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教授讨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就是谁有资格拿一作。
对于论文贡献最大的人有资格拿一作。
那么拉来项目和经费的人,即使一个字没写,是不是也算贡献最大?显然算,因为如果没有他,这项目根本就开始不了。
那么有关系的人即使完全不会搞研究,是不是依然可以成为项目的最大贡献者?显然可以,只要他源源不断的用好他的关系能力,源源不断的拉开项目就可以了。至于做的人,有的是人做。
当然,我们必须考虑到,如果没有关系户的存在,项目的总数量其实并不会少。
也就是说实质上相当于关系户在这里面多盘剥了一次,关系户的存在并不是必要的。
当然当别的项目组出动关系户的时候,我方没有出动,我方就申不到项目,逼迫大家不得不都拥有关系户才能获得项目,形成了都多一层中间商的局面。
但是当你的家长并没有身居高位的时候,你又想挤到这个行业里面,你就不得不接受关系户的盘剥,并且期待你可以从中挣扎出来,身居高位,这样你的孩子在这个行业里面就可以轻松一点。当然绝大多数打工青椒都挣扎不出来,要么在非升即走之下滚人,要么一辈子抱在别的大腿上工作。实际上能够抱上一个可以合作,年龄和自己差不多的大腿,还是一种理想的情况。此处注意年龄的选择,年龄比自己大太多的,对方退休早,你之后还有很多年,后续抻不住,会掉下来。对方年龄比自己小很多的,对方觉得你年龄大了不好管理,不会同意你抱住。所以年龄差不多,或者比你大几岁,这是最理想的情况。如果不回抱腿,局面会更恶劣一些,形成了单打独斗的局面,现在玩非升即走了,没有关系户罩着帮忙的肯定是最容易被弄走的一波。
基本不会。所有导师都怕这种关系户,这种关系户会成为导师的负担,甚至一辈子的污点。
理由1,博士培养是导师负责制,不是到了年限就给你发证书。读博士需要一定天赋的,关靠勤奋是没用的,导师招生首先看天赋,越牛的导师越看中这个。关系户没天赋还不勤奋,招进来不是自找麻烦,砸自己招牌嘛。
理由2,博士生名额非常有限,大多数教授两年才只有一个名额,这个名额非常珍贵,不可能把这个名额随便给一个人。
理由3,博士生跟导师互相成就的关系,导师是要靠博士生做科研的,科研成果属于导师的,但凡一个导师想有所进步,就知道一个优秀的博士生对他来说多么重要。
理由4,现在的环境下,弄虚作假很容易被发现,成本太高,后果也很严重,教授犯不着为一个关系户范险。
所以,你所说的情况基本不存在。只要是有天赋的、勤奋的学生,导师一定会要。但是,什么样的导师配什么样的学生,要自我清晰认知。自己各方面条件一般就别找牛校牛导了。当然,关系户也存在,钱到位,还是有人甘愿冒险的。
你是一个刚工作没多久的青椒,带着一大堆光环从海外被特聘。
手下硕博加起来七八人,都是经过你精挑细选的科研天才和论文机器。
你意气风发,信心满满想成为学术界新星。
但不巧,新一轮的国自然没中,手头的几个课题也到了结项的关键期。
而你的几篇报以重望的论文还缺一些实验数据,偏偏你手头的经费已经快消耗殆尽。
你决定把自己的个人收入搭进去,把组里给学生的补贴全砍了,好说歹说想先应付过去这一段艰难的时期。
学生们很不满,尤其是一个博士生还在拖家带口,心里自然充满火气。
你心急如焚,但接连的数据很糟糕,实验花钱如流水,眼看钱一天天快见底。
此时某个大佬突然登门拜访,想和你签一个两百万的横向课题。
你欣喜若狂,感觉灰色的世界充满了光明。
但大佬提出一个条件,想问你要一个博士生的名额,说儿子对你甚时崇拜,想跟着你学习。
你思考了一下,眼下别说把现在的学生送毕业,再没人救急自己会不会非升即走都是个问题。
于是你欣然答应,在大佬带来的合同上签上了自己的大名。
次日你意气风发的回到办公室,召集组会宣布了一个好消息。
学生们得知不仅补助不会被削减,还会增发,一个个都十分开心。
没有人在实验室里消极怠工,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活力。
学生们也在私下和同学们分享,骄傲的称自己的老师不愧大名鼎鼎。
你心情复杂的一篇篇投稿,用高分论文逐渐充盈着自己的学术履历。
期间还以各种理由婉拒了几个报考你博士的学生,告诉他们今年不行,但明年你仍然十分欢迎。
