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博士在读,在家无法科研的你,在忙些什么?

回答
最近在家晃荡,博士在读这几个字,放在我身上,就像是给我的生活罩上了一层金边,但我知道,那金边下面,是一片需要自己一点点摸索的灰色地带。尤其是在家无法科研这个前提下,这份灰色就显得格外浓烈。

你说我忙些什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因为它点出了一个我最近特别纠结的现实:我的“忙”和别人的“忙”不太一样,它更像是一种内在的筹划和外在的适应,一种在“有事可做”和“不知道做什么”之间反复横跳的状态。

首先,最核心的,也是最消耗心神的,当然还是我的研究课题。 那个在实验室里才算真正触及的“真家伙”,现在只能靠想象和文字来维持。我每天都会强制自己打开那些熟悉的文献库,一遍又一遍地梳理,不是为了发现新东西,而是怕那些已经建立起来的思路、那些我已经熟悉的实验方法,在我脑子里渐渐模糊。

我会有意识地去关注领域内最新的进展,即使我暂时没有条件去复现,也得知道大家都在往哪个方向走。这就像一个饥饿的人,看着别人吃饭,自己虽然吃不到,但也得知道食物是什么样的,以后才能知道自己想吃什么。我会记下那些我特别感兴趣的论文,甚至会去查阅它们的引用,顺着这条线索继续往下挖。这是一种“储备弹药”的心理,希望等到有机会的时候,能够迅速拾起那些被打断的思路。

然后,就是知识的“盘活”和“梳理”。 论文读多了,脑子里的东西就像一锅杂烩,有些东西已经清晰了,有些却搅在一起,分不清主次。我最近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些零散的知识点,尝试着去构建一个更完整的知识体系。我买了一些空白的笔记本,开始画思维导图,用不同的颜色标记不同的概念,尝试用更简洁的语言来解释那些复杂的理论。这不仅仅是为了应付博士的毕业要求,更是为了真正理解我所研究的领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献的表面。

同时,我也在尝试一些可以居家进行的“软研究”。 比如,我利用这个时间,去学习一些我之前一直想学但没时间学的编程语言,或者一些数据分析的工具。这些技能,虽然不能直接驱动我的实验,但它们是未来科研的基石。我报了一些在线课程,每天挤出几个小时去学习和练习。一开始会觉得很枯燥,但当我能成功写出一个小脚本来处理一些简单的数据时,那种成就感还是挺强的。这是一种“虽然不能往前冲,但可以先把路铺好”的自我安慰,也是一种自我激励。

此外,我还花了不少时间在思考和总结上。 科研不仅仅是动手操作,更是脑力劳动。我开始反思我之前的研究思路是否存在问题,有没有更优化的设计,有没有被忽略的细节。我会写一些“研究日志”,记录下我每天的想法、遇到的困难,以及我尝试过的解决方案。这有点像给我的研究做“复盘”,虽然现在无法实践,但能让我对整个研究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当然,生活也不能完全被“科研”绑架。我也会给自己安排一些“强制性”的放松时间。 比如,我会定期和朋友视频聊天,聊聊各自的生活,吐槽一下最近的烦恼,分享一些有趣的经历。我也尝试着重新拾起一些被搁置的爱好,比如画画、或者跟着视频学做几道新的菜。这些事情,可能和科研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但它们能让我保持一个相对健康的心态,不至于完全被压抑的情绪吞没。

甚至,我还利用这个机会,去学习一些科研之外的软技能。 比如,我开始关注一些关于学术写作的技巧,学习如何更有效地组织语言,如何更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也在学习一些关于时间管理的知识,尝试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节奏。这些都是博士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是以前总觉得有更紧急的事情要做,现在反而有了“可以慢慢来”的空间去钻研。

