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嫡长子继承制下,皇帝没有嫡子,立庶长子为太子,但在此之后皇后又为皇帝生下了嫡子,庶长子会被废吗?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古代皇位继承的复杂性,尤其是在嫡长子继承制遇到变故时,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权衡与斗争。我们来细致地梳理一下在这种情况下庶长子是否会被废黜的可能性。

首先,要明确“嫡长子继承制”的核心原则。顾名思义,在没有特殊情况的前提下,皇位应由皇帝的正妻(皇后)所生的长子继承。这个“嫡”字是关键,它代表着身份的合法性与正统性。相比之下,庶子(非皇后所生,但由皇帝的妃嫔所生)在嫡长子继承制下,其继承权是相对靠后的。

在您描述的场景中,情况确实有些特殊。皇帝最初没有嫡子,为了确保王朝的稳定和未来的继承人选,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庶长子为太子。这本身就是一种在现有规则下对现实情况的妥协和应对。在此之前,庶长子能够被立为太子,通常意味着他具备了以下几个有利条件:

长久以来皇嗣单薄的局面被打破:当皇帝没有嫡子时,为了避免政权真空或被外戚干政的风险,选择一位能力出众、根基尚可的庶长子作为继承人,是很多皇帝会采取的策略。
庶长子自身的资质和受宠程度:即使是庶子,如果其能力、品德、或是与皇帝的关系更胜一筹,也可能在众多庶子中脱颖而出,获得立太子的资格。
家族内部的平衡和考量: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选择哪位庶子为太子,可能还会涉及到朝臣的支持、家族内部的势力平衡以及对未来政治局势的判断。

然而,情况在皇后之后生下嫡子后,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位新出生的嫡子,因为其嫡出的身份,立刻拥有了比庶长子更强的、天然的继承优势。这就带来了一个核心的矛盾:原本基于“无嫡”情况下的太子之位,现在面对了一个更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的候选人。

那么,这位庶长子会被废吗?答案并非绝对,而是取决于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并且过程可能会非常复杂和充满博弈。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废立的可能性有多大?

从制度层面来看,废黜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大的。因为:

正统性压倒一切:在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石的王朝,嫡子的出现会直接挑战庶长子的正统性。如果皇帝继续坚持拥立庶长子为太子,无异于公开违背了自己长期以来遵循的继承原则,这会动摇皇权的正统性根基,招致很多非议。
对未来皇帝身份的潜在质疑:让一个庶子成为未来的皇帝,而有一个嫡子在旁,会给未来的统治留下隐患。后人可能会质疑其继承的合法性,甚至可能引发支持嫡子的势力进行反扑。

二、 皇帝会如何抉择?

皇帝的最终决定将是关键。他可能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新嫡子的喜爱和重视程度:如果皇帝对新出生的嫡子极为喜爱,并且认为其资质出众,那么他很可能会倾向于确立嫡子为未来的继承人。
2. 对庶长子培养的投入和期望:如果在庶长子身上投入了多年的心血,给予了充分的培养和支持,并且庶长子也表现得十分优秀,皇帝可能会犹豫是否轻易废黜。他会权衡废黜庶长子可能带来的不稳定因素,比如庶长子本人的反弹、支持他的朝臣的情绪等。
3. 朝臣的意见和政治势力博弈:废立太子并非皇帝一人之事,往往需要考虑朝中大臣的态度。如果朝中大部分重臣倾向于嫡长子继承,皇帝的压力会很大。反之,如果朝中存在支持庶长子的势力,皇帝也可能因为政治平衡而犹豫。特别是那些支持庶长子的势力,会想方设法阻止废立。
4. 家族的传统和观念:即使是皇帝,也需要遵守一定的家族规矩和传统,尤其是在继承问题上。嫡长子继承制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被普遍认可的规矩。
5. 对天下稳定的考量:废立太子是一件大事,处理不当可能引发动乱。皇帝会权衡废立可能带来的风险与不废可能带来的长远隐患。

三、 废立的过程可能会如何展开?

