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俩博士都快被孩子学习给搞疯了。
我还好,因为心态比较平,觉得孩子健康快乐,有个比较好的习惯就好。
孩子妈,那是被气疯了,拍桌子,掉眼泪……
让我想起抖音里那个坐马路上大哭崩溃的男子,向路人哭诉自己教不了孩子。
班主任跟我们讲,一般大学老师的孩子学习都不咋滴。
……
自我反省一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先天方面,孩子的天赋有时候真的可能比不上父母,可能会出现隔代遗传或返祖现象(狗头保命)。
能读到博士的,正常基本上算得上是个学霸吧。
一方面是天资还行,记性好,脑子转的快,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博士们一般从小都会比较自律,比较争气。
所以看到自家孩子不但笨得跟猪一样,而且懒得也跟猪一样,拖拖拉拉,磨磨蹭蹭,就火蹭蹭上来了。
开头就是一句,想当年你妈(爸)我巴拉巴拉,你怎么就没有遗传一点点呢?
我们也经常听到同事发出过类似的感叹。
这些当年的学霸学神面对自家的学渣孩子,一筹莫展。
我们很多大学老师的孩子,也确实在成就上还不如父母。
这点是事实。基因的力量,不容忽视。
除了先天,更关键的是后天教育也出了点问题:没有耐心。
博士父母在教育上有时候可能真不如一个普通人。
一方面是博士一般有比较重的事业心,所以其生活重心是想放在事业上的。毕竟机会更多,压力也更大。
另一方面是博士们大概觉得学习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啊,随便搞搞就好了,那用的着那么费劲儿。所以对孩子的学习的难度是认知不足的。
还有我们这一代人呢,小学时候是玩过来的,到初中才开始发力,也会下意识觉得孩子先玩吧,不着急,等初中再发力完全来得及。(这是我这种土鳖的想法)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不重视小学学习。
或者觉得小学生就该玩。
这就跟现行学校教育的模式是冲突的。跟班主任的理念和利益也是冲突的。
我们男的还好,班主任打电话就诚恳认错,但是坚决不改,事后也不跟孩子讲老师的电话的事情,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妈妈们估计就没那么大的心,就会急,这下子,孩子就倒霉了。
慢慢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孩子会渐渐厌学,抗拒作业,开始拖拖拉拉。
孩子做作业慢,一开始慢是因为不懂,不熟练,但是后来就变成在心理上逃避作业抗拒作业。
博士父母,哪怕可以谅解自家孩子因为题目太难而做不出来,但是恐怕很难接受或最难接受孩子明明能做好的事情偏偏不做好。
于是暴怒,失控,失态,绝望……
其实我觉得最大的根子出在父母没有真正蹲下来陪孩子。
没有从小陪孩子一起玩,而只是高高在上的赐予、教导。
你以为在陪孩子,实际上你的心并没有跟孩子在一起,你的呼吸和孩子是不同步的。你可能在陪孩子的时候,脑子里还想着工作上的事情。
这种事情很容易发生在博士和他们的孩子之间。
这样,就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和孩子之间就缺乏真正的信任、理解和包容。
于是关系紧张,陷入恶性循环。
孩子在小学阶段遇到的学习障碍问题,实际上只是之前教育的后遗症的表现而已。
有时候孩子故意磨蹭,可能只是希望父母陪她做作业,这个陪,不是你坐在她身边,而是真的参与一起做。
这也是我前段时间才意识到的。
我有一天觉得反正也是要检查孩子作业的,还不如跟她一起把作业做一遍,讲一遍,这样速度快。
结果发现效果特别好,孩子第二天还跑来专门说,昨天那张卷子全部做对了。
还有陪孩子玩的事情,我觉得陪孩子玩,真正的玩是放肆的,而不是矜持的。
能够让孩子完全放开,跟你闹成一片,这样的玩,亲子关系会更和谐。
能够打成一片,那样的关系就不容易在教育问题上出现尖锐对立,因为你们的心是真正在一起的。
孩子爸爸发视频称:“她妈妈堂堂 985 博士研究生,自己也是专科生,居然被女儿写作业逼哭了!”。
哈,这是什么组合?