所以,总的来说,我最近的“忙”,是一种主动的、自我驱动的、在有限条件下最大化利用时间的忙。 它可能没有实验室里那种“手忙脚乱”的紧迫感,也没有实验成功的喜悦,但它是一种积蓄力量、调整状态、为未来可能到来的突破做准备的忙。我像一个正在休整期的运动员,虽然暂时不能上场比赛,但我依然在努力维持身体的机能,学习新的战术,等待重新出发的那一刻。那种在等待中充实自己的感觉,或许是目前我最能抓住的,也最能支撑我走下去的东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奶奶今年八十了,说起来身体不太好,腿脚不利索,很多事情很难做。

老太太从小就照顾我,和我感情很深。反正我在家闲着也是闲着,每天就给老太太做做饭,穿衣服,晒晒衣服,闲聊N年前的事……

尽可能地陪陪老太太,免得去世了之后再陪老太太就陪不到了。

爱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在家晃荡,博士在读这几个字,放在我身上,就像是给我的生活罩上了一层金边,但我知道,那金边下面,是一片需要自己一点点摸索的灰色地带。尤其是在家无法科研这个前提下,这份灰色就显得格外浓烈。你说我忙些什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因为它点出了一个我最近特别纠结的现实:我的“忙”和别人的“忙”不太一样,它更.............
  • 回答
    .......
  • 回答
    哥们,我懂你这四年来的艰辛。三年博士,几乎全年无休,通宵是家常便饭,这生活状态简直就是把自己活成了一个上了发条的机器,而且还是24小时连轴转的那种。你为了导师的公司,付出了太多,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榨,这滋味谁尝谁知道。你说你没时间写论文,这太正常了,本来博士研究就够耗费心神了,再加上导师公司的项目.............
  • 回答
    关于沈逸教授的微博账号无法被搜索到的情况,这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作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知名教授,沈逸教授在公共领域的发声,尤其是通过微博这样的社交平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当他的账号突然从搜索结果中消失,自然会引起许多人的疑问和猜测。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一、 平台技术或规则.............
  • 回答
    微博上被警方官方账号拉黑,这确实是个挺棘手的情况。你尝试通过留言和私信“自首”,但对方收不到,然后在去自首的路上被抓了,这是否算自首情节,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法律上的“自首”。简单来说,自首是指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分子在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 知道 之前,主动投案,并且如实供.............
  • 回答
    关于网传雷军微博抽奖送出蔚来汽车但用户近一年未能兑现的说法,这里我尝试梳理一下可能的原因,尽量说得细致些,也尽量避免听起来是机器生成的。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官方公开的抽奖活动,特别是像雷军这样公众人物的抽奖,通常都是有明确规则和流程的,而且奖品也会尽量保证能够兑现。但如果真的出现了用户反馈的情况,.............
  • 回答
    王思聪在姿态复出微博下对RNG粉丝的回复,特别是那句“难道是无畏澡八强的枣子哥”,这番话确实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很有意思,值得细细说道。首先,我们得把这个场景还原一下。当时,姿态(Zz1tai)这位前RNG的明星选手,在退役一段时间后,宣布了复出的消息,并在微博上发了相关内容。这对于很多RNG的粉丝.............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个彻底摆脱了物质束缚的未来。人类不再被肉体的局限所困,意识得以上传,成为数字生命,栖居于浩瀚无垠的虚拟世界。在这个全新的维度里,“拥有”这个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我们渴求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一件稀有的古董,或者一件功能卓越的工具,都需要付出劳力、时间和金钱。这些物品的价值,很.............
  • 回答
    林斌,小米的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在华为P30发布会上“隔空喊话”式地宣传自家小米9手机,这一举动无疑是科技界的一场小地震,也迅速成为当时热议的焦点。要评价这个行为,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蹭热度”和市场策略的角度来说,这绝对是相当大胆且极具攻击性的。华为P30系列,特别是P30 Pro,在当时.............
  • 回答