如果皇帝决定废黜庶长子,这个过程通常不会是简单的“一纸文书”。它可能包含以下几个阶段或方面:

试探与铺垫:皇帝可能会先通过一些试探性的举措,观察庶长子和朝臣的反应。例如,减少对庶长子的培养和关注,增加对嫡子的教导,或者在公开场合更多地提及嫡子。
制造废黜的理由:直接因为“来了个嫡子”就废黜太子,名义上说不过去。皇帝可能会为废黜庶长子寻找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比如“庶长子犯了过失”、“其品德有亏”或者“其身体有恙,不适宜担当大任”等等。当然,这些理由往往是皇帝为了巩固决策而找的借口。
朝臣的支持或反对:支持废黜的官员会纷纷上书,陈述嫡子继位的合理性。反对的官员则可能为了维护原太子的地位或出于自身利益考量,进行辩驳。这其中会涉及大量的政治斗争和站队。
庶长子的态度:庶长子本人在整个过程中也将扮演重要角色。他可能选择顺从,也可能寻求支持,甚至做出反抗。他的反应会极大地影响废立的进程和结果。例如,如果他表现得十分贤德且能获得广泛支持,皇帝废他的难度会更大。
最终的诏令:当皇帝下定决心并得到(或强行压制)朝臣的同意后,会颁布废黜庶长子的诏令,并宣布嫡子为新的太子。

四、 废黜后的结局

被废的庶长子结局也多样化:

幽禁或降为亲王:这是比较常见的情况,以防其继续威胁皇权。
流放:如果情况严重,也可能被流放到偏远地区。
赐死或“意外死亡”:在极端情况下,为了彻底清除威胁,也有可能被秘密处死。
仍被保留一定的地位:如果皇帝心软,或者认为庶长子仍有利用价值,也可能保留其爵位,但严格控制其活动范围。

举例来说(虽然可能不是完全精确的,但可以帮助理解):

历史上有些朝代,嫡长子继承制非常森严。一旦出现嫡子,之前被立为太子的庶子往往都会受到影响。比如,如果皇帝在继位前是庶子,当他成为皇帝后生下嫡子,那么这个嫡子就会成为他指定的继承人。同样,如果他在位期间,先立了庶子为太子,后来有了嫡子,那么原先的庶太子就有可能被废。这不仅仅是“嫌弃”,更是对制度的回归和对未来稳定的考虑。

总结来说,在嫡长子继承制下,皇帝在没有嫡子时立庶长子为太子,但之后又生下嫡子,那么庶长子被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常态”。 皇帝的犹豫与否,关键在于他如何在制度的“正统性”与对庶长子的“感情/培养”之间做出选择,以及这场博弈中朝臣和各方势力的力量对比。最终的决定,将是皇帝智慧、政治手腕和对王朝稳定负责的综合体现。这个过程,往往也是一个王朝内部权力斗争和政治妥协的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不就是给唐废太子李忠问的吗,这种情况下当然会被废啊。


李忠(643-664年),字正本,陇西狄道(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宗李治庶长子,母为宫人刘氏。

出生于东宫,初封陈王,拜雍州牧,过继给王皇后永徽三年(652年),册立为皇太子。显庆元年(656年),失去太子之位,降封梁王,授梁州都督,迁房州刺史。显庆五年(660年),坐罪废为庶民,迁居黔州,囚禁于承乾故宅。

麟德元年(664年),中书令许敬宗陷害李忠联合宰相上官仪、宦官王伏胜谋反,坐罪赐死,时年二十二岁。神龙元年(705年),追封燕王,追赠太尉、扬州大都督,陪葬于乾陵

唐高宗的皇后王皇后没有子嗣,王皇后的舅舅中书令柳奭替王皇后谋划,因李忠生母刘氏出身卑微,劝说王皇后立李忠为太子,希望他能亲近自己;对外则暗示太尉长孙无忌等人,让他们向唐高宗请求立李忠为太子,唐高宗同意。永徽三年(652年)七月初二日,唐高宗册立李忠为太子,大赦天下。

永徽六年(655年)二月五日,李忠举行成年加冠礼。同年十月,唐高宗废黜王皇后,改立昭仪武则天为皇后,李忠失去了嫡出的身份。武后所生的皇子代王李弘时年三岁,礼部尚书许敬宗迎合武则天旨意,上疏劝说唐高宗,认为李忠并非嫡子,应当废其太子之位,改立嫡长子李弘为太子。唐高宗于是同意。

显庆元年(656年)正月初六日,唐高宗废黜李忠的太子之位,降封为梁王,改立李弘为太子,并授任李忠为梁州都督(一作梁州刺史),赐实封两千户,五色绸两万段,豪华宅第一座。同年,改任李忠为房州刺史。