所以,父亲如果学历(竞争性课业考试成绩)有限,就是博士妈妈也难啊!
大龄延期博士生来回答一下。
别说我小学四年级,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没人看着我写作业。
我父母都是大学老师,有时间也不愿意看着我。
写作业是自己的事儿,作业得满分,老师也不会给家长发钱。作业没写完,老师找家长,那也是孩子给老师家长找的麻烦。
所以我无论是放学就把作业写完,还是写到12点,他们都不关心。
小学的平时作业,我还都写完了。
但是寒暑假作业,每次都是开学前几天熬夜补。
后来上了五六年级,寒暑假作业没写完,开学啦老师让补作业。然后,我发现,老师只是让补,最后都不了了之。
然后,我就再也没写完过寒暑假作业。。。。
初一的时候老师是慈化前的安西教练。
那叫一个狠。没写完作业真是太恐怖啦,老师可以当着全班骂十分钟不重样。
一年啊,没敢不完成作业。而且她作业留的还特别多,还代替别的科目老师留作业。。。。
每天都是12点写完。。。。
后来参加数学竞赛,真是题海战术,我竟然学过通宵,然后第二天还照常上课。。。。
不得不说,那时候体力是真的好。
然后初二换老师,不怎么管。我就再也没一板一眼完成过作业,能做就做,不能做就蹭。不过老师会批的作业,也都写完了。初三最后一个学期,老师不检查作业了,中考复习题太多了,大家都是连轴转,你爱写完不写完。中考得分高,也不是老师家孩子上高中。
高中也是。谁给你检查作业?
每天都是做卷子,第二天讲,你没做?who care?
归根结底,还是家长没搞清楚homework到底是啥。
当然了,现在小学老师,都把责任推给家长,不想担负学校教育主体责任。
所以双减的真谛不仅仅是严禁补习班,还得重塑学校主体责任。跟homework有关的只有老师和学生,和家长关系真的不大。家长责任占比超过10%都是学校履职不到位。
现在很多鸡娃家长说“学习都是自己的事儿”,实际上暗含的前提恰恰是——学校千万别担负起教育主体责任,这样在“学习都是自己的事儿”的前提下,不管孩子的家长的孩子,就得被淘汰,鸡娃成为赢家。
这非常坑人。
每当看到这种提问,父母走投无路无法教育小孩,本座就扼腕叹息。正确答案就在腰间,近在眼前,为何看不到呢?
就像乔丹绝对不可能是一个好教练一样
辅导小孩和培养尖子生的路数完全是不一样的。
我小时候学除法,硕士老爸(80年代的硕士工科哦)使出浑身解数,我还是云里雾里。
高中学历的外婆,曾经当了三十五年小学教师,三分钟教会。
很多看起来“常识性”的东西,你要从根本上去启发孩子,不然他们会因为自尊心的原因半推半就地点头,但实际上还是不懂的。
教育一个是要经常测试(是不是真的懂了),一个就是不断地强化基础认知,最后才是通过一些疑难杂题来拔高水平提高思维能力。
讲讲我外婆和我老爸曾经教我除法的故事吧:
我爸在饭桌上,把一堆碗分来分去,但因为碗的大小不同,有些碗里有剩饭有些有肉,我get不到点,不知道我爸在说啥天书。
我外婆拿出一根牙签,问我这是几根(先吸引注意力),我说这是一根。然后再在另外一边放上一根问我。我说这是一根。
于是她把两根放在一起,我说现在一共两根,洋洋得意。
她又把两根牙签分开,问我现在她把牙签分成几份,每一份有几根?我都答出来了。
然后是四根分别分成两份或者四份。
“哦!原来除法是这个意思,就是分成几份就是除以几!”