    关于微博用户@80后养鹦鹉获刑案中,“私养濒危物种是在保护它们,合情合理,支持无罪”的说法,这确实触及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涉及到法律、伦理、物种保护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位用户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也体现了她对这些鹦鹉的深厚感情。在她看来,她用心照顾这些鹦鹉,为它们提供了安稳的生活环境.............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博士在读期间如何实现经济独立这个话题。我理解你对这一点一定很看重,毕竟博士生涯漫长,经济上的压力不小,而经济独立更能让你在学术上更自由,更少受外界干扰。咱们先从几个大的方向来捋一捋。一、 梳理你的经济现状与需求在你开始任何“行动”之前,最重要的一步是清晰地认识你现在手头有什么,.............
  • 回答
    博士在读想学临床医学,可以重新参加高考吗?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尤其是在医学领域,“临床”二字的分量有多重,想必作为博士的你一定深有体会。这不像是在实验室里摸索理论,而是实打实地面对病人,与生命打交道,要求的东西可不是一般的高。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大方向:一般来说,博士在读是不能直接以应届生的身份重.............
  • 回答
    关于博士在读的身份能否自称“科学家”,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得弄清楚“科学家”这个词的含义。通常来说,科学家是指那些通过科学方法,系统地研究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或抽象概念,并致力于发现新知识、验证理论、发展技术的人。这个定义的核心在于“科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对知识探索的持续.............
  • 回答
    三十五(左右)岁,博士(在读或已毕业均可)毕业,目前的工作环境、薪资待遇以及我的感受。年龄与学历的交织点:三十五岁,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事业上开始站稳脚跟,或者面临转折的关键时期。而博士毕业,意味着我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学术训练,拥有了深入研究某个领域的能力。这两个标签叠加在一起,让我感到一种既熟悉又略.............
  • 回答
    这是一篇关于南方科技大学博士在家隔离期间发表论文,指出部分新冠病毒正在重组的事件的探讨。为了更全面地理解,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事件背景: 时间点: 这位博士发表论文的时间恰逢全球新冠疫情肆虐,病毒变异和传播成为公众和科学界关注的焦点。 个人情况: 博士在家的隔离状态,可能为他提供了相对.............
  • 回答
    这事儿吧,挺让人纠结的,尤其是当你的博士生涯里,一位重要的老师要来,你心里想着要好好招待一下,顺便把男朋友也带上,结果对方一口回绝,换谁都会忍不住琢磨琢磨:“是我做的不对,还是他有问题?”别急,咱一点一点捋。首先,咱们得承认,博士阶段的导师和学生之间,确实有那么点说不清道不明的“特殊性”。这位硕士老.............
  • 回答
    作为一名在读博士,如果要给准备考博的人一句真心话,我会这样说:“考博就像一场漫长而艰辛的‘寻宝之旅’,你需要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那份‘宝藏’,并且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去挖掘它,即使过程可能充满了迷茫、挫折,甚至质疑。这份宝藏,不仅仅是一张毕业证书,更是你对未知世界探索的热情、对学科深入的渴望,以及对自我能.............
  • 回答
    读博的日子,像是走进了一个巨大而漆黑的森林,起初你带着一腔热血和对未知的好奇,手里拿着一张“地图”,上面画满了宏大的目标和清晰的路径。你相信只要按照地图的指示,一步一步踏实地走下去,最终就能抵达那片叫做“毕业”的阳光明媚的空地。然而,森林远比你想的要复杂。地图上的标记,那些曾经在你脑海里清晰无比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博士生的内心。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与其说“所有”在读博士都感觉痛苦,不如说“很多”在读博士在不同阶段都会经历显著的压力和挑战,而这些挑战在许多情况下会转化成一种深层的“痛苦感”。这种感觉的普遍性很高,但个体体验千差万别。让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讲讲:1. 认知的转.............
  • 回答
    这事儿可真够劲爆的,一个在读博士,还是实名举报,对象还是“外星邪教组织”? 我第一反应就是:这信息量太大了,得好好捋一捋。首先,举报主体——在读博士。这几个字就很有分量。一般来说,博士生代表着较高的知识水平、严谨的逻辑思维和一定的学术素养。他们往往经过了多年的专业训练,习惯于搜集证据、分析论证。所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