日子过得飞快,直到第二年新学期的来临。
你见到了大佬的儿子,五味杂陈的迎进自己门里。
小伙子懂礼貌会来事,你觉得可能也没那么糟心。
但其坦言不想读博士也不擅长科研,是被自己父亲逼着来的,令你感到如受晴天霹雳。
知道由于唐突发言可能引起你的不快,小伙子毕恭毕敬的捧上一份大礼。
“我知道自己没本事毕业,但也不想伤我家老爷子的心。”
“来的时候老爷子已经交代了,希望您保我毕业,再追加给老师您一份横向课题,多少钱都可以商议。”
今年的国自然评选还没下文,你看到小伙子真挚的眼神,心里忐忑又犹豫。
学校不可能再给一笔启动资金,手下的学生更不可能再来一次没钱的洗礼。
面对这个哭笑不得的场面,不知知乎的各位朋友能否给个小小的建议?
同志们,不要搞了科研就缺乏幽默感嘛。要都看合理性和真实性,苏联笑话还有什么意思?我写的是“青椒”,换成“院士”或“学院”是不是也是一个意思?
这个段子回答的是“博士审核制是否可能堵住没关系的人由下向上的路”。审核制不是拍脑袋的决议,更不是单纯对西方的模仿,也不单纯是学校和教授为了私利而炮制的生财路子。审核制发展到现在,是有一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在其中的。
当前的审核制肯定是会改革的,毕竟不公平竞争是事实,近亲繁殖也是事实,无论审核制优势多大,只要缺陷足够严重就必然会引起国家的重视,就像教培机构被强行打击一样。有的答主说博士生也属于一种工作,这个说法是有失偏颇的。非要类比,博士生也只能是学徒工,不是劳动工,性质和企业雇员天差地别,具备学生的特性。既然事实上具备学生的特性,那强行无视这一点就是客观上的不合理,不以个人或群体的目的和需要为转移。
我希望提供一个审核制改革阻力的视角,希望大家更多的从实行者的角度来看待审核制,多个角度分析才能更好的了解现实嘛。
另:二百万和不想科研不是段子。
首先答案是肯定的。
其次之所以实行申请考核制,是因为博士阶段已经不追求公平了,现在学术圈追求的是高校从国家弄钱发文章,给学校增加排名,这种功利化的结局,就是人会被分成有用和没用两种,博士生不再是接受教育的,而是这个大局中的工具。
作为一个工具,都不是人了,工具趁手就好,别的方面你还考虑吗?
所以,导师,会选择1、值得培养能发文章的人。2、会在圈子里来事的人。3、金主的关系户
写这个一是供大家讨论,另外是给有相同情况的避雷,当然不是说避南开,而是如果和我情况差不多,报考的专业也相似,那么可以不考虑这个学校(当然也仅供参考)。
但有些人说的话就真的很难听,甚至一副高高在上的语气(好像自己是学界大佬一般)……我看到几个评论实在气不过,可能语气也不好,就对不起了,我后续不回复了。
申请审核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学院博士生
南开申请审核之还没迈进门就被拒了
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学历,本硕双非,硕士(双一流),本科行政管理专业,硕士专业一言难尽。申请时一篇普刊,一篇cscd
以下是申博经历:
1.选择学校和导师
大概八月中旬我决定好了要考博,我开始找学校、找老师,专业的话我已经明确考行政管理了。因此我列了一个表如下,
当然,我也没考虑北大、清华,有一定的自知之明(但还不够),然后我就看到了南开,这个不是顶级的985,我也不知道当初为什么会选择他,反正我考虑了他,然后就找适合的导师,找到一位导师A,觉得专业符合,另我申请的学院是周政。
2.联系导师(9.15)
第一次邮件导师大概是在9月中旬,名为攻读博士研究生自荐书,大概介绍了自己的本硕情况,研究方向以及论文情况,当时只有一篇普刊(可怜兮兮),当时的想法是我问问看这个导师是否还有名额。
结果令我意外的是这个导师很热情的回复了我,你没看错,在本硕双非且只有一篇普刊的情况下,这位导师很热情的回复了我,为什么我觉得热情呢?一方面,导师回复的很快,当天就回复了,另一方面,因为我姓王,然后他给我回复的邮件情切的称我为小王,A老师回复到:小王好,欢迎你的申请,没有名额问题,都是开放的,我们将在考生达到条件的基础上,在比较中,由委员会和导师先后决定入围人选和录取人选。有问题可以联系我。相比一些其他学校的老师,这位老师令我倍感亲切!