好想她哦。
先凡尔赛一把,我从没教过小孩作业,因为我就很少看见她做作业,大部分时候等我们下班回家她都做完了,哪怕到了高中也是一样,经常回家书包都不打开。
但是我教过她很多其他东西,比如从小买了新柜子,她就喜欢在边上看我装,我就给她买了一套专属于她的工具,小一些的画架什么的就让她自己动手。她说学校里学了电学了,我就买了一堆电线、开关、灯头、插座,教她怎么接线,怎么用万用表,怎么用试电笔,怎么测试电线有没有电,怎么接插头,怎么才能两个开关同时控制一个灯。从小什么电子积木,显微镜,望远镜,各种拼装玩具,模型,各种实验器材,我都是变着法的当礼物送给她。每天就在淘宝上翻,还有什么新鲜玩具没玩过。
后来她喜欢上了天文,我就开始教她怎么安装调试望远镜,怎么操作,怎么找目标,怎么使用照相机,怎么拍银河、拍月亮、拍行星、拍深空,拍出来的素材要怎么做后期处理。后来大一些了,开始学习理论知识,自然也得我来教。问题是,所有的这一切,我全都不会。
只能我先去学,学会了再回来教她。我到各个天文论坛去潜水挖矿,到各个天文群去拜师学艺。正因为自己也是学的一知半解,所以我从没有那种高高在上,指点江山的自信,每次都讲的战战兢兢,甚至有时今天讲了,明天又推翻,后天再翻转。连闺女都说:“老钱的话不能轻信,得过过脑子,不然很容易被带进坑里。”以至于后来“过过脑子”成了习惯,不管看教材,看杂志,还是看别的什么书,所有的内容都要先过过脑子,感觉有疑问的一定要搞清楚才罢休,这种强迫症就是我害的。
慢慢的,有些问题不等我自己发现,她就当场提出疑问了,我回答不了,只能老老实实认怂:“这我也说不清楚,要么咱回去一起查查资料?”于是她学会了查资料,不仅会去知网找论文,甚至还学会翻墙、海淘,找国外的资料和国内的对照着看。
一起学天文,起初我是绝对的主导者,因为她才上小学,刚学会四则运算,而天文里最基本的一个“星等”概念也要用到对数。要学对数就得先学指数,这些我自己还勉强会算,但要让我给一个小学生讲明白就有点为难了。大概是因为我讲的稀烂,她受不了,破天荒地提出要去上奥数课,因为听说奥数班可以超前学习。要知道一直到小学六年级之前,她一节补习课都没上过,一道课外题都没刷过。
这下好了,有地方学了,又没我啥事了,我还是只负责陪玩。但上了补习班,玩的时间少了很多。还好小时候想玩的都玩过了,也玩够了,兴趣又转向了理论,那就专心学吧。
起初,偶尔还会拿着一些问题来找我,我也还能帮着一起参谋参谋,后来就越来越插不上话了,最后连问题都听不懂了。再后来,就是我经常拿着问题去向她请教了。
就因为我这个老爸太水了,所以从来不敢摆架子,和她都是称兄道弟的,自打她上了学,就没叫过我爸爸,都叫我“老钱”。
老爸不靠谱,一切靠自己。所以她的学习从来不用我管,都是自主学习。而我,也摆正位置——没本事就少BB。学习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作主。说到做到,她说不上补习班就不上,她说不刷题就不刷,她说不上晚自习就不上晚自习,她说请假就请假,她说想上哪所学校咱就上哪所学校,小升初是这样,初升高也是这样,将来高考还是这样。
回到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博士妈妈教不好孩子作业,问题可能就出在这个“博士”上——妈妈太强了。一山不容二虎,一个家里容不下两个强者,两强相遇勇者胜,孩子勇不过妈妈,所以妈妈赢了,孩子蔫了。
像我这种弱家长,即使孩子来问我,我都不敢得瑟,总是弱弱的说:“这个问题真的好难啊!我也不会,要么咱爷俩一起研究研究?”研究时,我也不敢多嘴,最多轻轻的提一句:“要么咱试试***方法?那个公式我也记不太清了,也不知道行不行。”
每次她来请教我,最后都是她自己找到的解决方法,我就跟着打了个酱油。有我这种不靠谱的老爸衬托,孩子的自信心爆棚,简直不知天高地厚,什么难题都敢挑战,还没上高中,就敢尝试大学先修课程。
所以,怎么辅导孩子功课我也说不明白,我就问这个妈妈一个问题:如果家里只能有一个强者,那么,你希望这个人是你,还是你的孩子?