李忠年龄渐长,常常惊恐不能自安,有时甚至偷穿妇人的衣服,来防备刺客。而且经常做怪梦,常常自己占卜。显庆五年(660年)七月初六日,因事情败露,唐高宗将李忠废为庶民,迁到黔州居住,囚禁在黔州李承乾的故宅。

麟德元年(664年),当时宦官王伏胜曾得罪过武则天,而且王伏胜和西台侍郎上官仪都曾事奉过李忠,武则天于是指使许敬宗诬奏上官仪、王伏胜与李忠阴谋背叛朝廷。同年十二月十五日,唐高宗将李忠赐死在黔州住所。李忠死时年仅二十二岁,无子嗣。

麟德二年(665年),皇太子李弘上表请求收葬李忠骸骨,得到唐高宗同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古代皇位继承的复杂性,尤其是在嫡长子继承制遇到变故时,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权衡与斗争。我们来细致地梳理一下在这种情况下庶长子是否会被废黜的可能性。首先,要明确“嫡长子继承制”的核心原则。顾名思义,在没有特殊情况的前提下,皇位应由皇帝的正妻(皇后)所生的长子继承。这个“嫡”字是关键,它代表.............
  • 回答
    在咱们这嫡长子继承制的老规矩里,太子要是早走了,谁来顶上这个位置,这可不是件小事,里面门道儿多着呢。咱们得仔细掰扯掰扯,这太子系下来的皇孙,跟其他皇子比,到底谁的牌面更大。首先得明确一点,嫡长子继承制的核心精神是“继承性”,这就像是把皇位这块地,从嫡长子手里,稳稳当当地传下去。但当这个嫡长子自己挂了.............
  • 回答
    从理论上讲,在嫡长子继承制下,如果嫡长子不幸去世,其继承权应该首先转向嫡次子,而非嫡孙。这涉及到嫡长子继承制的几个核心原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嫡长子继承制的根本原则——“嫡”与“长”嫡长子继承制是一种非常强调血缘关系和长幼秩序的继承制度。它的核心在于两个关键点: “嫡”: .............
  • 回答
    朱标这位大明朝的储君,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突然离世,这对他的父亲朱元璋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按照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朱元璋原本的计划是将皇位传给朱标。但朱标的早逝,打乱了这个既定的轨道,也给朱元璋带来了巨大的难题。嫡长子继承制:为何朱标之后并非理所当然?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嫡长子继承制”。.............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罗马帝国和中国古代社会在继承制度上的差异,然后深入探究造成这些差异的深层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确“嫡长子继承制”在中国古代的含义。它是一种制度,强调长子,并且是正妻所生的长子,在继承权力(皇位)、财产乃至爵位上享有优先权。这并非总是意味着唯一继承权,但其优先性是压倒性的.............
  • 回答
    英国的长子继承制,也就是“长子继承权”(primogeniture),它的历史影响和适用范围,确实比许多人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简单地说,它并非只对贵族有效,但其最显著、最持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贵族体系中,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法律效力也在不断变化。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长子继承制的本质说起。简单来说,.............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咱们就掰扯掰扯。要是古代皇帝继承制不玩嫡长子那一套,而是改成“唯才是举”,那确实能省不少事,也能少很多血腥场面。首先,咱们得明白“嫡长子继承制”的根本问题在哪儿。这套制度就像一个固定下来的规则,不管你有没有本事,只要你妈是正妻,又是第一个生的,那皇位就稳稳当当属于你。这听着公平,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中一个相当棘手且充满变数的继承环节。在皇帝驾崩而太子先于皇帝去世,并且太子没有嫡子的情况下,围绕皇位的继承权,将会在太子的庶子与皇帝的其他嫡子之间展开一场激烈的争夺。根据宗法制度的核心原则,并结合历史实践中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这样梳理:一、 宗法制度的核心原则与太子缺嗣.............
  • 回答
    在《十字军之王3》的早期游戏阶段,如果你还没有解锁长子继承法,那么你所面对的继承问题确实是个棘手的挑战。不同于长子继承法那种简单粗暴地将所有头衔和领地都传给长子,早期的继承模式往往是“均分继承”,这意味着你的大部分头衔,尤其是那些重要的伯爵领和公国,都会根据你拥有的子女数量被分散开来。这对于一个刚刚.............
  • 回答
    明清时期,家族传承的规矩森严,尤其是在家业的继承上,更是有着一套成熟的体系。当家中出现长子无男性继承人的情况,而次子却有儿子时,家业的传承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家族的规矩来处理了。这其中涉及到嫡庶之别、宗法制度以及家族的实际利益等多方面考量,绝非一成不变的模式。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在封建宗法制度下,.............