3.查看申请详情
通过查看2021年的申请,我发现南开的申请审核早于一般的学校,他有两批次。今年的情况如下表(表为2022年申请的时间表):
看来时间紧迫,因此我立马查找需要哪些审核材料,这个表也是2022年的申请,如下
其他材料都是定的,看到最后一个计划书需要6000字,我觉得我就得立马准备了。
4.准备计划书
通过网上计划书模版、以及导师的研究方向,结合自己想研究的内容,我大概有了个研究主题,并以此为基础列了计划书大纲,然后来知乎逛逛,看如何促进和导师的交流,有说可以将计划书大纲发给导师看看,于是乎,我给导师写了第二封邮件。
5.二度联系博导(10.12)
首先我将计划书大纲发给A导师,并询问计划书题目如何,哪里需要改等。另外,由于他的报名时间的确赶,因此我有点打退堂鼓,因为我投稿的期刊还没有中,还在退修中,所以我打算可能报名第二批次。
这一次导师回复的也很快,还是亲切的称我为小王,回复如下,
而后我又犹豫了,导师说的也在理,但是我手里暂时没啥文章,感觉很心虚,于是第二天我又发了一封邮件,询问在只有一篇普刊的情况下进复试的机率是不是很小。但是这次导师没有回复我。
我想着可能就比较悬,我可能就不报了,但是大概过了十来天,在10月25号我投稿的文章被收录了,就是这么巧,离第一次报名还有五天左右,因此又考虑了一下,试试水也行。
于是这五天我开始疯狂准备材料,总共十份,打印,装订,整理成文件夹。
6.第三次联系导师(也是最后一次,哭泣)(11.1)
首先表明我的一篇文章被收录了,是北核+cscd,同时计划书也已经完成,并表明考虑到导师说的情况,打算报名第一次试试看,这一次导师也是立马回复我。
在将所有的材料,包括导师推荐信准备好后,我首先快递寄了过去,因为当天还有别的会议,因此当天(11.2)我记得我很匆忙,因此邮件寄出的截止日期是2号,然后晚上再次检查电子文件时发现我没有在纸质的上贴证件照,于是借着提交电子审核材料,我询问招生办的老师是否需要补寄,老师很友好的说暂时不需要。
于是乎,申请终于告一段落,接下来就是等待初审结果了。文件中说是22号前。
7.结果出来
结果就在今天,2021年11月19号,是否进面试:否!
由于我不知道打分是如何打的,我觉得我的信心备受打击,因为初审基本85分以上进复试,初审最高分91.5,而我只有58分!另外,报名有149人,进面试的有58人。今年招生38人。
以上仅供参考~
一个小本,在我们实验室干了3年,从零开始接手干了一个项目,等他毕业的时候他就是我们实验室这个方向最专业的人了。
如果这时候新招一个考试考上来的做题家,把这个小本淘汰了,那么先不说做题家的科研能力如何,就让他接小本的班都得耗时小半年。这段接班的时间对于实验室来说就是重复造轮子,在很多进展极快的领域(比如ai)这段拖延还是很要命的。
所以一般情况下如果招phd,那么这个小本毫无疑问就是第一人选,其他的做题家分数再高也不好使,这是实验室的需求决定的。
这种招生模式能在学术圈稳定运行上百年是有它的道理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