为什么她做作业这么快?因为作业做完了,所有的时间都归她自己支配,想干什么干什么。
别人家孩子在做作业时,我们可能在某个山顶古庙前的空地上架望远镜
别人家的孩子睡觉时,我们可能在某个漆黑的停车场熬夜拍星星。
就连万家团聚的大年夜,我们也在山上看星光和焰火争辉。
10月30日补充:
我们始终要牢记,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变强,而不是向孩子炫耀我们自己有多强。当你对着孩子说:“这题不是很简单吗?你看,只要先这样再这样不就行了?”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你真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这其实就是在给孩子贴标签,时间久了,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个笨孩子,是做不出难题的,稍微遇到点困难,她就退缩了,等着别人来教。
我们要帮孩子建立的意识应该是:不会很正常啊,不就是因为不会才需要学习吗?不会没关系,再想一想可能就想出来了,今天想不出也没事,明天接着想。
所以我从不辅导孩子的作业,那是她自己的事情,会或不会,对或不对,都是她的成长经历,她得学会自己去面对。我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她能学会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作对更多题。做题的价值在于思考的过程,而不是得到正确的结果。这就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最深层次的差异。应试教育是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作对就得分,否则就是0分。而素质教育则是,只要你去认真思考,哪怕最终做不出,也必有收获。有些科学难题至今无解,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涌现出无数的新发明,新发现。可以说正是这些“做不出”的难题在推动人类的进步。
所以,我经常跟孩子说,不会就对了,啥都会还上什么学啊?发现不会的,就等于发现了新大陆,只要征服它,你思想的疆域就又拓展了一大块。
你希望孩子看到难题就退缩,还是像看见猎物一样两眼放光?在你辅导孩子做题时的第一句话,往往就已经决定了未来的走向。
还有就是,当孩子提出需要帮助时,这说明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那就是求助。这是值得鼓励的,但不能让他形成依赖,否则就成了“伸手党”。我们可以提供帮助,但不能直接给出结果,而是应该引导他们思考的方向。我们最多帮他们少走一些弯路,但真正的路,还得他们自己走。
最后就是要学会控制情绪,包括自己的和孩子的,任何一方情绪激动,都不适合辅导,因为学习是一项脑力劳动,需要平心静气。吼作业,不是在教孩子,是在害孩子。以前写过一个类似问题的回答,就不复述了,想了解的请移步。
我是清华大学的博士,且在线性代数领域发现了陈必红定理。我已经退休了。我是实名在知乎发言。退休前我的许多女同事都是博士,在我看来她们很多都是垃圾,是错误的教育制度的产物。为什么我国能够象我这样发明重要定理的人这么少,是因为教育错了。
我就奇怪为什么要做那么多作业?精神折磨,纯属拿人开心。
我上中学时,当时的数学作业是这样的,去农村抗旱,要挖沟渠引水。于是我们用铁锹挖啊挖啊挖。挖了一天,累得够呛,然后用皮尺测量沟的各个尺寸,根据数学公式算出我们一天挖的土方的体积,这个过程都是大家集体做的,没有什么独立完成,算出来大家很开心。
我当兵退伍后在天津石油化纤厂工程指挥部当了两年测量工。其中最常做的工作是,指挥部决定在某个坐标建一个建筑,于是我就从一个已知坐标的测量标记开始,经纬仪相当于量角器,卷尺相当于直尺。然后我就从已知坐标测量延伸到规定的坐标,往地上打上木桩,施工队就进场按我定的标记施工。这就是作业题啊。
毛主席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但是这段话受到知识分子们的疯狂仇恨,尽全力消除它的影响。
高 考 制度实在太坏了。
想让孩子学习好,首先需要解决两件事情,
一是家长的情绪管理问题,
另外一个就是孩子的学习动机问题;