  • 回答
    古代皇位继承,虽然“有能力”是皇帝们普遍希望看到的品质,但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更为常见)却成为绝大多数王朝的惯例。这背后,绝非仅仅是能力的高低那么简单,而是交织着一套复杂的政治、社会、宗法和历史考量。下面,我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长子更能“胜出”,而有能力的皇子却常常要面对“能力不敌出身”的尴尬.............
  • 回答
    要说清这个问题,咱们得把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这俩“大家庭”的传承方式,从根上给掰扯明白。这俩的继承制看似南辕北辙,实则都跟各自的生存环境、社会结构和政治需求紧密相连。中原王朝的“嫡长子继位”:稳固江山,规避纷争中原王朝,特别是到了汉代以后,逐渐形成了一套以“礼”为基础的政治体系。这套体系特别讲究秩序、.............
  • 回答
    清朝的“秘密立储”制度,与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立嫡长子继位的情况,看似都打破了“长幼有序”的传统,但两者在根源、机制、社会背景以及最终导致的后果上,都有着天壤之别,这解释了为何前者相对稳定,而后者却频频引发剧烈动荡。首先,我们得理解“立贤不立长”和“不立嫡长子继位”这两个概念的差异。清朝的“秘密立储.............
  • 回答
    在中国的历代王朝中,嫡长子继承制是确立储君和王位继承的重要原则。然而,历史的进程并非一成不变,有时也会出现嫡长子早逝,其子(即嫡长孙)继位的情况。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往往会触及“礼”的根基,引发朝野上下关于继承合法性、宗法秩序以及礼仪制度的深刻讨论。要找到嫡长子去世后,由嫡长孙继位的具体国君案例,我们.............
  • 回答
    皇太极突然驾崩,留下的一个庞大帝国和一群野心勃勃的王公大臣们,使得皇位继承问题变得异常棘手。而这位被推上龙椅的,是年仅六岁的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这件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里面牵扯着复杂的权力斗争、政治考量,以及一些关键人物的推波助澜。首先,咱们得看看当时的情况。皇太极去世是在顺.............
  • 回答
    好,咱们聊聊古代为啥讲究“立嫡长不立贤”,这可不是个简单就能说清楚的道理,里面门道儿可多了,咱们得一点点掰扯开来。为啥要立嫡长?根子在哪?这事儿啊,得从咱们中国古代那个特殊的社会结构说起。那时候,天下大事讲究的是一个“稳”字。家族里稳了,国家才能稳。而“嫡长子继承制”就是保证这种稳定的一个最直接、最.............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嫡长子之所以备受重视,这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这套制度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经过漫长历史演变,逐渐形成并巩固下来的。嫡次子感到吃亏,这是制度的必然结果,但其背后逻辑需要我们细细品味。一、 宗法制度的基石:嫡长子继承制理解嫡长子为何重要,首先要明白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结构.............
  • 回答
    要理解刘备为何选择了刘禅而非刘永作为继承人,单纯归咎于年龄差异可能过于片面。虽然刘永确实比刘禅年长,但在古代皇权继承的考量中,年龄只是一个因素,更关键的往往在于其母家的背景、个人能力,以及当时政治形势的判断。刘永是刘备的嫡长子,这一点在宗法制度森严的古代,无疑具有天然的优势。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他是最.............
  • 回答
    在汉语语境中,“嫡子”一词,虽然字面意思指向“嫡出的儿子”,但在古代社会和一些特定的语境下,它确实常常可以特指嫡长子。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嫡”与“长”这两个概念的结合上细细探究。首先,我们要明白“嫡”的含义。“嫡”,指的是正室所生的子女,与“庶”(妾所生的子女)相对。在中国传统宗法制度下,.............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了中国古代皇位继承的一大核心,也就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实际操作。咱们得明白,这套规矩虽然是主流,但并非一成不变的铁律,尤其是在“开国皇帝”这个特殊群体身上,情况会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明确“嫡长子继承制”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就是皇帝的儿子中,按照“嫡”和“长”来排定继承顺序。 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