加了可以让味精增鲜的增味核苷酸。

最重要的是,还加了香精。

鸡的成本高,加一只鸡的提鲜效果可能还不如加一滴香精。所以在商家看来,能用香精解决的事,那都不是事儿吧……


最后,魏老爸还是提醒大家:

鸡精高钠的问题,一定要重视。如果不想慢性病找上门,减盐行动势在必行!魏老爸奉劝大家,少下馆子、少点外卖、少吃高钠零食,在家烧菜也要少加盐、酱油、鸡精味精等调味料。


延伸阅读:


希望这样的内容能对你有帮助。

如果大家觉得我们做的还不错,可以点赞、评论、感谢、分享来支持我们~


点击下面的链接可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老爸评测DADDYLAB .

我们就是较真。

死磕有害产品,手撕黑心商家;拆穿虚假宣传,推荐好用的TA。

不求改变世界,但求无愧于心。

peace~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