家长具备好好生活的能力,具备有效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才可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心的学习环境;
给孩子一个学习动机,孩子把学习当成自己想去做的事情,而不是被迫完成的事情,孩子才有机会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如果孩子经常被大人的焦虑情绪裹挟,孩子容易深陷大人的不安情绪而没有办法脑筋清楚去思考问题,
其实只要给孩子一个安定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可以有机会安心学习,孩子大概率不会存在学习困难问题;
如果孩子完成学习任务之后,有机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孩子更容易去主动学习;
我家孩子小的时候,我基本是不大管他学习的,一般都是让他至少读题三遍,然后画出来,找出里面的关系,
这个法子挺管用的,他基本自己都能搞定,
实在搞不定的时候,我再陪着他一起画,然后简单提示一下,让他自己去思考,
不认识的字孩子都是自己去查字典,让孩子从小养成独立查字典,找资料的习惯非常重要,可以让孩子没有依赖心,
关于孩子的考试成绩,我一般不会做任何评判,只是让孩子制作一个错题集,能够避免重复犯错就行;
孩子每次完成作业,自己都会认真检查一遍,孩子独自整理好书包之后,我就带着他出去玩了;
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学习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好好认真完成学习了,才有更多的机会自由地去玩;
如果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学习就是生活的全部,在完成学习之后也没有机会自由地去玩,那么学习就会变成一种负担,导致孩子失去学习的动力,没有办法去主动学习了;
所以家长日常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积极面对生活非常重要,
母亲是家的温度,父亲是孩子的依靠,在一个平和,舒缓,和谐,有温度,暖心的家里成长的孩子必然是幸福聪慧的;
及时处理跟孩子之间的分歧与矛盾,跟孩子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处理矛盾跟分歧;
一个善于在生活当中积极处理矛盾跟冲突的孩子,在学习当中遇到困难也会主动去解决;
这就是所谓的知识诅咒(knowledge curse)——越是高阶知识能力的父母,可能越是没法给孩子辅导好作业。
199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为了验证这一偏见,做了一个实验。在实验中,她把参与者分为两组:「敲击者」和「听众」。
敲击者首先会拿到一张有25首歌曲的单子,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曲子,比如《祝你生日快乐》。
现在,敲击者开始随机挑选一首歌,在桌子上把这首歌的节奏敲出来,听众要做的就是根据节奏猜出歌名。
在敲击者看来,这可不都是十分熟悉的歌曲嘛,听众应该很容易就能猜出来,怎么着也能猜对一半吧!
然而,结果却令人大出所料!
敲击者总共敲击了120次,而听众只猜出了3首。
也就是说,敲击者本来认为每2首歌里面,听众就能猜出1首,结果是每40首歌,才猜出了1首,「自己认为的」和「实际猜出的」整整相差了20倍!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原来,当敲击者在敲打节奏的时候,他们满脑子都是这首歌的旋律。可是到了听众这里,情况压根不是这么回事,他们听到的,完全就是「嗒嗒、嗒、嗒嗒嗒」毫无规律的敲击声,跟听天书差不多。
敲击者得知结果后,也感到十分震惊,毕竟,当听众连《祝你生日快乐》这样简单的歌都没猜出来时,他们无法想象还有这么笨的人。
这就是知识诅咒——一旦我们掌握了某种知识或知道了某样东西,往往很难想象别人不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
知识诅咒的本质,是先验知识的认知差:当我已经掌握了1个知识点,我能大致理解别人为什么不理解;当我已经掌握了100个知识点,我完全不理解为什么会鸡同鸭讲!
回头来说,为什么新闻里的985博士陪孩子写作业,反而容易崩溃。
作为成人,父母对这些他们眼中的「基础知识」早就滚瓜烂熟,所以先入为主地认为,这么简单的知识,孩子应该很快也都能理解,但现实却往往事与愿违。
孩子进入学校以后,整个知识体系都是以表征符号(文字,数字,标志等)为基础构建的,而且数学的基础还源自于一部分约定俗成的规则,比如数到10了就需要进位,才能继续数11。
这些都不是一个还在摆弄玩具、掰手指数数、要靠点数才能算清楚具象问题的孩子所能快速掌握的。
语文就更是有难度了。且不说认字是个漫长的基础活,单说一年级人人都得过的拼音关,真的挺难的:
为什么小ü见到jqx就得去掉两点,见到l则不用?
为什么iou要简写成iu?
为什么写在前面就是y,写在后面就是i?
为什么韵母的i,u,ü单独发音时写作yi,wu,yu?
……
不瞒你说,我家两娃刚开始做题时,也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也觉得太难了,怎么就是教不会呢?
后来一问我妈,我妈说:
当时你上小学一年级,因为拼音学不好,哭了两个月。
……原来,我当年也哭了两个月!
好在后来我找到了方法——买教辅。
对于不是专业老师的我们来说,即便研究了教育心理学和大纲,也很和实操结合起来。所以,买教辅其实挺好的,尤其是选择那种带有解说的教辅。
我推荐两类教辅书。
第一类是和课堂教学同步的教辅书。
学一课练一课,练习量千万别太大,核心是了解孩子在哪些问题上出错了,找到真正的问题。
千万别买太贵的,我买的是这种最简单的单元练习卷。
周末的时候,抽30分钟,写完一张试卷就行——记住,核心是为了发现他存在哪些问题。
第二类是专项练习的教辅。
发现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比如小萌当年拼音出问题了,我就买了拼音的专项练习册。
基本是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而且千万别刷题,就是哪个音错了,就练哪个音。
在这里特别提醒一下,不要让孩子做错以后立刻再做题,会陷入继续错的思维误区。相反,每当他做错以后,先拿起专项练习,照着知识点讲一遍,然后让他讲给你听一遍,再让他去做题。
咱们做专项练习,不是为了折磨孩子或者打击他,对吧?咱是为了帮助他,所以要先讲例题,给他讲明白了,他才有能力去做题。
否则就等于给他丢深坑里,不给一根绳子,还埋怨他为什么不自己爬上来。
与此同时,我还给买了个拼音墙纸给贴儿童房里,这样才能提醒我们,每天让他读一读之前易错易混的拼音。
也不算多快,但是小萌的拼音,也就这么慢慢追上来了。
我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时候,真的要让预期曲线平缓一点。但大多数父母是怎样的呢?
孩子刚出生,觉得他有无限可能;
哪怕比别人早开口一天,也认定他聪明;
……
这是我们的预期太低,以至于天天做着孩子未来能比我们更厉害甚至光耀门楣的梦。
孩子上学了,眼见1+1不会,急了;
一天教10个字,只记住2个,怒了;
60分钟的作业量,非让孩子20分钟完成;
……
这是我们的预期太高,以至于总觉得孩子不行。一觉得孩子不行,好像就侧面反映了家长不行,面子上更是挂不住,就容易急火攻心……
2019年的时候,知乎刚开始做直播。为了锻炼和挑战自己的极限,我在知乎直播了三个月陪小萌写作业……
@可爱的萌子君 等等知友,就是那时候关注我的。
说实话,那是真刺激。
围观群众各执一词,有说我脾气好的,也有说孩子笨的,还有说要换成是自己早就上手了……
好在,当时我降低了对孩子的预期,所以忍住了。
最后我想总结一下,如何陪孩子写作业:
1. 低预期。
父母越厉害越高知,越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龙生龙、凤生凤」——咱们从现在开始就接受一个事实: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如我们。
一旦接受了这个设定,就不容易动辄咆哮了。毕竟基础摆在这儿,核心是拿出什么样的办法去帮助他。
2. 慢慢来。
孩子的学习力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当年我自己也因为拼音哭了两个月,现在孩子不会倒是也正常。
做好一步步的提升计划,而不是逼孩子一口吃成个胖子,最后反而让孩子失去信心,厌恶学习。
3. 用教辅。
如果学校日常就有测试和听写,看作业本就好了,可以直接发现问题。
要是没有,那就自己买点单元测试卷,让孩子学完以后做一做,我们好发现问题。
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选择针对性的专项练习,帮助孩子打好基础。
基本这事儿也就成了。
前段时间,小萌写作业的时候跟我说:
妈妈,我不想写作业了。
我说:
好的。那么,现在我有三个选择:
选择1,我强迫你写,你不写我就跟你对着干,直到你写作业为止。
选择2,学习是你自己的事,你为自己的事负责。反正你长大成人,走出家门,学成啥样,活成啥样,你自己对自己负责。
选择3,我知道你遇到了困难,所以才不想写作业。那么,如果你觉得咱俩是一伙的,你告诉我遇到了什么困难,咱们一起想办法解决。
小萌想了一会儿,认真地说:
那还是选择3吧,咱们一起想办法解决。
我只给一个建议,无论你是什么学历,尽量不要经常性辅导孩子写作业。因为现在“双减”了,那就交给学校托管吧。
我过去也给清华老师的孩子辅导过,他们为什么不亲自辅导?
理由非常简单,心态不容易平和,而且喜欢唠叨和说教。这几乎无法控制,见到小孩墨迹、不认真、学不懂,就容易心态爆炸,喜欢教训和教育。同时,越是高学历的,越看不惯孩子的“学渣”表现,自然就越容易情绪失控。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你难过,孩子也难受。
我读初中的时候,教师子女一般都不会安排在自己爸妈的班里,道理一样,教不好。
此外,教育是门专业,家长们应该好好学学怎么教育孩子。不要用自己朴素的“我认为”来教育儿女。
我儿子四年级,班里家长好几个博士,就我知道有一个博士爸爸从来没管过孩子孩子学习,三年级下学期偶尔一次心血来潮,看女儿写作业,气的把桌子都快拍碎了,说答案不就摆在那里吗?你怎么都看不到?
之后这个爸爸得出了一个结论,认为他女儿有阅读障碍,专门去看了医生,在几家医院得到了不同的结论,之后去了海淀一家矫正阅读障碍的机构训练。
可我儿子说那个女孩看课外书溜着呢,就是不爱学习,特别是不喜欢数学,说一看数字就头疼,所以经常在自习课写作业的时候抄我儿子作业。
就我知道的博士家庭特别重视小学阶段教育的基本没有,都是认为初中发力就可以了,小学阶段大多是间歇性高调教育,真正有计划能持续教育的没有。
我观察原因有两个,一是博士普遍没时间,没精力。二是认为小学阶段的知识过于简单,另一个博士家长曾说过,小学阶段的知识用五年级上学期就可以全部学完,之后适当看看初中知识,六年级可以把初中知识全部掌握,他就是那样学的,所以他也不要求孩子学习,等五年级上学期再说。
问题中的博士妈妈具体什么情况不好揣测,我只能说我了解的。
博士有天赋异禀的,有常年积累的,我想前者可能有时候不太能理解资质一般的人,他们确实觉得答案就摆在那里你却不知道。
吴思的《潜规则》讲了一些社会运行时拿不到台面上说但大家实际在遵守的规则。实际上在孩子升学考试上也是有一套潜规则的,而大多家长开始时只知道教育部、教委颁发的明面规则,对潜规则研究少,而这套潜规则与我们的教学大纲又不协调,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仅仅按照明面规则来,会导致学生学的累,家长心里极度的焦虑。
举几个例子说。
幼升小阶段,去咨询教育部门,都会官方告知不需要提前学习小学内容,不需要上学前班,但家长真这么做就会有苦果子吃。如果孩子从小上公立幼儿园,幼儿园会严格按照幼儿园的教学大纲来教孩子,一点也不会教拼音和汉字以及算数。上了小学一年级后,就拼音这块,一般不到1个月就会教完,对于没有拼音基础的小孩子来说,1个月时间从不会写字到掌握拼音,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但按照教学大纲,拼音教学差不多就是1个月时间,而80%以上的小孩子也的确能把拼音基本掌握,但他们能快速掌握拼音的原因,是因为上小学前学习过拼音,无论是幼儿园阶段还是上了幼小衔接课还是家里父母教的,总之是有一定基础的。但对于完全遵从教育大纲,尊重教育部门官方解释教育出来的孩子,1个月时间掌握拼音,基本是不可完成的任务,即使完成了,也绝不是在快乐的氛围下学下来的,这与我们的快乐教育又是相悖的。
数学也是这样,现在小学一年级二年级的测试题目,出的非常奇怪,看似是从贴近生活,不让孩子死读书的目标出发。但往往题目的文字很长,遵照国家幼儿园教学大纲上来的小孩子根本没学过这些字,题目都读不懂,怎么能会解答呢?开始阶段老师会给读题,过段时间就不给读了,默认为孩子应该都认识这些字,但实际情况是孩子认字根本学不了那么快,导致简单的数学题因为读不懂题而不会做。
可以说,小学阶段和幼儿园阶段的教学要求,是系统性的衔接不上的,不仅体现在考试时,就从教材编写看也是这样。不仅是语文拼音教学,一年级数学也是常见大段的文字,好像编教材的人根本就不知道小孩子不认识几个字。不知是幼儿园教学大纲和小学教学大纲是不同人编写,出现了断档,还是故意这样折腾家长和孩子,给他们个下马威?
再说到小升初阶段的择校选优,好的初中挑选孩子的标准更是跟小学教学大纲背道而驰,如果你觉得每次考试都满分成绩班级前列就能上个好初中,就图样图森破了,小孩子需要在某个方面表现出超常能力才能被重点中学录取,仅是本本分分读好课本内容,课内成绩很好的孩子,基本是无缘重点中学的,必须是奥数竞赛、信息竞赛等有好成绩的才有可能。
所以说,要孩子成绩好,能被好学校录取,除了要研究明面上教育部发的各种“明规则”,更要研究“潜规则”。
潜规则应该有很多,但有一条目前看基本是有用的,还是跟明规则相悖的,这就是“抢跑”。幼儿园阶段把小学一、二年级内容学好了,小学阶段继续抢跑,再学些初中内容,初中阶段继续抢跑高中阶段,高中继续巩固,有条件抢跑点大学内容,则在正常学习、考试时对没有抢跑的同学形成“降维打击”,周边很多教育机构干的就是这事,给上培训班的学员提前教学,实现抢跑。
“抢跑”对整个社会选拔人才没啥用,但对某个具体学生来说,能抢跑,自然在学习、考试的竞争中处于优势,而且往往能形成正反馈,好的成绩又激励他进一步抢跑,直至抢到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算是抢跑结束了。
如果这对博士夫妇遵循了教育潜规则,给孩子提前抢跑,陪孩子成长阶段虽然也会焦虑,但大概率会轻松很多。
为啥我的关注点是,妈妈985博士,爸爸说他自己堂堂一个专科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